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苏联英雄 >

第362章

苏联英雄-第362章

小说: 苏联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3师的同志看不起那些犹太人,因为目的不同,加上那些犹太人靠向当地农民乞讨或干脆抢劫他们为生,处于持续不断的流动中以躲过德军的反游击扫荡,实在算不上是什么游击队。不过出于有共同的敌人。加上犹太人用自己的军神命名他们地队伍,53师地同志们也不会去为难那些可怜人。

    不过有一点倒让骑兵同志们有点佩服犹太人的,因为那些人聚合开始,几个月来,那支队伍在东躲西藏中并没损失多少人,求生地能力还算非常出众。

    近卫骑兵53师是一颗生命力强大的种子,因为它有这样的实力和感染力。还有它的骄傲。影响着大沼泽一带所有、不同性质的游击队。除了骑兵,几个月来能加入53师主体核心力量的除了原来溃散的红军就是富有一技之长的坚定**者。因为梅利尼克的作战部队需要保持一定的战斗力和绝对的纪律,这点其他成份的游击队员相对难做到,只能成为“外围的游击队”。

    少将不得不承认,除了自己的4个分队外,在大沼泽和四周的大大小小几十支游击队中,有些“游击队”名不副实:他们生活在害怕敌人现的持续恐惧中——法西斯有时候用很少的金钱即能收买奸细和告密者;他们用简陋的武器和强大的敌人作战,那些游击队最终控制了大片地区,重建了某种原始形式的**制度,但他们并不想攻击法西斯,以免危及自己。更多的时候,那些“游击队”是把枪杆子转过来对准当地的叛徒们,比如那些与德国人合作的地方领导人,轻易便将粮食交给敌人、或为敌人工作的农民,等等。

    这其中,那支犹太人的队伍也是其中之一——为了生存,有些人不得不这样。不过53师的人倒还不用那样寒酸和被动,他们有能力进行上规模的袭击,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当然,极少量违反纪律的事也在生,比如向当地农民打借条“借用”部分粮食,这无法避免,一切为了生存。

    不过那支犹太人“游击队”已经改名字了,换成了“红十月”,因为梅利尼克无法容忍一支东躲西藏,大部分时间都只顾着如何生存的队伍用副统帅的名字命名——要知道,独立骑兵5师的“近卫”头衔可是普伦雅科夫元帅为同志们争取来的!作为这一带的游击作战领导人,少将是用不容置疑的命令命令那些犹太人改名,犹太人屈服了。

    梅利尼克也没让犹太人怨恨,虽然他和他的部队根本不在乎那些犹太人的看法:让人给他们送了点缴获的德国药品,也算形式上将那支队伍归入了53师指挥的外围组织。犹太人不信任自己,梅利尼克和部下也一样不相信他们——只要名义上归自己指挥,各顾各的,有那么一大帮子连散兵游勇都算不上的人跟着,反而会降低部队的战斗力。既然犹太人愿意自己过,就给他们一块地盘,反正哪些人的存在也能让德国法西斯头疼。

    有时候,指挥员也需要很现实的处理实际问题。

    现在53师作战人员中加入了大量其他军种的人员,还有原本的平民,为此游击队早已重新编组——原来的部队建制只是名义上的保留,实际上的主力部队分成了4个分队:一分队直接归属师部,这里就是它的营地,实力也最强,主力是骑兵。

    二分队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同波兰边境地区活动,有时候甚至会进入波兰境内游击作战,也多是骑兵。

    三分队在白俄罗斯南部的普里皮亚季林区活动,主要是步兵。

    四分队所处的环境最为恶劣,主要活动区域在乌克兰利夫韦、科列茨以北地区,因为没有哪个地方比那里的游击队与当地人的关系更紧张、更危险!那里有部分“游击队”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为了争取乌克兰独立,同时与德军和苏联作战:有时和德国人并肩作战,有时候又会袭击德军,非常混乱!

    虽然现在梅利尼克身处乌克兰北部,但白俄罗斯就在北边几十公里外,这里没有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他对于民族主义者的态度很明确:如果可能,消灭一切由民族主义者控制的组装组织!

    对于敌人、任何一切有可能危机自身安全的敌人,梅利尼克决不能手软,这点是他在国内战争时期学到的经验!民族主义者,极度危险,必须彻底消灭!

    因为封锁,主营地这边给养已经不多,急需补充,进攻德军小型据点是最好的选择:代理军事委员会委员给出了两个选择——拉特诺或者是卡缅…卡希尔斯基。

    前者是乌克兰西部通向布列斯特公路干道上的一处重要居民点,后者是乌克兰西南部的一个“断头火车站”。前者现在对于德军来说显然更重要,后者攻击的安全性更大,德军在那里没多少人。

    “袭击拉特诺,这样至少还能配合一下东部的大反攻。”梅利尼克一锤定音:这“配合”也是说的有点大,但如果选卡缅…卡希尔斯基,不仅仅可能获得的物资极少,连“配合”的资格都没有。

    。。。

第四百五十六章 科斯佳大叔和他的“煤石地雷”() 
整个二战时期,日德先后占领了大片外国领土,掠夺到大量的战略资源以及劳动力,但也都遭到了一些沦陷国家、地区的人民和军队以游击战方式动的反抗。进行游击战的游击队通常并不可能迅的将占领军从本国领土歼灭或赶走,但游击队对占领军造成的麻烦也不小,可以极大的干扰占领军对占领区的控制能力,使得占领军失去对大部分占领区的税收与人员物资征用,失去实际控制权。

    游击队的破坏袭击对重要交通线路以及小股驻军的威胁最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到重大损失;甚至会因重要交通线路的不畅通,导致大部队或重要作战物资的调运受到干扰,从而严重影响、干扰前线的作战行动。

    因此,对于占领军来说,游击队的活动危害极其巨大,无论日军还是德军都不希望在自己的占领区出现游击队活动猖獗的局面,都组建起了一套反游击队作战体系。

    而且无论是西方式思维的德军还是东方式思维的日军,对待游击队采取的态度都一样的残酷无情!不过,两个法西斯国家各自的反游击作战体系有着很大的不同,体现在方方面面。

    日军一般是组建专门的反游击队部队去镇压游击队的活动,很少直接动用正规野战部队去清剿游击队(有点像“大扫荡”,般是极多的“据点部队”加上少量的野战部队;当然,大规模使用野战部队的情况也有,那就是上规模的“大扫荡”了。比如说地道战中的日军,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据点军”,而不是野战部队。)。

    同日军不同,德军大多是直接用正规野战部队去清剿游击队,但同样建设有很少量的专业反游击队部队。但是,日军的反游击队部队与德军地专业反游击队部队有很大不同,日军的所谓反游击队部队就是没有装备重武器的轻步兵部队。部队建设成本低、组建迅,很多时候这类低成本部队被称做治安部队。

    治安部队由于火力贫弱(相对于德军啦,比我们中国的游击队十之**还是占有优势地,至少还是制式装备。我们是大刀长矛火铳什么都有。),并不能独立在正面战场作战,所以也只能在后方从事清乡、扫荡、征粮、保护后方运输线、保障野战部队的物资供应线与调动顺畅、打击防区内的游击队,维护防区治安。

    说穿了,日本人那就是觉得打游击队动用野战部队太浪费(小日本小家子气,和德国相比整一个穷鬼!)。

    而德军的专业反游击队部队一般是从精锐的山地步兵师以及伞兵部队精选一部分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并精通当地语言的军官与士兵,再经过严格的伞降、泅渡、化妆、煽动、投毒、暗杀、报等等训练后组成,说白了就是现在的特种部队。

    这种专业反游击队部队建设成本极高。数量很少,所以,德军反游击队作战的主力是大量地正规野战部队。

    从这里可以看出德军的反游击战能力似乎优势明显,起码部队火力就非常强,因为德军是拿有重武器的正规野战部队。不过要是到了具体的战斗中。尤其在山地地区的反游击队作战中。德军地重武器也挥不了什么作用——即使平原地区,由于游击队分散,并且位置并不明确,需要进行大范围地搜索。所以德军也不大可能开着坦克、拖着大炮四处乱窜寻找游击队,大部分时候同样也是靠轻步兵围剿游击队。

    在对付游击队的战术方面,日德实际都是靠大设据点保护要点,对游击队盘踞区则都是靠动扫荡作战。扫荡作战也多是多路合击作战,对游击区和根据地的居民,房屋。设施进行全面摧毁打击。都是进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作战——日德地反游击战战术半斤对八两,根本上没多大的区别。

    在苏联卫国战争前中期。德军对游击队进行围剿,部队部署密度相当大,反游击队兵力与游击队兵力对比能达到3:也就是用于对付游击队的兵力比游击队多的多。在不算配合部队(说白了就是伪军。)的情况下,德军在苏联与南斯拉夫进行的大规模反游击队作战,大多数时候地反游击队兵力都过了游击队兵力地3倍,而且自身伤亡也不小:在南斯拉夫平均每杀2个游击队员就死1个德军,所以必需要杀平民才能拉开伤亡比;在苏联几乎是1比3。

    让三倍、甚至十来倍的正规武装围剿,要在这样地情况下生存,苏联游击队的处境同南斯拉夫的同行一样,非常的难!特别像53师这样的游击队,北可袭击白俄罗斯德军运输生命线(两条铁路大动脉一条横穿大沼泽北部地区,一条就在沼泽区边缘,德国人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南可威胁乌克兰西北部,西能威胁波兰东南部丘陵地区——这样一支规模武装,可以说是德军的眼中钉肉中刺!

    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的每一次胜利几乎都离不开苏联游击力量的支援。在近4年的时间里,苏联游击队没有给德国法西斯任何喘息机会,它们的积极活动相当于在德军后方开辟了“第二战场”,尤其是活跃在白俄罗斯的苏联游击队,甚至在优势敌人的围剿中建立了一个“游击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游击共和国”成立的地点就是现在53师所在的普里皮亚季沼泽深处月9日,在普里皮亚季沼泽,来自白俄罗斯全境数十支抵抗力量的代表召开会议,决定共同组建“游击共和国”,并选出了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央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彼得…扎哈罗维奇加里宁(原白俄罗斯**中央第二书记,卫国战争开始后曾担任第21集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不是我们熟知的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加里宁爷爷”。担任游击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这个“游击共和国”位于被德军占领的白俄罗斯领土上,没有都和固定的国家机关。也没有固定的国界。莫斯科都承认了白俄罗斯“游击共和国”的合法性,并协助其在苏联红军各方面军中设立代表处,保持游击队与正规军之间地联系。

    游击队一般实施破坏敌人通信和交通设施的行动,将德军在白俄罗斯境内的铁路运输能力降低了近40%!大大延缓了德国法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