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江山物语 >

第12章

江山物语-第12章

小说: 江山物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居然有天大的实情!看来那普福凶多吉少了。不过可别被那老头给忽悠了才行。许维还是多留了份心眼。

    “江老爷子可要想清楚再说,别又误导了我家大人,尽为普福普大人开脱。”许维一字一句地说道。

    “许公子说哪的话!这良禽择木而栖,再怎么愚笨,老朽也不会直到现在还在维护那普福。”江春终于说出了心底话。

    “大人尽管放心,老朽既然决定与尤大人亲密合作,怎么能不送上份厚礼呢!”江春又追加了一句,彻底摆明要狠狠在普福身后捅上一刀。

    “厚礼?”许维两眼放光。这姓江的口中所说厚礼绝不是金银珠宝,应是与两淮盐务有所关联!

    江春捋了下长须,得意地说道,

    “想必许公子也猜出来了,确实是与两淮盐务有所关联。”

    “到底是什么?”

    “讲之前老朽想问一个问题。”

    “但说无妨。”许维快人快语。

    江春略微倾斜了点身子,把头靠近许维,神秘地说道,

    “许公子,想必您也听说过了,这两淮盐政所收税银,占了我大清国国税之八分之一强。”

    “我早有耳闻。”对于大清朝的赋税比例,许维经过数日在盐务衙门的恶补知识,倒是知之能详。

    “以乾隆五十年为例,岁入地丁为二千九百九十一万两有奇,耗羡为三百万两有奇,盐课为五百七十四万两有奇,关税为五百四十余万两有奇,芦课、鱼课为十四万两有奇,锲税为十九万两有奇,牙、当等税为八十五万两有奇,茶课为七万两有奇,矿课有定额者八万两有奇,常例捐输三百余万,是为岁入四千数百万两。”

    许维张口就来,说了几句就算是户部官吏也不定在如此短时间能回答上来的话。

    “其实不然。据老朽所知,最起码还有近一千二百余万两的白银没被上缴国库。”

    “一千二百万?”这个数字顿时把许维给吓了一跳。靠,这贪官也太能贪了吧。一千二百万两白银是何种数字?大清国每年赋税也不过四千余万而已。

    江春看出许维的惊讶处,释疑说道,

    “许公子且别太吃惊了。老朽所说的一千二百万两,并非一任盐政所为,而是数任盐政累积而来。”

    许维夸张地拍了拍胸脯,搞笑地说道,

    “江老也太会唬人了,小人我差点就被吓趴在地上了。”

    “其实官若不贪,那他做官图了个什么呢?老朽以为,为官者只要少贪些,并能为百姓做些实事,便是清官了。”

    “江老所说极有道理。”

    雍正朝整治吏治得厉害,也使得贪官大幅减少。而跨入乾隆朝,乾隆皇帝总体来说比其父雍正帝在对待官员腐败的问题上宽松了不少,基本不在抄家问斩,最多便是流放千里,发与披甲人为奴等等,慢慢地便把雍正朝留下的严政底蕴都挥霍一空,官场腐败之举已渐渐抬头,以致落马的官员品级则越来越大,总督、巡抚开始涉案。

    “究其根源,这笔一千二百余万的巨款还是自乾隆二十一年起由吉庆吉大人首先提出经老佛爷同意堂而皇之收起的。

    先是朝廷借银给盐商,每年收取本息,前后套搭,永无清日。商人按引提银备缴,提数甚巨,每年上缴就在五十万两左右。

    但自吉大人主持盐政的同年,这笔款项便没被解入内务府。久而久之,这朝中之人也忘记了两淮还有这么一笔大数额的钱数。到了乾隆三十年,高恒高大人续任两淮盐政起,又在每引本收三两上又额外加收了三两所谓的办公银,使得所积之银越来越多。”

    吉庆,高斌侄儿。而高恒,对于这个名字,许维更是这辈子都忘不了,乍一听到这名字,那双眼都呈血红色。

    老狐狸江春可是最会察言观色,他暗中已注意到许维这个异常景象。以他的经验也猜出个八九不离十来,但有点偏离方向。

    定是前任两淮盐运使高恒在哪不知惹上了尤拔世,以致尤拔世怀恨在心。此次打两淮盐务的主意,明着是对付普福,暗中还是冲着高恒而来的。这正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

    “二十年便积攒下过千万的钱财,看来这盐务还真是个金元宝,人见人爱呀。”

    “是啊,这二十年间也不过才换了两任的盐政与三任的盐运使,吉庆之后是高恒,高家兄弟把持这两淮盐务已有二十年矣。而盐运使则有赵之壁、普福、卢见曾三人。”

    “不知江老对这高恒高大人的感觉如何?”许维突然问了这么一句话。

    江春暗自点了点头,终于把话说到点子上来了,这才是尤拔世的真正目的所在。

    “此人是个只知捞钱的主,对于盐务则置之不理。听说为了多贪点税银,还差点与普福闹翻了。一千多万两的白银,则全部成了盐道衙门的小金库。”

    “若能凭借此案给普福点小教训,应不成问题吧?”

    “这可是惊天动地的大案,若能上达天听,两淮可就真成河了,浪花滔天,起码这两江总督会受到牵连,而这高恒,虽然贵为皇亲国戚,也难逃一死,许公子,这尤大人可就有了份天大的功劳了。尤大人升了官,许公子岂不是也沾了光?日后那财源必是滚滚而来啊!”

    被江春这么一夸,许维有点洋洋得意起来。可不是,照这江春的说法,这两淮盐案将成为尤拔世登上仕途之巅的踏脚石。尤拔世升官了,那自己也必不会太吃亏!不抓紧可不行。

    “依江老之意这两淮盐案该如何处理方为妥当?”这江春狡猾之极,想来早有应对之策,自己想倒不如听听他的,两淮的事还需两淮人来办。

    “其实此事说起来也很简单,只需让两淮盐政尤拔世尤大人出面奏一本给皇上,讲清这里面的道道,皇上必能一查到底。”江春凑近许维的右耳,小声嘀咕着,许维则是不断地点头表示赞许。

第11章() 
4

    “大人,小的探听到了些有用的消息回来。”

    “哦?真的有用?”尤拔世追问了一句。其实他自己也知道,两淮的盐务可是笔烂帐,是个无底洞,只要稍微揭开点都能露出惊世骇俗的东西。

    “江春那老匹夫终于吐实了。据他说两淮盐务中有一笔每年都向盐商追缴的备用公银从未在盐务衙门的帐册中得到体现。”

    “你是说,几任的盐运使及盐政私下瓜分了不成?”尤拔世冷不丁便愣了下。心中稍微一盘算,几十年下来,绝对超三百万。这事若属实,那可就是件天大的案子,光牵扯到的几任盐政就有三四人,两淮盐务衙门可要大洗牌。

    “若真如江春所说,这确实令人震惊。”许维又详细地把从江春听到的消息转述了一遍给尤拔世听。

    “乾隆十一年高斌任两淮盐政时,曾向老佛爷提出借银生息之提案,预估每年可替朝廷得银五十万两。可就在同年,这所收的钱就根本未入内务府。常年累积,已经有近一千余万两之巨。”

    素来贪财的尤拔世一听有一千多万两,远超自己的估算时,那嘴巴张得比脸盆还大,根本合不拢。颇为失魂落魄地念叨着,

    “一千多万两呀,一千多万两!!!妈的,都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既然你们不给我,那大伙就一拍两散。”在许维面前一向雍容尔雅的尤拔世忍耐不住说了粗口。

    许维随声附和说道,

    “不错,正是一千多万两。可惜啊,白白便宜了这些杨州的狗官!”

    好半响尤拔世才回过神来,郑重其事地问道,

    “许维,江老匹夫真的如此说了吗?”

    “千真万确。”

    “哼,这么大笔的银子凭什么要让他们一伙独吞,真是岂有此理。姓普的也太吝啬了,一幅画也不肯给,还拿了幅赝品胡弄本官。”

    “大人,这计将安出?”

    “单凭那江春说的不算,你还要去盐务衙门走上一趟,给我蹲在里头两三个月,我再给你调拨十几个书吏,给我彻底查清帐目。有了真凭实据,我也好向上面呈报。”

    “大人,您不怕扬州的官吏在暗中使坏?”许维担心地说道。

    “傻瓜,这年头谁还那么直来直去的。老夫自有妙招。”见许维一副好奇的模样,尤拔世得意地开导说道,

    “只要你查帐查清确认有此事后,我就立即上一奏折,就说上年普福曾提请截留纲引二十七万两有奇,以备公用。自你到任后查帐而得,卢大人买字画古董共花去五万,实存银二十二万两白银,现请内务府查收云云。此举既显得我有才干,又能使老佛爷记起这数十年前恩准收取的两淮盐引。”

    许维听后顿觉尤拔世这一招相当的管用,由皇帝去下旨查案,至少把自己给撇清了,由衷地夸赞道,

    “大人您这招真是妙不可言。”

    “你还年轻,还需在官场中多多打磨一番。不过我很是看好你!”尤拔世鼓励了下许维,毕竟还要靠他去查帐,不笼络住他可不行。

    一个中等个子且皮肤很白皙,穿着件前后肩都绣着盘龙的黄缎褂,脚着黄靴,约有五十余岁的中年人,他端坐在养心殿内十分仔细地翻看着手上的奏折,两眼几乎没有离开过它,还时不时与立于一旁的一名四旬太监说着话。

    他威武雄壮,身材匀称而比普通人略高,五官端正,两眼也比一般人大而有神,鼻尖稍圆略带鹰钩状。

    能坐于养心殿上观看奏折,而旁边还站立着陪伴太监的人,除了大清朝的乾隆帝弘历还能有谁。

    尤拔世的奏折有点怪,而且越琢磨越有问题。预提盐引很是熟悉,好像在哪提过。又仔细地端详了好一阵尤拔世的折子:

    “上年卢见曾奏请预提戊子纲引,仍令交银三两,以备公用,共缴贮运银二十七万八千有奇。卢见曾任内,所办玉器古玩等项,共动支过银八万五千余两,其余现存十九万余两,请交内府查收。”

    乾隆终于回忆起自己曾在乾隆三十一年批准过两淮的预留盐引银提往内务府一事,并且非常惊讶。

    两淮盐引一项,已有20多年没人奏报了,自己也早已经把它忘在了脑袋后头。

    于是面色不善地召过一直立于己旁的太监高云从说道,

    “云从,马上给我召内务府会稽司司库前来问话。”

    “札。”甩了下马蹄袖,已陪伴乾隆帝多年的高大太监缓慢地退出大殿。

    很快内务府会稽司主事哈德阿领着司库王宝善来到养心殿内。

    乾隆并没仔细看殿下跪着的两个人,眼不抬地直接询问道,

    “殿下跪的可是内务府会稽司司库?”

    王宝善赶紧磕头答道,

    “小人正是。”

    “你在会稽司做了几年的司库了?帐目做得如何呀?”被乾隆猛不丁这么一问,王宝善差点没晕过去。这内务府亏空历年都有,假帐还在赶着做,哪想到乾隆今日会突然宣召自己。王宝善平时很会能说会道的,一下子这话变得都不会讲了,脸上无一丝血色,身子抖得厉害。

    哈德阿撇了眼王宝善,上前几步勉为镇定地代答道,

    “回主子,此人在会稽司做司库已有三十个年头了。帐目历来做得工整,其才干在会稽司乃是有目共睹的。今日首次一睹圣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