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武则天大全集 >

第348章

武则天大全集-第348章

小说: 武则天大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此他命他那帮徒子徒孙四处打听,访查朝廷不知的大师。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他访到一位,是河北相州的一位年迈女尼。这位老尼自称“净光如来”,据说已三百多岁,能预知未来、洞晓祸福,而且有辟谷之能,每日仅食一麻一米,颇受当地贫苦百姓尊仰。此等高人焉能错失?薛怀义赶忙致书,盛情邀请她入京,这老尼还真随和,当即领着一帮女弟子来了。

    一见到女皇,老尼马上断言,说女皇的寿数比自己还长,简直可与天地齐寿,还说武周有朝一日将吞并吐蕃、扫平突厥,一统华夷之地。武曌心中窃笑,情知薛怀义胸无点墨,被神棍蒙了,却看这老尼慈眉善目、说话乖巧,有不少迷信的百姓吹捧,于是也不揭穿,命其带领徒众入居麟趾寺,表面上仍以礼相待。

    法藏、圆测等真正的高僧自然不屑与这等“大师”结交,而薛怀义却自以为立了大功,与老尼互相吹捧,自此白马寺与麟趾寺交往甚频,两家的男女弟子也越走越近,私下里颇多“切磋佛法”的。相较那些谨慎修持的真僧人,这些假和尚、假尼姑似乎更热衷传法,走遍洛阳的大街小巷,到处劝人行善,当然也更乐于接受布施。佛门势力比天授之处更为强大,薛怀义更是倚仗圣宠无所忌惮,常欺辱道门,凡在街上遇到道士,必要痛打一顿。神都有一座弘首观,以前李唐之时香火极为兴盛,其观主侯尊是著名的道长,曾受天皇礼遇。有一次薛怀义与他不期而遇,竟命弟子将其掳回白马寺,强逼着剃了头发改当和尚。此类荒唐举动不可胜计,不但引发道门忧虑,也使一位名叫阿罗憾的胡人将军感到不安。

    阿罗憾是波斯贵族,已年近七旬,据说是安息帝国(又称帕提亚帝国,曾一度非常强大,常年与罗马征战,公元226年被萨珊波斯代替)后裔,在本国享有盛名。惜乎随着大食(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波斯日趋没落,丧失大片国土,皇帝伊嗣俟遇刺身亡,王子卑路斯逃亡至吐火罗(阿富汗及巴基斯坦西北部),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向大唐称臣,请求高宗李治出兵援助。李治慨然允诺,在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建立波斯都护府,册封卑路斯为波斯王兼都督,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并将大唐界碑立到吐火罗,自四镇以西至波斯以东,共设八十八个羁縻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座军府,大唐领土鼎盛便是其时。但紧接着唐又忙于吞并高丽,继而与新罗开战,吐蕃也渐渐崛起,自大非川之败后李治已无暇顾及波斯,卑路斯勉强支撑几年,终于穷途末路,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流亡至长安,阿罗憾就在那时跟随诸多贵族一起来到中原。

    两年后卑路斯含恨而终,但萨珊王朝的子孙仍不忘复国,调露元年(公元678年),卑路斯之子泥涅师在名将裴行俭护送下西归,企图发起复国战争。可是那次大唐出兵的首要任务是奇袭妄图叛乱的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护送泥涅师归国只是障眼法。结果裴行俭成功剪除叛乱回京复命,泥涅师只在伊州(今新疆哈密)、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募集到少量兵马,依旧是走到吐火罗就无法前行。此后吐蕃与大唐连年恶战,西域反复易主,泥涅师非但得不到援助,连和两京的联系都时常中断,进不能取胜,退没有归路,只能顶着波斯王的虚名原地蹉跎,至今已羁留吐火罗十余年。

    阿罗憾自入唐以来服役于军中,如今担任左豹韬员外将军,因年岁原因实际上已赋闲。他半生在胡半生在唐,目睹了大食侵占波斯,也经历了天授革命,很明白泥涅师的窘境,而且随着武周夺回四镇,隐隐有与大食建立友好邦交的意愿,这样一来波斯岂不永无复国之日?世事如此徒劳无益,既然他乡已成故乡,那就照顾好同胞的生活吧,为此他积极投身传教事业。昔日跟随卑路斯入唐的波斯人多居于长安义宁坊,迁都洛阳后则散居于会节、立德等坊,祆教(又名拜火教)是他们的忠实信仰;在阿罗憾等人努力下,洛阳南市修建了祆教寺,不仅用于传教,也教授故国的楔形文字、歌舞艺术和历史文化,承载着在华波斯人的思乡之情。而现在佛教势力强大,俨然有唯我独尊之势,连中原道士都被欺辱,他们胡人教徒岂有好日子过?

    阿罗憾深恐祆教被禁绝,为此绞尽脑汁,最终想出一个办法。祆教圣典《阿维斯陀》(波斯古经,有别于世界其他宗教的最大特点是善恶二元论,记载光明神马兹达和黑暗神阿赫里之间的斗争,最终善良战胜邪恶。光明代表神圣的思想对佛教、儒家有极大影响。)宣扬光明之神救世,而女皇以“曌”为名,日月凌空也是光明之相,何不以此为辞博得女皇欢心,换取她对自由传教的保护呢?佛徒既然能够通过宣扬弥勒转世获得女皇支持,祆教为何不能?

    他拿定主意,为营造出女皇君临万国的气势,又与同样担忧的景教(基督教)教士探讨此事,甚至还联络到东夷贵族高足酉——此人系高丽王族后裔,高丽国灭亡后归顺大唐,拥有正三品镇军大将军的头衔。高足酉虽不信教,但因来俊臣构害泉献诚之事颇感忧虑,唯恐自己受到同样的勒索,也想跟女皇拉近关系得到保护,故而与阿罗憾一拍即合。

    他们商议妥当,又一起找到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声称女皇之德临于万邦,光明无限照耀四海,各教子民无不尊仰,愿意出资为女皇修一座纪念建筑,永远铭记武周王朝的丰功伟绩。武三思在李昭德手下日子也不舒服,好事送上门来焉能错过?赶忙带这帮四夷酋长、异域教徒入宫面圣,武曌大喜过望,当即批准他们的请求,马上准备筹建。

    事情办成了,阿罗憾却半喜半忧。喜的是教会得到了女皇庇护,现在薛怀义见了他也毕恭毕敬的;忧的是此事越闹越大,这座建筑远超他的预想。他最初的设想是效仿古时大秦国那样修一座纪功柱(图拉真纪功柱,坐落于意大利罗马,至今犹存),可上奏之后女皇却给纪功柱起了个别名,唤作“天枢”,交由著名画师、新罗人毛婆罗设计,宰相姚令璋督工建造,而且让儒生、僧侣、道士、教士广泛参与讨论,由武三思撰写铭文——这可真是万国文化的大杂烩,最终会修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大伙受到朝廷重视,热情都很高,因为各自信仰不同也不免鸡吵鹅斗一番,讨论了半个月仍没画出草图,但地点和材质却定下来了。地点选在皇宫正门、天津桥南岸,为象征武周社稷万年牢固要用铜铁铸造!这可愁坏了阿罗憾、高足酉,上哪儿去找那么多铜铁?但自己挖的坑得自己填,况且天枢位于重要位置,关乎国家体面,决不能有纰漏,二人只好献出大笔家产并动员在京的西域胡商捐献铜钱。

    上至女皇下至百姓,大周的臣民正热火朝天地建设他们的国家,而此刻从营州(今辽宁朝阳)又传来消息,东北的室韦部落造反。作为和契丹、靺鞨、奚族同等级的小藩,这一事件并未引起多少重视,朝廷派刚刚建功的李多祚前去征讨,不到一个月就戡平了。

    然而谁也没意识到,这场小叛乱其实是个警讯,是后来滔天巨浪的前奏……

第88章 武曌严惩酷吏,边庭危机四伏() 
一、心慕嵩岳

    长寿三年春,就在李多祚平定室韦叛乱的同时,帝国的西南也传来好消息,永昌(今云南西部)一带的蛮族二十余万户归附中原。

    昔日吐蕃强盛时于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攻克了大唐西南重镇安戎城(今四川汶川附近),就此打开了通往蜀地的通道,在这以后论钦陵数度侵入蜀中劫掠,逼迫西南羌人、蛮人转投吐蕃。垂拱四年武曌派韦待价统军西征,意欲收回西域四镇,同时打算征巴蜀之兵开辟山道直击吐蕃,于是在西南重建姚州都督府(今云南洱海一带),但转年韦待价便在寅识迦河(今阿克苏河)战败,开辟第二战场的想法就此搁置。可由于姚州官员管理不当,蛮人部落发生大规模叛乱,自剑南逃亡而来,土匪也混杂其中,使西南陷入混乱。鉴于这种情况武曌采取剿抚并行的策略,一面派右玉钤将军张玄遇统兵戡乱,一面派深谙蛮人事务的监察御史裴怀古安抚招诱,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反叛势力逐渐分化瓦解,西南基本平定,蛮人再度归附大周控制下。这也意味着吐蕃失去了对该地区的影响——至此,武曌已在与吐蕃的对抗中稳占上风。

    为此朝廷又有一番朝贺,薛怀义也趁势向女皇献上第二件礼物——又是个大活人。相较上次来的老尼,这位“大师”更奇特,他姓韦名什方,非僧非道自诩仙人,自称生于孙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至今已将近五百岁,一直隐居在嵩山,还会炼制长生不老药。如果说前番那老尼只是指佛穿衣、赖佛吃饭,那这位“仙人”简直就是地地道道的骗子。吊诡的是女皇依旧没有戳破谎言,对韦什方甚是礼遇,还让他到朝堂上与百官见面,公然询问他在嵩山的生活。这究竟意欲何为?

    皇帝的心思总有人千方百计去猜,经一番揣摩大伙明白了,礼待韦什方不是看薛怀义的面子,而是看嵩山的面子——女皇想封禅啦!

    其实早在革命之初就有人提议封禅,始作俑者是当时的地官尚书武思文。这位武尚书原不姓武,他原名李思文,乃李次子。昔日徐敬业叛乱攻打润州,他身为润州刺史坚决抵抗,并在城池陷落后拒不投降,徐敬业嘲讽他:“叔父阿附武氏,应改姓武。”后来叛乱平定,武曌真的命他改姓武,认作同族,并加封上柱国(正二品勋官)、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文散官)、卫县开国公,给予极高荣誉。而武思文心里清楚,女皇所做的一切都是表面文章,自己当初反抗侄儿意在保卫李唐而非捍卫武氏,并不能真的得到信任,平叛的首功者李孝逸还不是事后被害?故而他谨小慎微以求避祸,因此在天授二年初联合各地朝集使上书请求封禅;但女皇谦称自己无才无德,并未答应。武思文此举遭岑长倩、乐思诲等人厌恶,武承嗣、武三思也不拿他当自己人,所以很快被排挤为地方官,如今已病故。

    不过武曌拒绝武思文的美意并非心中不愿,而是情势不容,当时她刚改朝换代,还未做出任何政绩,怎好告成于天地?现在情况不同了,她顺利延续太宗、高宗的统治,国家日渐兴旺,户口较贞观时成倍增长,对内通过大案稳固权力,对外收回了吐蕃夺去的领土,取得这样的成绩当然可以炫耀。遥想乾封之际她曾逾越制度,以亚献的身份参与祭祀,虽说那已是惊世骇俗之举,但毕竟还是李治的配角,现在她打算自己充当主角,以大周皇帝的身份再次沟通天地。然而她的封禅与历史上任何一次都不同,皆因封禅地点不是泰山,而是嵩山。

    武曌这样筹划有她的道理,首先嵩山居天下之中,比泰山更能彰显中原至尊的地位。嵩山本就是上古周朝的圣山,传说周武王、周成王都曾祭祀,《诗经》所谓:“嵩高维岳,骏极于天。四国于蕃,四方于宣。”《史记》也载:“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武曌既然追慕圣朝,以周为国号,自诩是郕叔姬武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