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平安传 >

第193章

平安传-第193章

小说: 平安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天之后,孔武阳得到官府的命令,让他把全部将士以总旗为单位,分批离开瓮城。孔武阳询问要去哪里,但没得到回答。
  接下来大约半个时辰就会开城门一次,会有一队全副武装的官兵在城外等候,押送一个总旗六十多人的俘虏离开澧州。当天中午,孔武阳随另一个总旗的人马离开了,剩下的部将都纷纷向他告别,期待有朝一日能在他乡重逢再叙生死之交。有个将领强笑道:“若是哪天回去了,孔指挥的小子得认俺做干爹。”孔武阳也回笑道:“就这么说定了。”
  在官兵的催促下,孔武阳率领几十个将领出了城门。刚出城一会儿,又来了一队官兵,拿着麻绳不由分说就将俘虏全部反绑,又用绳子栓在一起,防止他们单独逃跑。
  他们被押着向东步行,沿大路走了一段距离,然后就被驱赶上了一条小路,几十个人排成长长的一路。小路前面是澧州东面的一片山林,孔武阳发现路上丢着朱雀军使用的水袋铁盔等物,证明之前的人也是走的同一条路;而不是像官府所说,把他们分开收押。孔武阳顿时觉得十分不妙。
  他的脸色越来越苍白,但毫无办法,手被反绑,周围有披甲执锐的官兵看着。
  行至山林边上,又见一队松散的官兵在那里,有的坐在地上啃着干粮喝水,有的冷笑着看着俘虏。孔武阳被驱赶着走进山林,没一会儿,就看见林子里有个几个大坑,坑边的泥土黏糊糊的全是血,鼻子里也闻到了一股让人作呕的腥味。众人顿时哗然,纷纷停止了前行,想要跑但绳子栓在一起,一时混乱人们不可能一起向一个方向跑,顿时许多人摔倒在地。一小支马队很快冲了过来,扬起皮鞭在人群里胡乱挥打,顿时惨叫痛呼不已。
  人群已经十分混乱,两股官兵戒备将六十多人围在中间,但并不马上杀他们。很快十几个官兵出列,一员小将抽出腰刀砍断了绳子,将分开的十几个人先鞭打驱赶到一个大坑边,凶神恶煞地喝令他们跪下;后面站着一排拿刀的官兵,一声令下,随即挥起军刀,向俘虏的后颈砍去,大部分人的脑袋并没有被砍下来,但几乎是活不成了,当场鲜血飞溅,人们摔进了土坑里,另一些持长枪的官兵则在坑里胡乱戳了一顿,确保俘虏全部被杀死。
  孔武阳很快也被驱赶到了坑边,他平时受人尊敬,就连皇子张宁和他说话也不会大呼小叫,这时却被像牲口一样鞭打,来到坑边腿上顿时挨了一脚,不得不跪倒在前。他向下一看,里面全是狼藉的尸体,许多死尸大睁着眼睛,泥土和血都搅合在了一起,场面十分恐怖。孔武阳不再挣扎了,他闭上了眼睛,一时说不上是懊悔还是什么感受,最后浮现出了家里尚未成人的小儿,希望他们母子能好好活下去。


第二百五十四章 下雨天(2)
  武昌府,湖广三司治所。浪客这是一座古老的城,无处不透露出它的沧桑岁月,斑驳的城墙,长满青苔的院落,地面上磨损严重的石板。
  于谦刚从官邸中走出来,忽然脸上一点冰凉,抬头看天时,只见雨点由疏而密,渐渐就下起大雨来了。他怔在那里,良久看着雨幕拉开,耳边响起“哗哗”的噪杂之声。随从忙踢了一脚马腹,一边走一边说道:“主公稍等,小的回去拿伞。”又有人劝道:“您快到檐下避避雨吧。”
  他仍坐马上一动不动,好似入定了一般。但他并没有出神,恍然之间周围的一切都变得从来没这么清晰。
  街巷中有人徒劳地抬着臂膀遮在头顶,在雨中奔跑,突然的大雨让人们惊慌,却生生为这座古老陈旧的城市平添了几分活气儿。兴许千百年后这座城市还会是这般模样,人们已经忘记了曾经发生的大事;就算是今时,人们也只看重眼前的小利,又有多少人去过问国家兴衰之势?
  就在这时,只见主街旁边的石巷中两把油纸伞“走”来,前面的伞下,只见一袭浅浅的襦裙在湿润的风中飘荡,下摆已经被溅起的雨花打湿了。陈旧的街巷,新的裙袂,色彩反差明快美好,如同画儿一般。
  于谦这才发觉,好像过来的正是他的夫人董氏。正好官邸的后门过来就是走这条巷子。
  董氏走到马前,只见于谦在雨中呆呆的想什么,脸色有些沉郁,她也莫名地感到有些忧伤起来。她轻轻说道:“夫君下马来,我给你送伞来了。”
  于谦却答非所问道:“武昌府下雨,常德是否也同期有雨?”
  “要不夫君作首诗念想一番她吧。”董氏轻轻挖苦道。很久以前“方姑娘”写过一封信给于谦,就是来自常德府。
  于谦听罢一拂袖子道:“妇人之见!”说罢也不要伞,踢马便在雨中穿梭而去。
  ……
  常德同样下雨了。一天之后,城外的雨中已是人马如蚁,不复宁静。地上泥泞不堪,别说火器弓箭,就连马兵都慢得和步兵一样。身披铁甲手持铁器的官兵拖着沉重的步伐在泥泞中跋涉,铁甲的冰凉透过湿透的衣衫贴着人的肌肉,将士苦不堪言……薛禄已经下令两营官兵出动了。
  朱雀军同样只能被迫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应战。张宁不可能下令暂避敌军进攻,如此泥泞的道路,火炮根本没法运走,要退兵只能丢弃辎重,没了火炮如何有效攻城?一旦撤军就意味着丧失这次攻城的战机。
  其实张宁及参议部早就对雨中作战有所准备,只是没料到官兵真会在这样十分不便的时候出击,折磨对手的同时恐怕也是在折腾自己。不仅远程兵器一律不能使用,士兵身上的衣服盔甲浸水之后比平常重得多;而且古代可没有水泥路面,一下雨道路就是泥坑,上面稀泥下面的土硬,滑得一不留神就会摔倒。
  部下照样要拿遮挡的东西让张宁避雨,但张宁拒绝了,骑在马上陪将士一块儿淋雨,所有的人全身早已湿透。只有桃花仙子拿了顶斗笠却不戴,抱在胸前……张宁是明白缘故的,古代没有文胸,衣服一湿贴在身子上女子就要走光。
  周围有将领大骂薛禄,不过张宁看起来却很乐观的样子,他大声道:“咱们可不想在这鬼天气里消灭敌军,敌军也甭想消灭咱们,我就不信,这雨能连续下它半个月!”
  众人哈哈大笑,正是苦中作乐。
  这时张宁大喊一声:“整军备战,准备迎敌!”
  号角在雨中吹响,雨声同样无法掩盖住将士们沉重的脚步声。中军没打算要进攻,全部兵马都收缩在营寨附近,两股人马分别在南北两面布方阵,还有一部分人留在营寨里严阵以待,作为预备队。
  张宁慢腾腾地骑马在阵营中巡视,雨水不断从帽子边缘留下来,他伸手抹了一把脸,嘴角却尝到一丝咸咸的味儿,估计是头上之前干掉的汗水被雨水冲下来了。娘的,大热天的快十天没洗澡了,正好淋雨当洗澡。
  这时雨幕中隐约看到了人影,无数黑漆漆的人形似乎在蠕动,雨中突然来了那么多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抢洪救灾的人马。
  张宁扬起佩剑大喊道:“让敌人瞧瞧,咱们朱雀军不用火器照样是铁军!”
  “朱雀军必胜、必胜……”“万岁!”众军在雨中呐喊大呼,两军已越来越近了。衣甲打湿之后都黑漆漆的分不出颜色,一时间地面上缓缓被一大片乌漆漆的颜色布满,如同天上的乌云。
  官军南北两面进击,但道路泥泞和视线不清导致进攻没能同步,北面的官军先来一步。指挥作战的韦斌怕大股人马挤在一起出了意外导致崩溃,于是他下令前面的一部在官军接近后主动向前推进交战。
  双方兵力差距不是很大,横向宽度摆开相当,大部分远程兵器也没法用了、骑兵冲击也实效,这仗实在枯燥至极,唯一的法子只有走到一起面对面对捅……可见任何因素都无法阻止人类相互厮杀,假如有一天突然全部人都不准用武器了,可能还会发生用拳头牙齿大规模殴打的场面。
  就在这时,军乐队的那父子带着徒弟奏响了琴笛之声,这才让一场了无生趣的厮杀有了一分点缀。前列的百户官们纷纷拔出佩刀,大喊道:“进攻!”湿淋淋的朱雀旗缓缓平放下来,在空气里一点又抬起。片刻之后,一大片将士便拿起了兵器缓缓开始向前推进。
  队形实在没有平日那般整齐,人们步伐沉重而歪歪斜斜,勉强保持着队形。虽然刚刚才有三殿下和武将们在阵中鼓舞,大伙也在雀跃呐喊,并且还有音乐伴随他们前进;但是,将士们仍然充满了紧张,谁也不敢说此时自己真的一点都不害怕。
  两边的步军十分缓慢地向前靠近,如同两股长长的浪潮,直到近得能听见对付粗重的喘息。双方如同商量过的一般,都是前两排长枪手,后面主要是刀盾手;因为只有这样才最好,这个时代东方主要的近战兵器本来就是刀和枪,前面的对冲、队形十分密集,需要长达一丈多的兵器才行,不然如林的长兵器冲过来,躲没地方躲挡又挡不住。
  “杀!”“杀!”泥泞中响起了人们疯狂的呐喊,长枪已经相接了,喊声中能听到木杆相互碰撞的“噼啪”声音。片刻之后,互捅就开始了,惨叫声和金属叮当碰撞声夹杂在一起,哗哗的雨声更搅合得战场上噪杂一片。营寨里管弦悠扬的音乐在粗暴野蛮的杀声中顿时黯然失色。
  双方都无法保持攻击梯度和冲击力,没一会儿队形都开始乱了,各持兵器在泥泞和血水中混战,甚至出现了一些人在泥坑里扭打的场面。果然这种战斗方式还是效率太低,冲没法冲跑没法跑,全都陷在泥泞里,而且冲前面的人几乎都披甲,被击中一刀一枪很可能死不了也伤得不重,杀人效率也低。双方打了许久,各有死伤退了回来。
  下午时南面的官军又发动了一场进攻,照样没法奏效。
  第二天,雨小了许多。朱雀军改变了战术,他们不再以横向排列的队形,而改以几个方阵正面推进,方阵之间空隙较大、但因此有了更大的纵深。
  两军再次接敌后,朱雀军前面在拼杀,后面拿起只有几尺的短枪一齐投掷。这下朱雀军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他们因为有纵深打击杀伤力明显增强。
  从以前起朱雀军步军本来就装备了一两枝短枪,除了是为潮湿天气作战的准备;最大的原因是短兵相接的战斗,长枪只能在起初使用,一旦两军冲到了一起,长达丈半的长枪就毫无作用了,你捅不到近处的人,这时候就得用腰刀更好,但是用刀砍铁甲很容易折损。参议部因为考虑士兵负重和军费问题,所以给步军另外装备了木柄短枪。不料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官军在冷兵器战场上被击退。
  等到第三天时,雨停了,天气转晴。


第二百五十二章 澧州(2)
  尚在武昌府的于侍郎(兵部右侍郎)听说澧州的事后为时已晚,当即写信送到常德府质问。又因有其它的事,于谦便招薛禄返回武昌面见。
  薛禄仍不知错,对自己干下的残暴之事不以为然,认为“贼兵”活着就是后患,朝廷也不会追究责任。于谦忍不住发火道:“叛军已经缴械成为阶下囚,你这么杀他们有何益?何况据报近一千人中大部分是叛军刚刚招募的新丁,这些人刚不久前还是农户,妄加屠戮有什么用?”
  薛禄无言以对。于谦又道:“纸包不住火,此事一出,往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