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987章

唐朝好地主-第987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

    薛仁贵今年二十二岁,虽然眼下只是个普通的旅顺港卫队巡逻艇上士兵,但他其实没有与队友们说过的是,他祖上也曾阔过的。

    他是河王绛州龙门人,他六世祖,还是北魏河东王薛安都。

    他的家族,也是河东薛氏氏族。他的六世祖是北魏郡王,曾祖也官至太守,爵封县公。祖父,官至御史中大夫。就是他父亲,薛轨,也曾任隋朝襄城郡赞治。

    不过因为父亲早亡,因此家道中落。他少年时,家境十分贫寒。

    若不是十余年前,朝廷推行新政,地方大兴教育等等一系列新政,薛仁贵连书都读不起,更别说后来结婚娶妻了。

    薛礼小时读了几年免费的小学,然后在家种着家里几亩地,有空时在工坊做些工。妻子柳氏十分贤惠,常劝丈夫要出门建功立业,重振门楣。

    两年前,薛仁贵从河东家里出来,本来是想来辽东投军。但朝廷用兵高句丽,都是征召的南北衙精锐,并不招募他这样没经验的。后来盘缠用尽,他又没脸回家,恰逢见到李家辽南封地上招募卫队。

    他便应募报名,最终通过,成了李家辽南封地旅顺港巡逻队的一员。

    在辽南做护卫,待遇确实还不错的。

    只不过薛礼一心想着建功立业,衣锦回乡。如今眼看着辽东战事结束,他最终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准备参加朝廷的武举考试。

    朝廷的武举考试是一年一试,从军队和民间选拔优秀的苗子,入讲武堂学习,为军队培训优秀军官。

    如果能进讲武堂,就能当上军官,将来就有机会上战场立功。

    他甚至想着到了讲武堂,说不定还能得到赵王的亲自教导。据说当年第一次武举考试时,赵王就在考试时直接收了四个学员为亲传弟子。

    现在王玄策、高侃、上官仪、刘仁轨四人,都已经成了开国侯了。

    多少年轻人心中的崇拜对象。

    不过武举虽不如文科那么难,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年一试,可一年也只录取几百人而已。不但要武艺好,还得有文化。

    ······

    旅顺。

    皇帝临时驻跸此处。

    高句丽已经扫灭,但事情还没完。

    东征将士在等着奖赏,辽东封臣们等着皇帝兑现当初的分封。

    就连薛延陀、契丹、奚、室韦、霫、新罗、百济、东瀛,都在等皇帝的封赏,甚至最后临阵倒戈归附的一些靺鞨部落,也一样在等着皇帝的处置。

    用时八年,大战三年,终于灭亡高句丽,现在大家都准备分一杯羹。

    目光扫过御座下的汉蕃众人。

    李世民深呼吸几口气。

    “八年,八年时间,大唐终于复中国子弟之仇,终于收复汉家旧疆!”

    “这皆将士用命,宰辅用心,还有大唐的诸藩共同协力而获得的成功!”

    ·······

    王承恩捧着诏书上前。

    “门下:”

    王承恩用他那独特的嗓音高声宣唱诏书,先是对东征将士的封赏,长长一串的封赏名单。许多将帅获得加官晋爵以及钱帛赏赐,还有加赐封地的。

    连下面的普通将士,也都会有重赏。

    又换一份诏书。

    这次却是大唐设立辽东道和朝鲜道两个新设道,辽东道西界为辽河,东界为鸭绿江,北界达到粟末水南岸,东北则以后世图门江为界,东北角就是后世的海参崴了。

    粟末水就是西流松花江了。这一带,其实是靺鞨部族的粟末部的地盘,他们就是生活在粟末水流域一带。

    不过粟末部也早就是高句丽的附属部落了,比起长白山一带的白山部,以及更遥远的黑龙江流域的黑水部靺鞨,他们算是熟蕃。

    前两年的战争中,他们还一直支持着高句丽人。

    现在李世民也不客气,直接把北界划到了粟末河南岸,白水部这次也吃了亏,东北界也划到了他们的地盘。

    不过细说起来,这个北界,其实也是过去高句丽人的北疆了。

    大唐的辽东道西北就与契丹交界,正北与室韦交界,东北与靺鞨粟末部交界。

    朝鲜道与辽东道以鸭绿水为界,东北以图门江为界。而在南面,则依然是以汉江为界。

    这个划界,引得百济和新罗的不满,因为高句丽人这些年来一直南侵,三国打打停停,但汉江流域,过去就是百济和新罗的。

    现在大唐一个南界以汉江为界,那以前他们被高句丽人夺去的地盘就再也拿不回来了。

    他们在这次征东之战中,不但出了好几万兵马,还为秦琼的海路军提供了许多粮草。

    打到最后,高句丽灭了,他们却半点好处也没捞到。

    东瀛也很气。

    他们也一样费了很大力气啊,可战事胜利,唐朝爸爸把他们也忘记了。

    李世民给新罗、百济、东瀛三国的赏赐,是一个大唐郡公爵位,然后册封他们本国国王之位,再就是大唐以后与他们全面开放通商贸易。

    再然后就是赏了一些钱财之类的东西了。

    反正这些,三国国王觉得远远不够。

    薛延陀、契丹、奚、室韦、霫也觉得没赚到什么好处,他们想要人口。

    之前大唐已经运走一百多万奴隶了,现在辽东还有一百来万,他们提出分奴隶、分缴获的金银等。

    新罗、百济、东瀛三国也连忙提出同样请求。

    总不能让我们白费这么大力气吧。

    一百多万奴隶呢,哪怕一家分个十万八万的,他们也觉得可以满足了,若再分些金银珠宝,就很不错了,何况还有牛马牲畜呢。

    分人?

    李世民心里冷哼一声,这是万万不可能的。大唐还缺人呢,也不看看大唐的奴隶多贵,牛马倒是可以分,反正现在大唐不缺这些,这些也不值钱。

    薛延陀赏奴隶五万,新罗、百济、契丹、奚各赏两万,东瀛赏一万。其它诸部,赏万八千不等,另外在辽东俘获的大量牛马牲畜,也都均分给各家,连收获的许多布匹衣服啊家具啊总之,就是那些李世民看起来是破烂的东西,都归各家分了。

    大唐嘛,自然是拥有疆土,以及那百万俘虏了。

    李世民话一出,就成了旨意。

    几家心有不满,可小胳膊也拗不过大腿。反正,土地是大唐的,人口,更多也没了。

    好处就这么多,要就要,不要拉倒。

    在这个分脏大会上,天…朝联盟的盟主李世民,无比的霸气侧漏。

    上一个敢跟大唐炸刺的高句丽刚被灭国,再上一个敢惹大唐的突厥也已经被灭了,而不久前刚跳出来挑衅大唐的吐谷浑,也正派大唐派军征讨,甚至连远在西方的波斯敢口出狂言威胁大唐,都已经被唐军揍了好几次,割下好几块肉来了。

    面对皇帝的霸气测漏,各家代表只能昧着良心表示对这分配很满意。

    至于是不是真满意,其实李世民心里有数,但没得让步,也没法让了。


第1184章 换封

    入夜。

    龙涎香在屋中袅袅上升,李世民看着信非常高兴。

    他拿着信快步出屋,来到一侧的厅中。

    “朕做祖父了!”

    “朕有孙子了。”

    厅中,一众宰辅们正在商议事情,见皇帝如此兴奋的冲进来,都惊讶抬头。

    “恭喜陛下了!”

    李世民哈哈大笑,“朕今年不过三十六岁,居然已经做了祖父,哈哈哈。承乾这个小子,还是挺厉害的。朕当年十九岁才生的承乾,这小子倒是十七岁就当了爹!”

    皇帝有了长孙,这是天家大事,同样也是朝廷大事。尤其这个长孙还是太子所出时,大家更高兴。

    这边朝廷终于灭掉高句丽,那边皇家诞生长孙。

    “大吉之兆啊,陛下!”

    长孙无忌笑着对自己妹夫说。

    “嗯,确实是大吉之兆,这是我大唐复兴的征兆。承乾已经给我那孙儿取小名阿奴,朕得为这孩子取个大名。”

    李世民激动的抓着信纸走来走去。

    宰辅们也没法议事了,都围着皇帝,恭喜道贺。

    “天家长孙,就叫李象吧。”良久,李世民想好了长孙的名字。

    李象?

    大家都不太明白这个象字取的是何意。

    “对,李象,朕下旨册封,就封象儿为朝鲜郡王。”李世民现在已经沉浸在这种兴奋之中了。

    自当年玄武门那天凌晨,他披甲佩剑离开秦王府起,亲情离他越来越远。汉京之乱,他两军阵前手刃了自己的亲弟弟,一母同胞的弟弟。乱后,他一口气将自己的那些年幼的异母弟和侄子们,全都赐死了。

    最是无情帝王家。

    天家也是孤独的,因为他们也是最无情的。

    这几年,李世民跟太子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越来越淡薄。

    如今长孙的出世,让这位皇帝,心头也有了许多感触和改变。他与太子之间,似乎也一下子没有了那么多事情。

    李唐王朝有了第四代了。

    皇帝兴奋的说了一会话,又离去了。

    房玄龄回到坐位,“诸位,咱们还是来谈谈这棘手的事情吧。这换封,到底该如何置换,才能不引起大家的不满。”

    “不管怎么换,封臣肯定不满的。”马周说道。

    其实这里在座的,也同样是辽东的封臣,他们大多是有子侄兄弟买了辽东封地的,花了钱,过了八九年,终于能看到要兑现了,可现在却又要换。换到更北更东的地方去,那么偏的地方,谁愿意呢?

    但皇帝一句话,必须换,于是宰辅们只能在这里一起埋头研究了。

    “抱怨的话就不要说了,当初朝廷搞分封,本意也是以边疆之土地分封给功臣们,以酬谢他们之功,同时又让他们为朝廷屏藩。现在既然辽东、朝鲜都为朝廷所有,这以后就是直辖之地,把辽东分封,自然不合初衷的。”长孙无忌敲了敲桌子说道。

    朝廷如今的分封和当初的世封不同,当初皇帝搞世封,长孙无忌等坚决反对,是因为皇帝把宗室和功臣分封在中原各处紧要之地,这不等于把朝廷的要害咽喉,都让别人扼住了吗?

    后来皇帝把世封制改成分封在边疆州,但长孙无忌、房玄龄他们还是反对,因为世封刺史,可是要管民治事的,而且还是世代相袭,这以后肯定还是要乱套。

    最终改来改去,才最终有了如今的这套功臣领主分封制度。

    分封的是大唐鞭长莫及,同时又汉蕃形势复杂的极边之地,比如海外的流求、北边阴山、燕山以北的塞外,还有西域山北的那些地方。

    朝廷没有那么多精力和力量去控制那么远的地方,但如果采用过去的羁糜制度,则又划不来。羁糜制订不可靠,胡夷叛服不常。

    而如果分封功臣,让他们来控制这些地方,既给了贵族们发展空间,同时也让朝廷对边疆也保持着控制。

    分封制度到现在也有十年了。

    还没有出现过什么乱子,相反,有这些功臣领主屏藩在边,他们招募百姓垦荒屯田,筑城修路,训练民兵等,使得大唐的边境十分安全。

    起码,现在还没有谁突破边疆上的领主封地,打到朝廷的直属州县来。

    有领主们带头发展边疆,用心经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