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贞观帝师 >

第554章

贞观帝师-第554章

小说: 贞观帝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几日夜里是高兴的睡不着啊!”两仪殿中,李世民对自己的心腹大臣们说道。这些人被他召集过来,一同商讨下一步如何处置倭国之事。

    “倭国对大唐不敬,此番为大唐十二艘战船所灭,正叫世人知晓,我大唐天威无人可犯,也可令周围属国有所警醒。”虞世南说道。

    李世民笑着点了点头,又道:“朕之所以高兴若斯,并非只是因倭国战败投降而高兴,更是为大唐军中之转变而高兴。想我大唐立国之中,经历大小无数战乱,每逢战事,动辄万、千之人征调,战场冲杀,纵马疾驰,长兵相击,短兵相接,即便获胜,将士亦伤亡过半。而今,有夏鸿升在军校以多种战法之交融,在军机坊做种种新式之兵器,我大唐将士作战,会渐渐用不着那老一套的东西了。就像这回,灭国啊!竟然却不损一兵一卒,倭人连同咱们大唐将士一个照面都没有打,更别提列阵相对,就已经溃散。如今军中不拘是所施之战法,所用之器物,可谓日新月异。朕记得,夏鸿升的泾阳书院里面,墙上挂有一副很是醒目显眼的大字来,哦,还是虞少监的手笔,写有‘苟日新,又日新,****新’之句,这军中之新,才是教朕之所高兴,而这‘新’的都大有用处,大有好处,更是令朕喜不自胜!”

    “陛下实乃开明之圣君!”诸遂良听了李世民的话,说道:“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商汤刻于盘铭之言,若使一日有所信,当日日有所新,新之又新。《康诰》中也说,人当弃旧而图新。《诗经》亦言:周虽旧国,然其天命维新。品德高尚之人无处不追求完善,正应了陛下之开明!”

    这话从诸遂良口中说出来,听着有些怪,因诸遂良向来有些因循守旧,相对保守。

    但也听得李世民心怀大慰,不禁大笑了几声。

    笑过之后,方才入了正题,又对诸人说道:“朕今日召集诸位前来,是想要问问看,诸位对之后如何处置倭国,有何看法。”

    大唐处置周围的战败之国,之前大多两种办法。一则,就是战败之国向大唐俯首称臣,岁岁纳贡,以人臣之礼事大唐,封皇帝为君,己为臣,其国主之位,须得大唐敕封。大唐多封其为王,放归俘虏,多加安抚,还叫他管原有之地,或建立羁縻州。此法乃怀柔之法,这种法子,向来被孔颖达、诸遂良及温彦博等人所推崇。二则,由大唐将其与原有之国度分州置县,迁民而入,其民混居,虽仍以其人为官辖御其地,却须依朝廷之政令而已。此乃占地之法,多为军中将军,及魏征等人所推崇。

    后来夏鸿升来了,就又多了一个办法。以其俘虏为战犯,充作徭役,对其进行劳动改造。一边劳动,一边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时限一过,充作唐人散于各地,其国原有之地,则为大唐新的州县,迁入汉人,又由朝廷选派官员任用,使其民学大唐教化,逐步进行文化同化之策。这法子最为军中大佬们所喜,却为孔颖达等人所厌。因其太过心黑,而无圣人胸怀。就比方说之前的突厥颉利部,被灭之后分作数州之地。换做之前,要么将俘虏返回去,再给不少赏赐进行安抚,叫颉利称臣。要么将其远逐塞外,置羁縻州。而今,因为有了夏鸿升的注意,于是那些突厥俘虏成了大唐的劳力,而突厥之地,也成了大唐治下的一个普通州县而已,须由朝廷任命官员去管理。且不说别的长远的了,光是那些战犯俘虏代替百姓充作徭役,成为劳力,就让大唐得到了无数的好处。

    所以,当下便有人说道:“陛下,臣以为,之前处置突厥之法,好处甚多,仍可作为处置倭国之法而行之。”

    说话的人是魏征,此话一出,便立刻得到了军中几个大将军的附和。

    “不妥,倭国不比突厥,当中有海阻隔,本就往来不便,若由朝廷一应管辖,那岂不是功夫全花在往来路上了!”有人支持,自然有人反对。

    “的确。此番之战,也与突厥有所不同。突厥是兵败被俘,所以才有那些俘虏供作劳力。而倭国是主动投降,我大唐岂能再将其国之民抓来徭役?”

    “正因倭国与大唐之间来往不便,大唐才更应对其事务一应辖管。否则数年之后,倭国岂不又是倭国了?”魏征起来反驳道。

    听几人争辩一番,李世民突然笑了笑,插话说道:“对了,朕已经决定,改倭国之地为大唐东瀛道,作为大唐的第一个殖民地,亦作为大唐之国土。”

    李世民的话令屋中的众人都是一愣,虽然听不明白李世民前面所说的那几个没听过的词话是何意思,可却都听明白了李世民那最后一句话中所蕴含的意义。(未完待续。)

第841章 夏鸿升的奏疏

    李世民话中的意思很明显,倭国这个地方,大唐是占定了。而去,是作为大唐的一个道,作为大唐的国土,而非是一个投降之后对大唐称臣纳贡的属国,更不是一个几乎脱离大唐朝政体系的羁縻之地。

    那这个问题就不能那么轻易的回答了。

    将一个之前全然不是大唐的他国,变成大唐的一个道,这可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见众人都不吭声了,李世民又笑了一笑,说道:“许是朕方才的话,意思没说明白。自从倭国在其国书之上写下日出处天皇至日没处天子,还企图从我大唐学走种种技艺的时候,朕就看出来了倭国的狼子野心。前隋炀帝虽亦不满于倭国,然其能力不行,不能跨海以惩倭人。但朕可以。当时,朕就已经决定,有朝一日,定叫倭国成为大唐之东瀛道。如今,河间郡王,张亮,还有夏鸿升几人,为朕灭掉倭国,朕又岂会让水师将士白费功夫?朕已经决效仿处置突厥的法子了。然,倭国同突厥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召集诸位过来,是想请诸位想一想这些不同,针对这些不同之处,说些个具体的操持之法。”

    众人一听,皇帝果然是这个意思,于是也都各自思索了起来。

    “陛下,倭国同突厥大有不同。其中最为大着,乃是大唐与通过之间无有接壤,而有海水相隔。海路漫漫,若是大唐要将倭国作为一道之所,那这中间的往来路程就是最大之难关。”褚遂良对李世民说道:“之前倭国派出遣唐使,经历六个月才到大唐,可见一斑。难以往来,则政令不行。政令不行,则朝廷之法度规制无法行之有效。”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不错,褚卿之言在理。难以来往,的确是头一个问题。”

    李世民说罢,只见虞世南又出来说道:“倭国与突厥之间,还有一不同。突厥与中原接壤,原本就多打交道,其地之内本就又不少汉人,突厥这几年又多行汉法,同大唐之间还算有些联系。陛下迁民而去,同突厥混居,在突厥所施之一切同化之策,皆在于大唐可随时把控突厥之基础上。待那条水泥道修好之后,大唐同突厥之间可谓是朝发夕至。不论突厥发生什么事情,大唐俱可以极快的速度知晓,并做出反应。而倭国不行。其国本就与大唐少打交道,其国百姓更少接触大唐,而其地独立于海外,倭人抱团与岛上,无有汉人分化,只怕更难以将其固有之习性打散,而从我大唐之教化。此以来,倭人与大唐之间,只怕离心更甚于突厥人。设使倭人有变,大唐要得知须数月之久,无法及时做出应对,处处被动。”

    “治理东瀛道,最主要之问题,两位大人已然都说出来了。”房玄龄捋着胡须,说道:“只要能有法子克服这两个问题,其他的便都不是甚子难事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众人又陆续将种种问题一一道来。

    “听了诸卿的话,朕受益匪浅。”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那以诸卿来看,当有何策可解?”

    “陛下,臣以为,欲使东瀛成大唐一道,而与其他诸道无异,则必使其民为汉民,使倭人为汉人。”房玄龄想了想,对李世民说道:“设使倭人为唐人,则其心不异。其心不异,则其行而端。其行也端,则大唐之规制政令一切皆可顺利推行。而若要使倭人为唐人,则非数十年之功不能行。最先,当以先消倭人抗唐之心。陛下可颁行于倭人百姓有利之举措,收倭人之民心。民心若归大唐,则倭人自成唐人。”

    李世民听了房玄龄的话,点头道:“房卿所言不错。那以房卿来看,当以何举措,可使大唐尽收倭人之民心?”

    “这……”房玄龄犹豫了一下,躬身行礼说道:“请陛下恕臣不知倭国具体之情况,故而暂无法给出具体之举措。”

    “无妨,今日也只做探讨。”李世民摆了摆手,说道:“关于倭国之情报,随后会经由大唐水师传回。之后,倭国国主极其朝中重臣,亦会至于长安。倒是便可知倭国之情。”

    众人正说话间,忽而听见殿外传来内侍的声音,向里面道:“启禀陛下,折冲都尉段瓒殿外求见!”

    李世民同屋中诸人一愣,对视一眼,然后朝外说道:“让他进来。”

    内侍开了门,段瓒走了进来。到了殿中一看这么多人站在里面,不由一愣。

    “何事,但说无妨。”李世民看出段瓒的犹豫,于是对他说道。

    段瓒行礼之后直起了身子,从身后取出一密封的竹筒来,双手呈上,说道:“启禀陛下,河间郡王传回军报,泾阳候亦从倭国假道琉球传回奏疏。”

    “奏疏?”李世民有些意外。

    夏鸿升从倭国传回的不是军报,却是奏疏。这倒是令人好奇了。莫非……

    “快拿来让朕看看。”李世民眼中一凝,立刻说道。

    段瓒快步上前,将东西呈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刮去火泥,用力一拔,将竹筒打开,从里面倒出卷着的绢书来。

    李世民先看军报,李孝恭在军报中将先前诸将在一起讨论的问题都写了清楚,亦提到了夏鸿升的“以倭人去打倭人”之策,并言之在奏疏中有详细之定计。

    李世民看过之后,将军报交给了旁边的房玄龄,令诸臣也传阅起来。自己则立刻展开绢书。

    头一眼,立刻便看到了那个长长的题目——大唐帝国东瀛道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呃……李世民愣了一愣,被这题目搞的有些懵圈。

    所幸懵的只是这个题目的写法,但是意思却是直白明了,倒是没有不理解。这几年被夏鸿升带着,什么经济啊社会啊之类的词也知道是什么东西了。

    既是规划,当是如何处置倭国的计划了罢!李世民心中暗道,刚为这件事情讨论,夏鸿升的奏疏就到了。

    一边想着,一边仔细往下看了起来。(未完待续。)

第842章 及时雨

    殿中的众人很快便传阅完了军报,看过一圈又将军报传了回去,李世民还在埋头看着夏鸿升从倭国传回的奏疏。

    众人都看向李世民,却见皇帝此刻正看得仔细,面上的神情时而皱眉,时而吃惊,时而又似乎有些意外而惊喜。

    殿中的众人见皇帝看的入迷,于是心下好奇,却也不能发问。

    “哈哈哈哈,真乃及时雨啊!”李世民忽而扬起了头,大笑起来,对众人说道:“方才还道不清楚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