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愿【,】前言大秦帝国,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似能屹立千秋的基业却在嬴政去世后的三年岿然崩塌。他做好了一切准备。他本是大秦帝国最出色的王子,踌躇满志要治理好国家,要让人民安居乐业。可是一场阴谋葬送了一切。他的命运陡转。他本是宦海浮沉多年的权相。他清楚权谋游戏的规则。可是他看轻了一个人,也看重了一个人。仓鼠哲学的结局注定悲惨。他本是户牖绳枢之子。他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最后的最后,他忘记了,他曾说过:苟富贵无相忘。他集天时地利人和。家族的光环辅助他缔造了三年叱咤成就的霸业传奇。他的一生,恪守了传奇的铁律,一为传,一为奇。给我们留下了不肯过江东之谜。他本是市井出生,干着流氓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有一天他忽发豪言:大丈夫当如是。大风起兮,逐鹿天下。最后,他说:一介布衣,提三尺青锋荡平天下,夫复何求,余愿足矣。...
作者:易水寒正文第一章 草莽起家的那些事沛县是个好地方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大风歌是汉朝开国之君高祖刘邦平定黥布之乱后率意而作的。在历史长河中,刘邦是个不被多少后人称道的皇帝。他似乎没有什么雄才伟略,却在逐鹿中原的群雄中轻而易举地得了天下;他出身卑贱,却为人豪爽;不事生产,却胸怀大志。常言道“乱世出英雄,盛世产庸吏”,中国历史上后来成王成帝的草根平头,第一位就是刘邦。公元前2世纪,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战国时代的晚期。战国时代,从名字上就可以得出结论,就是列国并起,混战一通的时代。当时参加混战的国家,主要有七个大国,齐、楚、燕、韩、赵、魏、秦,其时称为战国七雄。当时天下已呈一强六弱的态势,七国之中,以秦为笑到最后的王者,秦国一强在西,日渐东进,将其他六国逐渐蚕食,天下一统已是指日可待了。...
作者:张宏杰自序 曾国藩的成功与失败一曾国藩做官非常成功。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善于进退,在剿灭太平军之后,功名事业如日中天,这时他却能极度冷静,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的先机,毅然上疏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自己的权力之本——湘军。他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跌挫,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成功者并不多见。曾国藩成功的基础,是他深通官场韬略。曾国藩的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他的谋士赵烈文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咸丰九年,有一个神秘人物带着数名随从出现在桐城,他自称是来自北京访察各地军务的大员,行动故作诡秘,说话神神叨叨,有大员被他的气场俘虏,对他施以君臣之礼,他也公然接受不辞。人们纷纷以为是亲王贵戚甚至是皇帝本人微服私访,惊疑不已。他以黄纸为诏,命一知县送达曾国藩大营。曾国藩览其“诏”,文...
作者:徐皓峰【一、】司马迁《史记》记载,荆柯刺秦王是一个仓促的行动。荆柯迟迟不从燕国启程,是要等待一位真正的刺客,但这位刺客没有到,在燕太子丹的催促下,荆柯只得亲自操刃,作了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荆柯刺秦王的事件,令“风萧萧兮逆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唱词流传千古。中国文化重文轻武,认为武者不祥,对文的一面宣扬,对武的一面隐去,这是作史的传统。所以《史记》对荆柯所等的真正刺客,没有交待。根据一本宋人笔记《秋霜碎语》载录,荆柯所等的人,以“白猿”两字为代号,是战国著名的职业刺客。白猿为何没有赴约相助荆柯,已不可考,但荆柯刺秦王的事件之后,白猿退入山中,写出一本名《灵动子》的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阐述“弑君”理论,给予刺杀君王的行为以合理性,认为对社会具有调控作用,是天道的一环,下篇讲解训练刺客的方法。此书很快被查抄焚毁。...
编著:刘仰东【,】内容简介刘仰东编著的《去趟民国》是一本随意翻翻的书——没有头尾,没有章节,没有次序。只依类分了一二十个题目,也未必分得很清楚,因为生活中的事情,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页之间,这一段说的是民国元年,下一段也许就到了四十年代末,再下一段没准又回到了民国初年,反正就是这三十几年间的人和事。作者简介刘仰东,祖籍辽宁,生于呼和浩特,在北京长大。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清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人民政协报高级编辑。著有《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等。自序民国史很短,只有三十八年。民国的历史虽短,却很热闹,出过不少大事。事情是人干的,因而民国时期也出了不少人物。但再大的人物,干再大的事的人物,也得过小日子,正如丘吉尔所言:仆人的眼里没有伟人。“大人物”过小日子,有时候就像大手笔写小文章,他们留下的故事,往往能让人一唱三叹、回味无穷。其实人物不论...
作者:雪屏写在前面说来有趣——前两年,克凡和龙一来京开会,晚上来我家聊天,说起龙一创作的《潜伏》来。当时,以这部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正在播放,颇为轰动,人尽皆知。我跟龙一开玩笑地说,回头,我也写一部卧底的故事,你写一个,我干脆写一堆。只是说过,也就忘脖子后面去了。前不久,偶尔看到清朝画家江萱画的一幅长卷《潞河督运图》,气势恢弘不亚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立时有了创作的冲动。于是,就有了这部作品。我尝试着用“三言”“二拍”式的语言,来叙述一个虚构的故事,当中刻画了形形色色有趣的人和事,还有许多我对逝去的那个时代的解读。有些人物,直接就是来自当今现实生活中,不过是加以敷衍、改头换面了而已。这部书,跟我以往的创作风格迥然不同,过去我没这么写过,估计将来也不会再这么写了。完成之后,我还是发现有许多稚嫩的地方,因为身体欠佳,已无力再精益求精了,但愿不会让读者讨嫌就好。...
作者:老舍小序三年来,因营养不良,与打摆子,得了贫血病。病重的时候,多日不能起床;一动,就晕得上吐下泻。病稍好,也还不敢多作事,怕又忽然晕倒。以贫血名集,有向读者致敬之意;其人贫血,其作品亦难健旺也。老舍于北碚。恋在成都的西龙王街,北平的琉璃厂与早市夜市,济南的布政司街,我们都常常的可以看到两种人。第一种是规规矩矩,谨谨慎慎,与常人无异的;他们假若有一点异于常人的地方,就是他们喜欢收藏字画,铜器,或图章什么的。这点嗜好正象爱花,爱狗,或爱蟋蟀那样的不足为奇。以职业而言,他们也许是公务人员,也许是中学教师。有时候,我们也看见律师或医生,在闲暇的时候去搜检一些小小的珍宝。这些人大致都有点学识。他们的学识使他们能规规矩矩的挣饭吃。他们有的挣得钱多,有的挣得钱少,但他们都是手中一有了余钱,便化费在使他们心中喜悦而又增加一些风雅的东西上。有时候,他们也不惜借几块钱,或当两...
作者:老舍序设若我要是不教书,或者这些篇还不至于这么糟,至少是在文字上。可是我得教书,白天的工夫都花费在学校里,只能在晚间来胡扯;扯到哪儿算哪儿,没办法!现在要出集了,本当给这堆小鬼一一修饰打扮一番;哼,哪有那个工夫!随它们去吧;它们没出息,日后自会受淘汰;我不拿它们当宝贝儿,也不便把它们都勒死。就是这个主意!排列的次序是依着写成的先后。设若后边的比前边的好一点,那总算狗急跳墙,居然跳过去了。说真的,这种“歪打正着”的办法,能得一两个虎头虎脑的家伙就得念佛!蒙载过这些篇的杂志们允许我把它们收入这本里,十分的感激!老舍一九三四年,二月一日,济南。五九张丙,瘦得象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象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作者:[美]卡尔·萨根译者:李大光作品相关编辑推荐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美国1996年全年畅销书榜首,卡尔萨根倾其一生所积累的资料和苦思所得而着述的最后一部书。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全球的文明,在这个文明世界中,大多数重要的元素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创造了另外一些东西.使得几乎无人理解科学和技术。这无知和权力混合制成的易燃品早晚有一天会在我们面前燃成熊熊大火。特别是在这个千年,伪科学和迷信似乎越来越具诱惑力,非理性的海妖的歌声更加悦耳迷人。我们以前是否在什么地方听到过这歌声?在物质稀缺之时,在国家的自尊心或敏感问题受到挑战之时,当我们为失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令人满意的地位而极度忧虑之时,当狂热的火焰在我们的身边沸腾之时,我担心,长期以来我们的思维习惯会控制我们的一切。内容简介《魔鬼出没的世界》作者以广博的知识,犀利的思想,入木三分的揭露,鞭辟入里的分析和发人...
..读书无禁区在林彪和“四人帮”横行的十年间,书的命运和一些人的命运一样,都经历了一场浩劫。这个期间,几乎所有的书籍,一下子都成为非法的东西,从书店里失踪了。很多藏书的人家,象窝藏土匪的人家一样,被人破门而入,进行搜查。主人历年辛辛苦苦收藏的图书,就象逃犯一样,被搜出来,拉走了。这个期间,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成了书的监狱。能够“开放”的,是有数的几本。其余,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莎士比亚到托尔斯泰,通通成了囚犯。谁要看一本被封存的书,真比探监还难。书籍被封存起来,命运确实是好的,因为它被保存下来了。最糟糕的是在一片火海当中被烧个精光。后来发现,烧书毕竟比较落后,烧完了灰飞烟灭。不如送去造纸,造出纸来又可以印书。这就象把铁锅砸碎了去炼铁一样,既增加了铁的产量,又可以铸出许多同样的铁锅。而且“煮书造纸”比“砸锅炼铁”还要高明。“砸锅炼铁”所铸的锅,仍然是被砸之前的锅,是...
作者:李敬泽鸟叫一两声《诗经》开卷第一首就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大家想必背得出,此处不念了。现在要问的是,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对面那女子脸儿一红,扭捏道:啥意思?相思病呗。对,相思病,不仅是相思病,还由相思病并发失眠症:“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如果有人问:中国人从何时开始失眠呢?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就是《关雎》,那至少在商朝末周朝初,而且原因正是“女人”。当然,在《关雎》中,相思病最终痊愈,“窈窕淑女”娶回家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卡拉OK估计要唱大半夜,处处啼鸟惊不破三千年前的春梦。然而,错啦,同学们哪,你们都错了,看看《毛诗序》里是怎么说的:“《关雎》,后妃之德也。”“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也”。这话翻译过来就是,皇上的大老婆看见一小女子模样长得俏,然后就睡不着,就急得两手瞎抓挠(“参差珩菜,左右采...
作者:常琳第一章 幸福的第一步除了做个生命的强者,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你敢聆听自己的心声吗?明天,何东就要和女朋友权筝去登记结婚。都说结婚是人生大事,从要登记何东就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他就准备这么过下去了?朝九晚五,结婚生子,地球上大多数人都这么过的……这是他想要的生活吗?昨天和今天一样,今天和明天一样,他一眼都能看到自己坟头上一摇一摆的狗尾巴草,没劲儿透顶。人生就应该这样吗?他过的幸福吗?结婚能让他幸福吗?什么是幸福?世界上真有幸福这事儿吗?他应不应该让自己这辈子过幸福了?咳,结婚就结婚吧,还连累什么“人生”,再说了现在想这个有用吗?何东,二十七岁,典型的北京青年。自打他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起,他们老何家就住北京了。奶奶前几年去世,家里还有爷爷何四方,何东老爸何守一,二叔何守二,三叔何守三,四叔何守四,外加他的三个堂弟,何西,何南,何北,九条汉子。除了何南在加拿...
作者:阿庇安译者:谢德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说明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 年着手分辑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每年刊行五十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汇印。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
作者:[清]沈复【题词一】 长洲沈处士三白以〈浮生六记〉见示,分赋六绝句 刘樊仙侣世原稀,瞥眼风花又各飞; 赢得红闺传好句,“秋深人瘦菊花肥”。(君配工诗,此集中遗句也) 烟霞花月费平章,转觉闲来事事忙; 不以红尘易清福,未妨泉石竟膏肓。 坎坷中年百不宜,无多骨肉更离披; 伤心替下穷途泪,想见空江夜雪时。 秦楚江山逐望开,探奇还上粤王台; 游踪第一应相忆,舟泊胥江月夜杯。 瀛海曾乘汉使槎。中山风土纪皇华; 春云偶住留痕室,夜半涛声听煮茶。 白雪黄芽说有无,指归性命未全虚; 养生从此留真诀,休向嫏環问素书。 阳湖管贻萼树荃。【题词二】 仆本恨人,字为秋士。对安仁之长簟,尘掩茵帱;依公瑕之故居,种寻药草(余居定光寺西,为前明周公瑕药草山房故址)。海天琐尾,尝酸味于芦中;山水邀头,骋豪情于花外。我之所历,间亦如君;君之所言,大都先我。惟是养生意懒,学道心违,...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人之初,性本性。夏娃骑上剑齿虎闲庭信步,完成与神的合谋。第一章夏娃造反创世梦中惊醒后,女娲开始造人。说不清那是早晨还是黄昏。天边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同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另一边是月亮,生铁般又白又冷。二者之间,是忽明忽灭的星星,和来历不明的浮云。女娲却并不理会谁在下去,谁正上来。[1]女娲是一只大青蛙。不对吧?女娲不是蛇吗?在《山海经》,在画像石,女娲和伏羲一样,都是“人首蛇身”。而且他们的蛇尾还缠绕在一起,分明是准备传宗接代的意思。表面上看,这没有错,因为蛇可以变成龙,蛙就不行。如果女娲是蛙,“龙的传人”岂非成了“蛙的传人”?女娲怎么会是蛙?又怎么可能是蛙?因为她原本是蛙。[2]变成蛇,是有人暗地里做了手脚。时间,不晚于汉。...
作者:方北辰【,】北京增订版自序本书是具有坚实学术基础的普及性读物;读者对象,主要是对历史文化颇感兴趣的广大普通读者。三国之史变化多端,以其为镜更可以知兴替;三国之人竞争激烈,以其为镜更可以明得失。以三国之人贯穿三国之史,融合人镜、史镜于一体,从而鉴古知今,鉴彼知我,是本书写作的动机。精心选取史学的真实素材,放手运用文学的生动笔法,将二者做有机、有趣的结合,则是本书写作的原则。真实严谨,但又不像学术著作那样艰深枯涩;生动灵转,但又不像戏说文字那样虚假无根。摆脱繁琐考证,拒绝随意穿越,追求简洁、流畅、温润、机趣,雅与俗共赏,老中青咸宜。此书最初在1991年12月由台北群玉堂出版公司出版,获得海峡彼岸读者好评。当时,我在台湾出版了刘备、孙权、曹丕、袁绍、吕布、司马懿的新传系列。之所以选择此六人着笔,一是无人写,他们的白话专传系列还全都是空白。二是值得写,都是重量级人物不说...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当孔夫子对学生宣讲自己的主张时,当然想不到这将开启一个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第一章 这世界有救吗孔子感慨万千地说:天下如果太平,我又何必东奔西走?天子剑庄子一身剑客装束,大步流星走到了王的面前。赵王按剑以待。王问:先生求见,打算用什么来教导寡人?庄子说:剑。王问:先生之剑如何?庄子说: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说:天下无敌呀!庄子说:不妨一试。王问:不知先生用长剑,用短剑?庄子说:长短不论。但臣剑有三,不知王要哪种?王说:请问哪三剑?庄子说: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王问:天子之剑如何?庄子说:燕国为锋,齐国为刃,魏国为脊,宋国为环,韩国为柄,渤海为鞘,北岳为带,以五行制寰宇,以造化御群生,故触类旁通,上下无碍。此剑一出,诸侯正,天下定。此乃天子之剑。...
作者:何建明开篇语激发我写这部“百姓情怀,学子心声”的《中国高考报告》的,是我听到几位秀美如柳却内心燃焰的女孩子的话——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一位刚刚考入大学的女孩子在谈到高考时,以视死如归的口气说:“我以我血荐高考。”《梦里花季不下雨》作者,已就读四川某大学的刘超、彭柳蓉两位女生在写文章谈到高考时,不无激愤道:“高考不死,大难不止。”《南方周未报》报道:一位女学生以《我要“武装起义”》为题,撰文说:“如果有一天,全国的学生进行一次新五四运动,炸学校,拒考试,烧课本,那本人积极参加……”我不知道国人听了这些女孩子的话以后有什么感想,我嗅到的,确是一股浓烈的战争气息。二十余年了,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使得今天三十五至五十来岁年龄段的社会主流骨干们,每每谈论起它时都有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通过高考,已经走出了人生未途……”的感觉。然而,在这一代人的子女也开...
【由..【】整理,】书籍介绍: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知青上山下乡由来已久,但有两届初中生是非常特殊的,他们就是68届和69届初中生。 他们没有正规地上完初中,毕业时,知青运动走向极端,所谓的一片红让他们在大都市里集体消失,无一不走向了农村。 本篇所记录的,就是这样一群知青在中国北部边境线上的下乡经历。 无论这些知青现在是青春无悔还是青春有悔,他们下乡后的主流轨迹大致相同:满腔热情――生产主力――痛苦反思――爆发回城潮。 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成熟,他们在亲历之后,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安居乐业,才是这个地球上所有人的最基本最实在也是最迫切的要求。 作者在占有真实资料的基础上,用原始的方式记录了这个轨迹,是想告诉人们:这代年轻人一路从荒漠捡起的如同沙粒般大小的金子,会闪着的光亮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历史大背景下,热爱生活,追求美好,永远都是年轻人的天性。...
作者:张正忠出生要讲汉武帝,先得讲他是怎么的。阴历的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的佳节——“七夕节”。在民间流传着被王母娘娘隔在银河两岸的恩爱夫妻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说每到这天,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喜鹊来给这对不幸的夫妻搭起一座鹊桥,好让他们能够会上一面。每到“七夕节”的夜晚,人们在院内焚上檀香,供上应时的瓜果,追忆那段令人感叹的姻缘,祝愿人世间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姑娘们更是虔诚地祈祷,祈求巧手善织的织女传授她们女红……公元前156年的七月初七却有些不同寻常。人们在忙碌完一晚的祝祷活动后,都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在长安城汉宫中的猗兰殿里,却仍是灯火通明,宫女们往来穿梭,忙忙碌碌,脸上都有一种期盼的神情。不多时,从猗兰殿里传出婴儿出世的第一声啼哭。“王夫人生了一位皇子。”这好消息由内侍们飞也似的通报到这个新生儿的父亲——汉帝国的主宰汉景帝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