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时空之门1619 >

第329章

时空之门1619-第329章

小说: 时空之门161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对于他来说,推翻明王朝,获取中国的政权,这个过程并不叫做革命。推翻了明王朝,在封建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先进的工业化的新中国,这个过程才叫做革命。

    就是从他本人来说,这样个过程才真正的是个具有创造性的,挑战性的过程。

    1630年下半年,就在北京城内暗流涌动,中原地区两大争霸势力开始碰面的时候,王书辉就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到了接手整个北中国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复兴党高层都是皱着眉头的。

    搞了十年的工业化,这帮子原本的泥腿子的脑袋里面也有了工业化的概念。对于复兴党高层的干部和复兴党的大部分党员来说,扩张绝对不仅仅是占地盘那么简单。占了地盘,复兴党可不是说就要在这些地盘上收税盘剥的。别人占了地盘那是占便宜,复兴党占了地盘,那是要卖力气搞建设的。

    搞建设不是说浮皮潦草的搞搞农田水利,免个三年两年的农业税,用君臣父子天赋神权之类的鬼话把老百姓忽悠住了就完事儿了的。

    对于复兴党来说,搞建设,就是对人民群众全面的进行工业化训练,就是在土地条件好的地方建设使用工业化手段进行农业生产的国营农场,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工业城市,就是需要建立更多的学校、医院、工厂、住房、道路、铁路等等大规模的投入过程。

    搞一个湖北,再加上山东的三分之一,东北的五分之一,复兴党用了十年的时间,现在都有点尿血了。要把整个北中国的担子担在肩膀上,大家都只有肝颤的道理,没有兴奋的道理。

    甚至就是最喜欢扩张,最积极于打仗的中央军委的干部们也都对此不太积极。要知道,在前期建设的时候,都是部队方面顶在前面的。大量的地方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也是要从部队方面抽调的。

    陈封主持复兴党中央政务院的工作超过十年了。这个复兴党的大管家现在在王书辉面前已经变得有一说一不再有任何的忌惮了。他直接就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北中国的陕西、山西、直隶、山东、河南这些个省份的农业建设工作,需要大量的化肥。这个化肥,现在复兴党生产不出来。

    六座大型合成氨工厂,二十几座小型的合成氨工厂,分布在整个湖北根据地里。看起来似乎挺了不起的,但是现实是,这些工厂配套的化肥厂能够生产出来的化肥,刚刚能够勉强的供应湖北根据地的农业需要,并支援鲁东和辽南根据地的农业建设。

    接收北中国的五六千万的人民群众,那就意味着,要为这五六千万的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负责。过去的大明王朝在自然灾害、落后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下不能够为这五六千万的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负责,所以现在眼瞅着要灭亡了。如果复兴党想要接手整个北中国,就得能够解决这个吃饭问题。

    现实已经告诉大家了,靠着农业社会那一套落后的生产力,北中国的老百姓就是过不下去的。即使消灭了落后的生产关系,落后的生产力照样会让人民群众吃不饱。

    王书辉知道,普及土豆、玉米和地瓜、南瓜等高产作物可以勉强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同样也知道,这么做无非就是弄出个假冒伪劣的吃糠喝稀的“康熙盛世”来,并不能解决本质问题。

    后世新中国的现实经验已经明确的告诉王书辉,想要让全体中国人吃饱饭,除了大规模的发展化肥工业以外别无他法。只有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进步才能解决中国人最基本的吃饭问题。

    所以在复兴党中央闭门开了半个月的会议之后,复兴党的工业部门第一个接到了命令。1630年下半年到1631年上半年,复兴党的各大机械厂和冶金厂,要集中力量生产合成氨设备。

    铁路建设不能停,蒸汽机生产不能停,各种机床的生产不能停,各种工业设备的生产不能停,武器制造不能停,现在还要加大对合成氨设备的生产。1630年下半年的复兴党工业系统的压力真是山大的。

    合成氨生产说起来真的不是很复杂。这个技术其实是十九世纪中期,也就是一八五几年就有了的技术。

    可是说一千道一万,合成氨的生产过程里有个最基本的高温高压的条件。别看这个高温高压好像不怎么起眼,但是高温指的是三四百度的高温,高压指的是几百个大气压。这可不是生产高压锅的材料就可以满足的。比较形象的说,整个设备的管路需要承受的压力,差不多是十九世纪末战列舰主炮炮管的水平。就生产材料上讲,也和战列舰主炮的炮管材料差不多。

    复兴党的工业水平是什么水准呢?实事求是的说,比十九世纪末完成了洋务运动的清末水平要高的多,差不多是一战前期的日本的工业水平。但是话说回来了,完成了洋务运动的清末和一战前的日本工业水平很高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咋地。

    清末中国最高的工业成就,是基本自产,但是重要零部件进口的“平远舰”。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勉强能够生产五六千吨级的铁甲舰。主要零部件一样得进口。但是把这些军舰转化成十万吨级的合成氨生产设备的话,最多也就是五六套设备而已,勉强能够应付目前一个湖北根据地的化肥生产需要。

    复兴党在海军装备上目前还没有发展铁甲舰的需要和条件。所以复兴党能够生产合成氨设备,但是不能够生产铁甲舰。

    用不上是个很大的问题,用不起是个更大的问题。反倒是吃饱饭是最急切的问题。这和合成氨技术的发展历史正好反过来了。历史上合成氨技术是先应用于军事(它能生产咋药)后应用于民生。复兴党把这个过程变得正常了,合成氨工业就是以民用目的被建设起来的。

    复兴党也是在王书辉的生拉硬拽下才勉强的具备了生产合成氨设备的能力的。就是能够生产合成氨设备,复兴党的生产能力也是做出十套来,里面最多能够有三四套是合格的。所以突然间让大家突击生产这么多合成氨生产设备,其实也不怎么现实。

    按照王书辉的估计,累死复兴党的工业系统,能完成六分之一的生产目标也就不错了。缺少的那些设备,只能是他回到现代社会定制去了。

    除了在生活物资和生产物资方面的准备之外,复兴党最急缺的还是人才。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即使从湖北、鲁东和辽南调出人来,在总体上也仍旧不够。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王书辉不得不强忍着不舍,从各地的少年军中抽调十五岁以上的年轻人。

    与此同时,王书辉也准备把自己手里的大杀器放出一批来。

    要说复兴党最神秘的地方,极少数的复兴党高层可能知道,有个叫西山基地的地方是复兴党最神秘的地方。

    西山基地,位于复兴党最早的兴起地枝江县西部的一个丘陵地带。整个基地被高高的围墙和在本时空的复兴党治下也很难见到的高压电网包围着。

    从某种以上说,复兴党的西山基地,和一些幻想家幻想出来的美国五十一区差不多。在西山基地里面应用的技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和外星科技也差不太多。

    西山基地是王书辉一手打造的用现代化的手段,高效的、专业化的、工业化的培养和教育专门人才的培训基地。也是王书辉将大量的现代科学知识不断灌输给这个时代的人的机构。

    西山基地的建设是从1620年就开始了的。从一千多名经过专门培训可以使用现代化的各种工程器械的人开始,工程建设人员一直在不断的扩充和补充。

    在1623年基地基本完工之后,这里就成了一个王书辉对一群十周岁左右的孤儿进行工厂式灌输式教育的地方。

    用一年时间对十周岁左右的儿童进行小学基础知识教育之后,这些孤儿们就开始接受封闭式的多媒体教育。

    上千的孤儿,被王书辉按照现代智囊团提供的基础知识图谱分门别类的进行专门化的灌输。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孤儿被送到西山基地里来。越来越多的孤儿开始接受这种灌输式的教育。复兴党在整个湖北根据地各地区建立的初级少年军里的小学教官和三年后的中级少年军里的中级教官,就是这样一批一批的被教育出来,输送过去的。

    让古代人的成年人接受电影这种东西都不是很容易。没有个两三年的长期适应,复兴党搞的电影教学一直还让这些人大惊小怪呢。

    但是,少年儿童就不一样了。给他们安排电影教育之后,再让他们接受电视教育,然后再让他们接受电脑教育,这都是非常顺利的自然而然的过程。少年儿童因为不受刻板印象的影响他们接受什么都非常的快。从现代社会的小学生只用几天的时间就能把手机和电脑玩的很顺手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彻底的集体生活,每天都在一对一的电脑教学中渡过,除了体育锻炼以外没有任何的放假和休息的时间。在这种现代人看起来非常残忍的,完全牺牲一切童年的欢乐和美好的工业化封闭式灌输教育下,从1626年开始,西山基地就开始能够每年向给地区输送一千人以上受过初级中学教育的教育人才。

    除了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外,复兴党的工业企业能够从1625年开始爆发出更大的生产力来,也是因为西山基地向各个工厂输送了各种接受了专门教育的技术人才的原因。

    王书辉最初建立西山基地的原因很简单。他需要在明朝末年把整个现代社会的一整套基础科学体系建立起来,为未来没有王书辉的中国提供继续发展的智力支持。要是光靠着王书辉一个人的话,在他有生之年,连近代化的大学都别想在中国见到。最多也就是个技校遍地的情况。

    从1620年开始一直到1630年,王书辉在西山基地里才最终培养出来了六七百个具备非常单一的知识结构的大专水平的科技人才还有上千个高中生来。倒是初中生的培养成果相对丰富一些,差不多存下来三四千人。

    王书辉原本的想法是,用这三四千初中生,上千高中生和六七百大专生在复兴党治下复制出一个近现代的从小学到大专的正规教育体系来。从而在明代中国建立一个类似于现代社会的专业化的各学科齐全的研究性高级教育机构。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三四千的初中生恐怕是别想全留下来了,把他们配到复兴党接收后的北方各省支援地方上的学校建设和工业建设几乎成了一种必然。

    不过从现在复兴党的教育发展程度来说,挺过目前这几年,大批量的接受过初级中学教育,完成中专水平的工业培训的中学生就会涌现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是没有这三四千正规的初中生,王书辉新建成的高级中学和大专学校也会有足够的学生。遍布湖广各地的中级少年军体系会培养出足够的可以接受高级中学教育的学生的。

    充分的考虑完了这方面的问题之后,王书辉就决定立即用那六七百缩水的大专生和一千来个高中生建立起一座大专学校和一座高级中学来。

    对于这两所学校,王书辉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管使用什么办法,这两所学校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