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279章

执宰大明-第279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乐三年,永乐帝进封张辅为新城候,里面不免有着张玉的因素在内。
  张辅之所以成为英国公,是因为他打下了安南,将安南改为大明的交趾,立下了赫赫战功,故而得此勋爵。
  其后,张辅数次征讨交趾,又随着永乐帝南征北战,逐渐积累了深厚的军功和威望,进而得以晋升为太师。
  张辅虽然在勋贵中威望高,而且也能征善战,但对那些出生入死的勋贵将士来说,周征和鲁仲乾与他们的感情更为深厚。
  如今,当年的那批靖难将士还在,多多少少总会念一些旧情,别小看了这些人情,关键时刻将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要想对付鲁仲乾,周征都是最合适的人选,张辅反而次之。
  “陛下,臣定当竭力而为,誓不让叛军越过真定城半步!”周征见宣德帝点他镇守真定城,连忙站起身,冲着宣德帝一躬身,拱手答道。
  自从李云天说鲁仲乾会去太原,周征就已经猜到自己会去真定城了,他很清楚真定城的重要,也清楚鲁仲乾的厉害,除了他之外恐怕京城无人能坐镇真定城迎击鲁仲乾。
  不得不说,汉王这一招确实是高,山西都司要面对陕西都司和河南都司的压力,原本不如山西行都司和大宁都司对宣德帝的威胁大。
  可鲁仲乾去了山西都司的话,那么情形不可一样了,他是那种敢于孤注一掷的人,一定会集结兵力打下真定城,然后再腾出手来对付山西都司和河南都司的追兵。
  鉴于鲁仲乾的威望,山西都司和河南都司的都指挥使绝对会畏首畏尾,一是不想与鲁仲乾火并,二来也是在观望,想知道宣德帝和汉王究竟谁能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技高一筹。
  如此一来,原本十平八稳的真定城就成为了宣德帝手中一块烫手山芋,宣德帝唯有让周征坐镇真定城。
  “陛下,依臣来看,威国公既然筹划已久,那么恐怕很难再追上他,不如声东击西,明里大张旗鼓地派人向乐安方向追击,暗里让忠国公去真定城,届时打威国公一个措手不及。”
  见周征领了宣德帝的御命,李云天沉吟了一下,起身向宣德帝拱手说道。
  如果是李云天前去追击鲁仲乾,他有信心凭借蛛丝马迹在鲁仲乾等人离开北直隶之前找到乔装打扮的他们,可要是换做别人去做这件事情,他觉得十有**鲁仲乾会顺利逃脱追兵,进入太原府。'325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 325  执宰大明328
  与其打草惊蛇,不如守株待兔,装作不知道鲁仲乾去太原,在真定城给他来一记下马威。
  “如此甚好。”杨士奇闻言点了一下头,笑着望向了宣德帝,“陛下,兵法有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恐怕威国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忠国公会在真定城等着他。”
  杨荣和周征等人也纷纷赞同李云天的这个提议,与其让鲁仲乾察觉早作准备,不如趁着他松懈给他当头一棒,杀杀那些叛军的威风。
  宣德帝对李云天的这一招声东击西十分满意,心中是万分欣慰,有李云天在他身边出谋划策,那些迫在眉睫的难题顷刻间就迎刃而解。
  周征随即被宣德帝任命为北直隶总兵,授予其征虏将军印,全权负责北直隶兵事,即刻前往真定城坐镇。
  明初时,总兵并不是一个武官的官职,而是一个差遣的职务而已,职权是总理某地的兵事,无品级。
  由于五军都督府只有统兵权而没有调兵权,故而每当有战事发生时,朝廷就会派遣拥有统兵和调兵权力的统兵官前去指挥作战,其中权力最高的统兵官就是总兵,通常由勋贵来担任。
  总兵由于不是官职,故而总兵前去统兵时都会佩戴朝廷下发的各式将军印,用将军印来统兵和调兵,例如云南总兵配征南将军印,湖广总兵配平蛮将军印等等。
  每当战事结束时,总兵要缴还将军印,这也意味着总兵的职权相应消失。
  靖难时,南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李景隆就是总兵,配有平燕将军印,以平燕将军印来调动三军。
  因为五军都督府的武官没有调兵权,故而统兵的时候会像总兵那样,有另外一个体系:总兵以下的统兵官还有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和把总等等。
  与总兵一样,每当战事结束,副总兵、参将等职务也就会解除。
  后来,总兵和副总兵等等逐渐成为了常驻武官,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统兵体系。
  李云天和杨士奇、张辅等人离开皇宫的时候已经是午夜,李云天和周征乘坐同一辆马车,路上两人谈论着目前朝中的局势。
  很显然,宣德帝和汉王之间的矛盾事关大明天下,无法调和,这一场战争在所难免。
  或许是想到了二十多年前的靖难之役,言谈中周征显得有几分感慨,想当年他不过是燕王府中的一个百户而已,结果累积军功得以加官进爵,一跃成为了大明的勋贵,得以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如今,同样身为皇叔的汉王要举兵向宣德帝发难,与靖难时永乐帝和建文帝的境况何其相似,只不过当年曾经并肩作战的生死兄弟现在分属宣德帝和汉王阵营,要在战场上刀兵相见,生死相搏,不由得令人感到有些唏嘘和无奈。
  “岳父,一旦威国公知道您在真定城,那么无论是为了汉王的大业还是个人的荣辱,威国公绝对会生死相搏,岳父大人务必小心。”谈论中,李云天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郑重其事地提醒周征。
  倘若鲁仲乾无法攻下真定城,那么就被阻挡在北直隶之外,形成进退两难的格局,前有周征阻路,后有陕西都司和河南都司的追兵。
  再者说了,鲁仲乾和周征都是大明的军中名将,以前从未交过手,此次交锋两人将一分高下,因此绝对会全力以赴,届时战况必将务必惨烈。
  “本公与威国公并肩作战多年,对他甚是了解,不会与他硬拼。”周征闻言笑了起来,关切地望着李云天,“你可要小心,汉王战功彪炳,绝对不是等闲之辈,千万不可轻敌。”
  “岳父大人放心,小婿不过一名文官,冲锋陷阵的事情还轮不到小婿。”李云天点了点头,微笑着回答,双目中闪过一丝郁闷的神色。
  周征前往真定城后,率军围剿汉王的重任理应落在张辅身上,可由于张辅与汉王之间的密切关系,虽然他将枚青擒拿但宣德帝心中却并非完全信任他,因此绝对不会将征讨汉王的统兵重权交给张辅,以免发生不测,否则届时可就悔之晚矣。
  这意味着宣德帝要从京城的勋贵中寻找新的统兵大将来统帅众军,而京中勋贵能在气势上与汉王相抗衡的寥寥无几,这个统兵大将的人选可不好挑。
  临晨时分,不少沿街的居民被凌乱而清脆的马蹄声从睡梦中惊醒,纷纷好奇地趴在门缝和窗户缝上向外偷瞄,看见大批骑兵连夜出城,向乐安州的方向疾驶而去,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一队身穿便装的骑士就骑着马呼啸着从刚刚打开的城门中飞驰而出,在守城士卒的诧异的眼神中消失在了前往乐安州的大路上。
  这队快骑是周征以及他的属下、亲兵,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故意从乐安州方向的城门出城,离开京城二十里后就调转了马头,风驰电掣地赶向了真定府。。。


第329章 先礼后兵〔二更〕


  由于鲁仲乾身为当朝国公又是军阁阁员,身份显赫,因此为了避免引发朝堂和民间的恐慌他离开京城一事被宣德帝压了下来,对外宣称其身体有恙在家休养。
  随着李浚的告发以及山东布政使司上报汉王纵容手下四处劫掠的公文,汉王造反一事已经确凿无疑,在朝野震动的同时不少大臣纷纷上书宣德帝,请求宣德帝派军平叛。
  出乎众人的意料,宣德帝并没有派军,而是让内侍中官侯泰带着他的一份信。
  李云天很清楚,宣德帝和汉王这一战无法避免,宣德帝之所以给汉王写信,一是对汉王进行最后的劝说,尽量避免战乱,二来也是站在大义的高度,对汉王仁至义尽。
  因此,李云天已经开始备战,让人从兵部运来了头盔和甲胄,分发给了讲武堂的学员和武艺教官。
  一旦宣德帝发兵平叛,那么讲武堂的学员和武艺教官将随军出征,这种实战经历可是千载难逢,能使得众人学到很多讲武堂教不到的东西。
  李云天这次调来的甲胄主要是鳞甲,也就是衣服上缀有铁片的甲胄,不仅造价低廉、制作工艺简单而且防护性能很好。
  尤为重要的是,鳞甲的重量只有二十多斤,既可以保护身体,又不影响作战,一举两得。
  其实,李云天更喜欢锁子甲,锁子甲也称链甲,有时也简称锁甲,用细小的铁环相套,形成一件连头套在内的长衣,套在衣服外面,重量几乎都由肩部来承担,可以防护刀枪剑矛等利器的袭击,还能对弓弩进行有效防御。'326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 326  执宰大明329
  可惜的是,锁子甲造价昂贵,制作工艺复杂,不宜大面积在军队中推行,而且保养非常麻烦,那些铁环一旦遇水或者在潮湿的空气中就会生锈。
  十字军东征的时候,那些贵族和骑士所穿的重型铠甲里面都要套一层带有头套的锁子甲来防护,平常的时候重铠和锁子甲要由专门的仆人进行保养,可谓十分麻烦。
  除了鳞甲外,讲武堂这次还从兵部得到了几具鱼鳞甲。
  虽然鳞甲和鱼鳞甲只有一字之差,但实际上却天差地别:鳞甲是一种轻甲,在衣服上缀有铁片,而鱼鳞甲则是一种重甲,周身裹着镶有鳞片的铁铠,拥有强悍的防护性能。
  由于造价昂贵和制作复杂等因素,故而只有高级武官才能装备鱼鳞甲,其余的武官和士兵只能装备鳞甲之类的铠甲。
  作为讲武堂的总教官,李云天分到了一具崭新的鱼鳞甲,两名副总教官也各自分得了一具,整个讲武堂也只有三人有资格穿戴鱼鳞甲。
  为了能明确学员和教官之间的身份和级别,李云天让人在甲胄上添加了肩章、臂章和资历牌,如此一来身穿甲胄也能知道每个人的级别,便于作战中进行指挥。
  讲武堂的学员已经听说汉王要造反的事情,如今李云天又发放了头盔和甲胄,立刻意识到讲武堂将参加平定汉王叛乱的战事,于是群情振奋,踌躇满志,都想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像先辈那样建功立业。
  不过,与讲武堂学员的满怀期待相反,京城的百姓则因为汉王造反的事**心惶惶,城市上空笼罩了一股恐慌的氛围。
  二十多年前的靖难之役,永乐帝的燕军与建文帝的南军在北直隶和山东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拉锯战,伤亡百万人,使得无数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时至今日,京城里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对当年李景隆率领数十万大军围攻北京城的一幕记忆犹新。
  倘若不是洪熙帝指挥得当,再加上天气寒冷,城内百姓众志成城,那么仅有一万多守军的北京城必将被攻破,届时后果不堪设想。
  汉王威名赫赫,在靖难中立下无数大功,远非李景隆可比,宣德帝虽然作用数十万京军,但能否是他的对手还未尝可知。
  而一旦汉王围困京城,那么京城十有**会被其攻破,别忘了汉王可是在京城土生土长,对京城的防务一清二楚。
  京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