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昭华 >

第337章

昭华-第337章

小说: 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阿福一生下来就很胖大,约莫是张昭华见过的最胖大的新生儿了。胡氏生的时候就辗转了两天,好不容易生下来,张昭华一看也是惊奇,这小家伙脸盘上的肉自然下垂着,还带有双下巴,当然肉也是褶皱的,隔了一天去看还是这样,然后一天天就跟吹气球似的长大着。

    胡氏生孩子,身体有些遭罪,不过她底子还好,做了个双月子,脸色红润,母女两个都是圆鼓鼓的脸颊,看来阿福还是像娘了。张昭华用手戳一戳她的脸颊,很快就戳出一包口水来。

    “满月办了一场,”张昭华对胡氏道:“我的意思是百天就不办了,运河又发了一次洪水,我看皇爷也提不起劲头来。等到周岁再热热闹闹办一场,你看怎么样?”

    宫里头办这些和外头百姓差不多,宫妃啊王妃啊过来聚一聚,夸一夸太孙的小丫头长得漂亮,外头几个亲亲藩王再发个贺表,也就查不多了。满月和百天都这么办了,周岁试晬好玩的多一些,抓周嘛,不过也仅仅只是摆放普通的玉扇坠二枚,金钥匙、银盒,弓、矢、纸、笔,和几种糕饼水果罢了,放在一个四四方方的小炕桌上,让孩子挑选。

    “都听娘的。”胡氏柔和地一笑。

    胡氏其实也能看出对头胎是个女儿心有不足,但是张昭华说了几次先开花后结果,也就不那么忐忑了。她对照顾孩子似乎有些经验,张昭华看到她可以不用奶娘,自己给孩子换尿布,说是以前这么照顾弟弟的。

    太孙从外头进来,看到榻上的孩子扭来扭去的样子,居然一口咬在了孩子的胳膊上,随即呵呵笑道:“我看她的胳膊,跟藕节一样!”

    张昭华把他赶下榻去,太孙搓着手站起来,瞧见哇哇大哭的孩子,那胳膊上已经有了个泛红的牙印。

    太孙对自己头一个孩子,说不关心不怜惜是不可能的,瞧见那粉嘟嘟的脸颊,即算他不可避免地想赵氏的孩子,但是在看不出贤愚看不出脾性看不出肖似两人中的谁的时候,他觉得这孩子跟他是合眼的。

    太孙马上要启程去北京了,这一次出去,在北平要住上好长一段时间了,北京宫殿的董建还在进行中,据说东西六宫修筑完成了,三大殿本来已经建造好,只不过皇帝嫌不气派,又推到了重建。工部尚书吴中又禀告临清官窑因为运河涨水的缘故,暂时运不去北京,大殿工程只能进入停滞期了。

    临清为直隶州管辖夏津、武城、邱县、馆陶四县,因为土质好和运河漕运方便的优势,吴中在这里烧窑,临清砖成为修建北京的贡砖。砖烧好后,用毛头纸包起来,装到船上,通过运河运到北京。

    这一次太孙要去临清验收新一批的砖头,顺便疏通河渠。这种差事就很舒服了,一走就是几个月,太孙的饮食起居也需要人照顾,不能光派老嬷嬷和宫女子吧,张昭华也仔细考虑过了,太孙妃是不可能跟着去了,何氏胆小木讷,怕也不能服侍如意。赵氏倒是太孙想带的,但张昭华疑心她跟着太孙去恐怕并不安分,北平离得远,张昭华掌控不了,若是两人弄出个孩子来,太孙把人留在北京,也不是不可能。

    “你这一次就带着玉姐儿去,”张昭华定下来:“她自小服侍你,有她去,我没什么不放心的。”

    玉姐儿从小就跟着张昭华学会管家,一切都打理地井井有条地,像胡氏大部分时候还是依靠有经验的老嬷嬷,总也没什么错,却缺一点细心体贴。

    胡氏对玉姐儿算是很友好的,也十分赞同:“她往常身体不太好,都是不走动的缘故,出去透透风,对身体有益。”

    张昭华念叨起来:“她对你算是伺候地事无巨细了,对自己我看倒是忽略了。前儿受了一点寒气,我去瞧她,看她还在吃鸭梨,又笑呵呵说看到梨子白乎乎的,贪爱这一口,只是管不住嘴到现在还要人操心着”

    太孙不由自主一怔,眼里微微的水光一闪而过。

    “就听娘的,您跟她说罢,”太孙起身擦了一把汗,急匆匆出了门:“我走了,皇爷爷叫我呢。”

    张昭华在后面唤他几声,只见他飞也似地去了,仿若未闻一样,倒是把阿福惊动了,嘴巴一撇吐了几个大泡泡出来。

    “走那么急,我还有事要交代他呢。”张昭华拍了拍小孩:“他这一次去山东,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儿。”

    汉王在滞留在京不走的一条原因就说的是山东青州的王宫未建完,这的确是一条不可忽视的原因,青州原本是齐王封地,但齐王已经被皇帝削除了世系,虽然王宫空着,但也没有人说为了节约国库就让汉王一家搬进齐王的宫殿里面去。新王宫的工程进展缓慢,太孙这一回监督山东夫役尽快建造王府,等王宫建造好了,不知道汉王还有什么不走的理由。

    虽然说是轻装简行,但是太孙出门又不是微服私访,一路虽然舍去了仪仗,但十几辆马车,都不是空着的。一行人林林总总三四十个,太孙自己身边的太监宫人,玉姐儿身边的嬷嬷宫人,加上车夫、护卫,还有随太孙车驾北上去北京的几个官员并家眷们,队伍也是相当壮观。

    阿福的百天过了,张昭华却被诊出喜脉来,让她有点绷不住面皮了,对高炽抱怨道:“我都是做奶奶的人了,居然又能怀上,生下来比阿福还要小一岁呢。”

    高炽观察了一下她的肚子,虽然什么都没看出来,但是他似乎觉得这应该是个女儿:“你们不是说,是女儿的话肚子是圆的,儿子是尖的,我看这一回,莫不是女儿?”

    张昭华对他的说法嗤之以鼻,之后几个月完全和怀上前两个的感觉一模一样,待生下来果然又是个小子。太孙宫里一直盼着哥儿,太子宫里一直盼着姐儿,老天就是这样弄人。

第一百九十三章 浦江() 
    内阁制敕房,杨士奇对一人道:“世贤,汉王请封世子的奏疏,你拿来给我看。”

    制敕房属内阁,掌书办制敕、诏书、诰命、册表、宝文、玉牒、讲章、碑额、题奏、揭帖一应机密文书,各王府敕符底簿。汉王的奏疏一式两份,还有一分送去了宗人府。

    汉王终于请封世子了,当然这个时机似乎没什么不对,青州的王宫董建完毕,似乎汉王也再也没有了滞留在京的理由,他请封世子就是对汹汹言论的妥协,等到敕书下来,他就要灰溜溜地去山东就藩了。

    然而杨士奇却知道更深的东西。

    汉王没有嫡子,长子朱瞻圻的生母做了恶事,汉王妃韦氏深为厌恨他,不想让他做世子。汉王似乎也不喜欢这个儿子,一直算是薄待。汉王几个儿子里,生母身份都差不多,唯有朱瞻域的生母,是武定侯的孙女,身份出众。

    皇帝在汉王的儿子里,对朱瞻域也算是另眼相待。他也不太喜欢朱瞻圻。但是韦氏无嫡子,朱瞻圻就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皇爷原本想要废掉韦氏,立郭氏为正妃,则朱瞻域就是嫡子,然而汉王似乎对韦氏百般维护,不许人动摇她的位置。

    皇帝在这一点上拗不过汉王,韦氏既然不能动摇,世子之位还是朱瞻圻的,郭家如何能服气,偏偏汉王似乎与郭家闹翻了,直接上书请立朱瞻圻,据说郭氏回娘家已经半个月了,汉王府一点反应都没有。

    郭家一直是坚定支持汉王的中坚力量,但现在汉王与之决裂,仿佛已经释放出不再争夺大位的信号,这几年皇太孙风头正劲,汉王倒是一直退居,这本就是出于皇帝打压汉王的考虑,汉王身边聚集的众多将门,这几年的时间里,也陆续远离了他,转而去巴结了太孙。

    似乎汉王已经不能再对东宫构成任意的威胁了,东宫头上盘桓的阴影终于散去了。

    但杨士奇知道帝心仍然没有定下来,皇帝似乎玩的是扶一个压一个的把戏,用汉王磨砺太子,用太子牵制汉王,两个人维持微妙的平衡,但凡有稍微逾矩的,皇帝就能抬起另一个来打压。杨士奇原本也以为是这样的,但他后来发现汉王在皇帝的心里,恐怕分量还是重的,种种施加在汉王身上的手段,有时候更像一种考究。

    如今汉王势力单薄,呈现了一种心灰意冷的气氛,杨士奇就知道皇帝怕是会将这一根绳子放松一下了。

    他埋头看了一遍奏疏,却道:“来内阁几个月,感觉如何?”

    郑世贤是永乐十六年新科进士,二甲前十,在翰林院呆了一段时间,就当了中书舍人,在内阁的制敕房里掌书办的工作。杨士奇对这个新人比较看好,因为他年轻,但又温恭有礼,办事也算是有章有法,有点像自己年轻的时候——提携后辈的杨士奇一摸自己的胡子,才发现他也是个三十六岁,宦海沉浮近二十年的人了。

    “很好。”郑世贤道:“虽然诸事很忙,但是学士们每日参赞政务,还要讲经史,比我更忙。”

    “忙,”杨士奇笑道:“你堂兄几个都在翰林院里清闲呢,就把你一个提过来忙于案牍,你见着他们,怎么说?”

    郑氏一族今科中了十五人,兄弟叔伯的近亲,郑家九世共居,也不分出不出五服,让人羡慕。郑世贤就道:“他们倒是都羡慕我,说我做了中书舍人,每日在内阁观政,能学到很多东西。”

    杨士奇点点头,道:“郑氏连登黄甲十五人,可见诗书传家,家学渊源,怪不得是太祖皇帝亲封的江南第一家,让我这样宗亲单薄的,觉得歆羡啊。对了,前天我侍奉帝前的时候,听陛下说,他准备也要亲自赐字给你们郑家,国朝两代帝王,亲书孝义之家,这种荣誉,也算是古今罕见了。”

    三代,郑世贤嚅动了一下嘴唇,心中默默道。

    建文元年,开科取士,郑家出了五名进士,建文皇帝高兴之余也亲书了一幅字赐给了郑家。那副字至今仍然挂在族内高堂之上,旁边配的是方孝孺笔意纵横的“忠义”二字。

    而此时的浦江郑氏主宅之内,郑氏族长郑濂正在陪同一位远来的客人。

    这位客人虎背熊腰、威风堂堂且步履风尘,看着像是闯荡江湖的侠客,然而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户科给事中胡濙,这个人当官不像其他的当官的要每日坐堂,他从永乐五年开始,一直到永乐十七年的今天,十二年的时间都在全国各地奔走,寻访仙人张三丰。

    “我遍行天下州郡乡邑,说起来有两次倒是真的与那仙人擦肩而过了,”胡灐似乎有些捶胸顿足:“这仙人不愿被我寻到,故意躲着我,叫我追得好苦哇!”

    胡灐来到了人迹罕至的浦江郑家镇,亮明了身份,说从浙西一路跟着仙人足迹过来,至此中断了,希望郑家能提供线索,他好再次去追。

    郑濂捋了捋白花花的胡子,道:“大人容禀,老朽一家闭门不出,与世隔绝很久了,一心读书又不通修道养性,若是张仙人真的来到我浦江,郑家也不知道,更不会藏匿仙人,故意为难大人了。”

    这简直就是一个打太极,一个练推手。胡濙寻访所谓的张真人十二年,屁的影子都没看到,倒是法办了几个冒充张真人行骗的人。若是那张真人真的来到了浦江,浦江郑家镇这么个小地方,来去都是郑家人,进出外人,想要不被人注意都难。

    胡濙再三感叹,听得郑氏诸人面色都有些发紧。他似乎也没有立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