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海寇 >

第236章

大明海寇-第236章

小说: 大明海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了,你自己也瞅瞅,现如今换了大当家来这儿之后,咱们弟兄的rì子过的怎么样?谁还天天给咱们气受?咱们只管吃饱了做事,以前要管的那些杂事破事,现如今大当家都接了过去,这rì子过的咋了?
  你小子就是不知足,总是觉得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总觉得人家对不起你!你说说看,这次过年,大当家给你了多少银子?以前咱们跟着张虎的时候,逢年过节,谁管过咱们?最多也就是凑到一起好吃好喝一顿罢了!
  你小子省省吧!我看出来了,咱们大当家不是个凡人,跟着他干,我王宏总觉得有奔头,难不成你还想换个像张虎那样的王八蛋来带着咱们做事不成?”
  马峰被王宏呵斥了一顿,很是不爽,低头喝闷酒不再言语。
  方安拦住了王宏,不让王宏接着数落马峰了,接着对马峰说道:“老八!你这话说的确实有点过头了!
  大当家这个人我也看了这么长时候了,他做事是很知道进退的,而且对弟兄们也基本上可以做到一碗水端平了,从不克扣亏待弟兄,该给的都给弟兄们!
  虽说你看不惯大当家这么花钱,可是你没想更多,大当家这么做是大有深意的!咱们海狼现在缺什么?不是缺钱,而是缺人!
  现在看着咱们在这儿一带可以横着走,但是大当家说的不错,咱们不能只瞅着眼前,必须要居安思危才行。
  眼下咱们缺什么可以去陆上采办来,可是万一以后要是官府跟咱们翻脸的话,咱们缺粮怎么办?
  所以大当家想到这一点,搞这么多移民过来,就是要把岛上开荒种地,自己起码满足一部分咱们的需要!
  另外岛上的人多了,他们靠着谁过活?还不是要靠着咱们吗?大当家对他们好,他们自然会感激咱们,以后要是有人想要跟咱们过不去的话,岛上的老百姓会向着谁?
  还有那些渔村的渔民们,你也看看,以前看到咱们跟老鼠见猫一般,躲着走!现如今呢?看到咱们有说有笑,他们出海打渔,看到有啥风吹草动,鱼都不打了,都要跑回来给咱们报信!
  这是为啥?老八你也想想,不就是因为大当家对他们好吗?以前咱们总是怕人来偷袭咱们,要天天安排不少哨船出去盯着,现如今呢?每天最多派四条哨船就足够了,岛上渔民都替咱们盯着呢,还怕个什么?
  大当家是什么样的人你也看到了,他来了之后,又是修船寮,又是建炮作,铁匠铺、木工作坊,制衣坊,开晒盐场……
  以前咱们谁想过这些?现如今你看看,咱们自个就能铸炮了,而且一开始就铸出来的是红夷大炮,这不是大当家干出来的吗?以前咱们谁敢想过这事儿?
  大当家的心很大,远比咱们的心要大得多,跟着这样的人,咱们才有奔头,不敢说咱们以后跟着他能拜相封侯出人头地,起码咱们以后要比以前有面子的多!
  老八呀,不是三哥和我说你,你这脾气确实要改改了!别老是觉得人家对不起你,好好干吧!”
  马峰听罢了方安的这番话之后,只得翻了翻白眼,点头答应了下来,抛开了这个话题,接着和王宏、方安喝起了酒。
  (昨晚不错,好歹没有再发烧,今天保持更新!另外感谢江上钓叟朋友的打赏!)


 第五十四章 玻璃

  ()    一座工棚在年后没几天工夫,就又在岛上的工坊区竖立了起来,工匠们来来往往的搬运着材料,飞快的将工棚搭建起来。
  而且于孝天也抛开其他事情,钻到已经建好的工棚里面,指手画脚的指挥着一些工匠,在工棚里面建起了一座长形的炉子,工棚外面则是一些摆放整齐的坩埚,这些坩埚是刚刚从陆上订购来的,尺寸式样也都是于孝天亲自要求的。
  另外还有成堆的石英石、硅砂和生石灰,没人知道于孝天这又是要干什么,但是也没人来管他,反正于孝天会的多,肯定不会吃饱了瞎折腾,倒是有人很期待看到于孝天又鼓捣出什么新鲜玩意儿,让他们开开眼。
  于孝天虽然年前大婚之后,忙于过节的事情,但是却也没有把他想要造玻璃镜的事情给放下,想做玻璃镜,就要先有玻璃才行,回来之后他就着手开始准备了起来,让人准备材料,在新划定出来的工坊区之中给他建起一栋大工棚,并且画了一个炉子的草图。
  同时他还让茂盛源通过关系,找到陆上的工匠定做了一批今后用来烧制玻璃的坩埚,这种坩埚和熔铁水的坩埚不同,是封口的,放置炉中的灰落入坩埚之中,影响到玻璃的成sè。
  以前于孝天被大学开除之后,曾经为了生计,干过不少的工作,其中就包括在一家小玻璃厂给人打工。
  那个小玻璃厂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于孝天一看就明白了玻璃是怎么烧制出来的,原料方面也不是什么问题。
  烧制玻璃其实原料很简单,不过就是一些石英砂、生石灰、纯碱,先对原料充分碾碎再分别煅烧之后,放入坩埚之中盖上盖子开始入窑混合煅烧,然后生成玻璃液,再对其进行脱sè处理,就可以得到玻璃液,用玻璃液就可以制成各种玻璃制品。
  当初他打工的那家小玻璃厂,工艺技术都比较落后,生产的玻璃器皿也不是很好,但是这也正好比较适合在这个时代使用,让于孝天意外的学到了一门手艺。
  所以他也不耽误时间,抽出空便开始着手干了起来,工棚和玻璃炉一起开建,这么一来工程进度就快了很多,加上提前进料和定制坩埚,等工棚到位之后,就可以开始干了。
  烧制玻璃的玻璃窑,于孝天比葫芦画瓢,根据后世学到的一些东西,再结合目前的技术条件,进行了修改,然后土法上马,倒是没有费太多的事,就建起了一座土造的烧制玻璃液的玻璃窑。
  而原料方面就很容易解决了,南rì岛本身就有石灰石,让人采下来之后煅烧成生石灰,然后用水将其熟化,晾干碾碎过筛待用。
  石英石陆上很多地方就有,不值钱,稍微花点钱就可以买来,石英石让人破碎之后,拈碎成沙,就成了石英砂,过筛之后,选出jīng细的石英砂,用清水洗一下晒干就可以使用,甚至连南rì岛上这段时间也发现了石英石,以后连去陆上买的钱和事件都可以省了,直接就可以就地取材。
  其它的都好说,但是眼下他最缺的就只剩下了纯碱的问题,以于孝天的水平和现在的技术,生产出纯碱是不可能的事情,于孝天于是便根据所知,决定采用草木灰来替代纯碱。
  草木灰之中富含大量碳酸钾,碳酸钾就是纯碱,西方在烧制玻璃的时候,早期几百年都没有纯碱使用,也是使用草木灰替代,所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草木灰的获取,就更不用发愁了,岛上本来就杂草丛生,有的是草木灰用,可是于孝天觉得还是用海藻烧制的草木灰含碱量更大,质量也更好一些,故此让一些移民或者岛上渔民家属出工,他们海狼出钱,去海边捞取大量的海藻,堆放在海边晒干,然后点燃烧成草木灰,运到新建的玻璃场代用。
  如此一来各种事情就基本上迎刃而解,只待于孝天点火准备烧制玻璃了。
  正月刚过,于孝天的玻璃场就彻底建好了,另外他还购入了几船煤作为燃料使用,福建本来就不是缺煤的地方,南方刚好也只有福建有煤,集中在龙岩一带,明代时候已经开始大量开采了,所以采购一些煤也不是难事。
  干这些事情的时候,于孝天没有对任何人详细说明他要做什么,只是告诉手下,按照他的要求准备就可以了,到时候会给他们惊喜的。
  所以到他给玻璃炉点火的时候,也没人知道他到底要做什么,只是一众工匠,傻乎乎的看着于孝天指挥他们忙活。
  炉子点燃之后,先烧了两天,将炉子彻底烘干,另外炉温也提高起来,于孝天这才开始将石英砂和石灰装入坩埚送入炉中煅烧。
  本来于孝天胸有成竹,觉得问题不大,可是偏偏在刚开始煅烧原料的时候,就出了问题,刚把一些坩埚放入炉中不久,炉子里面就发出了爆炸的声音,吓得众人都纷纷逃出了工棚,连于孝天也被吓得一溜烟的溜出了工棚,好一阵子看没有爆炸声传出炉子,这才小心翼翼的带人回到工棚里面查看。
  这一看于孝天就哭了,他把事情想的有点太简单了,觉得坩埚不是什么麻烦的事情,但是问题正好就出在坩埚上,他定做的这些坩埚之中,有大半的坩埚不符合要求。
  放入炉子加温之后不久,一大半的坩埚就发生了爆裂,结果使得他第一步试验就宣告失败。
  于是他只得停工下来,将不合格的坩埚淘汰掉,再从陆上订购新的坩埚,运回来先加热试验,选出可用的坩埚继续试验。
  如此折腾了一个月的工夫,原料和坩埚的问题才基本上解决,接着他将各种原料混合到坩埚之中,盖上盖子再次放入炉子里面开始焙烧。
  经过长时间的焙烧之后,炉温升高到了一定程度,坩埚中的原料也开始融化产生反应,逐渐的被烧成了玻璃液,但是这种玻璃液取出之后,试验了一下之后,发现颜sè太重不说,而且还很多气泡,这样的玻璃即便是做成玻璃制品也很不美观,制作玻璃镜根本就不能用,质量上甚至没法和现在的西方所产的玻璃相比。
  所以如果想要得到好的玻璃原料,那么就必须对玻璃液进行脱sè处理,于孝天想了半天才想到以前玻璃厂是用现成的脱sè剂,对玻璃进行脱sè处理,脱sè剂好像是二氧化锰和硝酸钠。
  可是这时代他去哪儿弄这样的化工原料呢?所以他只能想办法找替代品解决这个问题。
  至于气泡的问题,倒是好解决,稍微加入一些食盐,作为催化剂,然后通过不断的搅拌玻璃液,就可以派出玻璃液里面的气泡,即便是不能完全排出也不妨,只要气泡变得非常小,肉眼难以看到就行,不影响玻璃的使用。
  于孝天绞尽脑汁想了很长时间,最后想到了只能用硝石来取代硝酸钠使用,于是他继续试验,折腾了又足足一个月的时间,甚至连炉子都重新改造了一次,最终总算是得到了接近无sè的玻璃液。
  于孝天看着被搅棒拉出的滚烫的玻璃液,这下乐开花了,不管怎么说他总算是成功了,玻璃液滴下来之后,凝结成了玻璃珠,被他送到退火窑之中退火,省的降温太快造成玻璃内部应力不均开裂。
  最终他得到了几个接近物sè的玻璃珠,顾不上这些玻璃珠还有点烫手,他就抓了起来,被烫的嗷嗷直叫,但是也舍不得撒手。
  等众人见到了这些不规则的玻璃珠的时候,才知道于孝天这段时间忙活什么了,一个个看着这晶莹剔透的玻璃珠,都惊讶的下巴快要掉到地上了。
  有点见识的人知道这是什么,像跟着他去陆上办事的亲卫和赵麻子,见过世面了,当然知道这是玻璃。
  但是没见过世面的人,怎么也不敢想,于孝天居然能在岛上自己做出水晶来,一个二个都把这些玻璃珠当做了水晶。
  于孝天给众人解释了一番,告诉他们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水晶,而是被世人眼下称之为琉璃的东西,不过又不同于中国人制作的那种琉璃,中国古代生产的玻璃含铁元素多,颜sè比较深,而且因为所含元素不同,颜sè也不同,没有真正生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