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钢铁时代 >

第970章

钢铁时代-第970章

小说: 钢铁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基雷达都这么强大了,陆地上面的陆基雷达更是出色,因为天线可以修到很高的程度,巨大的天线带来了足够的灵敏度和测量范围,让雷达的探测范围更是达到了850公里这个数字,这样的大型雷达多用于大型机场,空军基地,顺带还在中国的边境线和海疆上面大量的布置,只要这个雷达布置工作完成,就代表着,只要在中国海边关键地方设立雷达,大概300公里一个,就可以把周围500公里的区域,都纳入到范围之中,以保证国境线的安全,特别是海上的安全。

    中国的海岸线太长了,之前就有1。8万公里,现在,吞并了东南亚,澳大利亚,再加上太平洋的岛屿来说,海岸线的长度可能就会超过5万,甚至达到10万,这么庞大的海岸线,传统的方法根本不能用,只能够依托雷达,否则漫长的海疆将会成为筛子,敌人只要拥有一支强大的舰队,就可以疯狂的打击中国,就跟之前幻想级舰队偷袭美国那样,灵活的游击作战,不选择跟对方的主力舰队决战,却会抽时机,给美国致命一击。

    陆基雷达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850公里已经足够用了,再多,就会受到了地球的曲面影响,容易漏掉低空的目标,现在还不起眼,未来伴随着世界进入到空军时代,将会是巨大的漏洞,300公里的范围的一座,这样的密度可以接受,中国核心区域,已经按照300公里布置了雷达站,未来2…3年之中,周边的岛屿,半岛也会跟着布置雷达。

    500公里的预警区域,在一战炮舰时代的前提下,500公里足够战舰以30节的速度,全力以赴开行10个小时,就算放在二战,也是足够惊人的,航母的作战范围一般都是在300公里到500公里之间,500公里够大部分的战机飞行一个小时,庞大的距离,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无论是调集战舰,还是陆基飞机,都有时间。

    杨元钊赶到了实验室,这个雷达实验室,是西北大学重dian实验室,占地30万平方米,由18栋建筑构成研究所,是西北大学最大的研究所,杨元钊走上五楼,这里既不是一个海基的项目,也不是一个陆基的项目,而是一个空基的项目,也是雷达在空基项目之中的第一次尝试的,小型化机载雷达项目。

    这是一个巨大的分支,甚至从一开始出现,就直接脱离了以往的陆基和海基的体系,另外立项为空基,全部的理念和功效,都是在空中跟飞机相配合,主要为飞行和空军服务的雷达。

    后世机载雷达已经相当的常见,就算是一些螺旋桨的********,也会装载一些,可是那是基于无线电技术已经发展到极致的做法,现在,还是一个非常尖端的项目,一些大型雷达,只能够是安装到陆地上,别的不说,300米,甚至是500米的天线,就不是船只和飞机能够解决,小型化的雷达,最多就只能够装载重巡上面,连轻巡都很难,最小型的雷达,需要占据150立方米的位置和最少45米天线高度,一般而言,战舰的桅杆再伸长一dian可以达到,只不过体积就要老命了,150立方,基本上等于5米多的长宽高的一片区域,轻巡的空间太少,无法容纳这么大的家伙。

    连轻巡都无法容纳,更别收飞机,当雷达的目标从上万吨的重巡,减少到几十吨的飞机,空间和吨位必须要大幅度的减少的前提下,才能够装上飞机,也就是说,这个雷达项目哪怕装在目前中国最大的飞机,重量也不能超过20吨,至于体积,以战略轰炸机为例,最好不要超过三乘三乘五的区域,也就是说,必须要集中到45立方之内。只有这样,才能够把雷达装上飞机,让飞机拥有一个的可以探测空中目标的雷达。

    从150立方到45立方,从上百吨到20吨,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都必须要有两三倍的减重啊,这一dian,即便在中国雷达项目上面的研究非常深入,已经创造出了大量性能出色的雷达的前提下,也是相当困难的,飞机相对于舰船来说,太小了,小到不能相比,即便是大一dian的驱逐舰,都比飞机打,飞机可能只能够跟小型炮艇和鱼雷艇相比了。

    可即便是45立方和20吨,也只是一个理论的程度,飞机是比空气重的飞行器,在杨元钊改变了发动机,提出了不同的空气动力布置,让飞机拥有了的最大起飞重量超过的30吨,甚至是50吨的强大飞机,可是这些并不表示,飞机上面可以随便的装上东西,在综合计算了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和体积功能之后,最终的数据比这个要小很多。

    雷达之前分为海基和路基,性能有巨大的区别,就是因为,陆基可以不考虑重量,大小,甚至是功率的问题,什么都不可以达到,陆基雷达的强悍功效,超过800公里的探测位置,可以最少追踪12个目标,他的实力如此强悍,也因为庞大的体积,重量,再加上无所畏的功率,雷达可是高耗电的东西,就连战舰上面的发电机,都没办法支撑雷达的火力全开,更别说在飞机上面,体积重量是一个关口,功率是另外一个关口。

    从这个意义上面说,原始的雷达要想装在飞机上面,不单单是缩小的问题,必须要重新设计,用一套更新的体系和发射接受方法,才能够装上飞机,雷达跟飞机来说,可以说是天然的结合,相对于地面,必须要使用巨大的天线,空中的飞机,接受的范围更加的广阔,只要是解决了装上的问题,雷达装上飞机,性能比地面上更好。

    雷达其实对于飞机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毕竟雷达发射的是无线电,无线电的话,越高的位置,覆盖对的范围就越广,后世预警机的雷达,超越地面雷达站,就是因为这样,空中还没有死角,在二战之中,最经典的低空偷袭,在预警机之下,很难出现,除非是在海上,在海平面很近的高度,因为海平面的吸收作用,让雷达波很难的把飞机从海的背景之中区分出来,其他陆地背景,只要做好侦查,弄好了地面雷达图,区分他不是很困难。

    在指挥系统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前提下,雷达能够发挥的效果也没有有想象之中的好,空中预警机,在这个时代,还是的一个比较不现实的东西,一方面,飞机的速度较慢,又没有什么导弹之类,很多的格斗还是依靠飞机本身,后方的雷达最多只是发现对方,防止偷袭,在格斗的指引上面,反而容易误事,雷达的效果更多的使用到侦查和防御上面。

    在战斗机上面,雷达也有作用,及早的发现对方的目标,可以借助了云层和其他的阻碍,直接的攻击对方目标,如果雷达能够小型化,一两个立方,几百公斤的重量的话,雷达当然可以装在战斗机上,无论是帮助在格斗之中发现敌人,还是辅助战斗,都有巨大的作用。

    此时此刻,连装上飞机都非常困难,装上战斗机,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第一批装上雷达的飞机,恐怕是运输机或者重型轰炸机,一旦装上,雷达就有空中预警作用,哪怕只是一个发现敌人和侦查的作用,借助着对讲系统和无线电,可以对前线的机群进行引导。

    这种功能强大,体积却缩小的雷达要开发出来比较困难,飞机上面的任何一个部件,都必须要有严格的配重,雷达可能装上的飞机,有几十吨的载重量,雷达不可能达到这个重量,毕竟飞机最重要的是平衡,哪怕拥有了足够的配重,也需要做成一定的形状,让重心统一,最后以重型侦察机和轰炸机为蓝本,最终弄出来了两个重量,一个重量不可能超过11吨,另外一个不能超过7吨,体积上面,更是比预计的还要小,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对现有的雷达进行重新设计,以适应这个最终的重量。(未完待续。)

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 多普勒理论() 
雷达脱胎于无线电的技术,却不单单是一个无线电的发射一个反射,牵扯到的东西众多,几个的无线电发射器就可以发射出无线电波,可是要有足够的功率,并且反射回来,这就需要相当的强大的功率的,这些只是雷达的基础,算是初步拥有雷达的功效,可以通过雷达发现远距离的目标,可是这个目标在那个方位,距离多远,就必须要加上一些计算,后者一定程度上面,比前者更加的重要,没有算法,发现了也显现不出来,更无法精准的反应出来,展现在雷达的显示屏上面。

    雷达作为战略性的武器,陆基和海基的出现,直接改变了战场的态势的,以往一些冒险的穿凿和穿插战术,在雷达出现的前提下的,变得无法进行了,遍布在中国边境线的雷达站,可以保证对于舰船的提前一天预警,对于飞机的提前一小时预警,这就保证了海疆和陆地的安全,可是中国要想崛起,一只强大的战略打击舰队是必须要拥有,这牵扯到的东西更多了,一款装在飞机上面的雷达,对于航母编队快速发现对手,并且保证侦查的效率非常关键,也是********在海军的保障之一。

    中国的雷达研究所没有大师,这也是非常无奈的地方,中国的大师还没有完全长成,之前拔苗助长,让中国拥有了几千万,甚至是上亿可以使用的人才,也因为这个拔苗助长,他们没有累积足够的知识,哪怕拥有大师的天赋,也不可能成长为大师。

    在无线电领域,中国是有大师的,就是在几年前,被中国请回来的无线电发现者,在电力和无线电领域的超级大师特拉斯,可特拉斯是南斯拉夫人,后来加入了美国籍,哪怕对于中国的研究环境和薪水相当的满意,他一直都没有加入中国,这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也因此除了在理论上,杨元钊让塔拉斯出手,奠定了无线电探测的理论之后,剩下的工作,就没有再让塔拉斯负责。

    特拉斯在之前,确实为中国科技的奠基,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他的工作更多的就转向了民用上面,据需在无线电的民用方面,比如说,测距,探矿,还有就是交流发电上面,类似雷达这样的尖端军事项目,基本上跟他没有什么关系了。

    中国的这种转变,特拉斯也心知肚明,相对于军事方面,他更喜欢在民用上面,比如说发电和交流电这个项目上面,这样他也心安理得,只是在交流电和交流发电机上面,因为专利的原因,特拉斯已经成为了亿万富翁,又获得了中国一流实验室和器材,他可以自由自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无叶螺旋桨,远距离电力传输等等,这些更合他的胃口。

    缺少了大师的前提下,雷达项目进行的速度不算快,哪怕有杨元钊的参与,也同样如此,杨元钊不是一个全才,更不是一个通才,他只是一个工程师,连研究者都算不上,能够有现在的地位,更多是一体机的作用,在雷达研究上面,很多时候,他插不上手,最多只能够把后世听到的支离破碎的东西告知研究者。

    杨元钊对于雷达没什么认知,那玩意都是高大上的东西,车载雷达也多用于民用车辆上面,赛车上面,谁会安装这个,赛车上面,几乎每一寸的空间和质量,都要扣死,雷达这个没有作用的东西,是不会装在赛车上面的,即便装上去,他是发动机的工程师,也不可能去维护那个。

    依稀记得后世雷达有一个多普勒,好像什么战斗机雷达就是什么多普勒,他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