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武则天大全集 >

第349章

武则天大全集-第349章

小说: 武则天大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诩是郕叔姬武之后,必然要以老祖宗的圣山为尊。

    再者,武曌跟随李治封禅过泰山,那次她以皇后的身份祈求天地保佑大唐王朝国祚绵长、五谷丰登,如今再去泰山又转而祈求保佑武周国运,未免出尔反尔,对天神也不够尊重,所以改在嵩山以免尴尬。

    更重要的是相较泰山,嵩山更为近便,离洛阳才百余里。此时武曌已七十二岁,远路跋涉实在有些吃不消,而且皇帝出巡沿途州县花费也甚大;若在嵩山路途短、花钱少,她本人也不累,游山逛景就去了。另外,封禅嵩山也是天皇遗愿,李治晚年曾三次动念封禅嵩山,皆因边庭不宁而告停,至今民间还流传“嵩山凡几层?不畏登不得,但恐不得登,三度征兵马,傍道打腾腾”的民歌。所有祭祀嵩山的礼仪早在李治生前就定好了,山上还有特意为封禅而建的奉天宫,驻跸屯军都不成问题,只要重新打造一批礼器,把有“大唐”字样的东西都改成“大周”就全齐了,方便得很。

    女皇既然流露出这种心思,少不得有人倡议逢迎,尤其武承嗣、武三思等人,恭请封禅的舆论很快营造出来,武曌也就顺水推舟不再谦让。不过封禅虽已定下,却有两件事要先解决,一者是天堂、天枢的工程,为使典礼更隆重、帝国气势更恢弘,这两项工程应在封禅前完成;再者就是吸取李治的教训,提防边庭生变。如今吐蕃的实力已大不如前,需要防备的敌人主要是突厥,阿史那默啜已顺利接掌大权,虽然上次劫掠失败,八成还会卷土重来。为了避免他在封禅的关键时刻节外生枝,武曌决定先发制人。

    或许是出于对薛怀义两次献上“高人”的酬谢,亦或许是履行让他建功的承诺,武曌再次以薛怀义为帅,任命他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统辖李多祚、契苾明、沙吒忠义、公孙雅靖、曹仁师、何迦密等十八路军,共计三十万众,并以李昭德为行军长史、苏味道为行军司马,旌旗蔽日锣鼓喧天,浩浩荡荡自洛阳出兵——两位宰相当参谋,十八位大将听凭调遣,薛怀义真是风光到了极点!

    但大军出发之日最高兴的人当属武承嗣,李昭德在朝中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连给姑母拍马屁都拍不响。自从上了“金轮圣神皇帝”的尊号,李昭德严防类似之事再次出现,有人从洛水中捞到一块奇石,外表与寻常石头并无差异,剖开后石心却是红的,因而当作祥瑞进献朝廷,说此石寓意忠诚。岂料这石头送入政事堂,李昭德冷嘲热讽:“此石赤心,洛川中其他石头都意欲造反不成?”随手就扔了。还有一次武承嗣打发一个襄阳人进献一只灵龟,龟腹上有“天子万万年”五字,哪知李昭德竟亲自操刀,把字刮了下去,验出是红漆所写,还上报女皇说这是欺君之罪,要求刑讯此人调查幕后主使,吓得武承嗣寝食难安,幸而女皇不想弄得大伙都丢面子,仅是把那人逐出洛阳,没有再追究。

    现在李昭德随军出征,武承嗣终于得以喘息,大好时机不能闲着,很快他就故伎重演,用一个多月时间动员起臣民二万六千多人,再度谒阙上书,请女皇再加尊号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光是金轮皇帝还不够,还得超过以往佛教所有的转轮王。武曌正酝酿封禅,自不会推辞,于是在长寿三年五月初一登临则天门承受尊号,并大赦天下,宣布改元延载——延载,即延年,与长寿寓意相同,可见武曌多么期望自己能健康长寿,永远统治这个帝国!

    与此同时李昭德的日子却不好过,这个大宰相在朝中威风凛凛,连武承嗣、娄师德都俯首相让,自以为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哪知遇到薛怀义却威风不起来了。大军一出发两人就闹起矛盾,李昭德主张速派李多祚、沙吒忠义等能征惯战之将奇袭敌人,建立战功;薛怀义则偏要十八路人马齐头并进,摆出天朝上国的宏大气魄。李昭德为此磨破了嘴皮全然无用,薛怀义作为主帅根本就不听他的,苏味道本就是不谙战事的文人,况且既惹不起李昭德又不敢得罪薛怀义,只能装聋作哑。

    众将都是依令而行,谁当主帅就听谁的,李昭德终究无可奈何,结果武周的三十万大军便如一条迟缓的大虫,携带着大量辎重在草原上缓缓蠕动。默啜可汗又不傻,明知敌众我寡岂会硬拼?得到消息立刻聚拢兵马、收起牙帐,带着部众、赶着牛羊往西北方躲避——突厥以游牧为生,茫茫草原到处都是他们的家,采集渔猎自有一套办法;而中原将士要依靠补给,草原上既无城池又无粮草,三十万大军怎么可能长久在外?等你们走了我再回来呗。

    这一役的结果当然是薛怀义“获胜”,胜得“兵不血刃”,他又能向女皇宣称,突厥在他的威力下“闻风而逃”,可这样的胜仗打一百次又有何意义?岂料薛怀义打这种胜仗还打上了瘾,在获悉突厥人已逃得一个不剩后竟下令全军向西,要“乘胜追击”。李昭德实在看不下去了,朝他怒骂道:“大军在外日耗无算,粮草输送甚是艰难,今敌已避便当收兵,这样空劳迁延是浪费军资,你算什么元帅?简直是废物!与国蠹仓鼠何异?”

    然而李昭德算错了,眼前这人不是恭谦憨厚的娄师德,也不是色厉内荏的武承嗣,而是卖艺出身的混子。薛怀义闻听此言头上青筋直迸,当即从帅位上跃起,挥起臂膀,照定李昭德脸上就是一拳!他本有几分武艺,这一拳打得李昭德眼冒金星摔倒在地——杖毙王庆之、侯思止的铁腕宰相今日反成了挨揍之人!

    薛怀义兀自不饶,狂吼道:“我奉圣上密旨行事,你晓得什么?再废话,我把你这老家伙推出辕门斩首!”

    苏味道赶紧赔着笑脸打圆场:“薛帅息怒,李公也是为国家嘛!少安毋躁,少安毋躁……”

    薛怀义当众教训了威名赫赫的李昭德,自觉很了不起,又责令众将道:“自即日起全军上下但听本帅一人指挥,任何人不得多言,谁敢不从军法处置!”

    李昭德坐在地上,捂着被揍得乌青的脸,再也没了脾气——百官他能管,宗亲他也能管,可这位是皇帝的枕边人,能拿人家如何?反正此番出师已经弄成这样了,多余操这份心,随便折腾吧。

    薛怀义扬扬得意,李昭德垂头丧气。然而无论打人的还是挨打的都没料到,他们的好日子都快到头了……

    二、心入老境

    薛怀义向西“追击”默啜的举动固然荒唐,却也并非任意胡为,在他出征前女皇的确还交给他另一任务——迎接一位贵客入关。

    在西域于阗国有位僧人,名唤实叉难陀,年方四十岁,兼修大小乘佛法,精通梵语汉语,还学过一些外道。虽然他已通晓三藏造诣颇高,但年纪尚轻,所在国家又甚是弱小,故而名声不显。然而实叉难陀手中却有一件佛门至宝,那便是梵本《华严经》。

    传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共有十万偈,可中原流传的译本仅有三万六千偈,不但佛门弟子因此苦恼,武曌爱慕佛法也甚是挂心,早在垂拱年间她曾派大福先寺的僧人到天竺寻找梵文原本,惜乎此经早已散佚,天竺残存的篇章尚不及汉文版详实,结果仅觅到《入法界品》一篇遗珠,经天竺高僧地婆诃罗翻译,交法藏国师珍藏。而随着达摩流志的来华,事情有了转机,武曌从其口中得知实叉难陀的名字,恰逢收回四镇,立刻派人携厚礼延请。实叉难陀亦有弘法之心,欣然允诺,但称堂上尚有年迈老母,须将家事安排妥当才能启程,这一晃又是半年多。此番薛怀义统军出征,武曌交与他的另一任务就是迎接实叉难陀。

    薛怀义兵转西域,很快便与实叉难陀联系上,事情进行得顺利,马上遣人回京汇报此事。武曌得知消息又好气又好笑,有缘一窥梵本真经自然是一喜,可薛怀义的表现实在令她失望。她之所以派那么多大将并让李昭德随军参谋,其实是很想看到薛怀义建功的,哪知这小子牛皮吹得山响,真打起仗来完全不合章法、不懂韬略,白白错失良机;再者默啜已然遁逃,迎接高僧用得着三十万大军吗?有几百兵护卫不就够了吗?不知这小子是真糊涂还是故意摆排场,看来男宠终究只是男宠,除了“尽忠”于床笫,终究办不成大事!

    即便如此,这名荒唐的主帅毕竟是武曌指派的,不便自己打脸,于是她追加诏敕,任命在西北安抚降众的王孝杰为瀚海道行军总管,名义上也受薛怀义统辖,算是给足了薛怀义面子;另一方面却派内侍至军中,催促薛怀义赶快收兵。

    其实对李昭德,武曌同样也有不满之处,主要是李昭德有时太过强硬,丝毫不懂得维护她的颜面。类乎假冒祥瑞这等事,何必件件都拆穿呢?另外李昭德对于修建天枢、封禅嵩山态度也不阴不阳,连句恭维的话都不说,明显是觉得这些事都没必要。不过武曌还是优容李昭德的,一来因为他光明磊落,虽然做事有些独断专横,却直来直往,没什么藏着掖着的坏心眼;再者他实在太能干了,上至军政下至民生,能把所有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实际上其他宰相也已习惯了李昭德坐镇,自他一走政事堂就有点儿乱。豆卢钦望身为纳言,一直毫无作为,现在李昭德随军出征、娄师德出巡边镇,他不能再尸位素餐了,绞尽脑汁想办点儿事。于是他以大军出征为由,提议京城九品以上职事官捐俸两月以资军饷。此举明显有效仿李昭德之嫌,可李昭德仅是减了五品以上官员的俸禄,他却一概捐俸,这样的决定岂能不惹争议?

    豆卢钦望起草完表章,没有忙着上奏女皇,先交百官传阅,希望大家能主动附议为国捐资,哪知只传了半日,就招来一位煞星——左拾遗王求礼。

    王求礼乃许州人士,官职虽不高,却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皆因他性情刚直、敢怒敢言。昔日薛怀义刚刚受宠,还没有剃度出家,频繁出入禁宫,王求礼竟上书建议将其阉割纳为宦官;后来明堂落成,百官上表称贺,又唯独王求礼上书反对,批评奢华太过。武曌虽然不喜他多事,但碍于他为官清明受百姓爱戴从未为难过他,连酷吏也敬而远之。此人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哪在乎豆卢钦望?

    他看了表章认为不妥,当即冲到政事堂,当众指着豆卢钦望鼻子教训道:“明公禄厚,积蓄甚多,输之无伤;卑官贫迫,奈何夺人俸禄?我泱泱天朝岂可苛待官吏?”

    豆卢钦望没少被人私下议论,大家都讥笑他无能,如今好不容易做点儿事竟被个八品小官当众训斥,感觉大失颜面,非要争这口气,于是不顾反对在朝会上公然奏请捐俸,哪知王求礼不饶,旁入殿门向女皇进言:“陛下富有四海,军国有储,何藉贫官九品之俸而欺夺之?此乃宰相无能,乱行恶政使陛下结怨与人!”这一棒子扫下去,政事堂所有宰相都没面子,姚令璋也坐不住了,立刻出来批驳:“捐俸助军乃为国家,王求礼公开反对是不识大体。”哪知王求礼不服,竟反唇相讥:“似明公这样不干事务,整日搦管录事可谓识大体乎?”一句话噎得姚令璋满面绯红。武曌哭笑不得,遂下令此事作罢,糊里糊涂散了朝——她也瞧出来了,这帮宰相除了李昭德没一个顶用的,也根本管束不了下面。偌大的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