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贞观帝师 >

第187章

贞观帝师-第187章

小说: 贞观帝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坐到地上的消息来——皇帝要来了!

    不仅仅是皇帝,还有一些朝中重臣,听到名字都要抖三抖的大佬,吓的县令脸色煞白,立马就想要跪地上喊冤喊恕罪了。夏鸿升赶紧一把将他扯了起来,哭笑不得的给他解释了清楚,皇帝陛下和众位大臣只是想前来亲眼看一下田地被蝗群毁坏的情况,并不是对他有什么影响。不过,泾阳毕竟是夏鸿升的封地所在,以后免不了会有同这个县令有所交往,于是也做了个顺水人情,告诉县令把赈灾的事情再好好梳理安排一下,不要出现纰漏,但是也不可太过,尽量正常一些便是了。那县令立刻就感恩戴德,不停施礼。倒不是这个县令无能或不干净,反而这泾阳县令在当地还挺有民望,只是到底是土生土长的古人,对于皇权的敬畏深入骨髓,面对皇帝和大臣的时候,天然就比夏鸿升多了不少敬畏,再加上官职低微,于是才如此焦急了。

    既然夏鸿升将李世民吞蝗的行为定性为了一场作秀,那就让这个秀做的恰到好处,做的深入人心,做的能够鼓舞千千万万受了蝗灾的群众,做的能够堵住那些虎视眈眈不安好心者的蜚语流言。

    所以当李世民提出要令礼部准备祭祀,然后在祭祀中吞服蝗虫以示诚意的想法之后,夏鸿升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来。让李老二不要去专门的祭祀专门的吞吃蝗虫。

    国家领导人深入到受灾地区抚慰群众。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安抚民心。博取民望的办法。后世里哪一次大灾大难之后,国家领导人没有在受灾地区出现了?报纸新闻上铺天盖地的照片既显示了领导者的重视,对百信的关心和爱护,又转移了人民的视线,将人民的注意点从受灾地区实际情况上转移到了领导人亲临灾区共同奋战上,真的是心系群众也好,亦或是弄虚作秀也罢,总之都达到了安定民心。激发希望,抚慰受灾群众的目的,那就是一个好办法,无论是对于救灾本身,还是对于重新树立受灾地区百姓灾后的信心和希望,都有很大的作用。

    夏鸿升将这想法同李世民一说,李世民顿时就两眼发亮的接受了夏鸿升的建议。他自然能够看出这里面所带来的好处。

    唯一的问题是保卫工作,如今方才贞观二年,李建成余党尚未彻底覆灭,特别是那个面具男子和幽姬逃走未曾落网。那李世民外出皇宫就会凭添了不少危险和变数。夏鸿升自然也告诉了李世民知道,至于如何做好护卫。是不是按照此法进行,那则就是李老二自己的事情。结果,自然是李老二思量之下,还是决定依照夏鸿升的办法而行了。

    正巧御书房里面就夏鸿升在,李世民就临时起意的决定干脆就去泾阳。

    “陈大人,其实也不需要怎么准备,陛下前来,为的就是看个真实的受灾情况,陈大人只需要约束灾民,可以使其围观,但万万不可让他们冲撞了圣驾。”夏鸿升对泾阳县令说道:“另外,陛下会沿途视察蝗灾情况,泾阳是最后一站。陛下可能会去我那里,也可能会由陈大人来接待。切记万万不要过于奢华,须知外面百姓还受着蝗灾呢!”

    “多谢夏都尉提点,下官记下了!”县令向夏鸿升施了一礼,答道。

    夏鸿升点了点头,他还得重新赶回长安,所以就没有多留,离开了泾阳县衙,看看天色还早,就回庄子上去了。到了庄子也没有回家,直接去了窑上。

    “公子?”齐勇见了夏鸿升,很是吃惊。

    “有些事情,去了县衙一趟。”夏鸿升对齐勇点了点头,然后又问道:“情况都告诉老窑头了?”

    “恩,都告诉了。”齐勇答道。

    夏鸿升去找了老窑头来,老窑头见了夏鸿升,也很是意外:“公子,您怎的又来了?齐小哥儿都已经吩咐清楚了,您就放心吧!”

    夏鸿升瞅瞅,见摆的有烧好的陶器来,看来自己离开长安的这段时间里面老窑头也没有闲着。

    顺着夏鸿升的眼神看过去,见了那堆陶器,老窑头就解释道:“公子外出公干,老汉也不知道公子什么时候能回来,这东西都准备齐当了,老汉就带着人一起烧了几窑先熟熟窑,这生窑没有好脾性,但凡开窑,都要先烧上几个月不值钱的东西,把窑的脾性烧熟了,才能真正开始。”

    “这里面的规矩您老比我懂得多,您老看着办就成。”夏鸿升对老窑头摆了摆手:“还记得我走前给您老交代的不?烧琉璃的法子走之前我就已经教给您老了,从现在开始,您就别再烧其他什么东西了,就烧河沙,用石炭烧!不要吝啬石炭,把成块儿的石炭粉了面儿全用石炭烧,温度才能热上去,河沙才能烧成琉璃。这不,吹制的人我也给您老找来了,您老得带人把他吹制的本事给我学过来。头几次先不求什么形不形的,先烧出东西了再说。”

    老窑头兴奋的摩拳擦掌的:“公子,您就瞧好了吧!您既然看重老汉,把烧琉璃的法子教给了老汉,老汉要是烧不出个名堂来,哪里还有脸面来见公子?也不用公子发落,自己个儿找挂歪脖子树吊死了得了!公子放心!——不过,公子啊,您送来的那人,他可是不太对头啊!”

    “呃,恩,他有些癔症,就落下了这毛病。你们只管学他吹制的本事,其他的就别跟他一般见识。”夏鸿升咧咧嘴,对老窑头说道:“我还是得给你再提提醒。退火!一定要退火!退火的过程我也告诉过你,你可千万别忘记了,要不然做出来的琉璃用滚水一烫就要碎掉,可就卖不出去了!”

    玻璃在成形的过程中,由于玻璃液的特质,会导致它内外层总存在着一定的温度差。这种温度差在玻璃制品中形成相应的应力。由于局部的、不均匀的应力的存在,使得制品的强度减弱。退火的目的就是使制品内的应力减小到可以容许的程度,能够极大的提高玻璃的强度。

    “放心吧公子!公子教给老汉的法子老汉一个字儿都忘不了!”老窑头很是激动,用力拍打着自己的胸脯。

    夏鸿升哑然失笑,摆了摆手,正准备说些什么,忽然眼角的余光就瞥见了一斗车的灰色,眉头一皱,赶紧看了过去。

    一看之下,顿时长大了嘴巴,连忙大步跨了过去,拦住了正准备倾倒那个窑工,凑近低头仔细看了看,一手从中抓了一把来在手中搓了搓,然后扭头看向了老窑头。

    “公子您沾手这玩意儿做甚,烧灰剩下的脏东西,别恁的脏了您的手!”老窑头见夏鸿升抓起了一把那灰色的脏物,于是赶紧上前说道。

    夏鸿升诡异看看老窑头,然后一转头对齐勇说道:“齐勇,赶紧去打桶水提过来!”

    齐勇还当是夏鸿升要洗手,于是立刻刨着过去提了一桶水过来,却见夏鸿升从窑工的手里夺了车把来,一用力将那一车灰全都给倒在了地上,然后又对那窑工说道:“去,拉些砂石过来,要滤出来的粗些的那种!再捎把铲子来。”

    见夏鸿升神色郑重其事,窑工哪里敢怠慢,赶紧遵从命令跑去拉了半斗车的粗砂过来。

    夏鸿升拿起铲子就要铲砂石,吓的那齐勇三人立刻大惊失色,连忙就要去夺过来自己弄,却被夏鸿升给阻止了。于是三人只好焦急的看着夏鸿升铲了砂砾往地上的那些灰里拌了,中间掏出一个坑,然后往坑里倒了水,又将周围拌了沙子的灰同那些水搅拌在了一起,混成了一堆稠乎乎的东西来。

    夏鸿升用铲子将那堆东西拍成了方形,然后扔下了铲子,也不说话,在一旁等了起来。

    正是晌午过后一天里面气温最高的时候,没多大一会儿,表面上就干了。夏鸿升用手按了按,又等了许久,那叫踢踢,就见那俨然如同成了一块儿石板一般,坚硬的提不动了。

    “老窑头!”夏鸿升目光死死的盯着地上的石板:“刚才那灰,你怎么烧出来的?”

    “啊?”老窑头很是不明所以,茫然的看看夏鸿升:“公子,那是烧石灰石的时候烧出来的,是石灰石里面的脏东西。但凡烧石灰的窑里,若是一不小心烧过头了,就都能烧出这东西,是把石灰石给烧成废土了,就用不成了。”

    “不!”夏鸿升摇了摇头:“老窑头,你回家里去,去找账房领五十贯钱,是赏你的!”

    “啊?!”老窑头有些凌乱了。

    然后又听夏鸿升说道:“你领了之后,你再去找管家商量,再在这里另起一座新窑,专门烧这玩意!这不是把石灰石烧成了废土,这是烧出了宝贝了!水泥!这东西叫水泥!是宝贝,真正的宝贝,比琉璃还要宝贝!”(未完待续。。)

第232章 万里觅封侯

    因为发现水泥的意外之喜,夏鸿升一直耽搁到了太阳开始偏西才开始往长安回。等紧赶慢赶的到了长安,城门都已经关了。夏鸿升让齐勇喊了城门,出示了自己信符,城门守兵仔细检查了之后,这才又放了他们进去。

    夏鸿升心里兴奋,回去之后也没有怎么睡熟,翻来覆去的到了后半夜,觉得才刚刚眯了一会儿,外面的丫鬟就来叫门了——夏鸿升吩咐她早些叫醒自己。

    起来穿了里衣,然后又让丫鬟帮着穿了正式上朝奏对时才穿的朝服,已经是该出门的时间了。

    齐勇驾着马车直奔朱雀门而去,街上赶趟似的,有许多马车,或者骑马的武将往朱雀门冲去,这是长安每逢一、五之日早上必然的盛景,毕竟,点卯的时候要是迟到了,廷杖的滋味可是不好受的,有时候碰上李老二心情不好,直接被贬官都是有可能,所以大家也就十分注意。

    到了朱雀门口,段瓒也在,俩人如今平级,有都是军职,所以是站在一起的,俩人朝堂上面偷偷摸摸的低声说些小话,好歹也打发打发时间。

    照例上了朝,户部的官员先汇报了各地蝗灾的情况,以及赈灾的事情,一众大佬各抒己见,时有辩论。李唐的朝堂之上还算开明,大臣们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时候会吵的不可开交,甚至如同骂街,这些夏鸿升都已经习惯了,于是也就没有了刚开始时的惊讶。不因言获罪,使得官员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李老二树立起的一个好风气。

    终于等到朝廷的政务都商量完了。夏鸿升的腿也站酸了。正悄悄的活动着脚腕,就听见上面王德那与他的太监身份不符的雄壮声音喊出了他的名字来,赶紧出列站了出去。

    “记得去岁也是差不多这个时候,颜老大人,汇同其他几人一同上书,说是在洛阳辖下鸾州城中,有一名天纵奇才,精通格物。献出了制盐之法。朕依照此法,先着陇右守军先以试行,果然有效!于是推而广之,如今,我大唐凭添无数盐田,再无缺盐之苦,便是寻常百姓家中,如今也不缺盐吃了。这本就是一件大功,可还没等到朕有所赏赐,竟又有蒋国公屈突老将军上书曰。洛城之中有精通格物之人,献马掌之法。能使战马踏刀兵,渡砾石,而不损毁其蹄。朕心中惊异,亲命宫中禁卫刀兵置地,纵马踏过,毫无折损,不禁大喜。须知,每逢战事,所损战马四之有三,我大唐因此而断送无数忠烈儿郎。朕心中高兴,召了杜卿等人前来分享,方知这献出了马掌之法的人,竟与那献出制盐之法的乃是同出一人!于是,朕念其有此济世之功,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