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578章

宋王-第578章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就可以了,皆大欢喜,宋辽维持所谓的和平,大家都过好日子。但是这一次,皇帝却突然提出南征。

刚开始,契丹贵族都还以为如同往常一样,可渐渐的却发现皇帝的意思竟然正儿八经的南征。格外认真。

不是吧……

契丹贵族都有些震惊,小皇帝这是哪根筋不对了?南征宋朝,是能开玩笑的事情吗?后来有人猜想,耶律浚各方面都很优秀,是不错的国之储君。但如今暴露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好大喜功,骄傲轻狂。

平女真。杀耶律乙辛,已经让他有些沾沾自喜了,耶律浚现在是处于亢奋与得意状态。是以他有些忘乎所以,想要以南征灭宋来作为更大的功绩。

历朝历代。好大喜功者有什么好下场?君不见隋炀帝两世而亡?耶律浚的表现更让人担心,他登基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便是有什么想法,最起码也要等根基稳固之后再动作啊!

如今皇位尚未没有坐稳,辽国局势尚未不稳定,他就想着匆匆忙忙南征。这样的皇帝实在不让人放心啊,以前看着耶律浚很不错,却忽略了他这些缺点,如今全都暴露出来,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

契丹贵族与辽国大臣纷纷进言劝谏,希望皇帝能够三思而行,切勿匆忙犯错。并且列举了许多的例子,以及对宋辽目前形势的分析,都觉得立即南征并不妥当。

耶律浚自己也很清楚,之前他也是这么想的,可是自从那天见过母后之后,他就打定主意,南征之事刻不容缓,绝对不能更改。

耶律浚清楚地记得,当他旁敲侧击打探,再到最后强势质问时,母后竟愕然无语,并未反驳和剖白,而是默认了。

那一刻,耶律浚只觉得五雷轰顶,天地陡然间变了颜色。

母后和赵昭之间竟然有私情,她是与赵惟一没有关系,可是那句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赵原来指的是赵昭,一片月该是辽河水中那一弯月亮!

实在不敢想象,母后竟然给父皇带了绿帽子,折让他这个做儿子的很难为情。

如果是别人倒也罢了,也许耶律浚会理解,会包容,至少会装的若无其事,当做不知道。

但这个人偏偏是赵昭,是自己的死对头,两人的年纪相差并不大。偏生妹妹对他又一往情深,这叫什么事啊?

耶律浚很崩溃,母后的这一举动,实在让他难以接受。对手赵昭岂非成了自己的便宜父亲,奇耻大辱啊,如何能忍?

报复,惟一的办法就是报复,必须要让赵昭付出惨痛的代价!

只有赵昭死掉,这件事才能算完结,否则他心里总会很膈应!

出兵南征,本来至少要一两年后的事情,如今便的刻不容缓。只要一想到母亲与赵昭之间的私情,他的心里就涌起强烈的仇恨和恼怒,完全击溃了他的理智。

耶律浚不会去想,在耶律乙辛叛乱这件事上,赵昭救了一家子的性命。他没有半点感恩图报之心,有的只有耻辱和仇恨。也不会思索此时出兵会是什么结果,会对辽国和宋朝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风险与结果已经不在耶律浚的考虑之列,此刻他的脑海中只有仇恨与耻辱!

一切都不重要了,雪耻才是第一要务!

出兵。不惜一切代价,都要马踏黄河,斩首赵昭,否则这奇耻大辱难以洗刷!

……

萧观音坐在宫殿里默然不语,心情沉重到了极点。

她终于知道,是他的提醒,救了自己一家子的性命。萧观音并不在意所谓的未卜先知。她更看重的是这份牵挂的情分,至少他还会记得自己,关心自己的安危。

感动?也许心里却是有这样的感觉,可是很快,内心就被自责所充斥。她清楚地记得,丈夫死在自己怀里时的模样。还有那一番真正的致歉,唤起了搁置许久的夫妻之情。

为人妻,怎么可以想着别的男人呢?尤其是丈夫去世了,自己作为一个未亡人,成为辽国母仪天下的太后。既为太后,就该垂范天下,岂能有私情?岂能因为心中的妄念而玷污了辽国国体?

萧观音决定彻底忘记赵昭。今生今世是不会再有交集了,当年只是一个偶然的意外,改变不得,自责也是无用,如今已经彻底过去,永远被遗忘。

可就在萧观音要彻底观望记忆之门的时候,儿子耶律浚将残忍地将其挖了出来,放在她的面前!

面对儿子质问的时候。萧观音没有否认,她根本没有底气否认,她也不是一个善于做伪的人。

看到儿子瞬间阴沉的面庞,几欲杀人的眼神时,萧观音心叫不好。

她想要解释,可是儿子根本不给她机会,其实她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终究是自己做错了事情。哪里还有颜面多说什么?

她信佛,相信因果。既然当年有过一段孽缘,那么如今自然就会有一段孽报了。

萧观音担心的是儿子,她不想因为这件事导致儿子心理上受到打击。在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可是任凭自己怎么说,儿子根本听不到进去。到了如今这份上,自己这个太后还有什么分量?或者说还有什么资格忝居辽国太后之位呢?

无数的解释与恳求中,耶律浚只答应了一点,这件事绝对不能女儿让特里知道。也许这是最大的幸运吧!

萧观音不敢想,倘若女儿耶律特里知晓此事,会作何反应?

这样的事实对她有些太残忍了,也许她会承受不了,当场崩溃。所以,还是永远不要让她知道,所有的罪责都由自己来承受就是了,终究是自己对不起女儿,对不起丈夫和儿子。

承担?如何承担?

耶律浚连声反问,对于此事,他确实暴怒。可萧观音终究是他的母亲,哪怕怪她,怨恨她,可是能怎么样呢?

一腔的仇恨与怒意全都集中到了赵昭身上,这件事只能问罪赵昭。于是乎辽国的大军出动了,朝着宋朝河北路大举而来。

……

这个时候,赵昭刚好率领大军到达洛阳城外!

辽国的一举一动,他自然都及时得到了消息。

他命人前去传讯,甚至暴露了超强了预见能力,只是为了救萧观音一命。

毕竟昔年有过肌肤之亲,一日夫妻百日恩,好歹有这么些情分在,岂能眼睁睁看着萧观音香消玉殒?

但是事情的结果有些出乎意料,本来只是耶律乙辛的算计不成功,结果却变成耶律乙辛反被算计,然后狗急跳墙直接起兵叛乱了。

这样的结果,始料未及,尤其是耶律洪基之死完全超乎想象,与原本的历史也有着巨大的偏差。

不过辽国出现叛乱,似乎也是好事,让他们内耗,实际上是为的大宋赢取时间。无论如何,将来宋辽之间必有一战,绝对不可避免。

即便是耶律浚很快平定了叛乱,赵昭仍旧觉得,辽国会因此这场判断而产生严重内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修养恢复。短时间内是不会进攻大宋的,如此当口,若是被谁趁人之危,可真就有些不爽了。

可是,结果当真有些出乎意料,耶律浚竟然率领大军大举进攻宋朝。

这是不符合常理情况,耶律浚疯了吗?还是自信过头了?赵昭并不知道,辽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觉得事情反常,或许会有些许麻烦!

但是,实际产生的结果,却不见得是坏事!

西军进攻洛阳和汴京,对阵京营禁军,势均力敌的时候,大宋的另外一支精锐河北军就显得举足轻重。虽然文彦博在河北路有过些许部署,可实际上策动的只是一部分人,河北路宣抚使吴充的态度至关重要。

吴充本人与赵顼有些密切关系,其态度多少有些暧和不确定。如果他率领河北军掉头南下,情况会十分糟糕,是对赵昭不利。

但就在此时,辽军突然南下。

无论吴充内心偏袒谁,他都是大宋朝的封疆大吏,做过宰相的人,懂得什么叫大局为重。他不想遗臭万年,不明确表达态度,观望的情况下,尽职做好自己的事情,牢牢挡住契丹人的进攻,这就足够了!

吴充做到了,河北路大军在边界附近与契丹人鏖战,始终没有丝毫放松。河北路大军也被牵制了,无论赵顼与赵颢怎么催促,也没有丝毫的援兵赶来。

一个巨大的问题解决了,这是一场赵昭与赵顼兄弟的对决,也是西军与京营之间的对决。

很单纯!

西军本就精锐,这几年更是历经百战,优势立即显现出来!

这场对决,除了军事力量上的比拼之外,民心向背也是很关键的。

辽国的突然出兵南下,让大宋臣民心中多了一种危机感。他们希望内斗尽快停止,迎战契丹。

老百姓也知道,这个当口上,想要两边罢手言和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从其中选出一个强势之人,来对抗契丹了!

相比于油尽灯枯的赵顼,以及轻佻张扬的赵颢,秦王赵昭无疑更为合适。

百姓的呼声很高,对汴京的赵顼与高滔滔造成了沉重的压力。更要命的是,军心也开始出现了松动。

尤其是秦王一晚破洛阳之后,军心与民心都彻底动摇了!

第六九六章最后通牒

洛阳是大宋西京,是长安与汴京之间最大的城池,必经之地。

自潼关到汴京,沿着黄河一路东行,几乎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如此情况下,洛阳城的地位就越发的重要了,成为汴京一座重要的屏障。

可就是这样一座至关重要的大城,秦王赵昭只在一夜之间就拿下了!

洛阳的守卫者是西京留守王圭,赵顼比较信赖的大臣之一。

王圭的立场曾经也摇摆过,但是因为儿子的缘故,王圭最终选择了赵顼,在乌台诗案中的态度直接得罪了赵昭,再没有改变的可能。

所以即便是看到秦王有着巨大的优势,也无法再归附,大宋是一个看中文人气节的年代,两面三刀的话,连他自己都要鄙夷自己。

王圭只能硬着头皮顶着,自认为将洛阳城布置的固若金汤。赵昭若是破不了洛阳,想要进攻汴京根本没戏。

其子王中岏一度得意,说秦王要兵败洛阳,铩羽而归。

但是当天晚上,洛阳各级官吏和将领,有六成以上的人主动投诚秦王,开城门投降。

洛阳不战而下,王圭父子根本没有反应的时候,就已经成为阶下囚了。

直到邵雍站到赵昭身边时,王圭父子也醒悟过来,邵雍大师在洛阳拥有着何等深厚的根基,洛阳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与他们有关系。如今看来,他们之间是早有勾结。如今则是里应外合。

自己是西京留守没错,也掌握着整个洛阳城防的兵力和权力。可是他并没有关注士兵内心的能耐。事实证明,王圭父子十二分失败,甚至没有察觉到,旗下有许多的官员和将领存在问题,以至于根本没有防备。

已经里应外合进城的时候,自己这边才有消息。

可悲啊!

王圭不过是个小角色,赵昭并不想格外理会,他的目标在汴京。

西军迅速经过洛阳。前往汴京城。

……

洛阳失陷的消息传开,天下震惊!

汴京赵颢接到消息,五雷轰顶,原以为洛阳会阻挡西军一段时间,为他们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好应付局面的。

可是这个时间仅仅只有一夜,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

而且情况对他们十分不利。辽国突然南征,牵制了河北路大军,吴充即便是有心,也根本无法抽出军队南下。

原本还指望着各地的秦王之师能够前来解救,奈何圣旨是发出去了,可是没有一个州府的官员和将领听从圣旨派兵前来。存了什么心思,显而易见。

孤立无援,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