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北宋崛起 >

第193章

北宋崛起-第193章

小说: 北宋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锦衣公子忽地问道“流民?听闻真定十里八乡俱是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哪里来的流民?”

    大家顿时冷场。

    韩望喊了口气,这公子还真是不食人间烟火啊,安居乐业!新闻联播看多了吧?

    王时雍也挺尴尬的,忙打岔说“流民不足虑,只是钱财毫无着落啊!”

    大家伙本来是挺拥护办大集市的,但是这么多钱谁也不肯出啊。操办费一千贯,安置上万流民最少也要几百贯。

    前面捐寺庙的钱是积德行善,何况还有功德碑千古留名,对自己生意和家族都有莫大的好处,所以才踊跃捐助。

    只是,这大集市本来就是图赚钱,谁也不愿意朝里面投钱,何况还是一千贯的巨款。

    韩望脑筋转了转,想出一个办法来,拍了拍手,说道“王大人,在下有个办法,大集市,流民,都不成问题。但是有两个条件,如果不成,就当我没说过。”

    那名公子明显有很大兴趣,毕竟操办需要钱,安置流民需要钱,一个不慎就会惹出大事件,韩望说能解决,倒要看看又什么神通!

    “你说,有什么条件?”

    哎,这个2b青年这么容易上钩,还有没有一点矜持了?韩望虽然腹诽,但是对于这么一个好主顾,不搞定他简直就是侮辱自己的智商。

    “组织流民维持大集市的治安,只需宪兵营派出两什宪兵就能管带好这些流民。所以只需要花一顿饭钱就能解决隐患问题。这一千贯开销,六联商会包了,不增加官府一点负担。”

    流民这么处理倒真是一个好办法,不过六联商会这个巨无霸要参与进来,想干什么?

    那一千贯足钞,对别人来说是巨款,但是六联商会如今有近百家作坊工厂和商铺商号,这点钱完全无压力。

    叶半城和唐翠山都没说话,因为自己和韩望有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不好拆台,但是又不知道韩望肚子里卖的什么药?所以在等其他人的看法,不出意外,肯定有反对或者质疑的人。

    果然有人发问“那爵爷说的两个条件又是什么?”

    韩望说“第一,这个机会要挂六联的名头,比如真定六联大集市,所有的公告、行文都必须照此拟写”

    果然,六联商会幕后的操纵人就是韩望,打这种主意的除了韩望没别的人。不过人家出了一千贯,给人家挂个名也不是不能接受,许多人就没反对了。

    韩望又接着说“其二,扩大范围,赵州、祁州、保州、忻州、辽城、冀州、深城、莫州、代州都要派人邀约当地知名商号商会来真定参会。”

    哗!大家都发出一声惊叹。

    这个韩爵爷还真敢想,周边两百里范围内的各个城池都囊括进来,规模还小的了吗?

    就算每个城只来五家商号,那就是五十家大型商号!加上六联和真定一共百多家商号,少说也要一百五十家,那得是多大的规模啊

    这一番景象在大家心里慢慢生根发芽,这就是北方商业界的庞大盛会。

    当然,韩望又接着抛出一个重磅炸弹。

    “这个万商盟会最好能持续三至五天,若是能期同期举行真定花魁大赛和英雄比武大会,效果必将更为出彩!”

    好家伙,这完全就是三驾马车啊,大集市、花魁选举、比武大会,哪一样都能吸人眼球,这要是真能办成,效果根本不用质疑。

    有的商家已经开始吊韩望大腿了,“王大人,爵爷,这次盛会的烟花表演,俺们唐家全包了,分文不取!”

    大家如梦初醒,这是个露脸的绝佳机会,两百里方圆,十个城池,要是能够打响名头,财源滚滚啊!

    俺捐一百贯!不,两百贯!所有竹木料俺们家全部提供!

    俺捐三百贯,只求把俺们镖局的名号写在公告和行文里!

    王时雍就发现,这帮商人已经开始热血沸腾了!如果他再强行阻止,这帮人绝对毫不犹豫把自己撕成碎片。

    太可怕了!(未完待续。)

三二三章 佛光普照四

    那名公子似乎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突然间每个人都拿出大把的钱财来支持大集市,难道谁施展了魔法?

    对,就是韩望,从开始就是他在引导大家,修一个寺庙,修一条路,再办一大集市,然后花魁选秀,武林大会,还要动员周边十个城池,这是不是有些太大了?

    但是他也不敢阻止,这么多人全是镇定各行业老大,身家至少都是上万贯的巨富,谁也不简单啊。

    王时雍一见自己要被架到火上烤,只能说,“如此大的集市,史无前例,绝非一日之功,须从长计较。”

    这个回答可不能让饥肠辘辘的大户们满意,自然又凑到锦衣公子那里,开始游说。

    这帮生意场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商人,口才,反应,察言观色无一不是上佳,于是一句句在情在理,赤胆忠心,忧国忧民、济世救民的动人故事,一个一个灌到少年公子耳朵里。

    那少年公子根本没经过如此手段,脸红脖子粗,他觉得自己要不是不同意,这真定马上就陷入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自己绝对不能犯这么大的罪过。

    “诸位心意在下已经明了,稍候向王大人提议,必定给诸位一个满意的答复”

    大家这才轰然叫好,纷纷松散开,少年公子满头汗迹,赶紧靠在王时雍身侧。

    “王大人,这太疯狂了!一个集会,至于吗?”

    王时雍自然知道这帮土豪们,投小钱赚大钱,好让自己家的商号借着真定大集市而扬名北方。一旦生意打开局面,必将十倍收入,花这点钱自然不在话下。

    小声的对他说“黄公子,商人不事生产,竞逐暴利,乃是天性。在利益面前,往往不择手段,故而士农工商,排在最末。如今势成骑虎,只得顺水推舟。”

    黄公子抹了一把汗说“大人说得有理,此辈简直毫无半点斯文模样,我大宋以农立国,若是这帮蝇营狗苟之辈败坏民风民心,得不偿失!”

    王时雍拉他到一边低声说,“殿下,话不能这么说,这些奸商肯出钱,妥善安置流民未尝不可。退一步说,有了功劳都是殿下的,若出了岔子,再把韩望这个靶子交上去,殿下即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那黄公子恍然大悟,难怪王时雍小官当的如此滋润,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稳赚不赔的技术炉火纯青啊!

    于是看着王时雍打起了小算盘,对这样的能吏必须笼络,但是也不能太过明显。万一被太子或者郓王的人知道,自己肯定是发配边疆的命。

    于是轻咳一声,“王大人,果然忠勉有加,那就照此布置,我倒想看看这个韩爵爷,能有多少本事!”

    王时雍总算安稳住烫手山芋,心里说,“祖宗,刚才差点没把我绕死。就你这样的队友在我身后,要不把你蒙住搞定,劳资不被你气的吐血才怪!”

    王时雍后方安定,便专心对付韩望,“这么大一摊子事,爵爷您见多识广,手下精兵强将如云,可就多拜托您了。既然黄公子应承下来,王某也就不干涉了,但是这事还是要现立好章程!”

    他扳着手指头一件一件数“修建云门寺,修路,大集市,花魁大赛,武林大会,到底怎么个章程,谁做主持?”

    唐翠山和叶半城等人听话听音啊,你前面都说了拜托爵爷,这个时候就是有心挑这副担子也得憋着啊。

    韩望一见要冷场,便笑笑说,“诸公如何这般谦虚?若是实在无人,韩某不才,毛遂自荐添为主持,可否?”

    各位商人都吁了一口气,好家伙,总算避开了这桩事。

    “爵爷英明神武,智勇双全,来给俺们当主持,有点杀鸡用牛刀了!”

    “爵爷,俺合着这事就该您主持,六联那么大一个商务区,都是您一手办的,俺佩服您!”

    “好!这才是韩爵爷的风范,大将之风啊,爵爷花魁大赛能否让俺家彩锦集冠名?”

    旁边顿时有人不服气了,“你们彩锦集不过是个成衣铺子,就敢冠名?那俺们云锦丝绸庄怎么办?”

    黄公子意见乐了,捅了捅王时雍说“这下有好戏看了,两家都抢,看韩望如何决断。”这无论给谁,必定得罪另外一家,没想到集会还没开始,这里就先闹上了。

    看来还是王时雍说的对,这事干脆甩给韩望,任由他去折腾。做得好了自己拿功劳,做的差了,把韩望顶上去交差,实在是两全其美。

    韩望一听,居然还有人争抢冠名权,太好了,不狠狠敲你们一笔对不起我那金融世家的背景。

    “两位,是不是操之过急了?!”韩望不苟言笑的说,这韩望刚挑担子干主持,你们两个不开眼的就想着给劳资来个全武行火并啊?

    官大一级压死人!哦,他们不是官,换一句。

    民不与官斗!当老子御封的一等男爵,吃素的么?

    彩锦集和云锦的东家一看,爵爷这是来者不善啊,为毛?

    哦,原来是王大人和黄公子在一旁看笑话,驳了爵爷面子,哎啊,刚才光顾着花魁大赛,忘了这一茬,赶紧补救!

    彩锦集的东家马上拉着云锦东家的手,以示亲密,“哈哈,爵爷,天大的误会!俺老哥俩那是多年的冤家,心心相印,见面不拌嘴那就浑身不舒坦。云锦就是大哥,俺拿了这个冠名也是要送给大哥的。”

    云锦的东家可不能让彩锦集家把好名声占全了,马上说“老弟,哥哥就是和你开个玩笑,俺盯着比武大会呢,你且把心放肚里吧!爵爷,全是误会,莫见怪!”

    韩望微微点头道“既然是玩笑,那就罢了,不过既然是王大人黄公子亲自压阵,这差事,韩某要是办的差了,那就没脸面见人了!”

    “三日后,府衙大堂,有关此次系列盛会的具体细则当场公布,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希望咱们真定有实力的商号商会拿出诚意,当好东道主,招待好各地来宾!”

    三日后,举办细则公开,还公正公平?

    这种有油水的差事怎么能公开呢?公开还怎么玩?这个爵爷不会是傻了吧?

    商人们一脸懵逼,颠覆认知啦!(未完待续。)

三二四章 佛光普照五

    以宇文虚中的眼力,康王赵构假扮富家黄公子是不合格的,但是九皇子的出现让他无比惊讶。

    康王自幼好学,忠孝两全,御下友善,颇得宫人赞誉。

    因其母妃韦氏并不得宠,故而赵构也很难得赵佶的欢心。

    不过,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逆境中成长的赵构,深受韦氏熏陶,苦心专研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够得到赵佶垂青。

    每年节日,其它皇子都可以给赵佶敬酒和得到赏赐,因韦氏的身份和家族地位与其他嫔妃相差甚远,故而赵构只能远远的见上赵佶一面。

    这反而更刺激了赵构发奋读书的动力,八岁开始苦读,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如今,八年过去,赵构竟然也练得一手好字画,诗词歌赋也都小有所成,皇天不负苦心人。

    今年满十六岁,成人之后搬出内宫,入住康王府,就连康王府也是按照最低标准配给的(而是老宅子翻建修缮)。

    韦氏气愤不过,前去宗室司质问,为何如此薄待九皇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