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78章

宋王-第78章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今日官家语重心长道:“杭州私盐贩被杀一事想必你已听说,四十一条人命,还牵涉到的盐务,大有问题,派其他人去朕未必放心,子瞻此去任重道远啊!”

去杭州查盐务大案,皇帝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显,是对自己信任与重用啊!当然可能也不乏让自己出京的意思,不过心中的反感与怨气已经少了许多。

“陛下放心,臣一定会尽心竭力,彻查此案!”不管怎么着,苏轼是心甘情愿接受了。皇帝的面子是一方面,那四十一条人命也关系重大。他是个善良正直之人,怎容得如此草菅人命?自然义不容辞。

赵顼继续嘱咐道:“杭州盐务问题远比想象的要严重,你这次去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查清楚,朕要两浙路的盐税全部交归朝廷。”

“是!”

苏轼更加感觉到责任重大,负面情绪进一步减少。再者,即便他是进士,制科考试中的翘楚,以现在的资历。去做个杭州通判也不亏。

赵顼道:“让你一人去肯定不行,在此之前,林昭已经出任杭州市舶司提举官,已经着实明察暗访,到杭州之后,你二人需要多合作。”

林昭?是去岁年末的那个汴京风云人物吗?听闻此人有勇有谋,才思敏捷,却又胆大妄为,苏轼也十分好奇。可惜等他来汴京的时候,林昭已经离开了。无缘得见。这次去杭州要与他合作?听说他与王安石亲近,会不会?吕惠卿、李定等王门弟子的表现实在不敢恭维,苏轼难免有些担忧。

皇帝赵顼焉能看不出来,说道:“东阳是个懂事之人,素来以大局为重,你放心!”

“臣省的!”转念一想,皇帝敢于派此人去杭州打开局面,足可见其非凡之处。如此也好,正好趁此机会前往杭州。见见这位传奇的林东阳。

赵顼随后又做出了一系列安排,熙宁二年四月,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比原本的历史提前的两年。同时,赋闲在家的沈括为两浙路访查使,即刻上任。

外界看来,苏轼或许是因为抵触变法遭到贬谪。但是沈括可是与王安石交好的红人。如此,皇帝赵顼的布局就显得大有深意……

“林昭啊林昭,该做的朕都做了,能否成功就要看你们自己了!”赵顼轻叹一声。内侍来报,王安石求见。

随即王相公便风风火火进来,见礼之后道:“陛下,青苗法已经有初步的章程了,请过目……”

“嗯,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效率很高吗?”赵顼一边看呈上来的青苗法章程,一边问道:“对了,科举的事情如何了?”

“本月二十七日开考,六月前便会有结果……”

皇帝赵顼点头道:“嗯,现在确实急需人才……”

苏轼与沈括虽然还未上任,但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杭州城里。

雷峰塔上,赵世琚站在案几之旁,一边挥毫泼墨,一边笑道:“看到了吧,赵顼的心思再明显不过,他缺的不过是一个借口。”

“好了,现在我们帮他找到借口了……”身后一个妖娆妇人轻轻一笑,看着远处的西湖上游船往来,低声道:“听说杭州最近来了个风尘女子,美的不可方物,果真如此吗?”

赵世琚自然听得出妻子话里有话,笑道:“有几分姿色,但是比你差远了!”

“是吗?”妖娆妇人似乎醋意浓重,笑道:“我还以为你作画相赠为定情信物呢?”

“哪里,我主要是想去见见,看看赵顼委以重任的林昭到底是何许人也?至于这赠画,自然是有目的的。”

“那结果呢?”

赵世琚道;“一面之缘能看出多少?不过倒是没有让我失望,有些才能,也相对沉稳,赵顼能派他来,想必有些非凡之处,拭目以待吧!”

“那他会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要不要对付此人……”妖娆妇人不由有些担心。

赵世琚摇头道:“不会,眼下该担心,头疼的该是赵宗咏他们才是……放心好了,有人会出手对付林昭的,用不着我们多事。何况官家派了苏轼与沈括来,有些人该更加手忙脚乱了,我们静观其变就是了。李逢那边处理的可还妥当?不会有什么纰漏吧?”

“不会,他办事已经妥当,你是知道的。只是这件事有些引火烧身,牵连与他,此番责任也是不小。”

“这倒是,他确实受委屈了,我会想办法保全他的,不会有事。越是如此,朝廷对他也就越放心,只要盐税的事情牵涉不到我们身上,对我们反而是一件好事……”赵世琚洋洋得意,像是一切都算无遗策。

妖娆妇人淡淡道:“这些都不打紧,只要能尽快扳倒赵总咏,我们已经等待太久……”

“放心,已经在尽力了,但是此事不可操之过急!”赵世琚安慰一句,目光再次回到烟波浩渺的西湖,默然不语。

事情真就像他想象的那样算无遗策,毫无纰漏吗?事实显然并非如此。那晚玉童出现的实在太过巧妙,他们根本不曾想到,大意之下有所疏漏,也一直不曾发现。

玉童受沐思虹的指示,连续多次前来余杭县探查,殊不知身后还跟着一个苏伯洲,于是乎消息立即汇总到了林昭哪里去。

“你是说沐思虹的人最近经常去余杭县?”林昭先是有些惊奇,随即饶有兴趣。

苏岸点头道:“不错,是个女子,先是去余杭县附近的一处宅院,里面倒是住着一个酿酒作坊的伙计,人少倒是不少……时而还会去余杭县衙。”

“余杭县衙?她去那处做什么?”林昭疑惑道:“难不成他们对余杭县有什么图谋?亦或者这其中有什么关联,这个沐思虹到底在搞什么?”他目前只知道余杭县令叫李逢,是徐州人,仅此而已,与沐思虹之间有什么渊源还真不知道……

“公子,这个沐思虹确实有古怪之处,只是他与盐务案有什么关联吗?”苏岸说到这里欲言又止。

林昭很清楚他的意思,难不成自己的调查方向错了?到目前为止,沐思虹确实与案件没有丝毫关联。可是脑海之中就有这么一种直觉,隐约觉得其中有什么缘故,可又说不上来到底是什么……

“这个……反正眼下并无其他线索,你且先盯着,万一要是还是没有什么发现就算了……”林昭沉吟片刻,如此算是折中处理。旋即又问道:“杭州府衙那边可有什么调查结果?”

“没有多少线索……目前的定性是贩卖私盐起了冲突,那日正好有一个饶州盐贩子沉船江心……”苏岸回答道:“还有……方家村早几年前与一个叫唐庆元海产商人关系密切,可是三年前的上元节,唐家意外失火,好几十口人全部葬身火海了……”

“哦?”林昭不由一惊,沉吟片刻便嘱咐道:“立即着手调查这个唐庆元,兴许是个突破口!”

苏岸在杭州的工作效率很高,林昭有理由觉得他还有别的帮手,或者说渠道,追查一个人并不难。

“好的!”苏岸答应的同时又问道:“听闻朝廷派人来了?”

“是的,苏轼出任杭州通判,还有沈括为两浙路访察使……”对于这样的安排,林昭有些意外,沈括倒是很熟悉,彼此合作十分默契,自然很好不过。

至于苏轼……接到消息的时候,多少有些震惊。毕竟可是名传千古的大文豪,此刻的心情甚至超过在青州面见欧阳修时的激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西北望,射天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多少窥脍炙人口的名篇,对苏轼总有一种特别的崇敬,想想不久之后便能见到这位大文豪,并且与之一起共事,林昭心里还是挺激动的。

只是有一点让他有些担忧,那就是苏轼的政治立场。王雱已经特意来了书信,提醒苏轼颇为保守,前不久刚刚弹劾过王安石,此番来杭州颇有贬谪的意思。

林昭不由有些头疼了,要真是如此,这位大文豪恐怕还不好相处……

不过在新任的苏通判到来之前,本职这边先出麻烦了,林昭才“回想”起自己本来的职位是杭州市舶司提举官……

第一零六章真假使臣

宋代的市舶司相当于海关,一项重要职责是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也包括外藩邦国使臣的初步接待。

熙宁二年四月,南风刚刚吹来,便有海外的使臣到了,据称是来自于西方的大食。

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帝国,这个林昭是知道的。横跨亚欧非,地中海与波斯湾都是其内海的强大帝国,其疆域范围远在宋朝之上,国力也不可小觑。想当年,就连强大的盛唐王朝也在怛罗斯一战败给大食人。

不过大食对于宋朝还是比较尊敬友好的,毕竟都是世界级强国,目前还有什么纠纷和冲突。最为关键的是宋朝富庶,有太多精美的货物,令他们向往。尤其是精美的丝绸和瓷器,在西方最受欢迎,给他们带去高额利润,令不少阿拉伯商人趋之如骛。

早在宋朝立国指出,因为西北各大势力盘踞,丝绸之路受阻。大食人便探索从海路来往大宋的途径,商人苏莱曼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的商船经海上丝绸之路驶进广州。此后无数的大食商船来往于大宋东南沿海,杭州也是其中之一。

有市舶司开设口岸的几个城市里,都有些大食人居住,到后来的元朝时期,泉州还有了阿拉伯人聚居的“番坊”。

按理说大食使臣到来该是好事,可不好的是一下子来了两拨,都说来自于波斯湾,是;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使臣,并且互不承认对方。继而互相指责对方是假冒的。出现了纠纷,问题也就出现了。

两路大食使臣。其中有一方是假的,若不辨明真伪岂非成了外交笑话?虽说大食与大宋朝相隔十万八千里,也没什么直接来往,可一旦闹出笑话,传出去可绝对有损天朝上国的名誉!这种事自然不允许发生,处理起来必然会很麻烦!

如今双方都指责对方是假的,却又拿不出证据来,因此这分辨的事情自然就交给了处理外藩贸易事物的市舶司。

实际上。按理说最佳负责的机构应该是鸿胪寺,毕竟人家声称是代表阿拔斯王朝来的,属于外交事宜。可总不能都送去汴京,要知道其中一路必定为假,到时候反而不好收拾,到了都城,才是真的让天朝上国丢人……

再者。两路大食人也义正言辞,若是不分辨清楚,绝不离开杭州城。没办法,林昭只能接管这个烂摊子,分辨真假使臣……

私盐贩子被杀一案,林昭暂时也顾及不上了。毕竟精力有限,便交待了苏岸继续追查相关线索,自己硬着头皮去见阿拉伯人。

一大早便赶去了市舶司衙门,大堂上两帮阿拉伯人分左右而落座,泾渭分明。互相死死盯着对方,一动不动。互不相让。这个完全可以理解,毕竟有人冒充自己,放在谁身上都会大怒的。林昭好奇的是假的那一方,哪里来的如此底气?

即便是林昭到来,阿拉伯人也丝毫不为所动,不说站起身来迎接,甚至连打个招呼就觉得多余。

吆喝,架子都还不小吗?要是换了其他的官员,兴许还会动怒,林昭心态相对来说还算是比较平和的。

见到提举官到来,小吏们眼泪汪汪,这帮白肤白长袍的番邦实在难伺候,现在总算是有人来负责了。

小吏似乎还想抱怨几句,林昭却并不想听,随即一摆手,示意其直接离开。随后带着一位专程青睐的“舌人”,大踏步进入堂中,笑道:“各位阿拉伯的朋友,欢迎各位到来。”

“你是宋朝的官员?”见林昭穿着绿色的官袍进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