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北宋崛起 >

第192章

北宋崛起-第192章

小说: 北宋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家会有高僧开悟?韩府独一份啊!不行必须大操大办,让妙月抓紧去张罗,算了,还是自己准备,心诚则灵嘛!

    还没走,明德又说,“小子,在北山起一座寺庙,送给云门吧”

    韩望略有深意的看了看明德,意味深长的说“你这么做不怕佛祖怪罪吗?”

    明德翻了个白眼,“佛也要接收香火,再说是你起庙宇,与老夫何干?”

    如此,每隔半个时辰,韩望悄悄探头观望,见云门由怒转疑,由疑转茫,由茫转和,由和转喜,最终只听得云门在屋内唱喏“无佛,无法,无我,无相。”

    明德道,“成了,果然开悟了!”

    一众人等均是大喜过望,高僧开悟,百年难见。至于在寻常人家,坐而开悟,就更是凤毛麟角。

    韩府机缘巧合,竟然能促成高僧开悟明心,实在是无上荣光。

    韩望和明德无心进入屋内探望云门,足足四个时辰,大和尚一动不动的站着,能吃得消吗?

    李金娘已经兴高采烈的吩咐下去“老夏,去给县衙各位大人下帖子。桂儿,准备好全素宴。马飞,明日起,城门口施粥一个月!”

    韩望觉得还是听老家伙的,盖一座寺庙送给云门。一座寺庙简陋点的三百贯足够,奢侈一点一千贯也行。至于云门这样的开悟高僧,起步价三千贯。

    但是如果云门只要肯点头,这就是一本万利的事。

    首先,和云门大师搞好关系,声望值会飙升。

    虽说如今赵官家崇尚道教,但是佛教信徒更为广泛,尤其以贫苦百姓居多。打着乐善礼佛的名头,总是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其次,因势利导,坐享地利。

    北山距离韩府不过十里路,香火茂盛之后,众多香客信徒全得从真定东门出来,必须要经过韩望家门口。随便摆个茶摊,开个食铺,或者卖些瓜果蔬菜的,那不疯赚啊!

    正当韩望脑洞大开的时候,明德已经开始恭祝云门开悟得法。

    云门微微笑道“之前就如同被锁在黑屋子里,如今贫僧内外皆清晰光明。此番开悟,韩爵爷助力甚多,谢过”

    韩望笑嘻嘻的说“大师好神通,半日功夫就已经开悟,在下有一事相求,还望大师莫要拒绝”

    云门“爵爷有事,请讲!”

    “在下一心礼佛,如今大师在府中开悟,是府上的福荫。但求北山修建一座寺庙,供大师讲经说法!”

    说完紧张的看着胖和尚,是答应呢,还是拒绝啊?(未完待续。)

三二一章 佛光普照二

    王时雍翻看着请帖,“为云门大师禅悟贺,韩府敬邀”。

    韩府的请帖都是精心打造的,请帖上的盘扣都是掺了金线的,请帖上的字全部用金粉写就,明德的手笔,华贵富丽。

    这个韩望真不嫌折腾啊,回个家,休个养,都能撞见高僧开悟,开了猪脚光环么?

    劳资刚到真定,还没喘口气,你就给我来这一刀,算你狠啊!

    去,还是不去,王时雍天人交战,难以取舍。

    忽然,他后面一人说道“谁的帖子?”说完伸手就夺走了请帖。

    王时雍乍一转身,还没说话,从他左侧身后转出一位锦衣少年郎,笑嘻嘻的跨一步上前说。

    “原来是韩望的,咦,居然是云门大师的开悟晚宴!我要去!”

    王时雍一时无语,我的祖宗,你身份多高贵!你要是出点岔子,我还活不活了?别给我惹事了,行不?

    “殿下身份高贵,请恕下官不能奉命。”没有丝毫分辩的余地。

    那名少年眼珠一转,“王时雍,既然外面有危险,那我不去韩府了,劳烦你去召集韩望、明德、云门来府衙,小王有事相询。”

    王时雍更加被堵的话都说不出来,我靠,你坑爹呢?

    人家今晚上开悟晚宴,这真定头头脑脑肯定都请了个遍,这种禅宗盛事,谁不希望沾光?

    你倒好,那人家正主三人全部请来府衙,知道的说是贵人邀请,不知道的一位老夫要独吞佛缘,以后还怎么在真定这一亩三分地混下去?

    前面自己以安全为由,拒绝了贵人的好奇心,看来强着来不是办法,必须改变策略。

    “禅宗盛事,贸然干涉恐为不妥。下官忽然想到一个好方法,就是有些委屈殿下,不知当说不当说?”

    那锦衣少年点头道“说吧,到底是是么样的好办法?”

    韩望亲自迎接贵宾入席,远远的见了一辆油壁车过来。见那车灯上挑着一个王字,应该是新上任的真定知府王时雍。

    足足五品大员,京城外放真定府,又因真定知县丁佩去了蔚州,所以府县一体办公,他兼真定知县。权力大的海了去了。

    车夫稳稳的停下马车,车门帘一掀,发福的王时雍滚下了马车,嗯,爬出了马车。

    那名锦衣少年兴致勃勃的打量着韩府,又盯着韩望左看右看。

    “王大人,欢迎光临,蓬荜生辉”韩望赶忙上前,冲着锦衣少年问王时雍“这位贵公子是?”

    王时雍介绍道,“黄公子家,可是东京城有名的大善人,礼佛敬道。正巧遇上大师开悟,故此不请而至,还望念及一片诚心勿要见怪。”

    擦,这个少年不知道什么来头,就连堂堂五品知府也要尊敬有加。不管怎么说,王知府既然已经背书,面子要给。

    当然了,韩望怎么也不会告诉王时雍,如果这个少年真是大富大贵的人家,可以好好敲一笔善款。

    云门大师还真就同意在北山上修建云门寺,就两条要求,需要一份大和尚度牒,需要地皮、人工钱财,合计不下于三千贯。

    由于赵官家崇尚道教,致使佛门发展艰难,昔日南朝四百八十寺全部湮灭在岁月的尘埃。

    如今一年下来,连十份度牒都没有,也就是说一年之内的到官府确认的新建寺庙不超过十座,太少了!

    关于度牒问题不大,韩望自信能够通过赵四拿到。但是北山的地皮,还是需要王时雍的通融,否则父母官不同意,神仙也没辙。

    “来者都是客,随缘就好。请!”韩望殷勤的带着两人来到大堂。

    给两人引荐各位重要人等。云门、明德、宋轲、胡春、叶半城、唐翠山等知名官绅。

    王时雍一面热情的回应着大家的礼数,一边腹诽“好你个韩望,你是把半个真定府都撬空了,干脆你来当这个知府算了”

    那名殿下却径自走到云门大师面前,施礼道“见过大师”

    云门阅人无数,开悟之后,心性自然更为敏锐。见少年公子贵气非凡,不免大惊。原本盘膝坐于蒲团之上,此刻赶忙起身回应,“劳动贵人挂心,是云门的罪过!”

    明德见云门伏低姿态若此,亦暗中吃惊,掐指退演,亦是不解。这少年郎大富大贵,是九五之尊的命,怎奈何遇着帝王星太强,被遮蔽到一旁,逐渐黯然无光。

    韩望也不是笨蛋,云门、和明德两人的慎重表情,让他仿佛明白了什么。

    马上拉着王时雍的手说“云门大师在真定开悟,是我们真定人的光荣,必将会给真定人带来福祉。如果能为大师做点事,也是我们知恩回报。”

    “知府大人,北山如今荒无人烟,但是特别适合静心修禅,不如划给云大师修建寺庙如何?”

    王时雍对于真定还真是不了解情况,所以这个政策的把握上,还不是很清楚。万一批给了云门,真定道教协会找自己麻烦可就得不偿失了。

    “地皮之事倒不难解决,但是云门大师可有度牒?”这个年头是么都是假的,没度牒,给一座山也没办法修建寺庙。

    殿下已经坐下和云门、明德谈笑风生。韩望将他请入席中,故意大声说“云门大师感念真定父老的恩情,决心在北山修建云门寺,希望各位大善人鼎力支持。”

    唐翠山马上响应,说“唐府捐三百两,预祝云门寺香火繁盛”

    然后各个商贾纷纷解囊,不大一会,韩望就筹到了一千五百贯。

    韩望说看了看公子哥,大声地报出自己的捐款,“韩府,捐助云门寺五百贯”

    一片赞叹之声,还有人说“云门大师果然厉害,一下就筹到了两千贯,还差一千贯就能开工了。”

    有的人就说“那是自然的,要知道云门寺是新建禅寺,这钱财在多跑几家总归能筹得起,关键还在于度牒,没有度牒,不行的。”

    “一千贯,我来出好了,至于度牒,也一并交给我吧。”不用问,绝壁是那位少年公子。如今正在洋洋得意的看着场内诸人。

    你们这群土包子,一千贯也叫事情?度牒,你要多少?十个八个,十八个,统统包在我身上!

    这家伙老子如果不是皇亲国戚,必定是朝堂大佬的啊!

    使劲的坑,猪队友!(未完待续。)

三二二章 佛光普照三

    “哎呀呀!黄公子大手笔啊,善意仁心,无出其右啊。届时功德碑上,公子的大名当排首位。”

    韩望当即凑上去一顿猛拍,“既然黄公子是王大人的座上宾,有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不知道能否帮忙帮衬一二?”

    那少年公子真被人吹得浑身暖洋洋,想也不想,说“说吧,真要是好事,莫说一件,一百件也也必定助力到底。”

    王时雍还没来记得及拦着,那少年殿下就已经说出口了,心头一片苦水,这个祖宗,早就知道不该带他来的。不行,得去敲打敲打韩望,不要太过分了!

    韩望说“太极湖是真定水路枢纽,若是再能将北山和东门以州道连接起来,必定利于通行,方便百姓交通,加速货品的流通,周转得快,国家税收的就多,一举多得,三方共赢,黄公子,您说该不该办?”

    那名公子很认真的的听,等韩望说完,见大家纷纷点头赞许,也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说“果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这个包在我身上了。”

    王时雍悄悄拉着韩望责怪道“你看看,都惹出多大的事情啊?”

    韩望嘿嘿一笑,“别怪我,我不过就是想修一条路。何况筹建寺庙,修桥补路,都是积德行善的大好事,对你的官评极好!话说这位公子到底何方神圣?”

    韩望成功的搞定修路的事,激发了客人的兴趣,纷纷拥在少年公子身边,主张自己的建议,比如宵禁取消或者尽量推迟,比如盐引太贵可否减半,等等。

    最后居然有个大户干脆来了一句,“公子,真定县数百年光景,一直贫瘠,如今真定和六联都日见繁华,不如就定在太极湖边上举办一次大集市,如何?”

    大集市和平常的赶集不同,平常也就半天光景,而大集市至少可以三天,规模和质量比赶集都要高很多。当然这种大型集会,必须要官府牵头,维持地方

    韩望一听就很上心,这不就是县级博览会吗,说不定还能增加六联地区的商业拓展渠道呢。

    王时雍急了,顾不得回答韩望的话头,这种大型集会最容易出岔子,搞不好就变成群体**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办大集市好是好,不过耗费资金多达上千贯,又需要大量民力维持。如今流民日渐增多,会否发生意外?实在要办,可否缓一缓再议?”

    锦衣公子忽地问道“流民?听闻真定十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