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93章

定居唐朝-第93章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还是初唐,薛朗忍不住畅想,待到盛唐时,想必长安城内必定更加繁华,可惜唐朝没个张择端,没人画类似清明上河图那样的画卷,他也活不到那个时候,遗憾!

    作为粉丝,薛朗一路都在克制自己想东张西望的情绪!现在不是看风景的时候,不是时候,不是时候,不是时候!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十里的路,走了将近半个时辰,一路上皆有传令兵快马入宫,向宫内的圣人和诸位大臣报送队伍到达的位置。

    经过朱雀大街,到达朱雀门,进去就是内城,朝廷的行政部门多在这里,比如太常寺、鸿胪寺之类的。

    穿过朱雀门,到达承天门,就是皇城的范围。守门的将领上前一步,大声道:“下马桥到,武官下马,文官下轿!”

    薛朗在长俭搀扶下下马,心中竟然没有紧张,反而有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实在是骑马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即便只是慢慢骑着走。长安城太大了,把薛朗的紧张感都磨没了!

    装运红薯的车队,只能到这里。李纲下了轿子,来到薛朗面前,道:“薛咨议,请随老夫觐见圣人。”

    “喏!”

    真不容易,终于要面圣了!

第158章 面圣() 
大唐武德五年,八月初一,吉,诸事皆宜。

    李纲带着薛朗来到含元殿外,就有一个小黄门上前:“可是李尚书与薛咨议?”

    李纲应道:“正是老夫。”

    小黄门道:“圣人宣召,请二位觐见。请随奴婢来。”

    “多谢公公。”

    李纲带着薛朗,跟随在小黄门身后进入含元殿——

    薛朗低着头跟在李纲身后,距离他三步远,时刻注意着李纲是否停住脚步。待他停住脚步,立即止步。就听李纲道:

    “臣李纲见过圣人,圣人万安。”

    立即也跟着行礼:“微臣薛朗拜见圣人,圣人万安。”

    上头一道中气十足的男子声音道:“卿家平身。李卿且坐,随你进来的即是薛朗?”

    李纲答道:“正是。”

    薛朗立即道:“禀圣上,微臣薛朗于今年初春之日跋涉千里,归于大唐,蒙公主看中,聘于府中任职出仕。薛朗有从异国远道带来红薯、土豆两种种子,献予公主,公主睿智,信重薛朗,于苇泽关拨田试种。谁知一经试种,所播撒之种子,株株皆出芽儿,嫩芽皆成苗,生根发芽,结出硕果,红薯亩产竟达二十石余,土豆亩产比红薯略多。如此丰产,实我中土大唐乃风水福地,圣上真命天子,受上天眷顾之佐证也。如此,方有我大唐风调雨顺,物产皆丰产之吉报也!吉报显现于世,得此祥瑞,敢不奏报圣人乎?因公主身居要职,不敢擅离,方命薛朗率队进京向圣人报喜!”

    “好!平阳我儿有心,平阳与薛卿皆有功也!”

    李渊的声音,掩饰不住的兴奋,语气颇为高昂。薛朗连忙道:“微臣不敢居功,此乃天命在唐,圣人万福之兆也。”

    太子建成立即大声道:“圣人万福!”

    群臣见状,也跟着恭贺:“圣人万福!”

    “好好好,众卿家免礼。值此盛事,薛朗,红薯、土豆何在?呈上来让众卿家与朕同观,共享盛事。”

    薛朗道:“装运红薯之车队,即停在宫门外,请圣人敕令,着士卒们抬进来。”

    李渊颔首,命小黄门出去宣召。不一会儿,就有军士两人抬一筐,一筐接一筐的把红薯抬进来——

    含元殿是举行大朝和重要仪式的地方,地方颇为宽广,就是这么宽广的地方,二十余石的红薯,也摆满了殿中好大一块地方。

    土豆因为种子少,只有一筐,不过,机智如薛朗,特意留了一颗土豆苗,根上结着的土豆,不管大小都没摘掉,连植株带根茎一起,装在一个木盒子里,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颗植株的产量——

    一颗已然如此多,如果栽种一亩产量几乎一目了然。虽略逊色于几乎堆成山的红薯,不过,也不差多少就是。

    薛朗道:“禀圣人,这些就是红薯,一亩地所产之数。土豆因种子少之缘故,只种了半分土地,所得八十多斤,苇泽关留了十五斤做来年的种子,其余皆在此,请圣人过目。”

    脚步声响起,圣人李渊直接从御座上下来,快步走过来,先看了小黄门手中的装着土豆的盒子,再去看筐里的红薯,也不管红薯上还沾着的泥土,直接拿起来观看。

    这时,薛朗仗着身高才看清楚李渊的长相。李渊陛下穿着帝王的衮冕,一身庄重,与时下所有的中老年男性一样,李渊也留着一把美髯,胡须黝黑,唯有冠冕下露出的发根才可见灰白之色,浓眉虎目,相貌堂堂,神态没有薛朗想象中的气势过人,反而颇为和蔼。

    群臣也围了过来。一身冕服的太子李建成与已在朝中任职的秦王李世民也围了过来,皆目光灼灼的望着被围在正中的红薯——

    土豆种子稀少,今年推广肯定指望不上,红薯这么多,或许能分到些种子。不知群臣打的是不是这个主意,有人出声问道:“薛咨议,敢问这红薯,一亩地需要多少斤做种?”

    薛朗看问话的人穿着朱紫色的礼服,答道:“禀上官,红薯与土豆不同。第一年种植时,需用块茎做种,一亩地约需要十五斤左右的红薯做种子,第二年就可从当年的植株中截取强健、长得好的藤茎育苗做种,无需红薯块茎了。而土豆就只能用块茎育种育苗栽种。”

    李渊问道:“薛卿,平阳之上疏上曾言道,红薯、土豆易于保存,置于地窖中,可保存至来年。李卿昨日奏报称薛卿知有一法,加工之后,能让红薯、土豆保存数年之久,可属实否?”

    平阳公主的疏奏只重点奏报了发现高产新作物,新作物产量有多少,详细的资料并未言明。李纲昨天回来连夜进宫向圣人做汇报,也不知怎么汇报的,不过,圣人发问,薛朗照实回答就行!

    于是,薛朗道:“禀圣人,关于此事,微臣已写就疏奏,正要呈于圣人,请圣人过目。只是”

    “只是何事?”

    薛朗不好意思的道:“微臣长于异国,惯用白话写作,于我朝之文言写作并不精通,虽有公主指点,但无奈习惯已经养成,所写疏奏过于白话,恐伤圣人龙目不如,微臣口头汇报一番可好?”

    “哈哈哈!”

    李渊笑起来,笑得薛朗脸都红了,站在一群古人中间,感觉自己就像个文盲,羞于见人啊。

    李渊道:“卿家成长环境不同于我大唐,此乃情有可原之事,无妨,且把疏奏呈上就是。”

    “多谢圣人担待,微臣惭愧。”

    薛朗从大袖的袖笼中取出那份写了一整天的疏奏,想递出又有些心虚,看看李渊,有些迟疑。

    李渊一笑,朝身旁的小黄门看了一眼,小黄门立即会意过去,朝薛朗伸出手:“薛咨议,请把疏奏给奴婢,奴婢呈予圣人。”

    好吧,也不用挣扎了,不会文言文这个缺点,迟早也会暴露的,早死早超生。薛朗这么安慰了自己一番,把疏奏递给小黄门,便不再管了。

    李渊接过小黄门递上来的疏奏,翻开第一页看到的就是薛朗的标点符号含义的解释,轻轻“咦”了一声,看了一遍后,把这张单独成页的纸张递给一旁的太子,自己接着看薛朗的疏奏。

    李建成接过圣人父亲递过来的纸张,还有些莫名之色,待看到上面的内容,看薛朗一眼,目光似乎有些遗憾。接着有把纸张递给一旁明显等着看的秦王。

    秦王接过一看,目光一亮,细细观看一遍,若有所思。一旁一位穿着朱紫礼服的大臣道:“秦王可否让老臣一观?”

    李世民回神,连忙把纸张递过去:“内史令请看。”

    纸传到萧瑀手里,一众大臣立即围过来,一起观看。薛朗写得简明扼要,这些大臣们都是博学之人,自然一看就明白,一看就看出了其中的好处。

    萧瑀道:“这标点符号颇妙,不管用来启蒙还是写作,皆便利许多。奈何刻印书籍,花费颇靡,若要把这标点符号利用起来,需费时日。”

    这是老成谋国之言。薛朗佩服的拱手道:“内史令高见。”

第159章 万民请命() 
“报!”

    众臣正传阅薛朗所写的标点符号的含义一则,低声议论纷纷,突有侍卫急报。本有些议论声的含元殿,立即安静下来,圣人从薛朗的疏奏中抬头:“何事惊慌?”

    小黄门越众而出,立即出去查看,不一会儿,脚步迅捷的进来:“禀报圣人,外有元从禁军统领奏报称外城百姓正向内城聚集,万民请命,求见圣人!人已然越聚越多,如何处置,请圣人示下!”

    李渊脸上明显一愣:“万民向内城聚集,何以如此?”

    太子建成立即道:“臣奏请圣人避于宫内,遣元从禁军护佑之。另遣南衙诸卫护于宫外,待查清民众为何聚集,是否逼宫后再议不迟。”

    秦王李世民看太子一眼,躬身奏请道:“禀圣人,臣以为无须避让,圣人广发敕命于天下,向百姓宣扬薛朗进献祥瑞一事。适才进献祥瑞之队伍,从驿馆直到宫门,百姓皆争相围观,想是红薯之高产已然传开,故而聚集于宫门之外,求见圣人,恭贺圣人大喜。”

    李纲立即道:“秦王之言有理,臣附议。”

    萧瑀也举着笏板道:“臣亦附议。”

    薛朗也道:“微臣亦附议秦王。”

    李渊扫几人一眼,略一沉吟,吩咐身旁的小黄门:“速速命人去查清楚!”

    “喏!”

    小黄门疾奔而去。李渊大步走回御座,表情肃然,看不出喜怒,偌大的含元殿,安静至极,落针可闻。

    “世民。”

    “臣在。”

    李渊问道:“何以认为百姓乃是恭贺于我,而非逼宫?”

    李世民道:“禀圣人,臣以为天下大乱经年,连年兵乱,民不聊生,自我大唐立国,平定四方,百姓方有安稳日子过活。城外之百姓皆是遭过灾荒而存活下来之人,当知和平不易,岂会做逼宫那等大逆不道之事?”

    秦王好有战略眼光!薛朗默默在心里给他点赞,顺便默默的同情太子李建成,又被秦王比下去了,不知道太子的脸疼不疼,刚说出去的话就被人这么打脸啧,太子好面皮!

    李渊又问:“萧卿,李卿,你二人亦如此认为?”

    萧瑀恭敬地应道:“禀圣人,正是。”

    李纲道:“连年兵乱,鬻儿卖女之事时有发生,大唐立国,方有安生日子过,百姓也是人,岂会与自己过不去!”

    李渊点点头,望向薛朗:“薛卿也如此想?”

    薛朗见点到他,不好意思的道:“禀圣人微臣没有秦王与内史令、李尚书之高瞻远瞩,微臣只知道民以食为天。近年虽风调雨顺,然连年兵乱,想来普通百姓能饱腹者无几,定然民生多艰。大唐立国,虽让百姓有了安稳日子过,但短短几年就要让百姓恢复基本是不可能的,于普通百姓来说,如何填饱肚子仍然是悬在头上的第一个难题。”

    说完,薛朗顿了顿,偷偷看众人一眼,见大家都是一副所有所思的样子,接着续道:“进献祥瑞一事已被圣人敕告天下,百姓闻之,自是关心。微臣率队进城时,场面颇为盛大,自然更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