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钢铁时代 >

第360章

钢铁时代-第360章

小说: 钢铁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说我要选择德国了?”

    “那是什么?”聂云台的脸色立马变了,造船业大国除了英德美,难不成是法国,俄国或者意大利,至于日本,他本身的大部分蒸汽机就是进口英美,自产的都是渣滓,这个时代,是绝对的三流产品,价格再便宜也不会选择他。

    “西北产!”

    “杨会长,我知道西北的工业产品很不错,可是是不是再考虑一下,太古洋行在船的质量上是有要求的?”聂云台慌乱的说道。

    “是要捆绑销售么?”

    “那倒没有!”

    “没有就好,你把参数给报一下,发给西北蒸汽机集团,估计很快就会有回复的!”杨元钊说完,自顾自的就走了,船坞有很么看的,之前只是好奇,现在除了机械的施工,就还是机械的施工的,还不如去办公室看看报表。

    聂云台没有跟上,他的脸上充满了苦涩,怕就怕这个,船舶这玩意是一个很精密的东西,他有美国留学的经历,加上再这里摸爬滚打2年的时间,才有今天的成绩,之所以选择英美,不单单是性能上面,更多的考虑还是适合上面,江南造船厂是基于英法的基数发展而来的,英美的蒸汽机天然的适合。

    可是面对着大股东的命令,他也很无奈,看样子,这一次说不定要搞砸了,眼睁睁的十几万美元的毛利,说不定会变成几万,甚至是不挣钱,这心中有些过不去。

    聂云台心中气苦,却也没有阴奉阳违,还是按照杨元钊的要求,把船用蒸汽机的参数给发过去,不管怎么样,先看看再说,真的性能指标不合适的话,到时候再换好了。

    电报穿越大半个中国,抵达了包头,杨元钊已经提前打过招呼,蒸汽机这一块,西北也是世界领先的,有他这么一个动力专家,无论是蒸汽机,蒸汽轮机,汽油机柴油机,几乎是信手拈来,哪怕不用一体机的特种材料,只是普通的特种钢材加上西北机床的加工能力,也足够是世界第一等。

    大概是3个小时之后,电报回过来了,负责检查数据的工程师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仔细检查了三遍之后,这才汇报给了聂云台,他看了大致的指标,几乎是满脸铁青的找到了杨元钊。

    杨元钊没在意聂云台的脸色,看着他,平静的问道:“怎么了,蒸汽机集团的回复来了么?”

    “来了,杨会长,造船是一件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东西,怎么能由着性子胡来!”

    “胡来,我看看!”

    聂云台把电报递给了杨元钊,他接过电报,扫了上面的数据,眉毛一挑的说道:“怎么了,不是很正常么?”

    “正常么,只有英美蒸汽机四分之三的体积,却可以提供120%的动力,还有各方面的性能都有一两成的提升,这样蒸汽机怎么可能生产出来,还有就是价格,糊弄我的吧,只有进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听了聂云台的话,杨元钊才明白,感情聂云台把他当成向船厂伸手的人,拿着一个不知所谓的东西,就直接占船厂的便宜,他苦笑了一下,西北的动力机组的生产能力,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这跟西北拥有杨元钊这么一个动力大师有直接的关系,动力这玩意主要制约的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设计能力,一方面就是材料的品质,还有一方面就是加工能力。

    设计水平,杨元钊作为一个未来的发动机工程师,在设计上面,远超这个时代的,材料品质方面,民用的发动机杨元钊不会拿出一体机之中的材料,可是哪怕是普通材料水准上面,也是世界一流水准,不少方面甚至超越世界一流,至于加工能力,拥有着粉末冶炼的刀头,西北的机床在性能上更是超越这个时代。

    三大要素的两项远高于世界普通水准,最多就是在高等级的技工数量和层次上微微的有些缺乏,可是两项的超越,足够西北在蒸汽机上面独树一帜了,至于成本,更加不成问题了,作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列强们外卖从来不手软的,不拿到10倍的利润,也会拿到六七倍,利润吓人。

    西北是本土生产,抛开了运输费用,加上机床效率人工材料等诸多方面,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了3倍的利润,就成了现在的价格。

    杨元钊想明白了一切,似笑非笑的看着聂云台,说道:“云台兄,你的意见是什么?”(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二章 惊人效率() 
第一艘和第二艘的万吨级的巨轮,停靠到了码头上面,这个码头可以停靠2艘万吨级别大船,当大船停靠之后,工人们开始上船,熟练的开始卸货了,整个卸货的过程,皮埃尔都没有说话。

    超过7万吨的船队,还不是采用滚装或者集装箱的方式,旧有的散装模式的,要卸货的话,需要人力来,人力又穷,哪怕是借助了部分的工具,每一个部件的重量,都不能够超过300公斤,这个过程可就慢多了,好在青岛的水压机,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远洋运输过来,青岛怎么也不可能有生产这样千吨级大玩意的能力,每一个都可以分割成不同的小块,然后包装起来。杨元钊也详细的在其中留下图纸,甚至还专门训练了一个施工队,对他进行拆卸安装,他们也随同过来了。

    像是1200吨水压机和600吨自由锻压机这些大玩意,全部是在底层,整整齐齐的打包好,好在其他的设备也不少,普通的机床和可以加工大型螺旋桨的车床首先的卸下来,皮埃尔都一个个的看了,很满意,全新的德制机床,似乎做了一些更改和调整,跟常见的略微的有些不同,可能是为了造船厂专门的采购的吧,皮埃尔见过的机床,没有一万个,也有几千个了,并不奇怪这个。

    仔细的看着机床的批号和型号,型号上面不是最新的,可是该有的功能都有,很全面,对于中国来说。已经是能够到手的最好的了,有了这些,只要让工人们稍稍的熟悉一下,整个造船厂的效率,绝对能够提升3成以上。

    作为熟悉机床的总工程师。皮埃尔有这样的自信,可是他并不知道,他的估计出了很大的偏差,后,机床的效率吓了他一大跳,他是立足于机床本身的效率上面的。却不知道,所有的刀头,都换成了后世的粉末冶炼的刀头,一体机的生产能力虽然有限,可是一个机床的刀头能有多大。真的缩小的话,可以选择最尖端的那一层材料,杨元钊当然不会这么抠门,西北的生产能力也没有大到一体机都紧张的程度,刀头还是供给的起,整个西北现在没有粉末冶炼的能力,所有全部的刀头都是由杨元钊来提供。

    就数控机床的刀头来说,第一代刀头是普通的合金钢。第二代才是高硬合金钢,然后是高速钢,抛开数控不说。第四代才是粉末冶炼的刀头,就加工效率和速度上面,这是数倍的提升的,刀头的硬度大,加工速度快,锋利度高。效率当然会提升很多,这里也有西北的技工。否则,杨元钊也不敢大大咧咧的把这些机床给拿出来。要知道速度太快的刀头,如果不适应的话,很容易加工坏工件,工人受伤的可能性也会增加的,别工件没加工好,工人先伤了。

    机床被分门别类的放好,在皮埃尔看过之后,按照他的要求,摆放在了江南造船厂的各个位置,至于西北来的工程师,要求暂时这些机床由西北的技工来操作,他也没有多少问题,作为总工程师,他关心的永远只是效率,至于谁操纵,谁获利,他一点都不关心。

    大家伙总是最后卸下的,几百吨,甚至是一千多吨的东西,必须要分成不同的部分卸下,从卸下安装完毕,需要很多的时间,暂时没必要所有人在这里,用车把大部分的机床都送到了江南造船厂之后,西北机床集团来的工程师,带着数百个4级以上的技工,对机床进行调试安装,并且在所有人的围观之下,开始了第一个工件的加工。

    本来,只是站在那里看热闹,皮埃尔心中有估量,可是当西北一个技术最好,几乎接近六级工水准的工人,开始操作机床的时候,他的脸色顿时变了,当时他并没有在机床的附近,只是站在外围,可是当加工工件的声音响起的时候,顿时感觉到了不同。

    刀头和铁器摩擦的声音有,但是极为轻微,仿佛是没有接触到一样,难道只是细划,按照工件来说,这是错误的,甚至有可能废掉工件,当皮埃尔眼神落到了工件上面,固定的工件已经加工出了一长排,他心中一惊,这么快的速度,比普通的机床加工,最少快了10倍以上,可是粗略的看了工件的加工,不但速度快,而且极为的光滑,毛刺什么的都很少,这说明了这个工人的水平过硬,在高速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水准。

    终于,当机床摩擦的声音落下工件的加工告了一个段落之后,技工把工件放到了专门的清洗液之中清洗,周围的工人才抽了一口冷气,这个工件算得上是最复杂的工件之一,整个江南造船厂,只有2个工人可以加工,而且成功率不高,只有12%不到的成功率,每次加工最少需要6个小时,哪怕再强壮的工人,一天最多加工两次,这也是困扰加工车间的一个拦路虎。可是刚刚,才多长时间,15分钟,什么时候,加工可以这么快了。

    没等工人先出声,皮埃尔就站了出来,对旁边的检测员说道:“立刻测绘,看工件的水平是什么样的?”

    这种大型工件,肉眼暂时看不出来,只是比较平整,很多东西需要实地测量,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工件,会用在传动装置之中的工件,是一艘轮船动力设备的关键,也是困扰进度的一个不小的问题。一艘船一共72个,到现在,15天了,也不过是成功了3个,按照一艘船3个月,两艘船6个月的时间,可能6个月之后,才能够完成一半左右,到时候就没办法了,只能够外购,可是这个机床15分钟就能够加工一个了,这也太快了,哪怕是效率还是10%也足够交货了,这会节约大量的成本。

    对于造船厂而言,当船的订单签署之后,总价格是一定,这些在造船时候节约的成本都利润,不是毛利润,而是净利润,看似不多,可积少成多下来,却会成为巨大的收益。

    作为总工,皮埃尔不但拿一份固定的薪水,还通过约定,拿2%的红利,这部分节约收益,也会落到他头上,这可不是一两个工件,未来船舶制造,有众多的工件需要加工,这些叠加到一起,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技术人员在测量,很快的,把结果给报上来了,所有的数据,全部是中差,也就是说,是最优的状态,不但合格,还是精品件,这样的效率这样的成功率,难不成这个技工是水平最高。

    技工按照首件的要求,跟技术人员一同签下了确认书,这是必定的程序,完成之后,跟来的工人们做了一下简单的交流,主要是机床加工的要点和那个工件的难点,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却条理分明的讲清楚了。

    皮埃尔有些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可是更加让皮埃尔震惊的还在后面,在一台试机之后,另外的几个工人也都开始操作了的,同样的高速度,12台机器一起加工这个工件,最终成功了11个,只有一个废掉了,还只是略有瑕疵,按照之前的标准,稍稍加工就可以用了。

    这个速度,这个效率也太高了吧,12个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