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986章

唐朝好地主-第986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

    李世民现在想的是把高句丽的疆土,全都收为大唐直辖之地。毕竟高句丽在这边开拓数百年,这些地方有城池有土地,大唐移民过来就能接手。

    从辽东到平壤,那可是汉之四郡啊。

    房玄龄叹了口气。

    “陛下,辽东封地置换到更北更东边去,只怕没人愿意啊。那些地方,是靺鞨部族的地盘,那里还是蛮荒之地啊,又冷又偏。”

    “而且,如果要置换,那请问,辽南文远的封地要不要置换?”

    辽南是李超家的封地,而李超早在六年前已经自己动手打下了辽南,并已经在这里经营了六年,投入巨大。建立了旅顺港、大连港等两大商港,还不断的向这边移民,如今这边农庄遍地,港口商镇繁荣,拥有好几十万的人口。

    造船厂等工坊林立。

    李家能答应把这封地交还朝廷,置换到那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子里去?

    李世民也皱起了眉头。

    “封臣们的封地,也只是享受三分之一的税收,这方面朕可以想办法给他们补偿。比如说李家在辽南的封地,置换后,他们在辽南的所有私人财产依然还是他们自己的,造船厂、矿厂等也能继续营业,农庄也依然是他们自己的,甚至连他们自己修的港口,也还是他们的。这些,朕保证不会变的。”

    但房玄龄却觉得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

    确实,封臣对领地最大的收益,就是三分之一的税收。但辽南能跟其它地方一样吗?李家在这里经营六年,如今这里可不是普通的领地了,这是大唐…高句丽…百济…新罗…东瀛航线上的重要商港,尤其是如今大唐马上要灭亡高句丽,那以后朝廷开发辽东,紧邻着登州的辽南商港,地理优势更大,以后工商贸易肯定更繁荣。

    换句话说,如此繁华的商港,一年得收多少税?李家哪怕只拿三分之一,可也不会少。

    换块老林子封地,李家靠收采药人和捕猎人的税吗?那一年才能收几个钱?

    “辽南的位置确实好,与北方第一大港登州隔着不远的海峡相望,而且不论是去辽河口还是鸭绿江口,都近。与契丹、室韦等的交易,从登州到辽南,再去辽河口是最快捷方便的。去东北海上三国,那也算是必经之地。”李世民越说越是舍不得辽南这块宝地了。

    而且这里不但有商贸之利,关键还在军事上十分重要啊。

    登州是大唐的东都,同时也是大唐北方最大的商港,如果朝廷控制着辽南,那么登州就多一层保障。

    “陛下,辽南虽是李家封地,可朝廷一样驻军、派官啊。”

    “那不一样。”

    李世民道。

    他可以预估到,当高句丽灭亡后,朝廷必然开始开发经营辽东,到时侯,辽南这个地方,就会迅速的繁荣起来,甚至能成为跟登州一样的繁华大城。

    平白分三分之一的税给李超,这朝廷一年得损失多少?一百万还是两百万贯?

    一年又一年,朝廷得损失多少。

    “陛下如果真欲换封,那臣以为只能以鸭绿江以南的高句丽之地换。那边气候与辽东相似,土地还更肥沃一些。”

    可李世民也舍不得那边。

    从鸭绿水到汉江的高句丽故地,可比辽东的山区要肥沃的多。

    “辽东朕所欲有,平壤亦朕所欲有!”

    “陛下,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房玄龄还是劝说道。

    “算了,待先平灭高句丽再说吧。”李世民无奈摇头。

    三月。

    辽海冰消。

    唐军舰队自旅顺不冻港结束休整,直接抵达建安城下。

    到了此时,高句丽已经彻底粮绝,据报,建安城里的高句丽人已经把战马都吃光了,现在已经在吃人。

    吃人。

    这已经是到了最绝望的时刻,可乙支文德还不肯降。但高句丽此时虽然还拥有三十余座山城,有近二十万兵。

    但实际上,高句丽小朝廷所在的建安城已经成了一座孤城,被切断与外面联系了。

    他最近的援兵,就是安市的杨万春。

    但就在此时,同样粮绝的杨万春犹豫许久,在与唐军密使谈判多次后,终于决定率军开城投降。

    三月十日。

    安市城主杨万春率八千人开城投降唐军,李靖也终于夺下了这座啃了两年都没啃下的坚城。

    杨万春的投降,让高句丽人最后的一点侥幸也没了。

    随着冰消雪化,唐军终于开始再次出击。

    面对唐军,一座又一座山城投降。

    四月初一。

    建安城下,李世民骑着汗血宝马,遥望城头。

    “进攻!”李世民冷冷的发出命令。

    一排大炮猛烈轰击,阵阵烟火,炮声隆隆,被李世民封为建安侯的杨万春带着几万高句丽降兵,对安市发起猛烈攻击。

    战斗打了三天三夜。

    建安城里的乙支文德虽粮绝到吃人,可却依然凶悍无比。

    若不是有唐军押阵,杨万春的降兵早不知道崩溃多少次了。

    不过虽然城下伏尸累累,可三天后,最终还是让杨万春用尸体铺出了一条血路,杀进了建安城。

    杨万春入城之后,屠灭了建安城。

    当时城里只剩下了三千余人,被杨万春和他的一万余麾下杀光了。他们三天时间,在城下伤亡一万余,几乎是伤亡了一半。

    建安城的攻陷,也终于标志着立国数百年的高句丽的灭亡,不是如以前那样败于中原王朝,而是被彻底灭亡。

    看着那死寂的城池,李世民转身回了船上。

    “把高藏和乙支文德的尸体带走,其余的尸体全烧光。”

    战争已经结束。

    如何处置高句丽的疆土?

    如何处置高句丽的百姓?

    在此前三年战争里,唐军实行的是攻下一城,就押走所有人的办法,为的就是防止他们反抗。为了惩罚高句丽人几百年来的入侵,特别是几十年前征辽之战中死去的那些汉家子弟,俘虏的高句丽人都被贬为奴隶,运回中原发卖。

    而当年隋朝征辽时被俘虏留下的汉人,确认身份后被送还家乡。

    三年,唐军差不多是运回中原一百余万高句丽奴隶,还有一些则逃入深山老林,或者逃去了百济、新罗和靺鞨、室韦。

    如今,随着春季战争结束,大量投降的高句丽都在唐军的俘虏营里,有近百万之巨。这些人多数已经饿的不成样子。

    魏征提议当安抚这些人,放他们回乡,授给他们田地,编户齐民,以后他们就是大唐的子民。

    “臣坚决反对!”马周高声说道。

    “大唐对高句丽是灭国之战,如今既然已经灭国,而且此前已经将百万高句丽人发卖为奴,那么就应当一劳永逸,永绝后患。这剩下的百万高句丽人,应当也全部发卖为奴隶,最好都是卖到中原去,这样我们接下来移民过来,就不用再担心高句丽人的死灰复燃。”

    魏征讲仁义,而马周讲王霸。

    如果用魏征的,朝廷也只是得个名,但既然之前已经都那样做了,这名其实也得不了。况且,大唐是灭国的,大唐是要把这里变为直辖地,不是想在这里实施羁糜制度,也没打算再扶持高句丽人来代管这里。

    一劳永逸,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这几个词在李世民的脑海里旋转。

    他确实也顾忌名声,但现在不是讲仁义道德的时候。大唐前后费时八年,大战三年,伤亡了数万将士才拿下这片疆域,他有什么理由放手。

    “房相,依你之意呢?”

    房玄龄道,“臣支持马相国之意。”

    “辅相。”李世民又问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也赞成灭高句丽,尽奴其民。

    高士廉、宇文士及、褚遂良、岑文本等一个个的宰辅都问过了,多数是赞成马周的意思。

    李世民目光最后转到李靖、李绩、秦琼等诸位将帅那边。

    无一例外,他们都支持马周。

    李世民脸上露出了微笑。“汉宣帝曾说过,汉驭天下有道,王霸道杂之。对自己人民以仁义教化,对外敌以王霸屠灭,胡无人,汉道昌!”


第1183章 白袍薛礼和霸气测漏的天可汗

    辽东道、建安州。

    海上,一条大盖世风帆船上。

    泉盖苏文父子几个眼神里充满着不安,他们一直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唐人过河拆桥,当年说好的除去高建武,改立泉盖苏文为王,改号朝鲜。

    可是结果,唐人对高句丽是毁灭性的进攻。攻破一城,则尽迁其民。一开始还说是送去中原,可后来他们才知道,装船走的人运到中原,都成了奴隶。在港口,就被发卖一空。据说都被买去各个矿山、种植园、工坊里去了。

    建安城破了,乙支文德和高藏都死了。

    唐朝连最后一丝机会都没有给他们,百余万高句丽军民,都将送往中原。

    没有了高句丽人的高句丽,还叫高句丽吗?

    唐人宁愿花费这么大的力气,也要把高句丽人都抓走,这太狠了。

    一名唐军士兵走了过来,“到地方了,准备上路吧。”

    泉盖苏文父子一行从船舱中出来,外面一排端着长枪的唐军在等着他们。

    “有酒吗?”泉盖苏文叹声气。

    当初他就不应当答应唐人,这是与虎谋皮,果然没有好下场。

    军士拿过来一坛酒,给他们一人倒了一碗。

    独臂的泉盖苏文一口饮下一碗烈酒,面色通红。

    “谢谢了,小兄弟,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呢?”

    “我叫薛礼,表字仁贵,河东人。”

    “仁贵小兄弟,看你年纪不大,想不到也早早投身军伍了。”

    薛礼摇头。

    “我不是官军,我是旅顺港李记卫队的护卫。”

    泉盖苏文打量了下这军士的装备衣着,笑笑,“原来是李阎王的人。”

    说完,他走到了甲板船舷边上。

    “仁贵小兄弟,是要砍头还是什么?”

    “种荷花!”

    薛仁贵如实说道,种荷兰,就是绑上石头沉海。

    如泉盖苏文自己想的那样,大唐确实过河拆桥。高句丽的疆域上都没了几个高句丽人,大唐为何还要立一个朝鲜国王?

    这种人,李世民连养都不愿意养,他反倒是比较佩服抵抗到死的乙支文德,还有那死不投降的高建武,哪怕是最后无奈投降的杨万春,都比渊氏父子更让他看的起。

    五花大绑,然后挂上石头,一个接一个的被推入深海之中。

    几朵浪花溅起,又恢复寻常。

    薛仁贵拍了拍手,算是完结了一个任务。

    “走了,回程。”

    几个相熟的队员笑说着回到旅顺后要去哪喝酒,“仁贵,你去不去?”

    薛礼摇了摇头。

    “你们去吧,我还要看书呢。”

    “你真是个书呆子,考什么武举啊。武举考上了也不过是进讲武堂,出来不还是当兵。我倒觉得在旅顺挺好的。”

    “是啊,咱们给赵王做事,和给朝廷做事有什么区别,赵王给的待遇更好呢。”

    “就是。”

    薛仁贵今年二十二岁,虽然眼下只是个普通的旅顺港卫队巡逻艇上士兵,但他其实没有与队友们说过的是,他祖上也曾阔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