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253章

暗黑大宋-第253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蔡挺不那么昏庸,必须与王巨配合。

    但这个与生死无关,至少失败了,杨蟠肯定不会死。

    杨蟠未必有那种紧迫感。

    况且王巨心中如何作想?

    不用想,王巨心中肯定不愉快了。然而王巨前面接到授命,后面就离开京城,似乎王巨也没有什么不快,张韩担心才稍稍松懈。

    …………

    “这就是栈道啊,”野龙咩胜都不敢在上面骑马了。

    有的栈道还好一点,有的栈道几乎全部悬空。

    这也是古代人们的智慧,从关中到巴蜀道路困难,为了相互交通,于是发明了栈道。

    先派工匠民夫在山体上打下一个个洞眼,再塞上横木,于横木上铺上木板,然后人们就能借助这种悬空的栈道相互往来了。

    但为了这个栈道的建设与维修,古今往来,不知道死了多少百姓。

    所以野龙咩胜看着下面的悬崖,都不敢骑马。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6平说了一句。

    然而也未必,如果王巨有本领,将黄色火药发明出来,国家财政再宽裕一点,那么同样可以生生炸出一条安全的道路。

    但那个太遥远了,黄色火药怎么弄出来的,王巨真不懂啊。就是弄出来,眼下国家也没有那个钱。

    这才是王巨说水利,从两广先说起的原因。

    为什么先说两广,那个筒车与水中坝,国家需要钱吗?只要韩琦印刷下去,再配上一些说明,送到两广与荆湖南路的南方去,甚至福建路的西边,或者梓州路与夔峡路一些山区的县,就可以推广了。

    不用拨国家一文钱。

    与难易无关,而是看能不能执行。

    王巨同样功利主义严重,不能执行的,可以说,那就放在后面说了。

    太湖围不用多说了,东南已经有了许多湖围之田。

    但圩田却能说一说,后来四大米市,常熟,湖州,芜湖,长沙。

    前两者已成了宋朝的粮食基地,第三个城市现在还是一个小破县城呢,若不是万春圩,原先几乎一半人靠打渔采茭谋生。

    为什么能成为四大米市,正是江东圩,随着芜湖与江北圩田广建,甚至后来周边出现了三十多万亩的超级大圩田,因此从南宋时,这个城市就越来越重要了。

    至于潭州长沙,哪里的情况更复杂。

    现在连梅山蛮都没有搞掂,即便说了也不会起作用。

    过了半天,野龙咩胜才适应在这种栈道上前进。

    “大郎。韩公会不会动怒?”野龙咩胜问道。

    “你猜呢?”

    “大人物。小的猜不出来。”

    “那我告诉你。韩公会动怒,不过韩公还好一点,但有些人会非常非常的动怒。”

    “这些人太过份了。”

    “那要怎么看了,如果能向他们表示忠心,融入他们,我怎么去做,都无关紧要了。”

    “大郎为何不融入他们?”

    旁高枝并不丑啊。就象王巨在庆州,无论孙沔。还是蔡挺,都在努力打好着关系。蔡挺还好一点,为了打好关系,王巨都贿赂了孙沔。

    “融入?”王巨笑了一笑,他也不介意融入,可关健他融入那一派?韩琦派,司马光派,自己想找抽啊?或者未来王安石派,然后做王安石的爪牙?

    没有司马光派,没有文彦博派。也没有韩琦派王安石派,那么那一派。王巨派!

    “放心吧,”王巨说道,等自己从四川回来,早就开始改天换地了。

    …………

    “什么,王巨去了成都府,去看都江堰?”韩琦几乎都要大叫起来。

    王巨四人骑马迅速直奔关中,这一行很快,一来一去,得需要不少时间,路上的冰雪还没有融化,又多少会使速度下降,并且到了都江堰后,还要细细看上五六天。

    就是这行快,也要四十余天了。

    回来后,必然还要扯皮,那时候真的一天不能再拖了,正是施工的时间,拖一拖,春汛便早来一天,而且再拖下去,春耕开始,接着夏收又来了。所以不大好征调民夫了,即便有了战俘,有了军士,民夫还是主要的劳动力。

    除非王巨小闹闹,只要工程稍稍大一点,那将是万春圩工程量的十倍!

    因此很快便由关中入蜀。

    驿卒当然不敢阻拦了,但有的驿卒便壮着胆子问了一声。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职官不能无缘无故地离开管辖地界。王巨担任了这个职位,活动范围可能会很广,至少泾水上下都可以活动,甚至若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都可以活动到渭水与北洛水,那怕跑到延州去,都不会有人说闲话。

    然而不能往四川跑啊,难道修三白渠修到四川去?

    驿卒发问,王巨也回答,俺去四川不是去游山玩水的,而是看看都江堰,去借鉴一些经验。

    事实也是如此,他前世看到了一些水利工程,一是没有注意,二是那是现代化工程,与古代工程是两回事。别看都江堰,即便到了宋朝,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看一看,再加上他少许的金手指,几个懂水利大臣的帮助,以及火药,那么这个郑国渠便有把握修好了。

    如果没有这个副使,王巨能让几人先去郑白渠察看,他还是要去,不过要对朝廷说明一下。

    然而韩琦将他变成了副使,王巨当真高兴吗?

    敢情若是修好,首功是韩琦的,次功是杨蟠的,到了自己手中,还不知能有多少功劳呢。然而一出事,自己无疑会成为第一个替死鬼。

    俺们当真好欺负啦。

    因此不打任何招呼,直接骑马奔向四川。

    韩琦气得一仍奏报,说道:“胡闹,胡闹!”

    消息迅速被彭思永得知,立即上书弹劾,请求韩琦停止重修郑白渠计划。那有事到临头,才去学习的?

    临时抱佛脚,要不得。

    但真与临时抱佛脚相同么?若说懂,一个水利涉及到多少知识?试问那一个水利专家样样精通,恐怕李冰也做不到样样精通。

    作为指挥官,只要懂得大模样,不使总工程出现重大失误,然后指挥得当,那么一项伟大的工程就修建起来了。王巨前去看都江堰,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一种慎重。

    若说学习,试问朝中有几个大臣,执行过类似的大型水利工程,难道因为没有,就不实施吗?

    倒是司马光说得中的:“这小子不知天高地厚,不知足啊。”

    不知足啊!(未完待续。。)

    手机: 电脑:

第二九八章 舅舅们(上)() 
暗黑大宋;第二九八章 舅舅们(上)

    “父亲,为什么让二弟娶长公主?”曹评不服气地说道。濠奿榛尚。x。o

    “胡说,这句话切莫让外人听知!”曹佾立即怒喝道。

    不过他随后也说出原因:“一代君王一代臣,你姑姑是官家的太后,但终非是官家的亲母。到了颍王哪里,关系更薄。虽然颍王殿下对你姑姑不薄,然而曹家想不衰落下去,也要未雨绸缪。”

    这一说,曹评会意了。

    若是赵念奴与他二弟搭成婚姻,很难说是下嫁,不过却是一门政治联亲。

    对苗家有利,对曹家更有利。

    原因很简单,一是当初皇上第一次抱进宫时,苗贵妃对赵曙很好,二是这个颍王比较感恩。

    所以这个颍王对赵念奴平时十分不错,按理说他也能算是赵顼舅舅了,至少是表舅吧。

    现在无所谓,可是官家身体不好啊,一旦官家死了,赵顼继位,那么皇家与曹家关系就淡了一份,相反的高家倒是与皇家走得更近了。

    然而这门亲事若成功,曹家与皇家将继续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实际也不要弄得那么复杂,赵顼继位后,因为感到父亲对宋仁宗做得太过份了,对曹家比对高家看得还要重。

    但现在曹家的人不知道啊,若是赵念奴象史上那样继续在时不时发着疯,那也罢了。但现在赵念奴好好的,因此曹家将视线放在赵念奴身上了。这才有了曹太后与苗贵妃的那番对话。

    苗贵妃没有立即答应,但看到女儿在学跳兰陵王入阵曲,她有些担心了。因此便对女儿说。准备将她下嫁给曹佾的次子曹诱。门当户对,并且女儿的亲事也不能再拖下去。

    谁知道赵念奴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又说了一句:“母亲,莫要再逼女儿。”

    苗贵妃怕了,前几年差一点将女儿逼疯,万一再出事,现在不同与往日。到时候就晚了。

    于是她委婉地对曹太后说了,曹太后说了一句:“奴奴太不懂事,没有李家,她与保安军那小子也无法成亲。”

    为什么有这句话呢?

    宋朝皇家也与士大夫联亲,不仅是武将的后代,比如向氏,再比如王贻永,向敏中不是士大夫吗?

    可多是与他们后人联亲,甚至在他们死了之后,皇家才与他们家后人联亲。以保他们家长盛不衰。但非与士大夫本人联亲,即便联亲。也是无关紧要的一些文臣。

    然而不会与一些有用或者准备重用的士大夫们联亲,为什么?以免给他们一个外戚的身份,将他们身手捆住。

    想一想,王巨娶了赵念奴的后果,立授驸马都尉,但以后还想不想做事了?如果想做事,所做的事又比较争议,那个下场说不定比程昉更惨。

    当然,这件事虽然宫中几个重要的人物都知道,却没有流传出去。

    苗贵妃说了一句:“太后,若她不想嫁人,就不让她嫁人吧,我只要她平安就行。”

    女儿不嫁人她着急,强行嫁人的后果,她同样也不想,虽然现在孤然一身,总比发疯的好吧。

    曹太后也没办法强迫,然后将内幕告诉了弟弟。

    曹佾当然也无可奈何了,然后隐晦地说了出来,这才是曹评有事进京,顺便着找王巨麻烦的原因。不过曹佾家教还行吧,肯定离那个传说中的曹国舅差了十万八千里,不过也不能算是歹恶的外戚。曹评想找王巨麻烦,王巨油盐不浸,曹评同样也无可奈何。

    他怏怏不乐地回去后,感到不解,自己二弟想娶什么样的好人家女子娶不到,为什么非要娶那个长公主?

    “原来如此,但那个王巨已订下了一门亲事。”

    “就是不订亲,自大顺城一战后,官家也不可能同意这门亲事了。”

    开什么玩笑,这样的大臣岂能让外戚捆住手脚,就是赵曙敢这么做,也会掀起更大的风波。

    “你姑姑在宫中托人带出信来,让你二弟勿要着急亲事,据她所知,今年冬天到来,便是那小子及冠之时,似乎也就要娶那个延州李家小娘子了,若是那时候再议这门亲事,想来长公主殿下肯定不会再排斥。”

    曹评心中多少有点不大舒服,感觉弟弟似乎在捡剩饭剩菜。

    当然,他们这些家庭,往往亲事已经非是自己能做主的,多成了政治牺牲品。

    “还有,那个王巨,你们也不要招惹他。”曹佾再次嘱咐道,如果是一般的小知县,得罪也就得罪了,但那小子,最好还是少得罪为妙。不要小看了士大夫,即便高家,士大夫们照样弹劾,况且是曹家。

    其实何必要联亲,只要维持好这份小心,曹家就可以长盛不衰了。

    其实王巨也不大在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