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读论语心得全集 >

第11章

读论语心得全集-第11章

小说: 读论语心得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以后,猴子经过了许多地方,但是,它再也没有找到像从前的花园那样令它开心、愉快的地方。它流离失所,浪迹天涯,直到孤独地死去。
  那么,这只猴子不幸的根由在哪里呢?试想,如果它不去搬那块石头,它就可能永远快乐地居住在花园。然而,一时的好奇却摧毁了它一生的幸福。
  有些事情,“不知道”远比“知道”要快活得多。“水至清则无鱼”,这世上原本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所以,面对好奇,我们应该有选择地绕行,否则,它将可能成为解不开的心结,成为一切“不愉快”的根源。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人生不会如我们设想的那样完美;我们可以有一个完美的期待;但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因此我们要面对现实;不要求全责备;坦然地度过每一天。
  责人不如修身
  古往今来,成功的执政者以及管理者,总是勤政廉洁、爱民如子、知人善用的。有了这样的领导者,下属哪里有不敬、不忠、不劝的道理呢?
  季康子问孔子:“请问,我要让老百姓对我保持虔敬与忠诚,要让他们逆来顺受的服首贴耳,怎样做才能够达到这个效果?”
  孔子回答他:“如果你想让民众心悦诚服,那么,首先你就必须从你自己做起。如果你以庄重的态度处理国家政务,那么就会赢得百姓的敬重。如果你以孝慈之念治家,那么百姓就会被你的德品而感召,对于有好的榜样却仍然不知道仿效的人,就要耐心地劝导他们。”
  孔子的回答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千年来的国政指导,仁人君子莫不是先从自己的德品开始,临之以庄,孝慈治家,并将这种思想延伸到政务的治理中去。
红桥
第26节:论语心得(26)
  魏太傅李延实,是孝庄帝的舅舅。永安年间,他官拜青州刺史。要去上任的时候去和皇帝告别,皇帝对他说道:“‘怀砖’的习俗,社会上号称是难治的病,舅父应该认真想想,对得起朝廷的委任。”李延实回答说:“为臣的岁数已经迫近晚年,精力如同早晨的露水,离人间渐渐远了,一天天接近坟墓。为臣早已请求退休,陛下却念及甥舅之情,宠幸到老臣,让我这个夜间走路的残疾人管理广阔的土地。老臣遵奉英明的敕令,不敢失误堕落。”当时黄门侍郎在皇帝身边,不明白“怀砖”的意思,私下问舍人温子升。温子升说:“我听说皇帝的哥哥彭城王做青州刺史,听跟着他一块到青州的宾客说,齐地的百姓,风俗浅薄,高谈空论,专讲名利。太守刚入境时,百姓都怀揣砖块磕头,用来赞美太守的心意。等到他被下任取代而回家的时候,百姓又用这些砖打他。这是说人心的向背比翻转手掌还快。所以京城里民谣说:‘狱中无系囚,舍内无青州。假令家道恶,肠中不怀愁。’‘怀砖’的含义就是从这儿产生的。”
  俗话说,群众的心里有一杆秤,对于为政者的得失,民众看得清清楚楚,怀砖以迎,表明了民众的期望,掷砖相送,则是民众对政务的直率评判。从怀砖到掷砖,不过是一字之差,却表明了民众对处理政务的人天差地远的两极评判,所以明智的人在处理政务之事,从来不敢掉以轻心。
  历史上明智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责人不如修身,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这个道理再也简单不过的了,但是责人容易,修身难,所以有时候昏透了头的昏君,在小人的谀奉面前偶尔也会爆发出灵智的火花,让这沉闷的历史变得有趣起来。
  明宪宗朱见深专讲“房中术”,搜罗淫僧妖道,各赐官号,如僧继晓,擅长“秘术”,受封“通玄翊教广善国师”。上有好者,下更甚焉,他的宰相万安也精研此道,收集各种房中术,密封一小箱,进呈朱见深。朱见深见大臣太不成体统,这才遣一个太监去问他道:“这是大臣该做的事么?”
  大臣不像大臣,那是因为皇帝不像皇帝。
  所以,如果管理政务的对老百姓不满意,那么,可以确信,百姓对这位管理政务者的评价,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社会风气的好坏,责任同样是在管理政务者的身上。凡为政者,不可不察。
  第四章经商之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仁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则。对于那些“跟着感觉走”,甚至“过把瘾就死”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了。面对激烈的竞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只要能达到目的,不择一切手段,还有什么仁道的原则可遵循呢?如果说有,那也是“盗亦有道”的原则——目的就是一切。
  这已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选择问题了。
  任何人都不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也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因此,当面对眼前的诱惑时,一定要坚持仁道的原则,否则只能陷入无法挣脱的圈套。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人。弘农杨氏是汉代的名门世家。杨震客居他乡20多年,靠教书得来的微薄收入奉养老母。州郡闻其名,屡召不出,直到50岁时,在朋友们的劝说下,他才应聘到州里任职。将军邓骘久闻杨震贤能之名,举为茂才(秀才),先后担任过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等职务,为官以廉能著称。
  安帝元初四年(117年),杨震被调到朝廷任太仆,转任太常。他因举贤杨伦等一批贤能之士为博士官,扭转了选举不实的局面,因而受到朝野的赞扬。永宁元年(120年),他晋升为司徒。

第27节:论语心得(27)
  杨震入仕之前家境窘迫,长期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他除了教授学生之外,还借种别人的一块土地,亲自耕耘,维持生计。当时的人都很敬重他,但他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从荆州调到山东任东莱(今山东莱州)太守,路经昌邑县(今山东金乡西北)时,昌邑县令王密特来参见。王密是杨震在荆州时举荐的秀才,他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当天晚上趁夜深人稀,怀揣十斤黄金献给杨震。
  不料杨震却批评他:“作为老相识,我比较了解你,你怎么却不了解我呢?”
  王密连连道歉,收起金子辞别而回。从此杨震拒金的这个故事一直被传为美谈。
  市场竞争的激烈,使每一个做着发财梦的商人不得不绞尽脑汁,以免沦落到破产的境地。于是,一些心术不正的人便不惜瞒天过海,坑蒙顾客。在美国费城西区有两个挨得很近的廉价品商店,两个店的老板是死敌,一直进行着无休无止的价格战。“出售爱尔兰亚麻床单,甚至连有鹰一样眼睛的瑞伯女士都不能找出任何缺点,不信请问她。而价格却低得可笑,只需6美元50美分。”当一个橱窗出现了这样的手写告示时,两小时后,另一家橱窗就会出现这样的告示——“瑞伯女士该配一副近视眼镜了,我的床单质量一流,只需5美元95美分。”而且,两店的老板常站在店外,尖声对骂,几乎每次都发展到拳脚相加。最后,总有一方的老板败下阵来,咒骂另一个是疯子,买他东西的顾客也是疯子。这时附近的每一个人都会拥入获胜的廉价品商店,将床单和枕套抢购一空。直到后来,两个廉价品商店各换了一位新老板,他们各自对两店前任老板的财产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有一天,他们发现两店之间有条秘密通道。并且在两店的楼上两个老板住过的套房中发现了一扇连接两套房子的门。后来才知道:这两个死对头原来是兄弟俩。所有的诅咒、谩骂、威胁以及一切相互间的人身攻击全是在演戏。一个微妙的邻里关系制造了所有的骗局,他们所卖的商品全是二流货。
  兄弟俩为了赚钱,不惜天天施展苦肉计,手足相残,其手段确实高明,但终究只是小本经营的雕虫小技。只有经营者设身处地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以诚待客,以心换心,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诚实的企业形象,以此换来顾客对产品的信任和青睐,才是企业生财的长远之计。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过程中,一些人利用经济生活尚未完全有序的空隙,合法或非法地获得了与其劳动付出不成比例的财富。这种经济发展中不能反映本质的“泡沫经济”现象,再加上国有企业至今尚未完全理顺的分配机制等因素,就容易出现这样的误导:劳动未必是致富的可靠手段,才能未必是获取社会报酬的必要条件。于是社会上掀起新的读书无用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地发育、成熟和有序化,社会的劳动报酬也将不断地趋于公正和合理,“一夜暴富”的梦想将越来越难以成为现实,这使真正的能人能够通过合法手段富裕起来,实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第四章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摆不脱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在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经商之道
  99
  读心得全集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孤:单独,(年幼)而没有父亲。这里是少或失去的意思
  邻:靠近的,连,相连接。

第28节:论语心得(28)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道德不失去,就一定会有人亲近。”
  译文
  《
  第四章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在当时奴隶制的野蛮情况尚存在的情况下,孔子能说出这样的见解,不但显示了他对于德、礼重要性的充分认识,而且表现了他对“治国之道”的精通。事实上,人心的“规律”确实如此,强制只会引起表面的恭顺,暗中却积聚逆反情绪;而用积极的教化疏导手段,则会激起其自身的内在的“自治”因素,从而使民心净化,天下安稳。这无疑是一种待人处世的大智慧,深刻领会其实质要领且加以灵活运用,将会使人们在生活事业中受益颇多。
  汉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少有的明君,他即位的当年年底,君臣之间就围绕着是严刑峻法还是宽法度、重礼教展开了一场讨论。汉文帝说:“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准则,用它来禁绝残暴,引导人们向善。现在犯法定罪后,无罪的父母、妻子、兄弟要连坐,收没妻子儿女为官府奴婢,这种做法是否合适?”许多大臣都说:“百姓不能治理自己,所以制定法律来约束他们。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