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每天学点经济学 >

第24章

每天学点经济学-第24章

小说: 每天学点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学会露脸。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办法。职员尽可能地多出席一些公司会议;多参加公司的各种活动;多做一些富于技术含量的工作。而且,要学会提出与众不同而又新颖精彩的见解。但是,需要提醒,你要做得谨慎小心,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2.学会勇敢。要敢于做“吃螃蟹”的人,勇于承担其他员工不愿意做的事情。其关键在于,此类事情虽然不容易完成,却很可能为自己留出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一旦完成,必将吸引上司和同事的注意力,为日后成功增加一个筹码。但是,在行动中职工要付出完全的精力,否则弄巧成拙,将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3,善用新事物。在工作之外,员工还可以借助其他方式,间接吸引公司的注意力。比如互联网,员工既可以利用它选取、整理对公司有利的信息资料,在合适的机会提供给公司,也可以在公司论坛里积极、合理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观点。当然,其前提是员工必须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最后要指出的一点是,职工在企业里运用注意力经济学时,必须明确,所有的方法都源自一个前提——从自我出发。员工只有真正在心理上自我肯定,才能抓住自我、表现自我和捍卫自我,才能有力地控制他人的注意力消费,从而赢得关注,提升自己的事业。

“热门”不热与“冷门”不冷——择业经济学

小孙即将毕业于重庆某名牌大学,所学专业正是时下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在人山人海的招聘会上,他信心满满地去求职。然而,在先后递交了几十份简历并经历多次面试后,他却没有结果。不仅如此,他还发现其他同一专业的学友似乎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小孙疑惑不解:计算机不是热门专业吗?为什么会出现求职难的问题?

确实,虽然这两年IT行业看上去非常热门,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的计算机本科毕业生都难以找到饭碗。这是因为当前人才市场上并不缺乏一般的计算机人才,缺少的是高级、顶尖的IT人才。另外,前些年计算机人才走俏,人们一窝蜂地选择这个专业,并且各个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造成这方面人才越来越多,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使得整个就业形势都受到影响,导致在家待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计算机,作为公认的热门,已经出现了“热门不热”。

与之相对,某西部高校哲学专业的大学生,所谓的冷门专业并没有限制他们的出路。毕业时,有人在市电视台找到工作,有人当记者、教师、企业策划,还有市场营销——甚至有几个大三时就和人签约了。一位毕业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初找工作时,用人单位并没有特别在意我的专业出身,他们更看中的是你的沟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除此之外,经过调查,近两年曾经被认为供需较小的传统冷门——地质学专业的学生也几乎都找到了工作,另外,像港口航道与工程、海洋地质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也很不错。小语种专业,如韩语、日语、德语等,也都不够用人单位争抢。化工、材料、土木工程、机械、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也都很好。而在2008年7月,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农学专业的就业水平最高,达78。38%;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就业率分别达到40。35%和51。85%。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上述就业情况让我们感到了冷门专业已不再像昔日那样被人冷眼相视;相反,它正以自身的优势在逐渐升温。

另据调查,我国现在已经有很多高考生第一志愿就报了冷门专业。人们传统观念上认为的社会需求相对较小的专业,如哲学、历史、地质、海洋、气象、农业、林业、勘探等,近几年的报考人数都呈现出增加趋势,这正是“冷门不冷”。

那么,个人又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形势变化呢?

在我国,有一种传统说法叫做“一技傍身”,指的就是专业选择。在现代人看来,专业选择早已不再仅仅是选择未来从事的行业,更是选择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个攸关发展前景、就业方向、兴趣爱好的选择。它已经成为人生规划的第一步,特别是在近年来,我国越发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

我们应该明确,从长远看人才对于市场:永远是紧缺资源。但是,在市场上,人才同样也面对着供需规律的支配。供大于求时,某行业的人才求职就会受到影响;反之,供小于求,该行业人才就会成为抢手货。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比如新闻专业,在前些年,各类高校纷纷开设这一专业,由于招生太多,导致几年后该专业就业不佳,已经成为就业“困难户”。这就是由人才饱和导致的就业不易。目前,在人才市场最难找工作的是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行政管理等,都出现人才严重饱和的状况,就业非常困难。那么,冷门专业为何升温呢?这里面同样有一个供求规律的作用。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专家分析,冷门专业就业率上升,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学科的社会需求比较稳定。随着扩招的增加,一些热门专业学生人数增多,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但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人数却相对比较少,竞争相对较小,所以出现了稳中有升的现象。

那么,具体到个人,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呢?应该说,许多人在专业选择上出现了很多失误,给自己的前途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据一份对上海10所大学在校生的调查显示,竟然有65。8%的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表示后悔。此外,对100个工作半年到3年的职业规划咨询案例进行统计后发现,竟然有高达75%的人因大学专业选择失误导致职业定位不清,遭遇发展瓶颈。要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在择业过程中避免两个误区:

1.缺乏了解。对自己不了解,对专业不了解。从专业名称去望文生义,觉得自己很喜欢,真正进入大学攻读之后却发现与自己的想象相差甚远。曾有这样一个实例,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专业的某学生,在报考前着迷于中国的命相学,一直以为生命科学专业是学习《易经》、命理一类的内容,没想到真正的课程却是人体、基因和解剖,为此他非常失望。刚刚接触专业就了无兴趣,如何能把它学好,又如何能在未来把工作做好呢?

2.跟风现象。这几年哪个专业吃香,报考的人数就呈直线增加,都没有考虑适不适合自己,四年大学读完后的市场前景会怎样。比如,前几年非常火暴的财务专业,现在已经趋于平静,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

因此,要做到合理择业,就要针对这两个误区,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标,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合适的方向。比如,如果将来非常想做研究型人才,选择基础学科就会更为合适。一个人应该对自已有一个职业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一样,选择的专业就会不同。

第二,充分了解热门专业的市场行情。要注意,热门专业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并非都会一直热下去,应对该专业几年后的就业形势作出一定的评估。

第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针对社会环境就业形势不断对自己进行完善补充,加强自我的拓展实践。这不仅适用于在校学生,更适合于已经参加工作的人们。一个人,只要有毅力,有热情,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争取和努力,进行各种学习培训,对自己的人生作出及时的改进。

归根结底,没有永远的冷门,也没有永远的热门,一切都是随着社会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着。选择专业不要太拘泥于冷门与热门,选择自己最有兴趣的、将来最想做的,才是上上策。要知道,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在自己热爱的行业深入钻研。试想,假如你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高深的业务能力和娴熟的交际能力,那么,无论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做的是哪个行业,最终都会有所成就。

你是“大猪”,还是“小猪”——智猪博弈论

经济学里有一个著名的案例,讲了两头猪的智斗故事。

大猪和小猪共住一个猪圈,为吃食竞争。猪圈一侧有一个踏板,另一侧有一个食槽。每踩一次踏板,自动投食机就会向食槽投放一点饲料。这样,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会抢先吃到食物——如果小猪踩动踏板,大猪就会在小猪跑来之前吃光东西;如果大猪踩动踏板,则有机会在小猪吃光之前跑来,抢到一点残羹。那么,两只猪会采取什么策略呢?说出来大家可能会有些难以置信,结果只能是一种——强壮的大猪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而小猪则等在食槽旁边,坐享其成。

这是为什么呢?以小猪为例,对它而言,自己去踩意味着一无所有,但不踩则会出现两种可能:一、大猪去踩,它可以坐而待食;二、大猪也不踩,双方干耗,最终都会饿死——但这与小猪去踩的结果并无二致。对大猪来说,由小猪去踩踏板也是上策。但是,如果双方都静观其变,由于大猪的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因此消耗不起。最终,结果只能是大猪去踩,并跑回来争食,这样多少还是有些收获。

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属于经济学的博弈论范畴。博弈论是指个人或者组织面对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策略选择并加以实施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本文提出的这个“智猪博弈”早已作为一种博弈模型,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战争、政治、商业、体育比赛……几乎都能看到它的影子。而在职场当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任务完成,论功行赏时,有一些员工不劳而获,就像故事中的小猪,而另一些人费力又难以讨好,就像故事中的大猪。能者加班,而大伙一起拿加班费,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当公司需要加班时,常常出现“人多力量大”的状况,不论事有多大,加班员工越多越好。本来一两个人就可以做完,总会有四五个甚至更多的员工凑在一起。由此,“智猪博弈”就会出现。如果大家都耗在那里,不去工作,结果当然是“三个和尚没水吃”,完不成任务。但是,当中能者碍于面子或者责任心,往往不便坐而待之,就去主动完成任务。由于大家对彼此的行事规则早已清楚,其余员工在加班中便多是出工不出力。工作一旦完成,大家便共拿奖金——由此,能者成了辛苦的“大猪”,而其他人则成了舒服的“小猪”。要解决此类问题,关键在于企业要充分了解员工,辨清能者与普通职员。如果工作有难度,则将其交给能者;如果工作人人都能胜任,则要让加班的人数和工作量相对应,不要造成人员浪费。一句话,“因事设岗,因事用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职工发挥自己的能力。

除去加班,在向老板争取增加薪水或者福利时,也会出现“智猪博弈”。当一名员工被推选为代言人与老板谈判时,他在为公司所有员工的利益而努力。然而,同为可能受益者的其他人却在此刻扮演了“小猪”角色,躲于幕后。如果谈判成功,他们可以轻松分一杯羹;如果失败,他们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