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件事成了一个导火索。牵连出后来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之间的矛盾。
鲁讯写了《我的失恋》,准备刊发在《晨报》副刊上。孙福园作为鲁讯的忠实粉丝,又是《晨报》副刊的主编。收到这篇作品立即排版。
但见报的头天晚上,孙福园到报馆看大样,发现这篇作品已被总编辑刘勉济抽了下来。
刘勉济是徐至摩的同乡和好友,知道徐至摩和林徽茵的这段恋情,所以对《我的失恋》一诗特别敏感,特别忌讳,就不准备刊载。
孙福园觉得对不起鲁讯,按捺不住火气,顺手给了刘勉济一耳光,立即表示辞职。
1924年10月31日,孙福园辞职,离开了《晨报》副刊。
为了有一个发表文章的宣传阵地,到了11月,鲁讯、周作仁、林羽堂、孙福园等人创办了《语丝》杂志,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
有意思的是,徐至摩并不知道内情。
他看到文坛上的朋友办了一本新杂志,还主动投寄了一篇翻译自法国诗人波特莱尔的诗歌《死尸》,发表在《语丝》的第三期。
在《语丝》的第五期,鲁讯写杂文《“音乐”》再次对徐至摩进行讽刺。
后来,他在《集外集序言》中解说道:“我其实不喜欢做新诗的……我更不喜欢徐至摩那样的诗,而他偏爱到处投稿,《语丝》一出版,他也就来了,有人赞成他,登了出来,我就做了一篇杂感,和他开一通玩笑,使他不能来,他也果然不来了……”
徐至摩了解了前因后果,自然不会再投稿给《语丝》了。
这些文人之间的小矛盾日积月累,一旦有了具有争议的话题,就会爆发出一场大论战。
林子轩让出版社的员工把这几本英文小说集排版和印刷,他在一旁监督,也是学习,为以后自己独立制作《高堡奇人》做准备。
他让人采购的纸张和油墨有来自欧美的,也有日本的,混在一起,不容易查出来。
而且,作为一家书局购买这些印刷需要的物品实在是太正常了,唯一不正常的是林子轩在一旁监督,让书局的员工胆战心惊。
他们不知道这位老板发什么神经,就站在旁边看着,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
就连平禁亚都不理解,还特意跑过来看了看,以为有什么新鲜。
林子轩解释说这是因为对这批书籍的重视,毕竟是要邮寄到外国的,不能出了差错。
平禁亚颇为无语,这不是正规的出版,只是把稿子印刷出几份样书来邮寄出去,没必要这么重视吧,还要亲自监督。
但老板发话了,他也不能说什么,你爱看就看吧,我不奉陪了。
这套新文学丛书,林子轩重点在美国出版,英国他也不会放过。
他准备在英语系国家进行推广,反正做都做了,不如尽力做到最好,尽可能的扩大中国新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七章 不是猛龙不过江
11月份,上海不少影院都在放映一部戏曲电影,获得了观众的热烈追捧。
不是这部电影的质量有多好,而是这部戏曲电影的主角是京剧名角梅兰方,以这个时代观众对于京剧的喜爱,就算是默片也有大量戏迷买账。
这部电影是香港民新影片公司拍摄。
香港民新影片公司的老板黎民维在8月份亲自赶往北平为梅兰方拍摄了五段戏曲短片。
包括《西施》中的“羽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上元夫人》中的“拂尘舞”、《木兰从军》中的“走边”、《黛玉葬花》中的“葬花”。
这些都是梅兰方的经典曲目,这五部短片剪辑到一起就组成了这部戏曲电影。
这是香港民新影片公司进入上海电影市场的一次尝试。
在民国时期,香港的地位并不高,从1842年就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香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才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从而一跃成为亚洲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
在1924年,上海是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是东方繁华的大都市。
无论是香港还是南洋的电影公司都想要进入上海的电影市场分一杯羹。
然而,因为地域和文化的差异,香港电影在广东和岭南一带还有市场,到了上海就没什么竞争力了,观众不买账。
而且,上海的电影市场同样竞争激烈。
原本是西方电影独霸天下。在林子轩的明星电影公司和上海其他电影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国产片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
其中明星电影公司拍摄的有声电影做到了可以和国外电影抗衡的地步。
但国产电影在拍摄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无法和西方电影相比。上海的大部分豪华戏院仍旧以放映西方电影为主。
明星电影公司每年最多拍摄10部电影长片和数十部电影短片。
包括西游记系列,武侠片系列。赌片系列,言情小说改编和社会片等等。
香港民新影片公司的黎民维不满足于偏居广东一隅,想要进入内地市场,准确的说是进入上海的电影市场。
中国的电影公司大多集中在上海,上海是中国电影文化和制作的中心。
他拍摄梅兰方的戏曲电影,是因为梅兰方是京剧名角,无论在中国的任何城市都会得到认可,京剧这种艺术形式不存在太大的地域隔阂。
事实上的确如此,梅兰方和杨晓楼这种名角在上海极受欢迎。
这部戏曲电影虽然没有声音。但光是冲着梅兰方的名头,就能大赚特赚。
黎民维来上海考察上海的电影市场,在来之前,北平的罗名佑特意嘱咐他要多注意明星电影公司和林子轩这个人。
罗名佑在北平电影圈里的地位相当于林子轩在上海电影圈的地位。
他创立了华北电影公司,这家电影公司不拍摄电影,而是经营戏院,他把北平和天津两地外商经营的戏院联合起来,从事电影放映和发行的工作。
罗名佑的家庭背景可比林子轩强大多了,他在政商两界都有关系。
他出身广州名门望族。父亲是香港鲁麟洋行买办,二叔是广东高等法院院长,三叔在北洋政府担任要职。
黎民维能到北平拍摄梅兰方的戏曲电影,其中也有罗名佑的关系。
两人可谓是一见如故。成为了好友。
罗名佑手中掌握着多家戏院,对于中国电影的现状非常了解,尤其关注明星电影公司。
这家明星电影公司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的龙头企业。
黎民维来到上海后,一边联系戏院放映梅兰方的戏曲电影。一边到戏院看国产电影。
上海的戏院一听是梅兰方的电影,毫不犹豫的就会放映。这就是京剧名角的影响力。
如此一来,黎民维放下了心事,专心考察上海的电影行业。
他在了解了明星电影公司之后,才发觉自己小看了天下英雄。
民新影片公司在香港有自己的戏院,还从美国购买了先进的拍摄设备,在广州建立了片场,总资产超过50万元。
在香港电影圈,算得上是最大的电影公司了。
可和明星电影公司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此时的明星电影公司可谓是人才济济,旗下有不少著名导演和各类明星,还有各类电影技术人才,有自己的摄影棚,可以同时拍摄四部电影,每部电影都能盈利数万元。
加上手中掌握的多家戏院,总资产早已超过了300万元。
当然,戏院方面有冯敬尧的股份,林子轩的个人资产大概有150万左右。
所以说,电影行业就是暴利,特别是在只赚不赔的情况下。
黎民维看了明星电影公司的电影,各种类型的电影都有,但很多都是娱乐消遣的片子,刻意迎合观众的观影趣味。
他和这个时代其他的有志青年一样,认为电影应该具有扬善惩恶、移风易俗之功,可以作为辅助教育,改良社会之用。
他很早就提出了“电影救国”的口号。
因此,孙仲山曾为香港民新影片公司题词“天下为公”。
不过,黎民维不得不承认,明星电影公司的电影非常成熟,很多拍摄手法值得借鉴,不愧是中国电影行业的龙头。
而且,他看到了有声电影的广阔前景,认为默片时代或许要结束了。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进军上海电影市场的决心,想要把电影公司做大做强,就要来到上海,这里才是中国电影的中心。
他想到在北平的时候,罗名佑和他提过的事情,更为有信心了。
罗名佑早就有进入电影制作行业的兴趣,只是手里没有电影创作人才。
他掌握着戏院,黎民维负责拍摄电影,两人合作,或许可以和明星电影公司一较高下。
这个提议坚定了黎民维要把民新电影公司搬到上海的念头,不是猛龙不过江,在电影这个行业,他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他会学习明星电影公司的优点,在照顾观众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宣传。
在看了几天电影之后,黎民维准备回到广州拍摄一部古装片,取材自《聊斋志异》,他发现上海观众对于古装神怪片非常有兴趣。
这部电影叫做《胭脂》,是民新影片公司的第一部古装长片。
如果林子轩知道黎民维的想法,一定会告诉他古装片是去年上海电影圈的流行趋势,今年已经不流行了。
今年流行杀手片,因为他的电影《杀手李昂》就要上映了。
明星电影公司引领国产片的潮流,其他电影公司跟风,这已经成为惯例。
做人就是要这么自信。(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八章 试映会
经过三个月的拍摄和后期制作,《杀手李昂》就要上映了。
在这个时代,因为电影制作的粗陋,影片制作的周期比较短,有些短片几天时间就能搞定,60分钟的长片也就两到三个月的时间。
像是《西游记》这种需要武打和特效的电影,会花费半年时间左右。
《杀手李昂》这部电影没有太多的大场面,特别是在江浙战争期间,不可能在上海租界内来一场大爆炸,那会引起市民恐慌。
所以,电影的主要剧情就是围绕着杀手和小女孩展开。
因为要拿到国外放映,明星电影公司的技术人员可以说是精益求精,争取向国外的大片看齐,不能砸了公司的招牌。
林子轩举行了一场内部的试映会。
他邀请了上海各家戏院的老板和经理,以及新闻媒体一起观看,想听听各方的意见。
他自己看过电影,从后世的眼光看有点奇怪,特别是和原版的《杀手莱昂》相比较的时候,这个中国民国版的杀手故事颇为怪异。
从服装上看,杀手穿着长衫,小女孩穿着女子中学的校服。
民国时期的女校校服一般是上身穿着月白色的布褂,下身是黑色到膝的长裙,脚上是麻纱袜子,配上女式的皮鞋。
在这个时代是洋气的代名词。
到了三十年代,不少女校的校服变成了旗袍或者西式洋装。
阮玲钰在中西女校有两套校服,一套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