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钢铁时代 >

第359章

钢铁时代-第359章

小说: 钢铁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配方确定之后,特钢研究所,针对这些批次的钢铁,进行了试生产和工业化的改进,目前只是能够保证小批量生产。杨元钊不着急,这些是未来吃透了江南造船厂和德国方面的技术,生产万吨级的远洋船舶来用的。现在之前调整的钢铁,已经足够用了。

    汽笛长鸣,杨元钊拾级而下,远处一辆汽车直接的进入到了码头,汽车的前方站着一个中年人,仔细一看。是聂云台,在聂云台的亲自迎接之下。杨元钊被引入到了汽车,他顾不上休息。直接告知聂云台,前往江南船厂看看。

    对于杨元钊的要求,聂云台也没有说什么,从杨元钊决定注资开始,西北的那种雷厉风行的风格,就进入到了江南造船厂,哪怕是几个西北银行的执行董事,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监控之下严格的要求,事实都要求效率,加上一部分补充过来的工人的良好素养,江南造船厂的生产效率提升了数倍,提前了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的普通船坞的清理,开始接受订单了,生产船舶了。

    聂云台的缓缓叙述,让杨元钊了解了目前江南造船厂的现状,目前的发展,主要还是在原址之上,清理之后,现在江南造船厂一共有7个大小船坞,最大的不过是3500吨的,他的建筑年代,几乎可以追述到20年前。

    过去的20年,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20年,特别是在造船业上面,伴随着科技跟造船业的逐步交叉,远洋船舶,也从普通的明轮汽船,逐步的发展到现在大型远洋货船,从一两千吨级,逐步的发展到万吨级,甚至接近2万吨级。

    剧烈的攀升和前进,让船坞的落伍速度非常的快,20年前,3500吨的船坞,都不能够被称之为顶尖的船坞,20年后,更是落伍的厉害。

    江南造船厂也开始了新的整合,第一个订单要比3500吨大一点点,因为海量的投入和工作效率,哪怕船坞本身无法拓展,却可以在这个得基础上面进行改造,让它适合生产更大排水量的货船。

    这一个订单是满载排水量为4500吨普通货轮,船坞或许在军用战舰上面,基本上是卡着来,最多只是稍稍超出一点点,但是在民用船舶上面,只要费心研究和改进,总能够提升排水量,这个也是的江南造船厂的优势之一。

    在先进的船坞没有到位之前,3500吨的船坞,算的上是江南造船厂最好的船坞了,走到船坞之上,看着不远的地方,那里曾经是一片农田,被江南造船厂收购过来,作为扩建额工程,此时从西北来的建设队伍,正在开始紧张的施工,那里会是未来江南造船厂的核心,1个3万吨级船坞,2个两万吨级和8个一万吨级,一共11个万吨级以上的船坞,会在那里落下,除了部分核心需要才能够国外进口之外,剩下的基础建设工程,也是重点。

    超过1万吨级的船坞,已经在德国下了订单了,且一下子,就是11个订单,只是这个船坞,就高达5千万美元,上亿银元的投入,直接的占据了对江南造船厂总投入的一半以上,对于造船厂而言,船坞永远是最大的投入,接下来,只要保证船坞的利用率,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效益。

    得到了西北的提醒,从一些细微的环节,发现了英国人的目的,德国目前也悄悄的转向了战时,作为战时经济,现在德国的大部分工业能力都被军火方面的生产占据了,西北跟德国的一系列协议,比如让一些简单,人员密集的生产,由西北代替,西北富余的特种钢材也可以用补充到德国去,这种情况之下,德国对于西北的订单也相当的支持,优先并且保质保量的生产了这一批船坞。

    从某种方面来说,这是德国进一步跟西北的亲善,这也跟4亿美元有关系,大头还在后面,买东西还要看货试试,没有比这个订单更好的实验了,5000万美元而已,接下来,超过5万吨和3万吨的订单,只是船坞本身,就高达1。9亿美元,这是德国完全无法拒绝的诱惑。

    西北的大部分行动,都相当的精确,船坞也是如此,此时,德国正在加紧赶工,早在几个月之前就下达了订单,最多3个月之后,万吨级的船坞就会生产出来,然后运送到江南造船厂,用半年左右的调试和整合,预计江南造船厂会在1913年的3…4月份,获得万吨级货轮的生产能力。

    急剧扩大的造船吨位,也让江南造船厂极为的缺人,这点直接从西北进行补充,从西北来的工人,也经过了调查局的帮助,倒了几次的手脚,这样的话,列强们,几乎不可能从中间察觉到什么,外国人就是外国人,一定程度上面,他们可以了解中国文化,可是真正的深入的了解中国,他们又都不愿意,很多时候,对于中国的了解,都是留于表面,并不深入,甚至在江南造船厂,西北工人前来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那些在造船厂工作外国人,或者不知道,或者没兴趣,总之一切都还是商业化的。

    对于上海造船厂,一定程度上面,杨元钊还是寄予厚望的,它不是军用造船厂,这个在上海,在列强们的眼皮底下,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出现问题的,杨元钊也没有打算在上海刺激列强的神经。

    作为洋务运动的最大收获之一,江南造船厂却会成为中国造船业的起点,从民用到军用,在20世纪初的这个时间,远远没有后世的那么泾渭分明,后世,军用就是军用,民用就是民用,民用几乎不太可能取代军用,现在,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苗头,可是一体机的出现,可以变所有不可能的成为可能,加上有德国的全力帮助,杨元钊没有任何的担心。

    再说了,未来,一战是一个盛宴,亚洲没有卷入到这一场世界大战之中,可是亚洲的日本却分享了这个盛宴,繁忙的交通,无数的物资流通,战争的时期,任何的东西都变得昂贵了,运输更是如此,德国击沉的英国商船,几乎是千百万吨级的,这些代表这运力,要如何的进行补充,美国和英国几乎是满世界的挥舞着订单购买船舶,特别在美国参战之后,就更是如此,不然的话,中国怎么可能接到2个万吨货轮的订单呢。

    现在,西北的钢铁厂,拥有了这个基础,提前布局,生产大量的远洋货轮,最起码为中国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海员,为将来的远洋舰队,创造机会,只要布局合理,一切皆有可能,只要肯努力,在一体机和杨元钊的共同努力下,在勤劳的中国人民建设之下,中国会迎来崛起的时刻。(未完待续)

第六百章 蒸汽机问题() 
杨元钊看着远方,正在施工的工地,聂云台也没有多说什么,说实话,那些才是未来江南造船厂的希望,目前主流的船是在万吨左右,虽然相对而言,5000吨左右的船更加昂贵,可是总价和单船的利润而言,比起那些船来说,差别真的是很大,很多的新船主,只要1万吨以上的船。

    终于看到杨元钊回过头来,聂云台提议道:“要不要去船坞那边看看!”

    “也好!”杨元钊点点头的,那边是未来的希望,目前正在施工之中的,才代表着江南造船厂现在的实力,资料上面有,情报部门也有报告,可总是不如亲眼看到,特别是在见识到了青岛一切之后。

    船坞之中,龙骨正在铺设,工人们,如同工蚁一般,在宽大的船坞之中工作,一点点的把船舶给组装上去,现在,这里还使用的旧式的方法,柳接式的造船发,电焊的效率更高,西北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电焊体系,如果应用到造船上面的话,只是整体的减重,就可以让一个万吨级的巨轮减轻一成多,这对于成本控制极为重要,也可以加快施工,甚至未来当电子计算机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分别加工部位,直接在船台上,就可以建设数万吨级的船舶,而不必全部都在船坞之中。

    那是远景,甚至没有个几十年的努力,几乎不可能,甚至于电焊,杨元钊也没有打算把它应用到这里,对于西北而言。不方便把这个技术应用到民用船舶上面,这是未来青岛造船厂成立之后,跟德国谈条件的重要砝码,减重对于严格要求吨位,浮力和舱室配比的战舰来说。比远洋货轮更加的重要,如果在新锐的战舰之中加入了电焊和其他的一些西北的东西的话,带来的影响是划时代的。

    在繁忙的工人之中,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穿着各种各样的服饰的,另外一个。则是统一穿着蓝色服饰的工人,这些工人都是从西北来的,西北在工人之中统一了工装,也被带着来到了江南造船厂,特制的工装。对于工人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拥有特别制作的众多口袋,对于放置东西,非常的方便。

    西北的工人们,刚开始穿着这个,很是不方便,可是慢慢的,从硬性的命令和吸引。变成了自觉的穿着,这个过程之中,很多工装的好处都展现出来了。

    聂云台注意到了杨元钊的目光。看到杨元钊看着那些工人,说道:“杨会长,西北来的工人都太厉害了,技术很好,除了最开始稍稍不适应之外,现在的表现都很好!”

    杨元钊点点头。先不说这些工人是否适合造船,就说西北严格的纪律和培养之下。西北工人各方面实力都比江南造船厂原来的工人强很多。

    转了一圈,在船坞之中。有十来个外国工程师,还有人对照着图纸,进行现场指挥,工人的数量不但是足够,而且有余,一些穿着其他衣服的工人,趁机偷懒,或者把手头上面的工作交给蓝衣服的西北工人来做,这样看似他们轻松了,可对西北工人来说,这是更大的锻炼。

    杨元钊心中盘算着,不知道这一批工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把这些经验吃透,或许这个时间不会太远,到大型船坞抵达青岛之后,到时候,真正的考验才会开始,军舰可比民用船舶的制造难度高太多了。

    杨元钊的眼神没有在人员上面停留多长时间,直接把眼神投向了这一艘船,随口的问道:“这艘船是谁定?”

    “是英国的太古洋行,他们新开辟了一条上海到香港的航线,一共定了两艘,另外一艘会在这一艘完成了主体之后,开工兴建!”聂云台略带有些兴奋的说道的,一般而言,远洋货船的毛利都会达到总造价30…40左右,这两艘船太古又要的比较急,故而达到45%左右,只要建成了,就是大量的收益。

    聂云台代表江南造船厂签署的协议,4500吨的总排水量,空载排水量在1600吨左右,约定每吨作价223美元,毛利大概会有十几万入账,净利润也相当的可观,这是江南造船厂改制之后的第一笔收益。

    “对了,这艘船蒸汽机订货了么?”

    “还没有,正在选择之中,英国和美国的发动机厂商都发来了报价,德国的也有?”聂云台郑重的回答道,从他的口气和回答的顺序,英美是第一选择,之前江南造船厂跟英美都有合作,在太古的介绍之下,选择英国的可能更大。

    还没等聂云台继续的说下去,杨元钊随口的一说道:“如果没有报价的话,就拒绝好了!”

    “拒绝?可是我们难道要选择德国蒸汽机么,虽然德国的机械不错,但是吨位太大了,不适合安装,价格也贵了一点?”

    “谁说我要选择德国了?”

    “那是什么?”聂云台的脸色立马变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