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1879 >

第39章

穿越1879-第39章

小说: 穿越187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经述便乘坐“定远”号,带着“镇远号”等战舰,到琉球访问。尚泰带领皇室成员,晚上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和酒宴,犒劳李经述以及一千多名北洋水师官兵。

九月的琉球岛,基本上没风,酷热多雨,刚还是一片蓝天,不一会乌云就覆盖了天空,下了一场大雨。不过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丝毫没有影响琉球人欢迎国王贵客到来的心情。傍晚,夕阳还在海平面上,琉球的百姓夹道欢迎,当地人拿来椰子、菠萝、大串的香蕉、棕榈树皮衣服,甲虫壳和海螺、贝壳做的项链来献给国王尊贵的客人们,大海苦涩的波浪,似乎已经远离了这座海天一色的迷人小岛。

李经述和英国海军少校琅威理就坐在国王尚泰的身旁,看着十几位棕色皮肤的琉球土著少女,穿插着孔雀毛的传统服饰,叽里呱啦载歌载舞,热情奔放。琉球的女人一般长期在田间劳作,腰肢没有一点赘肉,这些野性的少女胸部大得下垂,胳膊和大腿看起来壮实有力,浑身散发出一种狂野的美。

宴会上,一片欢歌笑语,北洋水师能喝酒的人大碗酒喝起来。琉球的酒跟闽南客家人的黄酒很像,口感甘甜,虽不浓烈,但后劲十足,琅威理喝了两大碗酒,就已经醉眼朦胧,眼珠子都掉到琉球舞女的屁股上了。

琉球国王尚泰见状,拍手叫停了歌舞,吩咐两位最漂亮的少女坐过来陪琅威理和李经述。

李经述不好这种野性的少女,连忙罢手。两位大眼睛的少女,一屁股都坐到了琅威理的大腿上,琅威理的手便开始不老实了,摸她们厚实野性的屁股。

酒过三巡,四十三岁的琉球国王尚泰突然乐极生悲,抽泣起来。他的五官有点小,脸上的阴郁,像一个即将被判处死刑的囚徒。

李经述赶忙关切地问怎么回事,尚泰说:“琉球世世臣服天朝,朝贡不绝,未尝有失臣事之义。我自从四岁继承王位以来,一直对中国忠心耿耿,按时朝贡。但近年来,我们每天在日本人的枪口下过得胆战心惊,家人的安危都不能保证,不知该如何是好。当年我们被掳到日本后,日本人更是不把我们当人看,故意饭都不给我们吃饱,羞辱我们!后来日本人不敢冒犯中国的威严,放我们回来,但我看日本人不会轻易放过我们,会回来报复,奴役和屠杀岛上的百姓,我为他们的命运担忧。”

李经述听尚泰的话,明显有一种自知将亡国之痛,但他这时还能想到琉球的百姓,证明他这国王还是称职的,便安慰他说:“请国王放心,我已经跟日本人声明了中国的海权范围,北洋水师以后会到琉球海域例行巡航,日本海军必然不敢轻举妄动。”

琉球国王尚泰说:“有提督大人在,当然没有问题,我怕等大人一走,就没有中国官员再肯保我们了。十年前,日本要吞我琉球,我国陈情通事的特使林世功,在北京壮烈自杀殉国,天朝也没派一兵一卒来管我们。我昨日和今归仁王子商议,恳请大人奏请朝廷,把琉球改制成中国的郡县,这样才能永绝后患,这样我等琉球王族和黎明百姓才能免去血腥之灾!”

李经述一想,这尚泰说的有道理,如今琉球原住民只有成为中国人,才能逃脱被日本人集体屠杀的厄运,便答应回中国后,把国王尚泰的意思转告李鸿章。

再次回到天津港的码头,李经述下船后,马不停蹄赶回直隶总督署,向李鸿章汇报了琉球国王的请求。他极力说服了李鸿章,这是事关国家领土的大事,事不宜迟,以免夜长梦多,并提出了建琉球特区的解决思路。

李鸿章略加沉思,觉得这是件好事,也同意把琉球改制成琉球郡,归属台湾管辖,于是他上奏朝廷,让尚泰担任琉球首任道台,他的家族世袭罔替,慈禧太后准了。李经述请李鸿章照会英美日等各国公使,宣布了中国政府这一决定,从此,琉球就成了台湾的一个行政区,但有**的行政权,相当于现在的“特区”。

从此以后,琉球便名正言顺成了中国的地盘,当地人对琉球回归中国的怀抱大为欢迎,热烈拥护。

第55章研发中国潜艇

李鸿章接受李经述的建议,把琉球国改制成琉球郡,归属台湾管辖,从此,琉球就成了台湾的一个行政特区。李鸿章对“长崎事件”的处理结果也非常满意,拿出前些天的《申报》给李经述看,《申报》刊发报道,称这“长崎事件”是中日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大长中国人的志气。

李经述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忧心忡忡对李鸿章说:“这次日本妥协,孩儿更加认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唯有坚船利炮,才能让日本人低头。为此,我有一些具体的建议,完善中国的海陆防御体系,恐怕这要花费数百万两白银,还请家父奏请朝廷,务必大力支持。”

李鸿章点点头,说:“咸丰年间,英法联军从天津港长驱直入京师,醇亲王对此旧事心有余悸,现在他也很重视海防建设,你不妨先拟定整个海防的计划书,为父请示醇亲王,有了他的支持,很多事会好办得多。”

于是,李经述和琅威理、马吉芬、林泰曾、刘步蟾、邓世昌等人商议了三天三夜,理出了一整套构筑中国“海上长城”的计划,建议从德国购买二十门克虏伯重炮,安装在大沽和北塘的炮台,同时在天津修建船坞、军械库和炮厂,在入海口布设水雷,安排“蚊子船”巡航,同时,奏请朝廷复建旅顺海防,在旅顺修筑炮台十座,在山东半岛建设威海卫军港。这样,北洋水师构建起以巡洋舰、“蚊子船”、鱼雷艇、运输船和陆地炮台、威海卫军港为基础的立体海防网络,以大沽港、旅顺港、威海卫形成铁三角,构筑起一道拱卫京城的海上钢铁长城,醇亲王看了大喜,全部照准。

李经述还将北洋水师学堂的学制改为五年,主要学轮船驾驶和轮机管理、轮船维护等内容,以及枪炮操演、鱼雷、机械仪器使用等,给北洋水师培养备用的海军人才,招生规模海军军官每期扩大到一千人。

不久,李鸿章从英国订购的另外两艘铁甲舰也到了天津,李经述参考了英国海军少校琅威理提供的《英国海军章程》,结合北洋水师的巡航实际,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船制、战船、守船、练船、运舱等制度建设入手,保证北洋水师的战斗力,还规定凡北洋军校的学生,在堂学习二年期满,必须上船实践学习三年,以强化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

李鸿章对李经述的能力非常满意,还将天津机器制造局也交给李经述管理。李经述便把天津机器局的日常管理工作交给了谭嗣同。他那天到天津机器制造局清查家底,竟然发现中国在潜艇设计方面,很有基础,早在1880年就制造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艘潜水艇,并试航成功,开创了中国人制造潜艇的先河。

李经述到了天津机器制造局,也就是在天津城东贾家沽道,只见这里巨栋层楼,广场列厅,迤丽相属,参错相望。东则帆樯沓来,水栅启闭;西则轮车转运,铁辙纵横,城堞炮台之制,井渠屋舍之观,与天津郡城遥相对峙,隐然海疆的一重镇。

李经述了解到,天津机器制造局是洋务运动最早兴办的四大近代军工国企之一,从德国、英国引进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生产规模相当庞大,门类齐全,技术水平较高,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和训练了一批本国技术员工。工厂需要大量的煤、铁等原材料,开始主要依赖进口,要花费很多白银,后来,李鸿章兴办了开平煤矿,解决了这一需求。

李鸿章上任直隶总督后,还新购进三套洋药碾,新建三所碾药厂,对原有淋硝、磨磺、烧炭等制造问也增添了设备,黑色火药日产提高到900余公斤。这一时期,还兴建了铸铁、熟铁、锯木等厂和新机器房。

1876年,天津机器制造局还设立了电气水雷局,制造海防需要的各种水雷,并培养使用水雷的技术人员。到1877年,产品有:黑色火药、饼药、铜帽、林明敦枪、枪弹、前膛炮弹、后膛镀铅来福炮弹、各式拉火、各式水雷。还生产锵水,轧制铜片和制造机器。1881年,天津机器局开始仿制棉药,经过两年时间,仿制成功。

李经述接管天津机器制造局后,还从英国葛来可力夫工厂购进铸钢机一套,并从格林活厂购进水压机、10吨起重机和车床等设备,筹建炼钢厂,将在美国的天龙武器公司的生产线搬到了天津。

李经述在天津机器制造局发现了中国的第一艘潜水艇后,心里大为高兴,有了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潜艇部队的打算,这将作为北洋水师的一项重大海防战略。因为李经述明白潜艇将来会在现代海战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付英国、法国那样的海军强国,潜艇可以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出奇制胜。

李经述察看了这艘天津机器局制成的潜艇,式如橄榄,驶行水底,上有水标及吸气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从外观、构造,到件能、功能,无不反映出近代潜艇的特征和性质,而且这艘潜艇下水试行时“灵捷异常,颇为合用”,于是大喜,让席慕兰在美国重金招聘最优秀的潜艇设计师。

没想到,世界上最优秀的潜艇总设计师、“现代潜艇之父”约翰·霍兰竟然来天龙武器公司应聘了!当时,各国政府对科学家还没有今天这么重视,科学家或其他人才的国际流动很大,服务哪个政府也很自由,这些科学奇才都最为看重的是谁有钱资助他们把想法变成现实,信奉为雇主服务,谁资助他们,他们就为谁工作。

霍兰原本是爱尔兰人,1841年出生在利斯凯纳小镇,父亲曾是英国海岸警卫队的一名雇员,所以霍兰从小就对战舰充满好奇。但中学尚未毕业时,他的父亲不幸病故,年轻的霍兰被迫结束学业,到一所学校担任理科教员,他一边工作,一边设计潜艇。1873年,三十二岁的霍兰辞去教员工作,带着他的潜艇设计图纸到美国寻找机会。1875年,霍兰将建造新型潜艇的计划送交美国海军部。但美国海军对支付5万美金建造的一艘名为“智慧之鲸”的小型手操潜艇的沉没仍然心有余悸。断然拒绝霍兰的计划。

遭到拒绝的霍兰得到流亡美国的由爱尔兰一些革命者组成的“芬尼亚社”的资助。在“芬尼亚社”的支持下,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霍兰在1878年将自己设计的第一艘潜艇送下水,该潜艇被命名为“霍兰-1”号,是一艘单人驾驶潜艇。艇长5米,装有1台汽油内燃机,能以每小时3。5海里的速度航行,但悲剧的是,这艘潜艇一潜入水下,内燃机的空气用完了,发动机停止了工作。

白烧了一大笔钱,潜艇却没了,芬尼亚社开始对霍兰大为不满,对他的潜艇研制提出具体要求:所建造的潜艇,大到足以能有效地进行作战,小到使其能够塞进特制的商船船舱。这种商船要求可以装成民船的模样横渡大西洋。

1881年,霍兰建造成功他的第二艘潜艇,命名为“霍兰-2”号,该艇长约10米,排水量19吨,装有一台11千瓦的内燃机。这艘潜艇安装了升降舵,解决了纵向稳定性问题。同时,他还在艇上安装一门加农炮,使得潜艇既能在水下发射鱼雷,又能在水面进行炮战。

但这艘潜水艇排水量太少,火力也不行,“芬尼亚社”的一些成员对霍兰的试验丧失信心,并在一天黑夜将“霍兰-2”号以及建造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