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地中海霸主 >

第132章

地中海霸主-第132章

小说: 地中海霸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大利国内几个船厂也收到类似订单:几个重点船厂每家一条2万吨级设计连建造订单。也有英国、美国甚至法国的船厂来主动兜生意,却被孔蒂尼婉言谢绝了:开什么玩笑,大家看到的只是联合集团的油轮——这当然也很重要,但总裁更想未来的护航航母、改造航母,油轮说穿了和简易航母之间只差一层窗户纸,怎么能去刺激英法美?他给国内发订单是指望提升他们的设计和建造能力,赚钱与否根本不考虑——这才是国策集团的本来面目。

    这些欢天喜地的船厂老板根本不清楚总裁阁下的胃口到底有多大:什么25艘、30艘!孔蒂尼想的是120条!

    确切地说是他想在开战前囤积起120条2万吨级油轮来,一方面拥有这个规模和体量的联合集团可有效垄断地中海的航运事业,二来在他心目中,今后整个西欧需要的原油供应总数应该在3000万吨以上,不多建造一些,怎么能有机会应对战损、应对拉出去进行军事改造的需求?以意大利和德国的造船能力,战时进行补充比较困难,必须在战前囤积起一批来。

    囤积军舰不可能,囤积容易改造成航母的大型油轮就不会引人注目,目前没有任何政策或政治风险:大家都知道联合集团将来会产很多石油,这不就是现成的运输需求么?2万吨级的油轮总比5000、7000吨级的小型油轮来得经济实惠吧?

第四十六章 造船事业(2)() 
力图发展大型油轮船队的并非只有联合集团一家,一战后欧洲石油需求大大增加,再加上战争期间因为无限制潜艇战损失的油轮,各大石油公司都在迅速壮大自己的油轮船队,造船市场空前繁荣。墨西哥鹰牌石油公司在战争中损失了多艘油轮,为此他们制定了一份为期5年的庞大油轮扩充计划,计划新建25艘全新油轮,其中就包括当时最大的6艘载重吨达19000吨的油轮。

    不过这一计划提出后尚未完成,出于对墨西哥石油国有化的担忧,鹰牌公司卖给了壳牌石油公司,这也是为什么英伊石油公司急于在北非石油中分一杯羹的奥秘所在——不这么做,他们就在市场竞争中被甩开了。

    并购鹰牌公司后,壳牌更加雄心勃勃,1920年他们向英国船厂一揽子订购了23艘油轮,总吨位为13。4万吨,次年又追加订单9艘4。5万吨,并在随后2年又向美国船厂订购了17艘油轮,甚至其中还有5艘分别由两家香港的英商船厂建造,所有油轮加起来的总吨位将近30万吨,不过为了快速投入使用,壳牌石油倾向于小吨位的油轮,最喜欢就是5000…7000吨级的油轮。

    英伊石油公司在1921年也宣布订购22艘1万载重吨以上的油轮,他们的思路和孔蒂尼的想法更接近:单艘油轮载重量高,采用更先进的蒸汽轮机而不是三胀式蒸汽机作为动力,降低震动,提高推进效率和航速。

    作为标准石油拆分后的重要子公司,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于几年前订购了11艘1。2万吨油轮;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在石油的运输和炼制方面一直是领先者,5年前向美国本土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订购了2艘万吨载重量的油轮,这表明美国船厂也具有了大型油轮的建造能力。

    他们都没有孔蒂尼这样野心勃勃:上来就大造2万吨级的油轮不说,一开口目标就是25…30艘(实际心里目标是120艘),不过意大利的船厂都很感谢孔蒂尼:如果没有这些订单,他们就要在这种造船竞赛中被甩开了。现在有联合集团的订单在手,他们就不担心以后的日子——哪怕接不到联合集团的订单也可以去接其他石油公司的订单。所以各厂家表示会争取在1929年年初把总裁要求的油轮造出来,他们都还等着去抢占市场呢。

    虽然同吨位油轮比军舰建造成本低不少,技术门槛也没有主力舰这样高不可攀,但2万吨油轮也属于新鲜事物,批量建造的造价至少400万美元,像现在这样单独建造成本还要高,120条至少是5亿美元总投入(不变价格),如果按20年摊销,光每年折旧都是大窟窿,但孔蒂尼心目的账却不这么算:先建造一批积累经验后,大规模建造就要拖到29年经济危机后,那时候不但建造成本会便宜许多,还能拉动就业,是非常不错的理想选择——配合公路铁路一起,意大利整个交通和物资输送体系会提升几个等级。

    在他眼里,别看120艘看上去多的吓人,但与历史上美国建造T3油轮500多条这个数字相比,简直不值得一提。

    除抢先起跑奠定先发优势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技术实力,能造2万吨级油轮,将来就有机会建2。5万吨级、3万吨级航空母舰——航母不见得非得是装甲航母!同时有了这吨位建设能力后也能顺理成章地建造其他大型轮船,至于某些意大利船厂设想得承接国外订单,那基本不可能,即将来临的大崩溃和大萧条会让所有船厂和石油公司都面临紧缩,那时候会形成另外一股风潮——船东弃船的风潮。

    里奥直言不讳地批评这种耗资巨大的建造方式,认为应该学习壳牌石油公司建造5000…7000吨级的油船快速组成商船队,孔蒂尼笑着对他说:“别担心,这些5000…7000吨级的船过几年我们会有很多,那时候正好也赶上油田大量出油,使用起来会很灵活方便。”

    “为什么?”

    “很简单……”孔蒂尼眨着眼睛,“等我们把2万吨级油轮造好之后,我们就可以打价格战了——你说,是5000…7000吨级的油轮运输便宜,还是2万吨级的油轮运费便宜?打完价格战就是赢家通吃的世界了。”

    里奥真心被打败了:建这么多船利息和沉淀成本都捞不回来,还想打价格战?岂不是雪上加霜?

    “你不能把目光局限在船身上啊,要把目光放远一点,集中在供应链上——假如有一天我们和大不列颠发生冲突,如果我已掌握了地中海航线上的油轮,一旦我切断这条航线,你觉得会出现什么后果?”

    里奥惊恐不已地叫了起来:“你将来要和英国打仗?”

    “将来的事谁说得好呢?至少地中海应该我们说了算吧,再说英国人不是善茬,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得给他们准备一些料……”孔蒂尼笑笑,“我从不希望打仗,但如果必须要通过战争才能达到目标,我也绝不会退缩。”

    正如他把戈林安排在海航担任总队长、允许德国派设计师前来参观罗马号海上浮动机场设计思路一样,这么折腾后,拥有潜在航母建造能力的德国海军还会有多想去造那些大而无当的战列舰?

    运气好的话,恐怕整个战争思路都会改写——意大利的事他有很大把握说了算,德国的事虽然他说了不算,不过他可以去影响那些说了算的人,比如说戈林,比如说刚刚完成印刷、在全德一炮走红的《我的奋斗》,那上面的序言是孔蒂尼亲自撰写的,高度评价了国社主义与慕尼黑革命的壮举,以预言家的口吻说道:“我相信,始终高举国社主义大旗的阿道夫·希特勒先生会完成他对德意志的救赎,会真正让德意志人民感受到骄傲与光荣。”而希特勒在书里多次写到孔蒂尼对他、对国社党的影响和帮助——无论是三面旗帜的理论启发还是资金等各方面无微不至的帮助(只略去了提供武器),是要写进党章的荣誉领袖,现在全德国都知道总裁和阿道夫·希特勒是同志加兄弟了。

    造船大业第一个阶段目标是油轮,这已经启动了,除油轮外,锁在总裁保险柜的备忘录上登记着造船大业的第二个目标:建造标准化货轮!

    《钢铁雄心》专家组成员在考虑数据设计时,从不会简单地看谁家武器好,再好的武器在世界大战中没有量也不行,孔蒂尼和霍夫曼一样,对美国在战争中的的自由轮/胜利轮体系充满羡慕和推崇,认为正是这玩意决定了欧洲战局的成败!——当美国货轮的建造速度超过德国潜艇击沉速度3倍时,这场战争不用打就已经输了。

    同样道理,德意作为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必然需要大量物资输入,这些标准货轮将来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在眼下为期还早一些,先等油轮的事摆平了再考虑启动,孔蒂尼认为自己还有一点时间,到时候德国和意大利的船厂可以一起启动、全力冲刺,这同样是摆脱大萧条的好办法。。

    至于造船大业的第三个阶段目标,则是他苦思冥想后得出的结论——造潜艇、要大造才行。

    从战争经验来看,要遏制住美国,必须要卡死大不列颠这个欧洲桥头堡,要卡死这个桥头堡就必须先扼杀英国的物资来源,而以德意海军的实力,勉强维持地中海和北大西洋局部海域优势已很不容易,根本谈不上用大舰队破交,所仰仗的只能是飞、潜、快,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潜艇

    从历史来看也有一个很有趣的现实:当德国潜艇战果辉煌时,他们缺少足够的潜艇;当他们终于有足够的潜艇时,反潜技术手段的提升和美国造船能力的勃发已让德国永远失去了这种可能。

    孔蒂尼不止一次和老朋友霍夫曼探讨过一种假设:假如39年开战之际德意就有300甚至500艘比较先进的潜艇,世界会变成怎么样?

    霍夫曼耸耸肩:“也许丘吉尔根本就捞不到保卫不列颠之战的胜利,因为他们没石油了——英国佬比我们还悲惨,德意志至少还有煤制油可以熬一熬,英国佬什么技术储备也没有,没了油飞机动不了、皇家海军只能趴窝——那日子堪比1943年时的意大利。哦,我忘了一件事,你们在阿尔卑斯山洞里藏了十几万吨油!当然也有个几率比较小的可能,美国表哥直接要下场了。”

    孔蒂尼对此深以为然,所以他的造船大业中最重要的第三个目标是潜艇——联合集团的标准文件上写的是特种海底观光游览船。

    现在他离这个目标很接近:伏尔铿船厂有完整而先进的潜艇建造经验,小联合船厂在威尼斯设置的潜艇洞库和造船设施也将近完工,更重要的是他从德国要来了一批海军军官,主要以潜艇军官为主,第一个名字就让他乐了,居然是卡尔·邓尼茨。

第四十六章 造船事业(3)() 
“听说您在战俘营里想出了一整套新的潜艇作战方案?”

    “谁说的?我们已经没有潜艇了!”面对孔蒂尼的询问,邓尼茨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警惕地反问——根据《凡尔赛合约》,德国现在不允许保留潜艇,更不要说探讨新的潜艇战术,所以他有些紧张。

    “我当然有自己的信息和情报渠道,邓尼茨先生,说句实话,我比你们那些食古不化的高层更懂得欣赏您的战术。”孔蒂尼笑笑,“这套战术被形象地称之为狼群战术:行动中先在预定海域派出少数潜艇在海上进行游猎和区域巡逻,当发现目标后不是急于发起进攻,而是进行跟踪,不断将目标船队告诉总部,由总部根据区域内的潜艇分布情况,指派一艘头狼潜艇来指挥群狼统一行动……攻击一般在夜间发起,狼群中各艘潜艇从对方护卫舰队的间隙或侧翼隐蔽地穿过去,使用多艘潜艇同时对同一目标发动攻击,这样就会提高命中率,远比单打独斗取得较大战斗效果……”

    邓尼茨的脸色顿时变得冷峻起来:这是他战术中的核心思想,他以为自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