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钢铁时代 >

第971章

钢铁时代-第971章

小说: 钢铁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依稀记得后世雷达有一个多普勒,好像什么战斗机雷达就是什么多普勒,他在这个雷达项目之中提出了这一点,让雷达研究所向着哪个方面进行努力,本以为只是一个名字,在杨元钊看来应该没有什么作用的,可是没有想到,这个提法却启发了这些无线电专家,雷达跟多普勒结合,居然诞生了新的灵感。

    研究员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不是没有,却不算很大,预计几个月的时间,可能让雷达的重量大幅度的减轻,从原来安装在重巡以上,到轻巡,甚至驱逐舰上面也可以装上雷达,这对于海基的武器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可是对于空基来说,依然没有用,目前中国的驱逐舰,都是大型的,最大的驱逐舰已经达到了2800吨,即便是最小的,也超过了1800吨,这样的吨位情况下,容纳一个几十吨的雷达,只要雷达的体积不是太过,就可以接受,可是飞机,最大的起飞重量才90吨左右,还有许多的空气动力结构,不能够说弄就弄,后世的大部分的飞机,都是差不多的形态,也就是雷达与经济,多了一个巨大的雷达圆盘,其他的飞机,只是一个放大和缩小。

    雷达已经走入到了死胡同了,几乎所有的研究员都明白,必须要找寻一个新的方向,只有方向正确了的,制作出合适的雷达,可是雷达是一种新的产物,如果没有杨元钊拔苗助长,恐怕要到20多年后才会出现,并且逐步成型,虽然在1940年左右,已经有了装载在飞机上的雷达,可是跟二战的雷达一样,都是很容易被干扰,很不靠谱。

    这也是研究员们,没有提出新的设想,只能够在旧有的雷达上面进行修改的根本原因,因为谁都承担不起设想失败责任,雷达不同于其他的研究,投入相当的高,中国在半导体上面,远超过世界的水平,可是雷达依然是半导体和无线电最尖端科技结合在一起的结果,因为先进,所以投资巨大,就拿一台普通的重巡上使用的雷达来说,价格高达120万,几乎相当于一条轻巡的价格,如果把他缩小一半,价格最少翻上2翻,一旦构建错误,在通电和运行之中发生问题,这个雷达就无法使用了。

    空基雷达专门立项研究之后,每月的费用高达7000万,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哪怕是见多识广的研究员,也不由心惊胆寒,西北大学获得中央的直接拨款是10亿,一个雷达研究所的分至项目,一年可能就是8。4亿,这还是目前状况,一旦提供新的构架,可能投入的就更多,成功了还好,一旦失败,那麻烦大了。

    中国的研究员并没有那么的保守,也不怕承担责任,只不过对于雷达是一片未知,失败的可能性太大了,如果真的毫无保留的投入的话,每月的花销可能是现在的10倍,甚至一两年都没有成果都有可能。

    这样投入,即便是杨元钊也感觉到头疼,他第一次感觉到,提前弄出来了这些东西,耗费太大了,还好只是一个简单的机载雷达,而不是火控系统,如果加上火控系统和导弹,恐怕投入会更大,他只能够按照印象进行提点,并且敦促下面的人展开实验。

    对于多普勒,很多人都了解,这是一款在19世纪中后期提出来理论,到现在已经超过50年,早已经不是封锁的技术了,雷达跟多普勒合作,还是第一次,在杨元钊承担资金,并且一力推动之下,关于这方面研究继续下去了。

    果然这两者之间有相同性,基于多普勒效应,再加上单脉冲的提出,一些研究员有了灵感,理论和设计开始喷薄而出,在完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计算工作之后,有3成可能性成功。

    30%的成功可能性,在某些领域,已经相当低了,投入到其中,会产生巨大的浪费,可放在雷达这个世界上最尖端的项目,3成已经不低了,之前的那些项目,就算是研究员再怎么有信心和乐观,能够有5%的成功率已经不错了,这样的成功率,即便是再怎么激进的研究员,也不敢拿随便的下手,可是30%,大部分的人员都看到了曙光。

    原来的路走不通,只能够另辟蹊径,这一款独特的雷达,成功的可能性在3成以上,就已经值得去赌了,即便是失败了,也等于是为成功积累经验,因为方向对了。

    在所有人都认为,接下来是要制作的原型机的时候,出人意料的是,一力推动机载雷达研究的杨元钊,却认为要缓一缓,他的这个意见,得到了雷达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的认可,他也认为再等等,之前的研究之中,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一些是理论认知的问题,暂时没有办法解决,可是另外一些,稍稍的深入研究之下,应该能够解决。

    首席拿出了路线路和方向,所有人开始向着方向进军,继续深入计算,果然,一个个的结果就出来了,把一些关于多普勒和单脉冲结合理论给搞清楚,在更深的理论和更多的人员之下,5条关于两者公式被推算出来,困扰多普勒雷达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按照目前的成功率推算,成功率已经过五成了。

    五成的成功率,哪怕这么一款雷达使用了中国最尖端的半导体材料,甚至使用了一体机才能够使用的新材料,也足以一试了了,哪怕是失败了,也能够总结出经验。(未完待续。)

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中美持久战() 
从20吨到11吨,重量减少了快一半,这算是这一款被命名为多普勒的雷达第一次应用,之前基于雷达改装的飞机就不能再用了,第二架飞机在紧张的改装之中,之前的那一架也没有废弃掉,而是转做了飞行试验。

    雷达的空中性能,这本来跟地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之前主要的目的是减重,现在在程序上和理论上的减重,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再进行减重,就是用不同的材料替代,这一dian完全可以在地面上做,天上的实验,很自然的,就转向了雷达本身的一些试验了,比如在什么地方性能最好,朝向那个方向,还有如何的设计雷达天线的位置,才能够做到性能最佳。

    在空中项目之中,最关键的是确定雷达的探查范围,这里有一个精确和最远的区分,任何一款可以发射无线电的,就是一个无线电的发报机,世界上研究无线电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可是真正制作出可靠的无线电,还只有中国一家,其他国家刚刚摸到皮毛而已,雷达作为无线电更高端的应用,就又是如此,一个范围的确定,特别是精准的范围,对于雷达的使用非常关键。

    好在,之前改造的飞机还可以飞,利用他不间断的进行了测试,特别是精准的范围,最终决定,把雷达在1万米左右的高度,探测范围被确定到了85公里,这对于飞机来说,已经够了。就算按照飞机以600公里米小时的速度,80公里,也需要**分钟,这对于这个时代的飞机来说,足以反应过来,做出相应的处理。

    1万米的高度,是未来雷达主要的探测高度,以目前雷达只能够装载在的起飞重量在50吨以上的飞机来说,这个装备了雷达的飞机,不适合进行作战,那么飞行高度的选择就相当的重要,就目前来说,1万米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而言,还是一个不可能达到的数据,未来会伴随着对手技术的领先,把这个飞行高度,最终确定在1。3,甚至是1。5万米以上。

    空中项目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空中的项目很多,也很重要,可是整个雷达研究的重心很自然的就转移了,地面成为了重dian,目前空基雷达的测距范围已经缩小到了85公里以内,这还是在空中测距范围,地面上恐怕不足30公里,在雷达的测量距离,不发生巨大的变化的前提下,以前确定的雷达元件,不可能产生巨大的变化,除非是整个设计理念出现大规模的变化。

    在整体设计不变的情况下,要减轻总量,就必须要走其他的路径,用一些其他的材料,替代现有的材料,说白了,就是用比重比较轻的材料,代替现有的材料,只要把雷达的比重降低一半,这就可以了,从11吨降低到5吨左右,还是比预计的要重一些,基本上够用了,一些比较强悍的中型运输机,都可以装上雷达。

    杨元钊几乎一手推动着雷达的项目,从立项到走到今天,虽然,就本心来说,他也希望雷达能够突破性的进展,制作出后世那样,重量不大,却威力强大的雷达,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数百吨到几十吨,到现在的不足十吨,已经把所有能够想到的路径都给走完了,用材料替换,是最后一条路,因为核心方面的材料无法替换,在使用了塑料材料,还有其他的一些轻型金属,最终的重量或许能够达到5吨的程度,可是再往下,几乎不可能了。

    这也基本上杜绝了把雷达装在战斗机上面的可能性,战斗机大部分为了追求性能,都是单翼的单发飞机,这样的飞机,起飞重量都不可能太高的,能够个两三吨,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五吨的重量,压也把战斗机给压塌了。

    不过只要雷达能够装到中型运输机和轰炸机,已经算是达成杨元钊的预想了,这两款飞机,是可以在航母上面起飞,不必需要的陆基飞机作为支持。雷达,特别是雏形阶段的空中雷达对于整个航母的作用是巨大,哪怕到了二战的时刻,航母作战群之间的对决,航母都不可能利用雷达,发现舰载机的偷袭,单独一个侦察机,部分的情况更是发现不了的。

    可是要侦查出对方的舰船,就必须要出动侦察机,大部分的情况下是用肉眼来看,在二战之中,美日之间的对决之中,无数次的出现,舰载机跟航母编队擦肩而过的战例,有时候,如果这一架侦察机稍稍早到或者晚到一会,再或者它稍稍偏离航道一个微小的角度,整个战争的态势,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对于航母来说,舰载机是生命,可是对于航母作战来说,先发现对手,才是关键,只要先发现对手,获胜的几率就会大大的增加,如果能够保证舰载机起飞,并且接近对方航母编队的时候,对方都没有发现自己,那么这一场海战胜利的可能性在9成以上。唯一的那一成,是对方走了****运,可能在一次空袭之后,残存的舰载机,或者已经起飞的舰载机,做孤注一掷的攻击,最终还意想不到的胜利的可能。

    二战之中,侦察机是必须要飞到航母的附近,最近的甚至会在头ding飞过,即便他先发现对手,对手只要看到这些海基的侦察机,就知道,附近有航母,航母的作战范围有限,稍稍推测,就能够推测出大体的范围,一方面可以做好防护,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派出飞机,针对性的进行攻击。

    可是如果舰载机解决了雷达的问题,哪怕只能够搜索50公里的范围之内,也可以大大节约的发现敌人的难度的,大海茫茫,一旦进入到了大海之中,要寻找对手,不能说是大海捞针了,却只能够算是需要一定的运气,并且发现了对手,对手都不一定发现这边,这就大大的加强了航母的战斗力,别说是85公里,50公里,都不是光学能够观测到的范围,很容易被空中的云层,背景所遮挡。

    不管如何,只要雷达能够安装到了舰载机之上,大大的节约了发现航母的时间,航母作战,能够更快的发现对手,哪怕是实力不如对方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