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侦察兵 >

第57章

大唐侦察兵-第57章

小说: 大唐侦察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民带领着这数千骑士在便桥北岸列阵,军容甚盛,心中不由升起一股惧意。再看看身后十万突厥大军,仿佛这十万大军也不能为他带来什么安全感。

李世民看到自己的四卫大军已经到齐,并在渭水南岸布下阵势,于是拍马上前,想要到便桥之上和颉利单独谈一谈。

然而刚走没几步,只见一道人影拉住马缰,向李世民叩首道:“陛下乃万金之躯,岂可孤身犯险?”

李世民一看,却是老臣萧瑀正跪在马前谏道。赶忙下马扶起萧瑀道:“朕筹划许久,如今时机已经成熟,不是卿能知晓的。突厥之所以敢倾国而来,直达我大唐京郊,那是他们认为我大唐国内有难,朕新即位,当朕不能率军抗御敌虏。朕若是示之以弱,闭门拒守,敌虏必定纵兵大掠我大唐京畿。所以朕轻骑独出,表明不把突厥放在眼里。又以煊赫的军容震慑于他,向他显示我军必战之意。出乎敌虏的预料之外,使他们乱了方寸。突厥侵入中原既深,必定心有惧意,故战则胜,和则固。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观之!”

听到这通话,张允文不由暗叫一声好,这才是真正具有战略眼光和出色谋略的君主。

萧瑀闻言,放开马缰,李世民上马,来到便桥之上,再次责问颉利。

颉利看了看李世民,果然俱声道:“我草原之上,粮食短缺,食不果腹,今日前来中原,为的就是借来一些粮食!不想背负盟约,触犯皇帝威严,实在是小汗的过错!今日小汗愿意想皇帝陛下请和!”

李世民顿时笑道:“可汗,你不会此次请和之后,又违背盟约前来犯我大唐吧!”

颉利惶恐的道:“不会,不会,小汗必定恪守盟约,不会再犯!”

于是,李世民在便桥之上颁下诏书,同意突厥请和。约定二日斩白马为誓。

二日,李唐与突厥在便桥之上斩白马盟誓,相约不侵犯。李世民赏赐了突厥金银财物。随即,突厥领兵马向北撤去。

回到城中,萧瑀向李世民问道:“突厥未和之时,诸将争战,陛下不许,臣等亦以为疑,既而虏自退,其策安在?”

李世民道:“朕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志在获取财物,且主副不和。当颉利请和之时,颉利独渭水北面,其余诸官皆来拜我,我若趁机捉住他们,再袭击突厥大营,则势如拉朽。又命令长孙无忌、李靖伏兵豳州,敌虏若是奔逃北方,则前面拦截,后面追杀,灭之如翻掌一般。之所以不打这一仗,是因为朕即位不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旦和突厥开战,则损失甚大。况且和敌虏结下了更加深厚的怨仇,恐怕他们会修整军备,再次南下,那么朕的愿望就不能达成了。所以,平息干戈,卷甲韬戈,赏赐他们金帛。突厥得到他们想要的,便自当退去。而且这样会使得他们意志骄惰,不再修整军备,然后我大军养威伺衅,一举灭之。所谓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便是这种道理。卿知之乎?”

萧瑀闻言,顿时拜服道:“陛下深谋远虑,臣所不及!”

(看者史书事发现李世民果然厉害!嗯,今天那位给俺投了四张贵宾的大大,实在是好同志啊!各位看书的同志当以此为榜样!建议今年五一劳模、十大青年等都要将这位同志加上!)

正文 第九十五章 论功

 如今已是七月,离渭水盟约过去了整整一个月。

其间,突厥颉利可汗上书献马三千匹,羊万口,然而李世民却是不受只要求突厥将在中原劫掠的人口尽数返送回来。同时征召出使突厥的温彦博回朝。

这一切都和张允文无关。此时他正泡在工部的将作监里,和一群老匠探讨新的冶铁方法。因为张允文想要造出更好的武器,当然就要改良炼铁的方法,炼出更加优质的钢铁,才能生产出更好的武器。

看着张允文画在纸上的高炉,那名被称为陆大匠的匠工眼中满是惊奇:“啧啧,这不是竖炉嘛,想不到张公子连这个都会,当真厉害啊!”

张允文顿时有些疑惑:“唔,叫做竖炉?不是叫高炉吗?”

陆大匠“呵呵”一笑:“高炉我不知道,但这个就是叫做竖炉!”

“那将作监有这个炉子没有?”

“有一具!”

“噢,那带我去看看!”

两人来到这具竖炉边,张允文顿时有些怔住了。看到这具竖炉张允文想起了前世自己小时候见过大炼钢铁时的土炉,就和这个样子差不过吧。

绕着土炉转了一圈又一圈,向这位将作监资深的陆大匠问清了这竖炉炼钢时的每个步骤,结合前世炼钢的新型技术,张允文心头顿时了然,知道该如何改进炼钢工艺。

一个便是冶炼的燃料。如今大唐冶炼钢铁,仍旧木炭作为燃料,其燃烧率低,炼出来的是铁,而不是钢。

二便是加料方法。后世冶炼钢铁,采用的是从高炉顶部加入铁矿石、焦炭、造渣用熔剂(石灰石),从位于炉子下部沿炉周的风口吹入经预热的空气。而如今,加料之中没有添加造渣用熔剂,至于从炉子下部风口处吹风,吹的还是冷风。

最后便是这高炉的材质结构。

张允文结合后世的冶炼方式,向陆大匠说了几点,一便是从焦炭,把煤烧成焦炭之后,加入竖炉中。二便是澡风口处吹热风进去。至于造渣用熔剂那东西,就是石灰石,到时候让他们注意加进去便是。

然而陆大匠闻言,却是皱眉说道,改进工艺需要工部侍郎同意,并查看效果之后,才能决定。

于是张允文便从将作监出来,一路向东宫走去。

没走多远,一名内侍急冲冲的跑到张允文面前:“哎哟,我的张将军,总算找到你了!来来,跟我去显德殿,陛下正到处找你!”

张允文顿时一愣,不是下了早朝了嘛,还要干什么?

来到显德殿,李世民正坐在几案后,对着书卷,似乎在沉思什么。

见张允文到来,李世民招呼道:“允文啊,过来过来!”

张允文上前一看,却是一张白纸之上,写着他自武德四年投效李世民以来,所参加过的战役,建立的功勋。

而旁边还有一叠纸,上面尽是各个功臣的功劳。

张允文顿时知晓,这次恐怕是要论功劳行赏赐了吧。

“嗯,允文啊,你看看,这是你的功勋,若有异议只管当面问我!”

接过纸张,只见上面写道:“武德四年,参加虎牢关战役,断敌粮草,生擒张青特、窦建德。初步架设出情报网络……”

一直叙述道如今。只见最后写道:“掌握神雷配方,玄武门中功不可没!现已交给朝廷!”

张允文顿时哑然失笑,对李世民道:“陛下,若是你想要那手雷,直接和我说上一声便是,何必把它作为功劳加入其中!”

李世民顿时眉开眼笑:“应当的,应当的!”

忽然想起将作监之事,张允文便将这事和改进侦察营兵器的想法说了一下。

李世民听完,沉吟片刻道:“既是如此,那朕便命令允文来执掌将作监,将你的想法实施一遍,让朕看看效果!若是朕满意则给你的侦察营单独划出一个部门来管后勤!”

面对这种任命张允文心中感激异常,于是道:“要不那手雷我也在将作监做了算了!”

李世民点点头:“好,反正你已经做了,那就干脆让你去做便是!嘿嘿,到时候朕要这手雷,你可要拿得出来!”

于是,张允文又暂时管理了将作监。

二日早朝,全体文武到齐,诸位百官在场。

陈叔达站在阶上,按着旨意上的名字诵唱下来。这是按功劳从大到小排列的。

先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李孝恭等人,分别封了国公,分了封邑。接下来便是李神通、李道玄、李道宗之类的宗亲将领。他们很多已经是王爵,不能再封爵了,只得赏赐大笔金银财帛。再接着便是诸如侯君集、段志玄、张允文之类的武将,封爵却又是各自不同。张允文得封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封地却是在并州太谷县。

后来张允文回到家中,搬出一卷地图,细细的找了半天,才在太原下面找到太谷县。看看距离,恐怕骑马都要花上数日。要知道太原乃是李渊的老家。当初的太原李氏便是太原的一支大族。此时太原被称为“北都”,其政治地位和洛阳这个东都一样。李世民将张允文的封邑放于此处,却不知有何深意。

陈叔达念完名册,李世民道:“朕叙述卿等勋赏也许有些地方并未恰当,卿等各自说一说自己的功劳吧。”

此言一落,殿中文武顿时议论开来,有些人说自己的功劳要高过某某,怎么还排在他后面去了,还有些人说自己一直在秦王府兢兢业业的做事,为什么还比不上那些从东宫和齐王府投效的人。反正大家都觉得自己的功劳被评定得太少!

淮安王李神通道:“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

李世民听罢,却笑道:“义旗初举,叔父虽然是首先举兵,但那也是为了为自己脱祸啊!及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馀烬,叔父望风奔北。房杜二人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当然应居叔父之上!”说着李世民有些严肃的道,“叔父,你乃国之至亲,朕怎么能因为这个让你与功勋之臣同赏呢!”

李神通顿时面带愧意的退下。

其余诸将则相互说道:“陛下公正无私,即使是淮安王也没有徇私,我们怎么能不安分呢!”

于是众将皆心悦诚服。

一场封爵论功的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这样,长安城里出现了多个新的勋贵,他们和原本的那些勋贵一起,共同分享着这个偌大的帝国。

(二卷结束了!马上就到贞观年间了,那段时间,正是猪脚一展身手的时候!)

正文 第九十六章 流水线计划

 当张允文从将作监出来时,一阵凉风吹来,他不由紧了紧身上的衣物。

抬起头,只见道路两旁的树枝已经光秃秃的了,偶尔顽强粘在树枝上的几片枯叶也在风中簌簌抖动,仿佛下一刻就会飘落地上。

不知不觉,武德七年的就要过去了。

这几个月里,张允文几乎是每日泡在将作监里,除了朝廷里必要的集会之外,就连早朝也很少参加。本来李世民对他大大的有意见,可是,当张允文在一个月之后拿出近百个手雷时,他倏然住口,也不去管张允文来不来早朝了。

除了一个月制造出来的上百个手雷之外,张允文终于能用那具高炉冶炼出红红的铁水来了。看着冒着白烟热气逼人的铁水,那陆大匠和一众匠人顿时欣喜若狂,竟然互相搂抱在一起了。而张允文也当场将一百贯铜钱分给那些劳苦功高的工匠。

钢材冶炼出来,那剩下的就好办多了。当场,几名刀剑铸造师便将那铁水倒入模具之中,打造出了一把横刀来。待横刀成形加工完毕之后,用试刀石试了一试,顿时,那宽大的试刀石上火花四溅,被横刀砍出一道深痕,而横刀的刀刃却没有丝毫弯卷。

这把横刀的质量比起一般来,要好上许多!

接着,张允文便开始用这些钢材打造出弓弩的每个构件,然后拼装起来,试了一试,这钢制弓弩的效果却比木制弩要差上一些。张允文不由沉思起来,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

终于,当他看见柱子上螺旋上升的盘龙时,倏然想起一样东西来。

弹簧!

以前冶炼出来的铁水不适合做弹簧,然而通过焦炭冶炼出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