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梦回运河前朝路 >

第52章

梦回运河前朝路-第52章

小说: 梦回运河前朝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等就是半个月,这期间,王连仔细游览了江都城,并没发现当年邗城的痕迹,他在吴国时居住的府宅,也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守着袁紫烟,又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王连怎能不想起姬玉,那个曾经拼死保护自己的公主,岁月已经走远,芳踪无处觅,空留千古憾!

    看够了,也玩够了,隋炀帝终于准备启程回朝,却做出了一件让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坐船烦了,他要沿着陆路回去,并要求百官一路随行。

    龙舟、翔螭舟和九艘彩船,由专人泊回东都,其余的大船全部留下,由王世充接管,用来沿着御河运送粮食。

    归程队伍浩浩荡荡,首尾长度达到二十里,声势惊人,吓坏了沿途州郡的官员们,纷纷出城相迎,拿出最好的物资招待,耗费是非常惊人的。

    王连就混在队伍中间,一同赶回洛阳城,足足走了一个月,才回到位于洛阳旧城的府宅内。

    跟隋炀帝接触时间长了,王连反而不知道如何评价此人,他有很多功绩,修建运河,整理书籍,推行科举,不惜代价消灭高句丽隐患,还是一位风雅诗人。而另一方面,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为政苛刻,骄奢任性,又符合昏君的标准。

    但有一点,王连确信无疑,史书对历史人物的记录和评价并不严谨,因为著书人必须要考虑当朝者的感受,酌情加以增删。

    东都修建完毕,隋炀帝也把国都定在这里,很快便整体搬迁过来,只有王连不着急搬入新国都,还守着原来的旧府宅。

    九月,皇甫议来到王连的府宅,双眼红肿,面带伤感之色。

    “老哥,发生了什么事情?”王连询问。

    “司徒杨大人病故了。”皇甫议哽咽道,这时候终于看出来了,他跟杨素的感情很不一般。

    “请节哀,杨大人一生的辉煌可圈可点,值得敬佩。”王连虚伪地安慰,他对杨素死不死没什么感觉,更何况此人一见面就想弄死自己,只是最后表面和好了。

    “杨大人他”皇甫议突然打住了话题,却是袁紫烟朝着这边走来。

    如今袁紫烟贵为公主,皇甫议很是忌惮,不敢乱说话也在情理之中,王连笑道:“老哥放心好了,紫烟不是喜欢搬弄是非的人。”

    袁紫烟只是礼貌地打了声招呼,便回屋看书去了,皇甫议这才继续说道:“你我感情不浅,不瞒你说,我总觉得,是皇上逼死了杨大人。”

    “不是我向着皇上说话,他不太像这种人。”王连道。

    “杨大人荣升司徒,本是开心之事,然后来醒悟,皇上是借着晋升,夺了他的兵权。”

    “这我就不懂了,杨大人之前领兵,似乎也只是为了修建东都和御河。”

    “杨大人戎马一生,突然发现手中无兵,又因巡游顶撞皇上,时常惶恐不安,生病也不医治,便这样故去了。”皇甫议道。

    “杨大人故去后,皇上又是如何安排的?”王连问。

    “皇上非常伤心,下诏书追其为光禄大夫、太尉,十郡太守等,但人已故去,这些虚名又有何用。唉!”皇甫议叹息道。

    王连想起一件历史记录,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后来起兵反叛,可能就跟此事有关,怀疑是隋炀帝逼死他的父亲。

    “老哥,有话你就明说,找我一定有事情吧!”王连道,皇甫议明明知道自己不喜欢杨素,借着丧事,大谈此人,绝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第091章 在外则安() 
“我知你与皇上关系密切,能否帮我进言,允许告老还乡?”皇甫议试探着问道。

    “怎么不想干了?”王连问。

    “我能有今日,全是杨大人一手提拔,心中忧惧。”皇甫议坦白道。

    “你跟皇上请示告老还乡,他没批准?”

    “把我的奏折丢在地上,看都不看。”

    皇甫议不住地摇头,隋炀帝的这个做法,无疑会让他更加害怕,想来想去,还是来找皇上身边的红人王连帮着解决,只求能平安度过此生。

    “老哥,不是我说你,这种做法太不聪明了,杨大人刚刚故去,你就提出辞职,皇上能高兴吗?”王连道。

    “在朝为官,如履薄冰,回头想想,做法确实不妥。”皇甫议也是后悔了,却处在骑虎难下的局面上。

    好歹共事一场,再说了,当初杨素要杀自己,皇甫议也帮着说了不少好话,王连动了恻隐之心,点头道:“老哥别着急,咱们一起想个好办法。”

    皇甫议开心起来,把杯中茶喝了,目光灼灼地看着王连,等待着下文。

    “离得远了,也就安全了。”王连道。

    “难道要我请求做一名州官?”

    “申请降职也不可取,皇上让我明年负责修建道路,不如还是咱们搭档,远离这里。”王连道。

    “谢过兄弟!”皇甫议郑重地抱拳。

    “修路很复杂,我想过几天就去北面,查看一下路况,这一走恐怕就要两三个月,等回来的时候,皇上早就不关注你了。”王连又说。

    “甚好,还请兄弟举荐。”

    王连马上动手写了一封奏折,这次没用皇甫议代笔,却还是托他交给皇上,皇甫议很勉强地答应,他现在一看见皇上就害怕。

    王连认为没必要拐弯抹角,只会引起隋炀帝的反感,更何况,修建御河也有皇甫议的功劳,相信奏折会得到通过。

    三天后,皇甫议喜气洋洋地来了,奏折被批复了,皇上同意他配合王连去修建驰道,而且,还带来一幅简单的规划图和一些要求。

    “兄弟,你救了我,大恩不言谢。”皇甫议郑重道。

    “别这么说,如果不是你全力相帮,我也不可能那么快修好御河。”王连摆手道。

    “若是修好驰道,再建功劳,则我心安矣!”皇甫议由衷地说道。

    两人一边喝茶,一边商议如何修路,如果按照反馈的要求,难度也不小,道路必须平整结实,做到马蹄过不留痕,宽度是百步,五十米左右,这差不多就是高速公路。

    皇甫议讲,秦朝就有过这方面的工程,称作秦直道,以咸阳为中心,留下记录就有九条,现在都荒废了,不能像御河一样,加以整理利用。

    王连注重实地考察,光靠想是不行的,修路的最大问题,恐怕就是占用良田,给地方官会带来一些压力。

    王连是学水利的,对运河的情况很了解,却不知道隋朝还修了这样一条驰道,没有历史资料,一切只能靠摸索。

    七天后,王连告辞恋恋不舍的袁紫烟,跟皇甫议一起,在百名士兵的保卫下,渡过了黄河,一路北上。

    按照规划图,驰道的起点是黎阳城,中间过并州,转向到终点涿郡,也就是今日的北京地区。

    中原要地,道路四通八达,经过多个朝代的修整,由洛阳到黎阳的道路宽阔平整,符合战时快速调运兵马的需求。

    黎阳这个城市王连很熟悉,三国时期,他跟蔡文姬在这里生活过,北面有些连绵的山脉,好似一道屏障。当年,正是因为路途不通,曹操才决定修建白沟,进而一举拿下邺城。

    永济渠走得就是白沟路线,却不是王连这次考察的重点,在黎阳住了一晚之后,队伍开始朝着西北方向前进。

    还是老问题,没有现代化设备,开山炸石或者挖掘隧道都是不可能的,只能利用两山之间的平整地带修建驰道。

    看着从黎阳拿来的地图,王连眉头一直皱着,之前估计太乐观了,修建驰道比疏浚运河的难度大多了。

    驰道是专用的军事道路,百姓不能随便走,也就不能利用原有的道路,不能离城池太远,会影响行军途中的补给。要尽量减少上坡下坡,遇到沟壑和河渠,还要修建桥梁。

    任务已经接下来,反悔是行不通的,隋炀帝是个急性子,必须确保在永济渠开工之前,完成驰道的修建工作。

    王连和皇甫议带着士兵们,披荆斩棘,沿着太行山西侧缓缓向前推进,时不常就要停下来查看地形。王连安排制作了一些水平尺,每隔几十米就插在地上进行标注,计算这一段高度和长度,非常得细致繁琐。

    “兄弟,不需如此麻烦吧!”皇甫议道,在他看来,很多地方坡度变化并不大,直接修路就行。

    “要认真些,我们规划得越细致,百姓在修路的时候,工作量就会越小,减少劳动强度的同时,也能加快修路的进度。”王连坚持道。

    “兄弟这份体恤百姓之心,令我着实敬佩。若天下官员都如兄弟这般爱民如子,大隋必能开创千古之盛世。”皇甫议道。

    “老哥别夸我了,这些话要是被有心之人听去,又会大做文章。”王连笑道。

    “呵呵,自不会与他人讲。”皇甫议笑道,行程虽然艰苦,他却乐在其中,就他目前的现状讲,能够远离朝廷,那就是最安全的。

    两个月后,队伍终于推进到娄烦郡附近,王连用于记录的纸张,已经厚达一尺。目前统计的数据是,浅沟八百个,深沟三十,河流五条,路程并非笔直,绕过两座高山,长度大约一千五百公里。

    浅沟相对好处理,王连计划用铁管作为水道,而那些深沟与河流则必须建桥,好在并没有水势很大的河流。

    这天中午,王连的队伍正停下歇息,一支几十人的队伍疾驰而来,有人还扛着一杆大旗,上书一个“李”字。

    随行的士兵立刻拿起武器,翻身上马,做出防范的姿态,皇甫议却不以为然,认定是这是唐国公、娄烦太守李渊的队伍。

第092章 李渊相邀() 
果不其然,队伍靠近之后,上面的将士们立刻翻身下马,其中一人上前半步,躬身抱拳道:“听闻监御使、尚书右丞大人在此,唐国公特派属下来请二位大人到娄烦做客,还望赏光。”

    去不去当然要听王连的,皇甫议的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在野外生活了这么久,谁不想舒服地吃顿美餐,在温暖的屋子里好好睡一晚。

    “好,有劳诸位前方引路。”王连答应道。

    李渊派出的队伍立刻调转马头在前方带路,王连和皇甫议带着士兵跟在后面,一路奔向娄烦县城。

    王连当然知道李渊是谁,大唐的开国皇帝,其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名气大到家喻户晓的程度。皇甫议则比王连更了解李渊的当前,一路不停地介绍着情况。

    李渊,字叔德,独孤皇后的外甥,七岁袭封唐国公,深得先皇器重,担任过宫廷禁卫武官,后转任多州刺史,为人开朗洒脱,宽容大度。

    也就是说,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哥,但如今的李渊却不被器重,没人知道皇上是怎么想的,先是让他担任荥阳太守,然后转到娄烦郡继续担任太守。

    在这个时期,娄烦就是边关地带,在皇甫议看来,李渊被派到这里驻守,皇上大有考验他忠心的意图。

    娄烦县城就是娄烦郡的治所,早有快马前去通禀,距离县城还有五里之时,李渊已经带着地方官员迎了过来。

    李渊年近五十,作为武将出身,身材显得格外结实,一张国字脸上,目光炯炯有神,三缕长髯飘飘,见人先露笑,尽显谦和姿态。

    “李渊见过监御使、右丞大人。”李渊拱手,声音不大不小,语气平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