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清兴衰录 >

第6章

大清兴衰录-第6章

小说: 大清兴衰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满清不可能是过来看戏的。。。。。李自成同学还是很天真的,竟然还抱有满清过来看戏的幻想,这点也证明了他的失败不是没有道理的。
  两军相持,战场上出现了第三支足以改变力量对比的势力,作为一军统帅没有清醒的认识,一如他进北京之后的短视行为。
  他如果能派一部分兵马挡住吴三桂,另一部分人撤回北京保存实力,事情还有转机,毕竟满清经常来内地抢劫,名声并不好。如果能保持有生力量,和满清相持,还不至于这么快败退。
  这次野战,是山海关大战开战以来最激烈也是最残酷的,双方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战力和悍不畏死的气势,是双方最高水平的较量。
  李自成在和明军作战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很厉害的作战方法。
  先派3万骑兵,在前面,称之为三堵墙,假装失败,引诱敌军,后面留有三万步兵以逸待劳,用长枪迅速刺对方,把对方的马匹放到,然后前面诱敌的骑兵再返回一鼓作气,打垮对方。这个作战方法需要组织者有很高的战场控制能力和个人魅力。李自成是具备这两点的。
  吴三桂的部队白布缠在肩膀上或者背上,全部关宁铁骑列阵山海关西面,作为前锋部队。他身后的阿济格、多铎部队被关宁军遮挡起来,东边多尔衮的部队则一直延伸到海边。
  吴三桂刚刚投降了清军,很想表现一把,格外勇猛,来往冲杀,虽然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但一开始在战斗形势上并没有处于劣势。
  吴三桂的四万部队被两倍于己的十万大顺军包围在中间,虽然他左冲右突,多次冲开大顺军的包围圈,但随即又被李自成在庙岗上用旗号指挥机动部队补上缺口,因此始终无法杀出重围。
  惨烈的搏杀,自早上起一直杀到午后。李自成的“三堵墙“战法慢慢地发挥了作用,吴三桂所部因为兵力上绝对劣势,终于开始显露出败象。
  多尔衮自开战后一直在冷眼旁观,多尔衮很清楚北京是个什么样的都城,他自己就曾经两次率大军攻打过北京,都是无功而返。而李自成这回轻而易举地一举拿下了北京,这对他的震动极大。
  要想征服对手,首先要了解对手,吴三桂是什么人多尔衮还比较清楚,对于李自成,他就没有把握了,他一边观察吴三桂,一边观察李自成的实力。
  现在,仗已经打了半天,他想要知道的,也都知道了。因此当他发现吴三桂的部队开始呈现败像时,他立刻决定全军出击,列阵在关宁军背后的阿济格、多铎,至少拥有两万骑兵。他们从吴军西面绕出,向大顺军侧翼发起了攻击。
  也许历史真的由无数巧合组成的。这个时候在山海关地区,突然自西向东刮起了一阵狂风,据考证,可能是沙尘暴。
  大顺军处在下风,在迎面而来的风沙剧烈扑击下,连眼睛都无法睁开,更不要说战斗了,一时乱成一团纷纷后退,战斗力急剧降低,几乎处于无法还手的状态。
  但清军却是顺风而来,战斗力不但完全不受影响,还因顺风使得弓箭的射程大大增加。密集的箭矢犹如雨点一般落向大顺军,随后骑兵冲进了大顺军阵。瞬间,大顺军阵尾就被彻底击溃。
  李自成这个时候一看清军介入,二话没说,他做了个选择:拔马就跑。
  之前说了李自成这个野战战法,对于主帅的要求非常高,李自成这么一跑,大顺军立马就崩溃了。头号大将刘宗敏又受了伤,大批大顺军部队被清、吴联军压向东面,但东面尽头是大海,再无退路,跑到这里的大顺军沿着海边继续溃退,要么被砍死,要么就掉到水里被淹死,几乎全部身亡,清、吴联军一直追杀到四十里外。###第7章 李自成的溃逃
  李自成在这次战役中撤退的很突然,表现是很不负责任的。
  本来大顺军虽然呈现败象,如果有点秩序,还能保存有生力量,这样李自成拔腿就跑,直接导致大顺军溃不成军。
  对于李自成为什么要逃跑,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害怕清军。这反映了他的自身能力问题,李自成作战,只能打顺风战,打不了逆风战,从他几十年和明朝作战的结果就可以看出,李自成作战,除非兵力远大于对手,否则很难取胜。
  当年洪承畴、卢象升打的李自成满地找牙,李自成对这些人是很害怕的。对农民军来说,卢象升就是卢阎王。李自成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人最后的结局要么牺牲,要么归降,遇到的对手都是清军。
  这就使得李自成还没打,就有点害怕了。加上清军又是在大顺军疲惫的时候突然发动攻击,一举击溃了大顺军的侧翼,和吴军对大顺军形成夹击之势,李自成的心气就没了。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李自成只能欺负弱小,只能欺负手无寸铁的北京人民,只能欺负已经投降的明朝官吏。
  他没有战略眼光,他的优势仅仅是比一般的人多打了几仗,积累了一些战场的经验。
  他在造反斗争中,仇视统治阶级,看到了人民生存的疾苦,同情最底层的农民阶层,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但是当他手握权力的时候,他不能很好的转换自己的思路,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机会只会青睐有能力的人。
  李自成意识不到管理一个国家不能带有情绪,国家各个阶层的矛盾需要的是调和,而不是激化。激化矛盾所得到的后果不是消灭剥削阶级,而是天下大乱。
  在灾区以及被明朝财政制度、贪官污吏们盘剥得无法生活的西北、西南等农村,“闯王来了不纳粮”是具有巨大诱惑力的。
  而在北京这样的地方,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而不是满街抓人拷打索取财物。
  他颁布了追赃助饷这样不成熟的法令,让这样的行为披上了合法外衣,并被推广成为一项运动以后,马上会进入一种失控的无序状态,绝无可能那么容易就被制止,即使是发起者也一样不能。
  三百年之后,我们国家同样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文革十年,毁掉了一代人的成长,拖慢了中华崛起的节奏。
  他没有做好统治中华大地的准备,建立政权一年多,连政府没有最基本的立国之本——完善的财政和赋税制度都没有能够建立,而是靠“劫富济贫”这么一种近似抢劫的形式,来维持庞大的财政和军费开支。
  国家统治,需要的是制度,需要的是法律,而不是领导者一拍脑袋,在封建社会这只会引起人民大众的恐慌。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毛主席语。
  大明帝国的官僚除了贪污,他们的确还是有点治国能力的,这是李自成集团所缺少的,他没有看到。他只看到了贪官污吏。
  李自成摧毁了旧的统治集团,尽管这个统治集团是腐朽的,但是他却没有能力建立一个新的秩序,占领北京后依然停留在摧毁阶段,没有进入建设阶段。事实证明,没有秩序比腐朽的秩序更让民不聊生。
  中华大地从此再没有形成过统一的政府,没有统一的号令,去抵御清军的南下。各个政府在互相倾轧中被清军逐一击破。
  所以李自成不是英雄,终李自成一生,他只是停留在造反这个最初级的层次上。
  落入俗套地说,他的成功是极其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率领的东征军基本损失殆尽,步兵被全歼,骑兵伤亡过半,这次战役中死亡的双方士兵遗骸,甚至在三年后还依然可以看见,足见死亡人数之多。
  山海关之战的后果是惨重的,中华民族被奴役了将近300年,中间发生了无数屠城事件,无数平民百姓流离失所。李自成带领穷苦百姓造反的意义是积极的,让大家有口饭吃,但是带来的是结果却是十室九空。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李自成的功过是非,也很难说清楚李自成到底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历史也没有如果。后来者需要做的是吸取李自成的教训。这才是第一位的。
  经过山海关之战,大顺的精锐部队被全歼,只剩下少数骑兵,这还不是李自成最大的损失,李自成手上还有几十万的地方部队,这一战最重要的是击溃了李自成的信心。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满清当然确实强大,但是满清有个最大的缺陷,人少。
  如果好好的整顿一下,李自成也不见得就会这么快失败。
  但打仗打的就是个自信,《亮剑》里,李云龙为什么打仗那么猛,主要就是他有那么一股子精神气。
  李自成只要好好整顿,假以时日,训练出一只部队并不难。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率领战败的三万多人马退到了北京,距他第一次进北京的时候,只有40天不到。
  如果李自成还想东山再起,他应该赶紧组织有生力量,抵抗清军。然而失去了信心的李自成,他现在更多的想着逃跑,当然在此之前,还要做一件事情:把吴三桂一家38口给杀了。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追尊七代考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礼。
  过完皇帝瘾后,李自成立马率兵逃跑。###第8章 大清,大清
  在李自成逃离北京的第二天,多尔衮在蓟县获悉大顺军已经撤离北京,命令多铎、阿济格和已经被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等带领精兵火速追击,目的是进一步重创大顺军,尽量截留被大顺军运走的金银财物。
  他自己率领部分兵力于五月初二日由朝阳门进入北京。
  不过当时北京城里的官绅士民并不清楚吴三桂已经投降清朝等情况,纷纷传说吴军杀败大顺军,夺回明太子朱慈烺,即将送回北京即位,因此准备了皇帝的卤簿法驾出城迎接。
  没想到昂然而来的是清摄政王多尔衮,许多人大吃一惊偷偷溜走。
  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人多,人多了,于是什么鸟都有。总有那么少部分人要做点让人很不愉快的事情。
  于是少数官僚就将错就错地把多尔衮迎入劫后仅存的武英殿,拜倒在爱新觉罗皇室脚下。
  五月初八日,清军在庆都(今河北省望都县)城东追上大顺军。李自成命蕲侯谷英率兵阻击,被清军击败,谷英阵亡。接着,清军又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再次获胜。大顺军在畿辅已无法立足,经井陉退入山西,留精兵扼守固关。追击的清军于五月十二日返回北京。
  北京短短一个多月,换了三拨人。大顺军进京时绝大部分明朝官绅都报名请用,清兵占领北京后,大家面对辫子军,大部分官僚还是不愿意给他们当官的,很多人都逃往江南。
  也难怪大家都逃了,满清之前给人的印象太坏了。
  关于满清,这要从努尔哈赤开始说起。
  鉴于满清统治中原之后,经过几百年的舆论宣传,大家都认为努尔哈赤是天才的军事家,政治家,雄才大略,大清国的奠基者。
  我认为,这个说法,要加个限定范围:对满清而言。
  对于大明的老百姓来说,努尔哈赤就是个魔鬼,恐怖分子。他所到之处,对于大明的百姓来说,意味着野蛮,意味着抢劫,意味着破坏和杀戮。
  抢的多了,明朝政府发了飙,建立了关宁防线。最后过于迷信武力的恐怖分子努尔哈赤在锦州袁崇焕面前吃了个败仗,据推测可能中了炮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