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锦绣大明 >

第502章

锦绣大明-第502章

小说: 锦绣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

  万历看着杨震如此模样,眉头就忍不住皱了起来:“杨卿你这模样可实在有失体统了,怎么不换一身衣裳再进宫来见朕呢?”

  “还请陛下恕罪,臣昨日才进京城,之后忙着安顿手下受了伤的兄弟,只在馆驿中歇息了两个时辰,之后便赶来宫里交旨,一时倒忘了自己身上的情况了。”杨震说着再次躬身道歉。

  万历所以这么问,就是怕有人以此为借口发难,倒不是真的怪他。以他对杨震的了解,他既然这么来见自己,就一定有他的用意。而有了皇帝这么一问后,其他官员还真不好以此来攻击杨震的轻君之罪了。

  万历听出了杨震话里的意思,便微微一皱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杨卿你身上显然带了伤,又说有锦衣卫也受伤了,难道还有人敢伤锦衣卫不成?”

  见皇帝如此上道,配合着自己提出这个问题,杨震的精神便是一振,但语气却显得有些沉重:“回陛下,臣带人自江南回京,一路之上遭遇了不下十次截杀埋伏,全赖手下兄弟以命相搏,才得以平安回到北京。奈何却也使三十四名锦衣卫兄弟命丧敌手。是臣无能,丢了锦衣卫,更丢了朝廷的颜面,还请陛下责罚!”说罢这话,他又再次跪了下去,一副自责不已的模样。

  “什么?”众人闻言不禁大惊失色,不单是皇帝和一般的臣子,就是梁来兴等几人也是一脸诧异,不敢相信在这大明天下居然还会发生这等事情。

  杨震可是锦衣卫镇抚,锦衣卫可是皇帝身边最亲信的一支人马,有人敢对他们下手,那几乎就和造反相差无几了!

  当然,也有人暗自在心里转着念头,觉着杨震或许是在说谎,只是他们也猜不透杨震为什么会说这么番话,难道是为了博取同情么?

  “杨卿,你且起来,快把实情向朕说明白了,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些敢对你们下手的,又都是些什么人?”皇帝在一愣之后,很快又恢复了正常,赶紧询问道。只是他的语气已变得有些森然了。

  “臣遵旨。”杨震这才站起身来,用平静的语气将自己等人在江南离开后,遇到敌人袭击的种种状况道了出来,直说到最后的松罗镇之战,末了才道出了自己的看法:“之前臣虽然有所猜疑,却也不敢妄下定论,但松罗镇一战后,臣却从那些贼人手上缴获了许多军中惯用的弓弩,另外,也从那些被杀的敌人身上搜到了数枚军中腰牌,这才确信那一路之上几次欲杀我们的竟是我大明军队……”

  “你说什么?竟有此事?”所有人再次惊得神色剧变,万历更是失声惊呼起来。就是一直神色如木雕石塑般的张居正也是微微变色,眼中有异光闪过。

  杨震低头道:“臣不敢欺君,这儿便有一枚臣缴获来的腰牌。”说着,他便从袖子里取出了一块木质腰牌,递到了一旁的太监手里。

  皇帝接过腰牌,仔细翻看了一下,发现自己看不出什么名堂来,便道了一声:“兵部尚书何在?”

  “臣在!”此时的兵部尚书已换了人,乃是正值盛年的方逢时。一听皇帝招呼,他赶紧出班答应,随后小心地接过那腰牌,在端详了片刻之后,点头道:“启奏陛下,这正是我大明军中通用的兵卒腰牌,根据上面的记号来看,乃是属于徐州卫所的凭信。”

  “此事就交给方卿你来查个明白了,无论是什么人,但要是与截杀锦衣卫相关的,都要一查到底,严惩不贷!”万历寒声道。

  “臣遵旨!”方逢时忙答应一声,又瞄了一眼杨震,心知这次的事情一定小不了,这家伙还真是个能生事的主儿啊。

  见杨震一到,就喧宾夺主一般将自己等人晾到了一边,只让所有人都去留心他们锦衣卫被人截杀一事,这让梁来兴很有些不是滋味儿。见事情已告一段落,便想重提参劾之事。

  但他才刚想开口,杨震却又早他一步说话了:“陛下,其实并不需要如此费工夫详查,若臣所料没错的话,此次臣等被袭应是出自华亭县的徐家,也就是徐阶老大人的家人指使!”


第六百三十八章    早朝风云(下)

  杨震此言一出,顿时满殿哗然。众官员立刻就发出了阵阵惊呼,同时还有不少人相互交头接耳起来,若今日是大朝会,只怕风纪官员就有的忙了。不过无论大家的表现有多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不信杨震所言。

  别说就在刚才发生了有人为徐家不平弹劾杨震的事情,就是没有这事,以徐阶以及徐家在众官员心目中的地位,也不会有多少人认可杨震的指控,只会当成是他的诬陷,锦衣卫陷害朝廷忠臣的事情难道还少了么?

  面对众人的质疑,杨震却并不见半点慌张,只是定定地站在那儿,脸上一副早有所料的模样。而他这样子却更是惹来了其他人的反感,尤其是梁来兴,此时更是忍耐不住,当时就指着杨震的鼻子斥道:“奸贼,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如此污蔑徐老大人,你真当天下人都是瞎子不成?”

  说到这儿,梁来兴又转身朝万历深施一礼:“陛下,臣以为杨震他在江南欲加害徐家未能得逞,便又跑到京城来妖言惑众,实在罪不容诛,还请陛下杀此奸邪以正视听!”

  “臣也以为这杨震所言皆是一派胡言,更是对朝廷和百官的毁谤,还请陛下严惩!”

  “臣附议,求陛下严惩杨震以安人心!”……

  一时间,之前与梁来兴一道弹劾杨震的那些官员又再次纷纷开口,对他喊打喊杀起来。

  面对这么多人的攻击,杨震不但不见半点惊慌之色,反而露出了讥讽的冷笑来:“百姓都言官官相护,今日我算是见识到了。原来各位大人为了替徐家出头,竟是能颠倒黑白到如此境地的,连我为何会有此一说都不作追究,便口口声声直斥我为奸邪,试问各位大人,你们可有什么证据么?若说你们不是徐阶的朋党,我想都没人不信吧!”

  这话说得既在理又诛心,直让梁来兴等人面色一变,心里也是暗自发紧。他们可没想到杨震这个锦衣卫头目竟是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连消带打,还把自己等指做了朋党,若一旦被人信了几分,自己等人将来的仕途前程可就大有问题了。

  虽然大明朝廷在嘉靖朝时就已出现了诸多党派之争,但这种各立山头,相互倾轧算计的小团体作风还是深为有识之士所厌弃的。尤其是如今当政的张居正,更是对这种作风大为不满,只要让他查到某些人有结党的可能,就会让这些人很快在朝堂之上消失不见。

  明白这一点的几位官员都不觉有些心虚地瞥向了张居正。但映入他们眼帘的,却还是张首辅那张古井不波,不带半点情绪的方脸,就仿佛他已如高僧般入定了,殿内的争吵分辩完全没有听入耳中一般。

  可他越是如此不动声色,这些人心里就越是担心,唯有通过反驳杨震来向张阁老表明立场了。在稍一愣后,梁来兴便再次驳斥道:“杨震你血口喷人,我等不过是看不惯你诬陷曾有大功于朝廷和国家的徐老大人,这才不得不仗义执言。至于你说证据,你之言行难道不是证明你是奸邪的最好证据?倒是你,恐怕是拿不出任何能指证徐家会对你们下手的证据吧!对了,要是真论起来,说不定就是你口中所谓的沿路被人追杀一事,也只是你们锦衣卫自己编造出来的假话!”

  “梁大人所言甚是,下官也是这么想的!”

  “徐家如今不过是耕读传家的士绅人家,又怎么可能有能力派人追杀你们锦衣卫呢?这一切不过是你们为了陷害徐家所编造出来的谎言罢了!”

  几名官员很快也镇定下来,再次纷纷开口指斥杨震,誓要将他驳倒,个个都显得极有气势。

  “哈……各位大人指鹿为马的能力确实不俗,倒是叫杨震长见识了。”杨震嘲弄似地一笑,却也没有和他们强辩的意思,而是转身朝万历道:“陛下,臣既然这么说了,自然是有理由的。”

  若说这殿上百来号人里还有人肯相信杨震所说是徐家沿路截杀他们的话,万历绝对是其中的一个。见杨震这么说了,他便很是配合地一点头:“那杨卿你只管说便是了。若此事确实罪在徐家,朕……还有张师傅一定会为你做主的。”说话间,他着意地看了一眼张居正。

  之前一直没什么表情的张居正在听到皇帝这话后,面颊却不觉微微颤动了一下。只不过这动作实在太过细微,并没有人能觉察到这一点。

  现在皇帝已让杨震说话了,梁来兴等人即便心下再是不情愿,也只能暂时闭口。同时,他们的心也不自觉地提了起来,一丝隐隐的不安已生了出来。

  杨震再次谢过皇帝之后,才缓慢地开口说起话来:“各位大人一定很奇怪,我怎么就敢一口认定是徐家派人追杀的我们,若说实质证据,我确实没有。因为当时急于脱身,虽然咱们杀了不少追击者,却也不可能在那时候验明他们身份的,除了知道他们是卫所官军外,也就没有其他线索了。

  “但是,没有直接证据,却不代表我就找不出理据来。因为就我所知,至少在那一段时日里,只有徐家的人,才会如此不顾一切,不遗余力地欲要阻止我带了兄弟返回京城,哪怕因此会暴露更多的罪行,也在所不惜。只因他们有一个巨大的罪名和把柄已被我们查到了,并掌握了确凿的证据!”

  大殿之内,群臣本来还有些不以为然的神色随着他最后的一句话而不觉变得有些凝重起来。事实上,徐家在江南做下的一些事情,不少人也是有所耳闻的,却不知杨震到底拿到了什么要命的把柄,竟能叫徐家狗急跳墙地干出这等截杀锦衣卫,几近于谋反的事情来。

  杨震的目光先是扫了梁来兴等人一眼:“想必各位还在奇怪一件事情吧?那就是我到底奉的是什么旨意?实不相瞒,我是奉陛下之意去华亭查察徐家是否有欺压当地良善,做出多少违法乱纪之事的。就在之前,陛下曾收到了一份来自华亭县令藺文宾的弹章,弹劾徐家种种不法事,但因为徐阶老大人确实有大功于朝廷,为了不惹来更多的麻烦,也是为了徐家的名声着想,陛下才下密旨让我前往查明事情的真相。”

  听他这么说来,群臣的脸色再次一变,尤其是梁来兴等几个人,想到自己居然拿这事来弹劾杨震,不就是在间接地打皇帝的脸,这让他们心里更是发沉,知道自己的前程算是彻底完了。

  万历本来对于杨震说出此事实情还是有些忐忑的,但在瞧见梁来兴几个的神色后,心下反而坦然了,便点头道:“不错,朕在看到那份弹劾奏疏后虽然心下不信徐家会干出种种不法之事来,但为了百姓考虑,也为了徐家的令名着想,便叫杨卿去查明真相。”

  “陛下,臣到了华亭后,便与那县令藺文宾见了面,也和他一起见识了徐家在华亭县里是如何一手遮天的。不说百姓畏徐家如虎,只知徐家而不知官府,就是那些朝廷官员,也尽皆巴结徐家,以其马首是瞻。正因如此,百姓在华亭县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却又只能把愁苦藏在心里。”杨震说到这儿,看了众官员一眼:“或许当初的徐阶老大人确是国之柱石,有大功于朝廷。但如今的徐家,却早已是我大明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