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手上戴个小鱼塘 >

第232章

手上戴个小鱼塘-第232章

小说: 手上戴个小鱼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小凡却不同意,他觉得大巴固然好,但是到了黄海以后,还要办事,不可能总是大家在一起,在当地也很难找到合用的商务车,还不如直接从申城开车过去,反正走沿海高速,从申城到黄海,也就是三四个小时的路程。

李永觉得严小凡说得也不错,回去考察不是观光旅游,不可能总是这么多人一起行动的,就同意了他的建议,一行人分乘好几辆车,包括一辆小巴、两辆商务车、还有几辆小轿车——除了严小凡那辆奔驰,几个教授也都开了自己的车,兴致勃勃地跟着车队上路。

从申城到黄海,确实不算远,而且高速公路上都很顺畅,可惜现在已经是隆冬季节,也没有下雪,道路两旁能够看到的,就是一排一排的房子,还有绿色的麦地,不过颜色并不新鲜,显得有些灰暗。

道路两旁有很多常青树,在这样的季节,那样的绿色看上去也不是很精神,倒是有些地方,大片大片的落叶林,落光了叶子,灰蒙蒙的,有种寒林清远的味道。

李永和宁小雪坐了严小凡的奔驰车,当然另外有专门的驾驶员开车,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谈论的话题,倒很少涉及这次的考察,该要讨论的东西,之前已经都讨论过了,路上谈论当地的风物更多一些。

“李子,你作为黄海人,这次可要做好导游主,我们抽两天时间出来,去这边的景点玩一玩,都快过年了,正好放松放松,”严小凡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笑呵呵地说道。

李永不仅有些赧然:“黄海市的景点,我还真没怎么去过。”

以前小的时候,没有那个条件去到处游玩,等到后来离家了,也没觉得家乡的景点有什么好玩,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人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

“不会吧,你就这么不关心自己的家乡?”严小凡笑着说道。

李永无奈地笑了笑:“也不是不关心,至少有几个著名的景点,我还都是知道。不过说句实话,黄海到申城的距离,虽然小现在也就是四个小时左右,比杭州远,但是跟绍兴、千岛湖、扬州一线也就差不多,要比温州、黄山更近一些。”

“但是说起旅游来的话,黄海市的经典,包括最有特点,最有名的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麋鹿保护区,知道的人也不多,去玩的人就更少了。”

“至于其他的,像什么大纵湖、九龙口、枯枝牡丹等等,知道的人就更少了,”李永说道。

宁小雪突然在旁边笑嘻嘻地说道:“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啊,我还知道黄海市十景呢!”

“黄海十景?哪十景?”李永愣了愣,他就知道西湖好像有新十景、老十景,申城也有新十景、老十景,就是没想到家乡还有什么十景。

“说来听听,”严小凡好奇地问道。

宁小雪对李永眨了眨眼:“黄海十景呢,就是金滩珍鹿、董情动天、枯枝奇艳、纵湖秋色、九龙戏珠、铁军丰碑、施公遗踪、西溪古韵、迎宾集贤、湿地公园……”

“金滩珍鹿自然是麋鹿自然保护区,枯枝奇艳是枯枝牡丹、纵湖秋色是大纵湖水上公园、九龙戏珠就是九龙口,还有那个董情动天、铁军丰碑又都是些什么?”严小凡将宁小雪说的十景,同李永刚才介绍的一些地方对应起来,还有几个没有听说过。

宁小雪笑着说道:“董情动天这个董呢,就是天仙配的董永,传说中天仙配里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就发生在黄海呢!”

“哦,那你们一定要去看看,接受一下矢志不渝的爱情传说的熏陶,美美满满地过一辈子,”严小凡笑道。

宁小雪脸上浮起一抹嫣红,娇羞无限地望了李永一眼,接着说道:“嘻嘻,这个西溪古韵呢,西溪就是天仙配里面的故事发生的地方,当地还有个泰山庙,也是比较有名的古迹。”

“另外啊,像施公遗踪,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的故居,铁军丰碑呢,就是新。四军纪念馆,黄海是当初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呢!还有迎宾集贤、湿地公园都是黄海有名的几个公园!”

看到宁小雪侃侃而谈,李永不禁有些惊讶:“小雪,我怎么感觉你对黄海,比我还要熟悉呢?”

“人家百度的啦!”宁小雪羞涩地笑了笑。

严小凡在前面笑道:“这个就要爱屋及乌,哈哈!”

“黄海十景,好,那我们就找时间跑一边好了,”严小凡道。

李永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凡少,你啥时候也这么幼稚,先不说这些景点的具体情况怎么样,你就想想这里面连丹顶鹤自然保护区都没有,就知道这个十景是多么的名不副实了!”

严小凡一想,真的是没有丹顶鹤这一说,而他对于黄海的了解,之前其实就只知道黄海有丹顶鹤:“这个……应该是十大之上那个最大的一景吧!”

“你这说法倒也有意思,”李永笑了笑。

“其实吧,从这十景上就可以看出来,虽然黄海号称要做申城的后花园,不过这个花园实在没有太多优势可言,距离呢,不远,但也不近;人文景观呢,真的不算多了,其他的风景名胜呢,能拿得出手的也不多,关键是开发程度不够,”李永说道。

严小凡点了点头:“不错,其实小雪刚才说到的那些景点,都挺有价值的,特别是海边滩涂这一块,我觉得发展的潜力很大,等过两天我们去看看吧,现在那边有没有主题公园?”

李永抬头看了严小凡一眼:“你不会是想搞主题公园吧?”

“也可以搞,”严小凡笑了笑:“不过先看了再说,不过说到滩涂,其实申城,包括通州这里的海边也都有,如果要开发旅游项目的话,它们可能更合适一点,黄海这边稍微远了一点,黄海的旅游业要发展起来,就必须要有特色,而且要形成规模,所以我能相见黄海旅游现在的情况,肯定是不温不火的。”

“那倒是!”李永摇了摇头,按照严小凡这样的说法,想要在黄海发展旅游业,并不是一个两个项目能够带动起来,必须大规模投入才行。

“我倒是觉得滩涂挺好啊,如果能够搞成一个大的景区的话,肯定有很多人愿意去的吧?就跟西藏差不多,别的地方没有那种味道呢!”宁小雪说道,看起来她确实爱屋及乌,喜欢上黄海这个地方了。

“关键是,西藏可以独一无二,黄海的滩涂却不是,”严小凡摇了摇头,他跟李永的想法差不多。

“所以,我们还是在这里老实发展养殖业,真要搞滩涂旅游的话,崇明岛,还有海门都是不错的选择,”严小凡道。

李永他们在路上并没有用到四个小时,大概两个多小时,就进入黄海市境内最南边的东亭,不过要到黄海市区,还要将近两个小时的车程。

李永他们并没有在东亭停留,也没有去黄海市区,而是直接沿着沿海高速,从市区东面穿过,到达黄海市最大的县之一的望鹤县。在这里他们已经提前预订好了房间,到酒店放下东西以后,严小凡就嚷嚷着要李永带他们出去吃正宗的本地菜。

“说起来,黄海这边成陆的时间还不长,这里的人也是江南、扬州一代迁徙过来的,所以饮食上,属于淮扬菜系,也并没有什么特色,你们要想吃特色的,还得到滩涂上,吃农家菜,”李永笑着说道,他还真不知道自己家乡有什么特色菜,或许那个醉蟹河蚌炖斩肉算是一道,不过那是平常人难以吃到的。

孙海宁这次也跟着一起过来,他摇了摇头:“小李啊,你这是年轻,而且一直在申城,我相信啊,就算是你不知道,这里也不会缺少特色菜的,要不,咱们就把这里的经理叫过来,问一问他们这里有什么好吃的。”

孙海宁这么说,李永当然不会有什么意见,叫了这里的大堂经理一问,果然是有不少特色菜。

“各位放心,我们这里有全国闻名的大厨,可以做出最地道的本地特色菜,除了本地最有特色的八大碗,三鲜肉皮、红烧肉圆、炒肉丝、炒鳝丝、红烧肉、罐头甜菜、红烧鲫鱼、老母鸡汤;还有我们当地最好的海鲜、河鲜,保证各位吃得好,吃到正宗的本地菜……”

孙海宁斜了李永一眼:“怎么样,我说都会有吧,咱们就在这里吃了?”

这个叫过来的大堂经理确实会说话,他说的这些菜,李永都很熟悉,记得以前家里做事的时候,经常说什么八大碗,没想到这八大碗也算是本地的特色了。

话说李永也很长时候没吃什么八大碗了,不由微微一笑:“好,就在这里吃了,掌柜的,把你们这里最好的菜都端上来。”  

第一百三十八章 好菜八大碗

 大家从早上开车出来,到现在已经四个多小时,正好是午饭的时间,这个时候酒店里人也不算多,很快找了个大的包厢,十几个人坐了两桌。

除了严小凡从绿洲**来的投资专家,大家跟李永都比较熟,知道这里就是公司老总的故乡,老教授里面,居然也有两个跟黄海有渊源的,一个是水产学院的欧阳教授,小时候在黄海,后来到申城工作,才留下来的;还有一个农学院的陈教授,年轻时候上山下乡,曾经在黄海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再有其他人当中,还有一个人的妻子就是黄海人。

这倒也不算奇怪,申城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城市,有很多的外地人,其中又以江浙人最多,江宁又以江北人最多。

相对于南方来说,江北、黄海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要差一些,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南方打工,或者工作。

欧阳教授眯着眼睛,笑呵呵说道:“很多年没有到黄海了,这个八大碗已经几十年没有吃过了,哈哈,没想到今天还能够吃到。”

“欧阳教授,这个八大碗很有特色吗?”严小凡好奇地问道,这家伙看上去就像是出来旅游的,车上谈了一路黄海的风土人情,现在又开始关心起吃的。

欧阳教授摇了摇头,笑着说道:“特色倒算不上,不过是最普通的家常。以前物质条件比较贫乏,普通老百姓吃不上什么东西,也只有过年过节,或者做事情、红白喜事的时候,才会多弄一些菜。”

“这里说的多弄一些,自然也不是像现在,可以到酒店里点一桌子的菜,那个时候做事情,一般都是六大碗,还没有八大碗的。八大碗是后来才发展起来,渐渐就有了十大碗、十二碗,哪家办事情用的碗数多,就很有面子,大家用的碗数越来越多,就说明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欧阳教授看到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不由谈性大起。

严小凡听得有趣,忍不住问道:“哦,这个六大碗、八大碗,就是六道菜、八道菜吧?”

“不错,就是用大碗,盛了满满的几道家常菜,因为以前用的是碗,后来大多用盘子了,那种很深的盘子,比大碗还要大,哈哈,”欧阳教授点了点头,大笑说道。

听欧阳教授说起这些典故,李永倒是也挺感兴趣,他确实记得当年乡里的人家办事的时候,别人总要谈论那户人家用了几大碗,分别是那几大碗。

那时候年纪小,也没觉得有什么,等到了现在,大家都已经不说几大碗几大碗了,起码也是十几道菜。

现在让欧阳教授这么一说,这个什么六大碗、八大碗,俨然是一种很怀旧的饮食文化。

“小李你们生在红旗下,长在甜水中,而且还是八零后一代,恐怕对这些事情已经没有印象了,我在插队的时候,苏北还是六大碗,”陈教授也笑了笑说道,他做知青没有几年,不过这种外面来的,对当地文化的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