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油孩子作者:托尼·莫里森第一部分前言【前言】【导语】【内容提要】托妮·莫瑞森深刻地认识到美国黑人遭受到的两次奴役:先是被白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的“肉体奴役”,继而是被白人竭力以其文化泯灭黑人古老质朴传统的“精神奴役”。“肉体奴役”已经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是南方黑人的贫困潦倒和处处隐含着的种族歧视;但“精神奴役”却是当前日益泛滥的“祸水”,其恶果便是一部分黑人津津自乐于得到改善的物质生活,全盘接受了白人的价值观,不知不觉之中抛却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第一部分第1节:眠于尘埃之中--《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第一章第十一句,此句前一句(第十句)为:"弟兄们,我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莫言一那时候我是个少年。那时候我是村里调皮捣蛋的少年。那时候我也是村里最让人讨厌的少年。这样的少年最令人讨厌的就是他意识不到别人对他的讨厌。他总是哪里热闹就往哪里钻。不管是什么人说什么话他都想伸过耳朵去听听;不管听懂听不懂他都要插嘴。听到了一句什么话、或是看到了一件什么事他便飞跑着到处宣传。碰到大人他跟大人说,碰到小孩他跟小孩子说;大人小孩都碰不到他就自言自语,好像把一句话憋在肚子里就要爆炸似的。他总是错以为别人都很喜欢自己,为了讨得别人的欢心他可以干出许多荒唐事。譬如说那天中午,村子里的一群闲人坐在池塘边柳树下打扑克,我便凑了上去。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我像猫一样蹿到柳树上,坐在树桠里学布谷鸟的叫声,学了半天也没人理我。我感到无趣,便居高临下地观看牌局。看了一会儿我的嘴就痒了...
1978辛格:卢布林的魔术师事实上,肉体和痛苦是同义词。如果选择了邪恶而得不到惩罚,选择了正义而得不到酬报,那怎么可能还有什么自由选择呢?在所有这一切苦难的后面,是上帝无限的仁慈。 ——辛格世界是一座巨大的屠场,一个庞大的地狱。……世界上有这么许多苦难,唯一的补偿是生活中小小的欢乐、小小的悬念。 ——辛格 一九零四年七月十四日,当时在沙俄统治下的波兰拉齐米恩,离华沙东北约摸十五英里,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里生下了一个小男孩。他就是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犹太教的拉比,属于狂热的哈西德派。他四岁时,全家迁往华沙。他父亲在这座城市的犹太区的会堂里主持一个圣坛。他外祖父在波兰东部的卢布林省的一个小城比尔戈雷当拉比。辛格在那里的犹太小镇上住过三四年。他还在培...
作者:杨志军第一章 永不消失的藏獒精神(1)远去的藏獒一一切来源于怀念——对父亲,也对藏獒。在我七岁那年,父亲从三江源的玉树草原给我和哥哥带来一只小藏獒,告诉我们,藏獒是藏族人的宝,什么都能干,你们把它养大吧。遗憾的是,这只小藏獒对我们哥俩很冷漠,尽管我们哥俩每天都在喂它,但它从来不主动接近我们,更不会讨好地冲我们摇尾巴。我们不喜欢它,半个月以后用它换了一只哈巴狗。父亲知道了很生气,但也没有让我们再换回来。过了两天,小藏獒就自己跑回来了。父亲很高兴,教育我们说:“我早就知道它会跑回来。这就叫忠诚,知道吗?”但我们依然不喜欢小藏獒,不仅不逗它玩,连喂它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父亲说:“你们好像不是我的儿子,居然不喜欢小藏獒,那我还是把它带回草原去吧!它在这里也不习惯,想家想得都没有精神了。”父亲回到草原上去了,那是他工作的地方。小藏獒离开了我们,一晃就是十四年。...
作者:王晓方序人性是顽强的,我坚信这一点,因为所有的神都是人造的,生命本身就是神灵。人们需要神就像需要真理一样,不过,现实中如果真理一分钟不与金钱结合,真理就会陷入流言的重围。因此,理想有时也是苟且的理由,面对牺牲,大多数人会一哄而散。不要嘲笑他们,说来说去生命不是神,纵使堕落到底,也是因为起飞的欲望。我们会发现,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底细是升华,还是浮华,都将成为过去。对于小人物来说,生活窘迫如故,梦里面永远也摆脱不了痛。没前人给他们立言,他们也没有一篇《出师表》可传世,正义就是无休止地捍卫他们的小利,不要企盼回报,否则就成了无耻的交易。小人物是历史,但天不会降大任于他们身上,这是小人物的悲哀,也是小人物的幸运。沈北辽是总想成就点大事的小人物,他的悲剧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总想成就点大事,一个是小人物,于是,他的心灵陷入无奈。沈北辽并不拒绝沉默,但他痛恨偏见,小人...
作者:石钟山角儿上山里红在没成角儿前叫春芍。春芍在十六岁那一年终于成了角儿。如果十里香不出那件事,山里红成角儿的梦还不知要做多少年。结果就在那天晚上,二十岁的十里香出了那件事,十六岁的山里红便成了角儿。那天晚上,北镇二人转戏班子在谢家大院唱大戏,大戏已经唱了三天了。这是谢家大院的喜庆日子,老当家的谢明东过世了,少当家的谢伯民从奉天赶回谢家屯来为自己的爹发丧。老当家的谢明东已经七十有五了,七十五岁的人过世,在方圆几十里也算是高寿了。高寿人过世,算是白喜。老当家的谢明东晚年得子生下了谢伯民,千顷地一棵苗。谢伯民无论如何也是谢家大院的继承人。老东家去了,少东家出山,这又是一喜。二喜相加,谢家大院的日子就非比寻常了。少东家在奉天城里已有些年月了。十几岁便去奉天城里读书,读了几年书,识文断句不在话下,后来又鼓励爹,拿出些银两在奉天城内开了两家药房。在少东家没回到谢家屯之前...
作者:熊培云梁文道序 允厥执中首先,这个书名就好,非常准确地捕捉到了近年中国的时代精神,以及过去三十年变化的要点。我们知道,中国曾经是个“全能主义国家”,政府无所不能,人民则无所逃于天地间;几乎你想得出来的所有事情,皆在政府的规划之下。大如产业结构、资源分配,小如个人的娱乐方式、家庭生活,全都离不开国家的指挥布置。我还记得农村里的长辈告诉我,在文革高潮的那段期间就连新春拜年也不行,大家道上相遇,只能暗自点动手指,权充作揖。而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国家退却的历程。今天的年轻人可以选择听摇滚,也可以崇拜周杰伦,因为国家不管了。毕业之后,政府不再为你分配工作;独立成家,你也不能指望政府替你安排住处;生病入院,你发现公立医院要先跟你算钱;甚至报案申诉,有时候也得花钱才能买到你以为不用钱买的服务。这个国家到底怎么了?它还要退到什么地步?为什么你觉得它不该退避的地方,它偏偏不在;...
作者:[日]金文学译者:宋义淑一、 不成熟的国家——韩国1.为什么韩国人无法克制情绪在没去韩国之前,找一直认为祖父母的故乡韩国是一个沉稳、成熟的国家。与中国不相上下,不,应该是比中国更加恪守儒家传统的“东方礼仪之邦”。最起码应该像中国一样,是一个洋溢着民族文化自豪感的理性的国家。对这一点我坚信不疑。 但是,从我踏上韩国土地的那—瞬间起,我就意识到,以往我心目中的韩国形象,不过是—个美丽的幻觉。坦率地说,韩国人过于情绪化,“呼”地一下子熊熊燃烧起来并没有错,但任何事情都感情当先则很麻烦,甚至可以说,“韩国人体内流淌的不是血,而是感情”,当这些情绪化的人们聚集在—起时,就很容易引起大的骚乱。在国际机场的候机厅里,不用看穿着打扮,马上就能分辨出谁是韩国人:大声地吵吵嚷嚷,过分地喧哗,与其说是在交谈,不如说更像是在吵架。相反,人数虽多,但静静地交谈、频频地点头的—定是日本人。...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的精神家园 1我的精神家园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在那个柜子里,有奥维德的《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至还有《十日谈》。柜子是锁着的,但我哥哥有捅开它的方法。他还有说服我去火中取栗的办法:你小,身体也单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实际上,在揍我这个问题上,我爸爸显得不够绅士派,我的手脚也不太灵活,总给他这种机会。总而言之,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我一人挨,就这样看了一些书。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看过了《变形记》,我对古希腊着了迷。我哥哥还告诉我说:古希腊有一种哲人,穿着宽松的袍子走来走去。有一天,有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见他不在,就要过一块涂蜡的木板,在上面随意挥洒,画了一条曲线,交给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块木板,为曲线的优美所折服;连忙埋伏在...
作者:萨苏【,】写给不做亡国奴的人们1945年7月,退入苏联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官兵在周保中旅长的指挥下,先盟军一月突然对我国辽吉黑三省57个战略要地发动空降作战,建立桥头堡和电台,唤醒地下组织,成为光复这片黑土地的先驱。战斗是残酷的,教导旅无线电营政治副营长王一知中尉(女)在日记中记述这些与日军苦斗了14年的中国战士们,东北抗日联军最后的老底子打得极为英勇——“在最后的一个月里,我们牺牲了一半以上的人员。”但是,他们终于打回来了。那些凯旋的老战士疯狂地亲吻这块土地,这是他们的祖国,这是他们的家。13名烈士长眠在黑龙江对岸弗雅斯克营地的绿草丛中。他们在敌军的重兵压迫下宁死不降,过江休整,却再也没能回去。他们在归国之战的准备中牺牲,并被埋葬在了这里。黑色的碑文仿佛一只忧伤而不甘的眼睛,眺望着并不遥远的祖国,让我们耳边仿佛响起了赵尚志将军在牺牲前的呐喊——“我是东北抗日联军总司...
作者:谢国琴【,】且作序言:破开岁月门窗的光一道光,来自一本诗集。在感情匮乏的都市,让心突破岁月的门窗。那个年代,那份真情,需要的不是阅读,而是感悟。于是,在呵气成冰的日子,我开始记录和梳理,那雪域上的圣者——仓央嘉措。这个男子,在西藏的历史上,如莲花般惊艳绽放。他用他的生命,化成穿透世人的灵光,滑过静默绵长的山脉,穿过时光的罅隙,如流水附着,契合在我的血液,和他的骨骼里。轻启唇齿,默念这个名字:仓央嘉措,雪域中有旷世才华的王。远方,传来神圣的吟唱,点缀起赤朱和碎金的晨光,雾气弥漫过我紧闭的眼和合十的双手,转经筒被小心翼翼地触碰,陈旧地转动。我仰望,被风鼓荡的经幡,舞姿翩然。一颗心,跋涉向最高的雪山。残留着彼时温度的泥土,被我干涩的嘴唇亲吻。天空之上,有苍鹰破空的嘶鸣,迅疾地砸向地面。似是有什么被翻了页,第次移动。我想,那就是时光。繁盛一阵,消弭一阵,匆匆一阵,...
作者:蒲松龄卷一考城隍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疾乘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二...
作者:格日勒其木格·黑鹤【,】正文第一章 雪夜那鬼魅般的影子,在母獒面前的雪地上站定。是一头雪豹。这头被母獒的吠叫打断了晚餐的雪豹在雪地里像一块华美异常的缎子,粗壮如蟒的长尾拖曳在身后。它几乎是在漫不经心地注视着面前的对手。刚才的一击轻松得手,此时它张开被羊血染得鲜红的巨口,傲慢地发出冰块破裂一般的嗥叫。夜深了,雪越来越大。尽管温软的雪地试着吸附所有的声音,但畜群的方向还是发出了小小的声响,惊动了母獒。她抬起巨大的头颅,但湿润的鼻子并没有在空气中捕捉到本应随之而来的危险的气息。什么也看不见,也没有风。母獒已经顾不了许多,畜群那边传来一头羊压抑不住的凄惨的叫声,已经有牦牛站立起来,焦躁不安地挪动着蹄子,发出瓮声瓮气的踩踏着松散雪地的声响。真的发生了什么。母獒跑到畜群前时,所有的牦牛都已经站立起来,它们身上结着雪块冻成的铠甲,如同一块块浮动的巨石。羊群紧紧地挤成一团。...
作者:马伯庸序章当王双意识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太迟了。首先他注意到两侧山岭上闪耀着一些不自然的光亮,那绝不是铠甲或者兵刃所反射出的阳光,光亮范围很大,这应该是来自于某种金属物体。紧接着,从光芒的方向传来一阵低沉而缓慢的铿锵声,这些声音听起来像被逐渐绷紧了的铁弦。出于一名军人的直觉,他本能地嗅出了一丝不祥的味道。“停止追击,这里太狭窄了,快向后退!”王双拨马转身,大声喊道。他周围一共有一千名左右的魏国骑兵,这支部队现在置身于一个狭窄的山谷之中,两侧灰白色的山壁向中央倾斜挤压,迫使他们排成一列长长的纵队。训练有素的骑兵们听到命令,纷纷调转马头后队变前队,然后有条不紊地依次朝谷口退去。不过这种有秩序地撤退并没有持续多久,王双很快听到头顶上传来了一声带着蜀人口音的呼号,他下意识地抬起头,向右侧的山谷顶端望去。这一次他看清楚了,一百多名弩手一字排开,每个人...
作者:周中《国色》:一个时代的警示(代序)《国色》展现的生活面十分广阔,以雄鸡市为背景,有声有色地描写了那里的政治生态、风土人情,是当代中国现实生活的一个横切面,耐人寻味。其主要人物有侯石嘉、钟维民、胡彩凤、陶小曼、楚梅村、苏武志、夏光明、汪军伍等。尤其是侯石嘉和钟维民这两个人物,作者对其倾注了甚多的热忱,也对其付寄了更多的沉思。侯石嘉身为综合经济监管局长,他崇拜权力、热衷权术、生活腐败,然而,也不乏聪明,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进退有度、游刃有余。这种人在生活中很常见,自然也很典型。他们身上的虚假丑恶带有很大的社会性,是改革开放这一大变革中挤压出来的脓血。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他们的人格扭曲、性格异化都有其很不得已的原因,是制度弊端的集中体现。但他们在道德的审视之外又活得很滋润,不仅青云有路,而且常常身居高位。一方面玩弄别人于股掌之中,一方面纵情声色、奢侈无度...
石钟扬品读潘金莲与西门庆:致命的狂欢 作者:石钟扬 全书通过“品读潘金莲与西门庆”,来论说《金瓶梅》,诚如石钟扬在导言中坦言:我主张切实从文本实际出发去解读《金瓶梅》的两大主人公,平心而论,既不溢美,也不贬低。 “万恶淫为首”,历来把潘金莲作为“天下第一淫妇”来审判,接着此起彼伏的骂评立即简单堂而皇之地变成了入情入理的文学审美了。《致命的狂欢》一书著者则要求读者心平气和地读读文本,好去分解“红颜祸水”论的确切与否,有了这一阅读技巧,无形中增强了作者思考的胆量,尤其是对现时两种流行观念的质疑与论辩,深厚有力。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 不读《金瓶梅》,不知天下之奇 序:汪洋恣肆,机警颖睿(1) 据不完全统计,仅1901—2000年,中国(含港台地区)所出版之《金瓶梅》研究专著,即达199部(国外出版之中外文专著除外);中国大陆(不含港台地区)中文报刊所发表之《金瓶梅》论文,多...
作者:马齐、朱轼等人圣祖仁皇帝实录序粤稽古载籍以来、圣帝明王、德隆业茂、莫不扬休纪美、照耀简编。若夫上天纯佑下民、聚扶舆积厚之气、笃生至圣。备道德之崇广。集皇王之大成。经纶宇宙。彪炳帝纪。巍巍乎、荡荡乎、自羲轩至今、未有如我皇考圣祖仁皇帝之盛者也。洪惟太祖太宗肇构鸿基、发祥垂裕。世祖开天建极。统一寰区。暨我皇考天亶神灵、丕承先烈、以徇齐敦敏之质。而学有缉熙。以继体守成之时、而事兼开创。以光华格被之勋、而日新盛德。以郅隆熙洽之运、而时敕几康。临御宝阼六十余年。历服绵长。超越千古。仁渐义摩。文经武纬。典章大备。声教覃敷。峻德崇功、蟠天际地。有如敬天凛昭事之诚。尊祖切觐扬之志。郊坛禋祀、□山戊示□必躬亲。庙享荐馨、心虔对越。用致苍穹之昭格。聿彰谟烈之显承。奉事两宫、尊养备极。承欢致敬、阅数十年。巡幸则躬扶鸾辂。侍疾则步祷南郊。送龙輴而亲行。瞻寝园而洒泪。自古天子之孝、...
----------------------- Page 1-----------------------《封神演义》序(清康熙四雪草堂刊本)孟子曰:“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何为乎辟纣哉?辟纣之杀僇忠良也。闻文王善养老,二老俱归。周文王之遇太公,载以后车,尊以宾师,文王甍,武王事之亦然。太公与周公经理天下,周公以文,太公以武。商纣荒淫日甚,宠妲己亡国之妖,设炮烙以杀谏诤之士,开酒池肉林以麋费财力,聚鹿台之财,饮钜桥之粟,民不聊生,死亡略尽,太公由是佐武王伐纣,救民于水火之中。纣兵七十二万非不众,且强也,太公鹰扬燮伐前徒倒戈,商纣自焚,斩妲己于廉下。其飞廉恶来之属,又与周公驱而诛之。太公之勋,岂不赫奕矣乎!武王既定天下,分封一千八国,首封太公于齐、周公于鲁,析圭儋爵,...
作者:杜尚侠、张庆利前言写史是凝重的。凝重的原因在于,历史的风风雨雨,常常让我们唏嘘不已,涕泗长流,以致或摩拳擦掌、或凝噎废食!楚汉战争的硝烟与战火,刘邦用人的明智与愚蠢,文景之世的无为而盛治,汉武大帝的盛极而始衰,光武刘秀的续汉而中兴,外戚宦官的肆虐与祸患,清流党人的不屈与抗争,等等,等等,都时时拨动着我们的神经,触发着我们的感情。写史又是神圣的。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著名散文《报任安书》中说,他写《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要通过历史的记述,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求索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之理,表达对社会、历史、政治的独到见解。因此,无论是历历在目的人物描写,还是“原始察终”的史事叙述,无论是游观足历的实地考察,还是论载其则的史文撰述,写史的人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所以,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
作者:二月河光绪帝载恬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