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252章

暗黑大宋-第252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即便不成功,主要责任是王巨的,而非是韩琦。

    朝廷将正副使一换,许多大臣满意了。

    但是王巨不能作为正使,手中的权利便有限了,而且因为资历之故,他更没有权利让杨蟠听从他的意见。这会无限地增加失败的可能,王巨担着极大的风险,朝廷却将他的权利压缩,王巨岂能甘心?

    彭思永道:“可依庆州之战故事,蔡挺为知州,王巨为知县。”

    张方平没有再说话了,毕竟这道授命得到九成以上大臣认可,而且大顺城之战,是王巨最早察觉,但朝廷岂能让王巨担任庆州知州?因此派了蔡挺前往庆州。况且杨蟠也是王巨向韩琦推荐的人选。那还能说什么?

    授命到了驿馆,便有了这番对话。

    “收拾行李,我们立即走。”

    “现在就去陕西?”全二长子问。

    杨蟠还没有走呢,作为副使何必着急?

    “不是去陕西,而是去成都府。”

    “去成都?”

    “对,若赶得快,我们能赶到立春节前抵达成都府。”

    许多官员去四川任职,速度很慢的,顺着大运河而下,再转江船,到达三峡,从峡入川。

    不但到四川,即便其他地方,速度同样很慢。最有名的便是苏东坡从黄州调到汝州,史载去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加上丧子之痛,苏东坡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钱,苏东坡不是没钱,之前官职一直不低,但他不会理财,有钱了,吃喝玩乐,将钱花光了。诗案发生后,贬到黄州,手中没了钱,这才将小妾送人,确实养不活这一大家子了。另外说明苏东坡虽然不会理财,但做官没有贪墨,否则贪一贪,也不会困窘到那一步。

    其次一个问题便是苏东坡不愿吃苦,黄州到汝州路途真遥远吗?黄州就是黄冈,汝州在南阳的北边,从黄州到汝州肯定没有大道,但自黄州可以去安州,由安州到随州,随州到唐州,唐州便可以到达汝州,此乃宋朝平荆南湖南之大道,也是狄青率蕃骑南下平南之大道,几千几万军队与粮草都可以通行,难道一家子车马不能通行?从这条道又能有多远,还不及开封到长安之远呢。但坐这种落后的车子哪里有做船快活。因此一家子坐船,坐船岂能不兜大圈子,好大的圈子,黄州下到润州,润州转大运河到京城,再从京城由车马转到汝州,兜了这么大圈子,省的也不过是唐州到黄州这几百里的路。

    不过可能是另一个原因,苏东坡想绕一下道,这一绕道便能在京城逗留一下。那么就有着很多的机会,甚至就留任京城了。不过路上发生了太多的事,又看到常州有空缺出来。这才请求朝廷让他留任常州。

    实际能吃苦。即便到巴蜀也不远。吕馀庆临时授予重任,不足二十天便从京城到达成都。为何,骑马去的!

    如果走水路,两个月都休想到达。

    所以王巨才说了这句话。

    离立春节还有十六七天,一行人若赶得快,足以能到达成都了。

    “但我们为什么去成都府?”全二长子糊涂了,郑国渠是在陕西,不在四川哪。

    “莫要多问。”

    一行人匆匆收拾好行李。出了京城。

    …………

    “水中坝,江东圩,开设淤田,置泄水区,束水冲沙,引黄入济?”赵顼喃喃道。

    实际那天王巨说的只是一个大概,为什么群臣感到惊艳,无他故,因为王巨所说的几乎可以做为整个大宋未来几十年水利的总纲!

    不是那一个区域,而是整个大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沈括的那篇圩田五说颇有名气。为什么有人反对万春圩,因为他们提出五个观点,一是排去二十里的水面为圩,上流汛涨时,减少了二十里湖面的归宿,洪峰泛滥,便易造成水灾。这一条与王巨再三提及的,一定要保持河道畅通与大量的深水湖做蓄洪区观点是一致的。其次万春圩北近荆山,用山麓做堤,长江之水从山峡流过,便会直灌荆山之东,造成灾害。第三,有人认为秦家圩下面有蛟龙出没,于是才屡次破圩。第四万春圩荒废之后,有一百多家在这里采茭为生,一旦复湖为圩,一百多户会失业会反抗。第五圩东南便是大湖,堤岸不断受风浪冲击,时间久了就难以保持坚固。

    沈括针对这个五个观点,用圩田五说一一展开了反驳。

    因此沈括的圩田五说,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它只局限于万春圩的本身,而不是象王巨那样,大笔一画,从洞庭湖开始,一直到太湖为止。这会开发多少江东圩,也不要说别的了,只是巢湖到长江,也就是孙曹僵持的裕溪河一带,就这么大一点面积,以后圩田面积达到了一百多万亩。它的面积仅是江东的百分之一。但现在呢,只有几十个小得可怜的圩荡子。

    沈括可能当时想法有些局限,可能也怕引起更大的争议,所以只放在万春圩上,大家也没有太注意。然而现在王巨大笔一画,这些大佬再看着万春圩的产量,当年便得租粮三万六千斛,菰蒲桑各项收入五百缗,这仅是租粮,实际收入可能乘以十,也就是一个万春圩粮食便增产了三十几万斛,一斛十斗,因为稻谷比较重,一斛相当于一点三到一点四石,也就是实际粮食收入超过了四十万石!高低肥瘦平均起来的亩产达到了三石多!

    还有其成本,修这个圩总成本只有三万斛粟,江南粟真的不值钱,这个粟恐怕不足三千贯。另外还有四万钱,也就是四百贯。

    当然,肯定不止了。这中间肯定也有一些“非常规手段”,不然这个成本造几个陡门也不够。

    其二当地百姓人口密度大,人多地少,一听修建万春圩,百姓纷纷支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所以迅速在十天之内集结了一万四千多名无偿来的民夫,五天便烧去杂草,四十天便修起一道宽六丈、高一丈二尺,长达八十四里的大圩埂,并值数万株桑树。又用四十天将圩内良田规划妥当,修好五座水门。

    这是江东,陕西不可能有这个条件了。

    但是不是意味着大多数江东地区都可以学习万春圩?

    一个万春圩不就是几千贯钱吗,十个万春圩也不过几万贯钱吗,十个万春圩却能得到四百万石粮食!但江东面积何其之大,不要说十个,就是一百个相仿佛的圩田也能修得起哪。一百个万春圩……大家都不敢想了。

    因此王巨将江东圩从万春圩放大到整个江东,大臣们再看着万春圩的种种奏报与数据,立即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然而江东圩只是王巨所说的一部分,甚至南方山区几万几十万顷的小型水利,黄河中下游几十万顷的淤田,还有郑国渠!

    宋朝以后什么也不要做,只要将王巨所说的这些办好了,百年之内,都不用为粮食而担忧了。

    况且还有这条治河之策。

    “王巨真没有听说过沈氏兄弟的万春圩?”

    “大约没有,沈括就在京城,若是听说过,此次王巨必会请他出来相助。不过以臣想,虽未听说过沈氏兄弟与万春圩,但想来一定会听过类似的言论。只是传到陕西后,事情走了样,王巨也不相信。不过这却让他产生了灵感。”韩维说道。

    “这也很不了得。”

    “是啊,韩公问,你可去过江南。王巨说没有。韩公再问,那你如何得知?王巨说,下官在华池县,看到许多地图,对照地势,岂能不知道,难道韩公看不出吗?韩公与诸臣顿时语塞了良久。”

    “哈哈哈,这倒不是不可能,当时我朝平灭蜀国,太祖同样也是看着地图,便能指点江山,如果王巨对水利精通,看着地图,分析天下水利,也不是不可。”(未完待续。。)

    手机: 电脑:

第二九七章 胡闹(下)() 
暗黑大宋;第二九七章 胡闹(下)

    韩维也有些忽信忽疑,这是一个连万春圩下面有蛟龙都能拿出来说的年代,况且有赵匡胤的前例,那还有什么资格怦击王巨?

    并且韩琦也派了使臣,准备过完元宵节,立即下去察看黄河,第一个看能否筑起王巨所说的缕堤,第二便是看能否引黄入济,再评估一下引黄入济的好处劣处,这便得能验证王巨治河之策的可行性了。濠奿榛尚~小~说~~3~o也许现在没那个钱修河治河,但将来有钱了,便可以施工了。

    但当真看看地图,便能指点全国的大小水利?

    所以韩维似信非信,并且一想,他心中就十分纠结。

    不仅韩维纠结,司马光、韩琦这些大佬那一个不纠结?

    特别是欧阳修,这小子看一看地图便能看出全国的水利,那老夫是不是也能看到呢?于是他将各地大大小小的地图拿过来看,看了很长时间后,反而更纠结了。

    王巨提醒,那么就从地图上的山川河流分析吧,这一分析得到一些似是似非的想法,也证明了王巨确实是看地图看出来的,但具体想法呢?欧阳修越想越头痛,老夫咱就没有形成具体的想法?

    “不过这次韩公之授命,可能会有些弊病……”

    这又要从富弼欧阳修他们说起。

    以前宰相除了在中书处理政务,偶尔也在家中接见臣僚,以便迅速得到第一手情报,及时决策国家大事。

    但这些君子为了控制吕夷简的权利,便上书一条建议,做为大臣。当公事公办。有什么事请到各个部司里处理。不得私下有任何往来,包括亲自登门拜访,或者派下人,或者书信往来。

    结果自作孽,不可活。

    水洛城之争开始了,范仲淹想调解大家,但大家不得私下往来,他如何调解?

    然后各说各的。各做各的,一时间丑态百出,赵祯不得不五问范韩,新政无法执行下去了。

    后来君子党与小人党慢慢模糊不清,这项禁令也渐渐松驰了。比如韩琦也偶尔召集下属官员到自己家中商议,但也不敢做得太过份。总之,还有一个无形的框子拘束着大家。

    因此韩维与韩绛虽是亲兄弟,交往也不多,这么多天,就是昨天他才与韩绛来往了一回。兄弟俩谈论了一些时局,包括让人侧目的王巨分析水利。以及王巨的授命。

    “为何?”

    “殿下,沈氏兄弟起万春圩,用费颇省,乃是好几个原因,哪里是江东,百姓既多又富足,水势平缓,只要设计得当,挑起圩埂,便是良圩。但郑白渠不同,水势湍急,多夹泥沙,虽有百姓,百姓困于兵役劳役,原先关中乃我朝富庶之地,但自西夏构成兵祸后,陕西百姓贫困。百姓困乏,工程难度高,规模浩大。如果杨蟠真如蔡公那样,两人合作圆满,自然又为朝廷建功,若不能如蔡公那样,两人必产生争端。一旦失败,失职便由王巨来承担了。”

    韩琦让杨蟠担任主使,王巨担任副使,大家满意了。可有的人还是很担心,如张方平,如韩绛。

    而且与庆州不同,十万敌军到来,不死即生。

    只要蔡挺不那么昏庸,必须与王巨配合。

    但这个与生死无关,至少失败了,杨蟠肯定不会死。

    杨蟠未必有那种紧迫感。

    况且王巨心中如何作想?

    不用想,王巨心中肯定不愉快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