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577章

宋王-第577章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难想象,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能有这样的心机和谋略。耶律浚原想着是妹妹成长起来,能耐不俗,自己不曾察觉?之前忙着处理叛乱和父亲丧礼的事情,他也顾不得许多,没有仔细推敲。

而今空闲下来,越想越觉得此时不对,也许妹妹身上还有什么秘密。

于是乎,耶律浚就追问妹妹,耶律特里最开始还有所隐瞒,后来透露是有人提醒过她。是某日她外出游玩,在一处汉人开设的酒楼拿到了一封书信,提及小心耶律乙辛,千万阻止其母萧观音抄录任何诗文,提及有人要对他们一家不利。

对于这个神奇的提示,耶律浚大为惊诧,是什么人这样未卜先知?耶律浚对这个救了一家子性命的提示越发感兴趣了,为什么恰好送到了妹妹手中呢?这封书信来的很是蹊跷。

“那家酒楼在哪里?有什么特别吗?”

在耶律浚的追问下,耶律特里才小声道:“是汉人开的,那里时常有人谈到宋朝局势,有人常常提到……他的事情,所以我经常去。”

他自然指的是宋朝秦王赵昭,耶律浚对于小妹的执着无可奈何。转念一想却发现了有些不对,对方能送信,说明知悉也耶律特里公主的身份,更知道她常去那家酒楼,这……

一个大胆的猜想浮现在耶律浚的脑海中,会不会是有人故意引诱妹妹去那座酒楼的呢?这一切别人有心设计的?

如果是旁的,耶律浚倒也不会多想,可偏生涉及到了赵昭,这位特别的宿敌,心里自然而然就浮想联翩。

耶律浚放心不小,立即下令查抄了那家酒楼,发现酒楼已经转手,原来的老板与伙计已经消失不见。越是如此,越是可能有猫腻,耶律浚随即下令全城搜捕,最终抓到了酒楼的老板和伙计。

严刑逼供之后获知,他们竟然是宋朝秦王赵昭派驻在辽国的探子。那封信确实是他们接到命令,想办法传递到特里公主手中的。

完成任务之后,他们立即将酒楼转手,准备撤离。可是很不巧,在这个当口上耶律乙辛叛乱了。上京城陷入了战乱之中,出入的要道全部被封锁,此后耶律浚登基,打击乱党余孽,盘查依旧很严格,他们始终不能出城,结果落到了耶律浚手中。

是赵昭的人,这一切都是赵昭在背后操纵!

耶律浚满心的不可思议,赵昭远在千里之外,如果说他能通过探子了解辽国的局势,那么《十香词》的事情该怎么说?他如何能够预料?未卜先知吗?

更为奇怪是,他为何要插手辽国的事情?动用了这么多的力量,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个巨大的问好出现在耶律浚脑海中。

第六九四章可怕的念头

为什么?

耶律浚就像是着了魔一样,一遍又一遍地追问自己,一旦和赵昭有关,就必须要弄个水落石出,否则他会寝食难安的赵昭这样做能得到什么?抑或是有什么必须插手的缘故?

辽国目前的局势对他有什么好处吗?从结果上看好像是的,辽国无法插手宋朝内乱,给他谋取皇位赢取时间。

可问题时,父皇耶律洪基的死是个意外,事先无法预料。倘若父皇不死,那么辽国趁机南征是必然的,宋朝得不到好处。

难道赵昭真的能够未卜先知?连父皇之死都能够料定?耶律浚虽然觉得神奇,但他并不愿意相信,认定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人做事的动机,无外乎为名、为利、为财,为情,从动机上来看,前三点都可以排除了。那么唯一的解释似乎是——情!

这个“情”字该怎么说?赵昭与自己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情分可言,与妹妹之间……似乎也不会,妹妹只是单相思而已。赵昭只不过见过妹妹两次而已,第一次她还是个孩儿,第二次似乎也还只是个大孩子。何况当时,赵昭也丝毫不曾流露出喜欢妹妹的迹象来。

何况按照耶律乙辛本来的计划,他设计陷害母后和自己之后,父皇还是会在的。妹妹是女子,有父皇在,她还是大辽公主,安全与地位不会受到必然的威胁。

那么似乎只能是最后一个关联人——母后萧观音!

她是这场风波最大的冲击者,一旦《十香词》的事情坐实,母后的下场会很凄惨,屈辱惨死是必然的。

赵昭的提醒,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挽救了母后!

很不可思议的推断,耶律浚自己都有些难以置信。但抓获的宋朝探子却交代,秦王确实有吩咐,密切关注萧皇后的一举一动。

赵昭对母亲格外关注?这是为什么?

耶律浚心中开始有了些许不好的预感,恰在此时。他又得到了一样东西。

虽说与耶律特里与萧太后的设计,但抄写《十香词》之后,萧观音还是不放心,担心丈夫会不听解释。萧观音害怕出现最失望悲凉的情况,那样即便是丈夫不杀,她也再无脸面和心思活下去。

于是乎,萧观音提前写下了一首绝命诗。也算是对丈夫最后的剖白,怀着死志去见耶律洪基的。可惜最终没能用上,绝命诗的诗稿也留在了皇宫的角落中,叛乱之后诗稿依旧在,并且被耶律浚看到。

嗟薄佑兮多幸,羌作俪兮皇家。承昊穹兮下覆。近日月兮分华。

托后钧兮凝位,忽前星兮启耀。虽衅累兮黄床,庶无罪兮宗庙。

欲贯鱼兮上进,乘阳德兮天飞。岂祸生兮无朕,蒙秽恶兮宫闱。

将剖心兮自陈,冀回照兮白日。宁庶女兮多惭,遏飞霜兮下击。

顾子女兮哀顿。对左右兮摧伤。共西曜兮将堕,忽吾去兮椒房。

呼天地兮惨悴,恨今古兮安极。知我生兮必死,又焉爰兮旦夕。

……

这是耶律浚看到的《绝命诗》全文,母亲在诗中追忆了嫁给皇室的荣幸和严于律己;又表达了小人迫害的痛心以及希望君王谅解的心理,还有对子女的关切,以及绝望悲凉的心情。

但其中有这么一句,引起了耶律浚的注意。

“虽衅累兮黄床。庶无罪兮宗庙”这句诗的意思有些模棱,有些暧昧。可以说是剖白,但隐约又像是愧疚,似乎真的有过不轨行为。

耶律浚此刻本就神经质,对母亲的这个态度就越发的敏感,甚至开始有所猜疑。母后若真是有什么“不轨”,那……

赵惟一的事情已经证实。此人与母后并无关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母亲身居皇宫,并未接触其他男人啊?

耶律浚有些糊涂,也不知怎地就想到了赵昭。把《十香词》的事情联系起来。赵昭的真实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营救母后,那么他们之间……

一个可怕的念头出现在脑海中,耶律浚都有些难以置信,他为何会怀疑母后的贞洁。作为儿子,这样想简直有些大逆不道。

可这个念头一旦出现,就怎么也挥之不去,而且还出现了更多的佐证。

当年自己与妹妹一道去了大名府,赵昭对自己兄妹颇为关照,其中有忌惮自己身份的缘故。但有没有其他呢?耶律浚后来得知,赵惟一那个时候似乎受母后的派遣去了宋朝。母后当然不会加害自己的儿女了。

但如果她是派人去找人帮忙,维护自己的儿女似乎就能说通,去找谁呢?那时候赵昭正好在大名府!

这个解释,虽然牵强,似乎也能说得通。

耶律浚还想起来一件事,之前曾有一次和母后提及妹妹耶律特里的感情问题,当提到妹妹喜欢赵昭时,母后当时的表情很奇怪,她脸红了,似乎很难为情。

当时耶律浚觉得很奇怪,却也并未在意,但如今想来,缘故似乎找到了。只是结论似乎有些可怕……

至于时间,母后与赵昭唯一的接触就是六年前在辽东。母后和妹妹与叛军追杀,在辽河附近的密林中迷失,是赵昭救了她们,并且在野外待了一个晚上,然后才被自己带人找到的。

那个晚上……

耶律浚有些不敢想,难道那个晚上发生什么不该发生的事情?从时间上,完全是有可能的。当时自己还小,根本想不到这方面。一个宋朝卑微的使臣,一个辽国高贵的皇后,是个人都不会觉得其中有什么,何况当时妹妹耶律特里也在的……

可那时候的妹妹终究只是个小女孩,或许睡着了,或许什么也不知道,或许……

母后和赵昭之间……不会的……不会的,母后比赵昭大十岁啊,年龄相差很大,肯定不会的!

可是……他们的辈分似乎是相同的,而且母亲容貌美丽,六年前更加的年轻动人……

一方面是尊敬的母后,一方面是棋逢对手的宿敌,他们之间……

耶律浚实在有些难以置信,可是这个可怕的念头却不断浮现在脑海中,让他深受折磨。

不行,此事必须要弄清楚!

挣扎了许久,耶律浚决定问个清楚!

第六九五章因祸得福

宋熙宁七年六月,辽咸雍十年(耶律浚年中继位,尚未改元)。新继位的辽国皇帝耶律浚突然下令发兵,南下进攻宋朝。

至于理由,则是宋朝与耶律乙辛勾结,谋害先皇,意图颠覆辽国。

耶律乙辛当时是向南逃窜的,虽然他的真正目的地是幽州,但若说成是逃亡宋朝似乎也可以。再加上抓住的那两名探子,倒也是证据确凿,自圆其说了。

出兵嘛,只要有个借口,对内对外有个说法就是了,逻辑严密性并不重要。

耶律浚心里更有一个完美的说辞,若非耶律乙辛与赵昭之间有勾结,他怎么可能未卜先知《十香词》的事情呢?赵昭在这件事上的作为,也许并非为了救母后,而是另有所图,不安好心。

这一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辽国上下首先就是一片哗然,刚刚登基的皇帝,皇位尚未坐稳就要想着南征。尤其是辽国刚刚经历了耶律乙辛之乱,并未完全安定,这个时候轻率出兵,似乎有些不妥。

虽说宋朝现在也在内乱之中,却不见得就是辽国出兵的绝好机会。

宋辽之间有《澶渊之盟》的约定在,已经数十年没有较大规模的战争了,平时主要是边界上的一些小冲突和摩擦。

但是这一次,如果发兵,等于是彻底撕毁了澶渊之盟,两国之间再无宁日,这对辽国有好处吗?

灭宋?

契丹贵族纷纷摇头,当年圣宗皇帝(耶律隆绪)何等英明睿智?又有承天太后(萧绰)这样的女中豪杰主政,还有耶律休哥这等不世名将。

如此强大的阵容,依旧兵败澶州城下,南征最终还是有失败告终。至此之后,契丹人就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事实,想要灭宋绝非易事,完全就是个奢望。

既然不能灭宋。那何苦还要南征呢?契丹贵族已经达成共识,拿不下黄河以南,根本不要妄想入主中原。

其实即便是攻破汴梁城又能如何?契丹人就能彻底占领吗?当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可是尝试过的,讨伐后晋石重贵,占领汴梁城。最终还不是撤军回了北方,便宜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让其建立了后汉王朝。

想要统治中原。就要面对汉人的强烈反攻。想要承受住,必然需要强大的兵力。对契丹人而言,他们做不到,也没有这个必要。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扩张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扩张的必要性。

接连两次失败教训,契丹都认识到一个事实,只需要占领燕云十六州即可。至于南征,只是个幌子,必要的时候拿出来用用,吓唬吓唬宋朝人,然后勒索点好处。比如宋仁宗时。就以此为借口,要求增加岁币。

这样就可以了,皆大欢喜,宋辽维持所谓的和平,大家都过好日子。但是这一次,皇帝却突然提出南征。

刚开始,契丹贵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