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读论语心得全集 >

第12章

读论语心得全集-第12章

小说: 读论语心得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多大臣都说:“百姓不能治理自己,所以制定法律来约束他们。互相连坐,收没妻子儿女为官府奴婢,以此来使百姓畏惧,让他们不敢轻易触犯法律,这种做法由来已久,是适宜的。”汉文帝说道:“我听说法律公正则百姓忠厚,论罪量刑得当则百姓顺从。况且管理百姓而引导他们向善,是官吏的职责,官吏既不能加以引导,又采用不公正的法律去论罪,这反而有害于百姓,使他们为非作乱,法律怎么能禁止得了呢?我看不出这种法律有什么适宜的地方。”大臣们见文帝不赞成严刑峻法,就说:“皇帝的恩惠浩荡,德泽深厚,不是我们臣子所能赶得上的。让我们谨奉诏书,废除一人有罪而妻室收没为官府奴婢和一些互相连坐的法令。”从此废除了连坐法。为了广开言路,倡导规谏,汉文帝又废除了以“诽谤罪”惩治敢于直言犯上者的刑罚。
  在执政13年后,汉文帝又下令废除了“肉刑”。汉文帝一方面省刑罪,另一方面又注重“勤德而无私”。在他执政的后期,有一年,全国发生了旱灾,蝗虫成灾。文帝加恩天下,命令诸侯不要向朝廷进贡,废除对山林湖泽的禁令,减少皇帝的服饰、用具和游玩的狗马,裁减官员,打开粮仓赈济贫苦百姓。
  汉文帝在位期间,由于他坚持克己爱民,勤俭持政,使得国家经济日益发展,社会秩序井然,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可喜局面。汉文帝坚持以德化民的举措及其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从实践上印证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确实是安邦定国之道。
  钱钟书先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里面有一个说法:世道不好了,坏到连魔鬼都失业的程度了,大家琢磨这话,很有意思。魔鬼的职业是干什么的?是专门干坏事的,他为什么失业了?因为坏事被人干了,所以他就失业了。庄子说:“终身役役而不知其所归。”终身被功名所束缚而不知道人生的真正本意应该归结到何处。高人重道,常人重术,没有哪一代中国人像我们这一代人这样把追求财富的手段发展到无以复加,然而注重钻营之“术”,而不修身养性,我们的企业就会被“物欲”所控制。庄子说“物物而不为物所物”,不要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把自己的本性都失去了,把良心都弄丢了。
  思想家荀子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君子虽然追求功名,但是不被功名所束缚。日本有个人叫涩泽荣一,参加过明治维新,后来觉得自己不适合从政,改行经商,一生当中创办了150多家银行和企业,是日本劝业银行的创办人之一。他一生以《论语》作为自己的经商之道,而且到处宣讲,被日本人视为“经营之神”、“经营之父”。他到了80多岁退休时和朋友办了一个书院,继续宣讲《论语》的伦理道德,也写了很多书。其中有一本书被翻译成中文,叫做《论语加算盘》,论语讲的是一种道德修养,算盘代表追求经济利益,他把两者结合起来。按照我们传统的说法,这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涩泽荣一觉得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起来。香港大学的校训就叫做“格物明德”。“格物”的含义是人生当中要从各种道德实践、生活实践中不断接触事物,不断地探讨道理,积累知识,这叫“格物致知”。儒家非常强调生活的细节,孔子强调“慎独”。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不敢乱来,但这不算真功夫,真正的功夫体现在独处的时候,你还能坚持良好的道德品行,那才是真功夫。
→虹→桥→书→吧→
第29节:论语心得(29)
  美国富兰克林在《修身规则》中讲到,一个人要有宁静的心情。我们常说庸人自扰,为了一点小事老是放不下是做不了大事的,我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有一件事特别让我看得很清楚,我曾经协助一个企业与别人谈判,款项大概是70来万,谈判的气氛很紧张,很不愉快,谈得很晚就在酒店开房间和老总住在一起,这个老总很有度量,他很快就睡着了,但我却很久没睡着,钱不是我的我都睡不着,若是我的那还得了,所以我当时的心态不够大度。  魏征说:“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将有大作为,大的方案要实施的时候,要掌握一个度,不断地做这种大事就要劳民伤财,比如说汉武帝到最后连年征战,唐太宗出征高丽国而败北,因为他们总是被一个观念支配,不断地连年征伐,耗尽钱财,不懂得知止以安人。李自成,打下北京才40天就全军崩溃了,不是因为没有善战的将领,没有久经沙场考验的士兵,而是因为一进北京城就立刻掠夺财物,贪图享受,忘乎所以,所以40天就败了。
  “君子先求诸己,后求诸人”。一个君子、领导、为帅之材,要先不断地充实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要求别人。领导之道在于领导的身正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君子的道德就像风一样,小人道德就像草一样,风怎么吹草就怎么动,领导要影响下属,而不是一味严厉规范下属。有位老总说现在招聘想找既忠诚又能干的人实在难。当然,如果我们坐等这样的人才很难。没跟你交往很久,怎么会对你忠诚,对企业忠诚呢?忠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领导者的熏陶而形成的。即使是有才无德的人,有才能运用机制让他不敢为非作歹,那才是领导者的功夫。
  所以我们说: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只有德,才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
  义利共生,义举生辉
  “以仁义求富贵、富贵后施仁义”,是商人追求的理想境界。义利合一的传统思想是很多中国商人的成功经营之道。
  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命题。过去对儒家的义利观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儒家重义轻利,甚至只讲义,不讲利。其根据是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实,孔子在这里并不是谈义利关系,而是根据人的德行作出评价。这里的君子是指有高尚道德品行的人,小人指不讲道德、品德低下的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深明大义,不谋私利;道德低下的人则只知个人私利,不明大义。这两种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存在,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如此,当代也是如此。孔子并不反对利,只是强调要以义取利,见利思义,追求合于“义”的利。后世某些儒家只谈义、否定利的做法,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
  《战国策》中所记载的“冯谖焚券”的故事,正是儒家“先义后利”的价值观念的生动说明。
  有一年,孟尝君的领地薛闹了饥荒,没有人愿去代收租税。冯谖毛遂自荐,愿意为孟尝君效劳。他来到了薛,立即就以孟尝君的名义召见当地百姓,宣布一切债务作废,并把一切债券当场烧毁,老百姓纷纷欢呼“万岁”。冯谖回来以后,就对孟尝君说,孟府“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栋”,什么都不缺了,唯一缺的就只有一样——“义”。他这次给孟尝君买来了“义”。
  孟尝君听了之后非常生气,但也没什么办法。到后来,齐国换了新的君主,国王因为听信谗言,把孟尝君的宰相之职撤了,并贬他回薛。孟尝君上任时,未至百里,老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前来欢迎孟尝君,欢呼之声,不绝于耳。这时,孟尝君才恍然大悟,如果没有冯谖当初买回来的“义”,自己哪会如此受到百姓的拥戴?
  利义兼顾,最终会创造极大的财富,这在加拿大商人林思齐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当今的加拿大华人,与欧美其他国家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一样,已走出了餐馆、洗衣店的圈圈局限,有不少人当上了大学教授、企业的工程师、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律师、会计师、音乐家、艺术家、商人、高级管理人员、大财团的总裁乃至政府官员、部长等等,几乎遍及各行各业。

第30节:论语心得(30)
  加拿大有位叫林思齐的华人,他是近20年来华人中颇有名气的一位。林思齐博士原来定居温哥华。1988年7月27日他接到加拿大联邦政府的通知,被马尔罗尼总理任命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总督,任期为5年。1988年9月9日,林先生在该省的省会维多利亚市的总督府内宣誓就职,成为加拿大立国以来首位华人总督。林思齐祖籍广东省揭阳市,1924年出生于香港。他的祖父林绍勋是牧师,父亲林子丰是香港教育家和金融家,也是香港培正中学、浸会学院和嘉华银行的创办人。
  林思齐先后在香港和广州市的培正学校读完了小学和中学,1947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1948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坦普尔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取得了学位后,他又到纽约大学研究经济学,1950年返回香港,从事教育、工商、金融事业,曾任嘉华银行总经理。
  林思齐在香港生活到1967年,当时他已44岁。他想利用50万加元现款及同等价值的嘉华银行股票,收购一家濒临倒闭的信托公司,但遭到家族成员的反对,他只好自行创业。此时他只有4万加元的资产,带着妻子和3个女儿移居到陌生的温哥华,准备创一番事业。岂知天涯处处都有不尽人意的事情,他到达温哥华后很久都找不到工作,一家5口人很快就把带来的钱花去一大半。有常识和有志气的林思齐不因身处逆境而气馁,他在找工作的同时,进入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夜校攻读房地产估值课程。作为一位年近半百的人,在生活重压之下还坚持读夜校,可见他的决心和毅力确实过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思齐掌握了一定的房地产业务知识后,果然在温哥华找到了一份经纪工作。他就任后,尽管极为努力工作,但工资微薄,家庭生活仍较为艰难。然而,机会总会降临到有准备的人的头上。林思齐在香港嘉华银行工作时,与香港不少客户有接触。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出现一股移民加拿大的热潮,其中有位老朋友找到林思齐请他帮助在加拿大买地产。这位老朋友出自对林思齐的信任和了解,愿借钱给他合作经营房地产买卖。他们的合作方式是各出资一半,林思齐的资金由那位朋友先借给他。这样,林思齐获得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于1973年创立加拿大国际房地产公司。
  林思齐运用自己在美国读书及在加拿大夜校时学习到的知识,再加上在香港从事金融业务的经验,发挥合作者的资金作用,不断把握时机,吸纳地皮,然后与人合作,建成物业。在短短10年多时间内,林思齐春风得意,如鱼得水,他拥有的20多处物业价值达5亿多美元,在房地产经营中名利双收。
  从1981年起,加拿大房地产业步入发展高峰期。林思齐的地产多在温哥华豪华住宅区Westend,他迅速出售其中的大部分,把赢得的资金扩展到加拿大其他省市,甚至延伸到国外。那时,林思齐的财产估计已超过10亿美元。
  随着名声的鹊起,实力的增强,加上渊博的知识,林思齐于1987年荣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一年后又成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代表。
  林思齐在经济事业成功后,一直热心慈善公益活动。从1983年起,他每年捐赠超过100万美元的资金给各项慈善事业。他积极为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