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读论语心得全集 >

第10章

读论语心得全集-第10章

小说: 读论语心得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柳王比说:“巴蜀一带多豪杰之士,而这都校的儿子独爱好文学,如果不诱导奖励他,他将失去这种志趣。因为我的称赞,别人必定以他为荣,因此能减少三五个乱民,不是很好吗?”
  柳王比的这种做法,对人以表扬为主,鼓励人积极上进,正是道以之德的儒家精义的实践。
  明朝的屠枰石(屠义)先生在江浙一带当督学,一向严守法令办案。当他巡察西湖时,有些无聊之辈趁机去搜罗秀才们的过失告状。
  有一个秀才夜宿在(禁止)家,保甲(地方守卫组织之长)在次日天刚亮时,就把秀才和(禁止)两人捉起来,送到衙门来。大家都有点同情那个秀才,却没有人敢释放他。
  衙门开门了,保甲带人上堂。一进门就大声地诉说事情的经过,屠公假装没有听见,照常处理文书,保甲渐渐膝行向前,距离秀才和(禁止)越来越远。
  屠公用眼睛示意身旁的差役,又靠靠他的手臂,让他放了秀才。差役明白了,悄悄过去把秀才带出门,保甲一点都不知情。
  秀才出去之后,屠公抬头问道:“人呢?”
  保甲回头一看,不见了秀才,吓得说不出话来。屠公便罚打他30大板,铐上枷锁,并把(禁止)赶了回去。
  保甲后来惊魂未定地对人说:“我刚才捉到鬼了!”
  别的秀才鄙弃他,也感谢屠公包涵一个读书人——虽然是个酒色之士。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刁恶的风气平息下来,而秀才为了自我惩戒,甘愿奉献才学,自贬为教官(学校中担任教职的基层官员)。
  一个秀才的私节不修,固然是一个问题,但如果公开惩罚秀才的话,就会彻底毁掉秀才的前程,让他从此自暴自弃,甚至破罐子破摔地自甘堕落。屠公的包庇看似没有原则性,但却是儒家宽和精神的真正体现,秀才以后的改过自新,正是证明了这一点。
  而违背百姓心愿的严苛厉法,未必能够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甚至会出现负面的作用。秦始皇为政残暴,法令苛刻,应征的戍卒如果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到预期地点的话,就一律斩首,这条法律不谓不苛。而陈胜与吴广正是因为大雨延误了日期,赶去报道也是死,举旗造反也是死,所以才会义旗高举,天下响应,短暂的秦王朝就这样葬送于严苛而不得人心的法令之下。
  过于严苛的政令还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们不得不将心思用在保全自身性命之上,谁也不愿意因为替百姓执言而惹祸上身。
  武则天建立大周时,为了镇压百官对于她夺了李氏皇权的不满,就设立了严苛的法令,一旦有人举报官员有不轨之举,就以酷刑逼供,朝中之人,人人自危。
  当时秋官侍郎周兴是有名的酷吏,大臣来俊臣与他是好朋友,但是有人密报说来俊臣谋反,武则天就命令周兴查清此事。
  于是周兴在刑部设宴招待来俊臣,席间,他皱眉说道:“现在我遇到一件麻烦事,有一个人谋反从逆,却拒不招供,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没有?”来俊臣听了后,就兴冲冲的建议道:“这好办,只要一口大瓮,下面烧上炭火,让谋反之人坐进瓮中,一定会得到口供。”周兴听了之后,就马上命人搬来一口瓮,下面烧上炭火之后,对来俊臣说道:“请君入瓮。”
  由于周兴酷爱在刑法之外另立私法折磨人,时人称之为“牛头阿婆”(地狱里的鬼怪),百姓怨声载道。周兴知道后,丝毫不以为然,得意地说:“这有什么奇怪!”于是他题书于衙门口道:“被告之人,问皆称枉;斩决之后,咸息无言(就都没有话了)。”
  由于法令严苛,武则天在位时的许多大臣从升任到满门抄斩,其间相隔不足两个月。但是大臣们私下议计,虽然只有两个月的高官厚禄,就足以让人不惜飞蛾般扑火趋炎附势了。而且,许多贪官情知时日无长,索性于灭亡之前大肆搜刮,反而使得百姓更受其苦。

第24节:论语心得(24)
  一方面是自感时日无多,贪官更加疯狂地大肆搜刮,搞得民不聊生。另一方面,群臣们唯恐勤于政务引来政敌,导致祸事加身,索性大家都不理政事,只顾没羞没臊地大拍马屁。有一次,有人向武则天献上一块石头,声言:“这块石头有赤心,忠于陛下。”当时的侍郎李昭德听了这牵强附会的胡言乱语,忍不住驳斥道:
  “这石头有赤心,其余的石头难道都想造反吗?”
  历史告诉我们,凡是皇帝大行苛法的时代,也正是为政者人人自危,拼命搜刮百姓,各种谀词奉言层出不穷的时代。由此看来,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实在是很有预见性的。
  第三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舜有五位贤臣,天下便太平。武王说:“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孔子因此说道:“人才不易得。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以及周武王说那话的时候,人才最兴盛。然而武王的十位人才之中还有一位妇女,实际上只是九位罢了。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向商纣称臣。周朝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了。”
  政务之道
  77
  读心得全集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说:“假如卫国国君请您去治理国家,您第一件事打算做什么?”孔子说:“首要的是报各种名分辨别确定下来!”
  子路说:“名分有这么重要吗?老师的迂腐竟这样严重!名正不正有什么关系,况且在这个是非不分的混乱时期又什么是正呢?”
  孔子说:“粗野啊仲由!君子对于他不懂的事,大概采取保留的态度吧!并不妄下断语,你却如此粗莽。”
  《
  第三章
  《
  孔庙
  孔子周游列国图
  水至清则无鱼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一句至理名言。水至清则无鱼,需要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一个食物链里,大鱼需要吃小鱼,小鱼需要吃更小的动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而水藻类的微生物存在是不会让水非常清的,也就是说如果水非常清了,就没有水藻,就没有食物喂养上一级食物链的鱼。
  人至察而无徒,需要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不能追究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做的所有事,是不是都是对你有利的,做人如果过于苛刻,就容易失去人缘。与人相处时,难免会有一些差异,会有一些小矛盾,对别人的小缺点不要太在意,千万不要做一个小肚(又鸟)肠、神经过敏的人,否则即使是本来很亲近的人,也不会喜欢和你携手共事的。映射到万物,就是大家说的,对于所有事情都不要太斤斤计较。放眼于未来,不但要谨慎、周全,也要宽容,才能成大事。
  宋朝的吕蒙正,就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
  吕蒙正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其他参政为他忿忿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散朝后,那些参政还感到不满,后悔刚才没有找出那个人。吕蒙正对他们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多么不好啊!所以千万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总有缺点,对人才而求全责备,即使有大才在身边也视之而不见。战国时卫国的苟变,很有军事才能,能带领500乘兵,即3。75万人,那时能带领这么多兵,可说有大将之才了。子思到卫国,会见卫侯时向他推荐苟变,卫侯说知道这人有将才,可是,他当税务时白白吃了农民的两个(又鸟)蛋,所以不用他。子思听了,要他千万别说出去,不然,各国诸侯听到了会闹笑话。子思指出这种“求全责备”的思想是错误的,认为用人要像木匠用木一样,“取其所长,去其所短”。合抱的大木,烂了几尺,木匠也不会弃掉它。今处于战国之世,正需要军事人才,怎能因白吃两个(又鸟)蛋的小事而不用一员大将呢?因子思的话说到点子上,卫侯的思想才能转过弯来,同意用苟变为将。如果没有子思的推荐和教导,有大将之才的苟变就因白吃了两个(又鸟)蛋而被卫侯弃置不用了。

第25节:论语心得(25)
  领导者对人才的求全责备,不只是不能知人,且将会陷害人才。历史上不少贤才之所以蒙冤,都是由于君主喜欢追究小过,如司马迁只不过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却被汉武帝处以腐刑,使他遗恨终生。苏轼因对朝政有意见而写几首讽喻诗,却蒙“乌台诗案”之冤,下半生都被贬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在历史上,因当权者苛求人小过,别有用心的和溜须拍马之徒就趁机落井下石,极尽其吹毛求疵之能事加以诬陷,因此,贤才蒙受不白之冤的事就更多了。
  孔子对仲弓问政特别强调:“赦小过,举贤才。”历史上,能知人善任者都是如此。齐桓公发现宁戚是个人才,决定要用他时,有人主张调查他是否有问题后才确定,桓公说:“不然,问之恐其有小恶也。且人固难全,权有其长者。”于是,封他为卿,用宁戚之长,让他负责农业部门的工作。后桓公能称霸,宁戚起了重要作用。
  刘邦用陈平,有人告陈平“盗嫂受金”,刘邦责备推荐人魏无知,无知说:“臣所言者能也,陛下何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拒,臣进奇谋之士,从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刘邦因而不计较陈平小过而重用之,后刘邦能开创汉朝,陈平是立了功的。
  范仲淹选拔人才也多取气节而略小故。他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时,开设幕府,选用幕僚,多用因罪降职而还没有复职的人。有人怀疑他用人是否适当,范仲淹说:“其有可用之才,不幸陷于吏,不因事起之,遂废人矣。”因此,范仲淹所选拔的人,大多有真才实学。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只猴子生活在一座美丽的花园中,那里绿树成荫,芳草鲜美,瓜果飘香,是猴子生活的乐园。花园里有一块巨大的石头,那是猴子最喜欢玩耍的地方,它经常调皮地在石头上窜上跳下。有一天,猴子忽然心生好奇,它想,这块石头下面藏着什么东西呢?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它不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掀翻了这块石头。结果,它在石头下面发现了一条蛇。猴子很害怕,它急忙把石头放回原处。然而,那条蛇在它心里投下了阴影,从此,它再也不敢去石头附近玩耍了。渐渐地,它对整座花园都不再喜欢,终于有一天,它离开了这里。
  那以后,猴子经过了许多地方,但是,它再也没有找到像从前的花园那样令它开心、愉快的地方。它流离失所,浪迹天涯,直到孤独地死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