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大明金主 >

第249章

大明金主-第249章

小说: 大明金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元佐抽出一本程宰送来的小册子,是当下经济书院的花名册。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记录了已经毕业的,以及还在读的所有学生名录,包括姓名年龄籍贯和家庭地址。所有毕业生无一例外地进了仁寿堂、徐氏布行、广济会和新园,可以说是被徐元佐一网打尽。

    这在其他商家看来,徐元佐对人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连个保人都不要,就敢如此收纳人手。

    而且按照常规来说,这些人也实在太多了。寻常商行哪里需要这么多人办事?跑外的有个三五人就足够了,坐镇店里的也只需两三个。至于账房,一个老先生带一个徒弟,非但解决了账目问题,还可以帮着掌柜的管店呢!如此算下来,能有十个人的店铺就算是大买卖了。

    徐元佐手里却不是这样。当初一个小小的园子就要用二三十个人。客栈开始还正常,后来有人就往里塞。到了入主仁寿堂,那更是恨不得专门起两栋宅子来养人。要说真是生意大,要用人,那也无可厚非,偏偏这些小子在里头做的杂事比正事还多。

    明明是跑外的,要分成市场和客户两个大部,真正带回来的生意却也不见得有多少;原本掌柜的说一声就能买的笔墨纸砚,徐元佐这儿就必须要打报告送交总务;原本只要记好往来账目就完成任务的账房,偏偏还要编写各种报表,还要会算公式,提出财务意见——这帮小屁孩能提出什么意见来?最最搞笑的就是那个工作总结,任你写得花好稻好。难道能给东家带来一文钱的利润么?

    这些事非但无益,而且还得养人,摆明了增加成本。照徐元佐给的工钱和奖金,那更是增加了不知多少的成本。世间传闻徐元佐是小财神,同时也没少传他滥收滥用的负面新闻。所以想知道徐元佐经营方向的人很多,但是想学徐元佐经营手段的人却是一个都没有。

    如此说来。徐元佐手下应该已经有很多人了吧?为何还会人力资源紧缺呢?事实上,徐元佐又是办书院培养伙计,又是从各地蒙学里招学徒,手中直接控制的人力也只不过三百余人。其中三分之二都还是初小水平的学徒工。

    程宰给出的小册子上的人,都算是有高小到初中水平的“高材生”。虽然有一百多人,但是考虑到刚开始时候为了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起码有三五十人属于速成品,日后还得不断回炉深造。

    茶茶等了一会儿,见徐元佐没有说话。只是眉头紧锁,知道佐哥儿在用人上很头痛。她便壮胆道:“佐哥儿,其实咱们现在人手已经不少了。”

    “那得看让他们干什么。”徐元佐叹了口气道:“如今技术水平太差,对人的要求就格外高。那些没读过两天书的人,怎么能干得了活?”

    茶茶强笑道:“做买卖这事,又不是考进士,要读那么许多书。能算个准数就够了吧。”

    徐元佐摇头道:“譬如这回《苏州时报》的事。我不在松江,若非吴先生主持大局。将是何等局面?别说换姜百里了,就是换了程宰能做到么?这就是人和人的差距。”

    “吴先生终究是大才……”茶茶小声道。

    “对。像吴先生这样的大才可遇不可求。不过你用过木桶吧?木桶里盛水多少,并非根据最长那块板子决定的,而是最短的那块。”徐元佐道:“我强调读书,多读书,读更多的书,就是要把这些短的板子拉长呐。”

    ——做木桶的板子不都是一样长的么……

    茶茶没敢说出来。不过意思倒是能够领会。

    徐元佐挠了挠头:“实在不行,恐怕得到上海去招人了。”异地招人很是麻烦,就如东主怕招进歹人,伙计也担心误投东家。不同地域的员工又可能分成不同的小团体,说不定还会造成内部不稳定。如今在仁寿堂里就已经有了唐行帮和郡城帮的苗头。而最早跟着徐元佐的朱里帮,更是早就形成了。

    茶茶想了想,道:“佐哥儿,其实还有一些人能用。”

    “嗯?”徐元佐一愣。

    “校书。”茶茶小心道。

    徐元佐抬了抬下巴,示意她说下去。

    茶茶道:“婢子之前在报社的时候,也见了一些老童生。他们的工作无非就是检校文字,看是否有犯讳和文法错漏之处。这些人或许可以抽调出去做别的,把这份工作发到闺阁之中。闺阁之中多有才女,水平未必比那些童生差,只可惜不能出门做事,若是利用起来,也算不无小补。”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不会怀疑大家闺秀的文化水平。许多官宦门第,豪商之家,都会延请西席教育子女——包括女儿。因为女孩子不能参加科举,所以并不读写时文,只是读诗词歌赋和古文曲艺,从纯文学层面来说,要比同龄的男子水准更高——门风严谨的人家,男子只有中举之后才能读这些“闲书”。

    “很好的主意,但你让我如何招募呢?”徐元佐问道。

    “可以请玉姑娘出面起个社。”茶茶道:“每旬头上将收罗来的稿件发给社里,过几日再收起来便是了。若是交给婢子去跑,定不负佐哥儿所望。”

    ——关键就是“交给婢子去跑”。

    茶茶满怀希望地看着徐元佐。

    报社是个情报收集地和信息发布地,有吴承恩坐镇倒是让徐元佐十分放心。不过吴承恩终究是人不是神,大量的文字工作还是得依靠下面的那些老童生。如今《曲苑杂谭》已经稳定成了日报,每天起码有八个版面,十来个童生做编辑已经算是少的了——到底技术条件太低效,而且他们还得检查活字印版。

    “可以,就交给你去跑。”徐元佐终于点了头:“玉姑娘那边若是结社,每人的工钱就拿如今报社编辑的六成——她们终究是兼职,肯定不能拿全职的薪金。若是有人不忌讳出来做事的,那就给一样的薪金。”

    茶茶连连点头:“多谢佐哥儿!”这回她可算是有了正经职司,不用再做家务了。等以后有了机会,最好能够搬出去……佐哥儿待人虽然极好,但那位老太太可真的不好伺候。

    徐元佐打发了茶茶出去,又写了一封信函给吴承恩,请他对手下的编辑们出一份鉴定报告,注明是留用还是分配到别的岗位上。报社和刻书坊的事都交给了吴承恩,所以在人事上更应该放权,这才能让人全身心地好好工作,否则内斗都来不及。

    在徐氏系统内部,这种书信往来已经趋于规章化。开始只是为了节约时间,而且低端人力成本很低,随便派个小厮就能跑腿了。如果什么事都当面说,那么大家都别做事了。后来大家发现这些信函都是“书证”,可以证明自己的工作内容,有时候还能厘清责任,便留了下来。徐元佐并不要求统一归档,不过部门之间的往来书函都是定期归档的。这回徐元佐从辽东回来,也拿到了大量的信函,主要是市场部和客服部往来的内容。

    市场部的顾水生调任辽东之后,陈翼直接手部务。他也是最早的朱里少年,做人做事都很尽心。如今市场部的主要工作在于市场信息收集和新市场开拓两个部分,前者顾水生已经布了不少线,这回也交到了他手上。至于市场开拓,他是第一批有家客栈的店长,在这上面比从未站过柜台的顾水生还要顺手一些。

    *

    *

    求推荐票,求月票~!

    *(未完待续。)

    PS:求各种支援~!

三五三章 送米

    传统商行之中,有规矩没制度。规矩也往往因东家、掌柜而异。基于这种情况,东家的确不需要太多人手,反正伙计能听话干活,大方向不犯错就行了。

    徐元佐却是个淡化规矩强调制度的人,为了保证制度推广和坚持,人员配置要求就很高,如果质量实在达不到,只能通过数量去弥补。

    即便在二十一世纪,这两种企业仍旧并存,从管理学而言各有优缺点。对于中小微型企业来说,规矩显然比制度更灵活,更贴合市场,更能提高生存指数。一旦企业上了规模,制度的重要性就会越来越明显。因为公司不再以生存为目标,而是以发展为核心,所以即便制度化管理会带来一定的程序僵化、思维固化,但是抗风险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徐元佐从未担心过徐氏集团的生存问题。即便不说历史上徐家与国同休戚,光看眼下的环境,徐家也没那么容易倒塌。

    为了能够在万历“大爆炸”时代获得最大的利益,徐元佐一开始就是冲着“发展”去的。别看手下这些同学才十六七岁,等再过两年,二十啷当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又有三五年工作经验和制度熏染,派出去就是能干活的好苗子。

    对于这个时代的伙计而言,规矩就是贴出来的标语,有一句是一句;制度却是一个体系化,非但要理解,还要遵守。这对从业人员的素养要求略高,绝非文盲能够理解的——如果哪个文盲能够天才到无师自通,或是一目了然,那他在徐元佐的教育体系中肯定能以最快的速度摆脱“文盲”的帽子。

    为了打破知识禁锢,降低教育门槛,徐元佐非但坚定地让当初夏圩徐园的学习会继续下去。还从各个方面刺激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只有把水潭挖成湖泊,才能打到更多的渔获。若是能够挖成大海,说不定还能打条龙上来呢。这方面投资,绝对是物超所值的。而且徐阁老将此视之为养望,如今眼看着徐元春能够入仕,无论如何也得在家乡给他打造一个基本盘。所以这养望是势在必行的。

    段兴学从苏州府长洲县探亲回来,首先去府学销假。他今年没有打算参加乡试,所以缺的月考都得补上,幸好平日也有存稿,压力还不算太大。想想同为府学学生的徐元佐,常年累月地报病假,别说平日功课,就连月考都不参加,完全不把学校的规矩放在心上——人与人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

    段兴学原也有心要在科场中搏个头脸。不过一步步走来,又看了今年乡试的程墨,只觉得自己前途渺茫。再看看同样学富五车的徐元佐,竟然痴迷于末业,更是对他科举出头的信念造成了打击。作为小康人家出身的子弟,段兴学每每想起徐元佐指派壮士清扫山贼土匪,难免羡慕他那指挥若定的风采。

    “戒子!你回来了!”

    段兴学一进府学学宫,就碰到了同学。连忙站定行礼。

    “快去领米。”那同学笑道:“今日是最后一日了。”

    “今日发廪讫?”段兴学也是一等廪生,每月有朝廷发的廪给。虽然按照典章,廪生一日有一升米的补助。虽然没有副食品可以填胃,但有这每天一升米打底,总算那些没有田宅的秀才相公不至于饿死——前提是他能在岁、科二试中获得好成绩。只吃廪讫的秀才自然会很穷,若是不出卖自己两石的税赋优免,便是名副其实的穷秀才。

    “并非廪讫。乃是广济会发的助学金——折成米发,人给五斗。”同学十分兴奋。

    “五斗米?”段兴学小康之家,对于五斗米并没有多大感触。不过他看同学那么兴奋,知道家境贫寒的子弟是很在意的。单纯靠每天一升的廪米,连奉养父母都不够。若是上有老下有小,那基本上只能勉强不饿死。

    更何况廪生名额有限,增生和附生可是一点收入都没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