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辛亥大英雄 >

第377章

辛亥大英雄-第377章

小说: 辛亥大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海公共租界美国领事馆内,有着一脸络腮胡的新任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站在窗前静静望着两艘搭载三千余华工的远洋轮驶出黄浦江水道。汉格尔在旁莫不作声,作为民主党中坚定地光荣孤立政策支持者,他从心里不喜欢这个威斯康星大学出生的共和党干涉派,那些共和党控制的石油钢铁和军火贩子最近一直在鼓吹宣战论,试图让美国参与到欧战以便或许更大利益。
    而这种思想也被芮恩施带来中国,作为如今置身事外的两个最大国家(指人口和疆域)他提交国书时就侧面向黎元洪建议中德断交,试图用推动中国出兵。还秘密联络日本,让这两个有潜力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国家互相对立,最终渔翁得利实现美国主导下的大亚洲战略。
    汉格尔对此深感不满,他的工作表面是华尔街代言人帮助国内揽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但并非外交上的白痴,他明白目前泛滥中国乃至远东的民国参战消息完全是杨秋故意放出来的,他这是在试探国内对出兵的反应,也希望借此让封闭数百年的国家明白中国和世界息息相关。那个年轻人在政治上的手腕已经越来越纯熟,很多时候不需要亲自讲话就能利用一些小动作引导外界,然而这种纯熟却是汉格尔最担心的,尤其是他在赢得中日战争后出现了逐步摆脱美国,实现对外多元化外交的策略。
    “20法郎。”芮恩施打破沉没,指着渐远的海轮嘴角有些轻蔑:“用20法郎的借口派遣劳工输出力量,汉格尔阁下,您的那位朋友看来非常在意欧洲。”
    “大使阁下(民国正式得到承认后,各国驻华公使升格为大使),20法郎在美国并不算什么,但对这里的家庭来说却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在这个国家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赤贫线以下,有些人需要这些钱养家糊口。”汉格尔皱皱眉,对这种话里有话的问题他很不喜欢,提高了一些声音:“在我看来,这是一笔非常合算的生意。杨秋用五十万劳工提升了中法关系,法国政府还需要为其中五分之一的人传授基础工业知识,等他们回国后就等于白白捡到十万非常棒的初级工人。”
    芮恩施扭过头,他能看透汉格尔的眼神看出内里的不满,但他不会像前任嘉乐恒那样去解释,继续问道:“听说他们从意大利手中买下了众多设备?”
    汉格尔点点头,卡波雷托事件在欧洲引发小小轰动,一度导致中德奥三国关系紧张,但由于担心激化矛盾将中国彻底推入英法怀抱,所以最后在民国政府秘密补偿部分钱款后德奥只得捏鼻子认下。在这个大背景下,通过金钱粮食和女人攻势,外交特使王正廷代表民国政府与意大利达成粮食换机器协议,以提供价值300万英镑的粮食买下包括CNL船厂和一家中型钢铁厂在内的大量设备,并用运送劳工的船只带回国。而且在此次事件中,意大利驻军还秘密向民国政府移交了包括参加过联合力量级战列舰设计和制造的船厂技术团队在内的170多位奥匈工程设计师和他们的家属。当然,秘密补偿和设计团队的事情还是绝密,包括汉格尔在内的人都并不清楚。
    面对突然恶化的西线战局,此次风波很快淹没在炮火中,但汉格尔对此却非常担忧,因为这次事情中法国的态度非常暧昧。突然开始好转中法关系是美国最担忧的,两家甚至还在不久前正式签署了《长春汉阳…施耐德钢铁合作协定》,由法国提供设备入股建设目前亚洲最大钢铁厂。杨秋借北方不稳需要实施军管的借口,迟迟不向美国开放这片市场却将法国引入,让华尔街遗憾的同时也开始担忧这会不会是杨秋抛弃美国选择欧洲的先兆,并开始向汉格尔为首的美国驻华商务代表团施压,要求进一步确立中美市场贸易协定。
    芮恩施却不在意这种事情,在他眼中利用欧洲全面收缩的机会确立美国在亚洲领导者地位才最关键,他更关心另外一件事:“我们亲爱的远东朋友有消息了吗?他已经离开南京半年了吧?”
    杨秋的确离开南京中枢快半年,从八月视察包头开始就进行一系列环北方视察,似乎要把自己置身出兵谣言之外。相比更加着急的英法,芮恩施也非常期待与他早日会面推销自己的出兵论,汉格尔自然也希望和他聊聊,不管最终他是否会向欧洲派兵参战,加深和确立中美贸易关系同样非常重要。
    “GE公司代表上午从成都发来电报,他这周都会视察我们与中国合建的水电站项目,预计下周将回到武昌过年。”
    芮恩施并不想给杨秋留下急吼吼感觉,摊开手笑道:“那我们也享受一个美好的中国假期,等待他回来。”
    噼里啪啦再次响起的鞭炮声中,杨秋终于结束漫长的北方视察回到武昌。和去年相比今天三镇更加忙碌,得益于向法国派出劳工后中法关系的提升,也为换取中国参战英法都开始有意加强贸易订单向远东倾斜,去年年初顾维钧和伍廷芳访问美国后也按照杨秋提出的“三来一补”策略,从美国挖来一批代加工订单,由美国提供原材料和技术,中国出廉价劳动力的办法加速工业学习和工人培训速度,这些因素重叠后的唯一后果,就是导致国内工厂连假期都不得不加班加点全力以赴。
    在大把大把花花绿绿的钞票前,资本家们无一例外把劳动力压榨到极致,如果不是民国政府强推最长十小时工作制,估计全国立刻会出现一片要求工人开工20小时的工厂。还好随最早在汉阳出现的三班倒制度开始被全国大小工厂纷纷仿效,用换人不停机的办法日夜开工趁机赚钱。
    蔡公时带回的财政部数据显示,15年民国经济数据虽然没有去年靠疯狂出口技术和得到中日战争红利那么高,但也正式突破10亿大关。全国各类注册的各类大小工厂从1911年的272家首次突破2000大关达到2355家,其中国家控股的矿山、电厂、化工、金属加工等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达到117家,私营主要还集中还水泥、棉纺、粮食、木材加工和小商品等轻工领域。在财政好转后财政部终于拿出了气魄,光铁路、道路和桥梁建设16年预算就高达4亿民元,新成立的改革发展委员会也首次明确将电力、交通、钢铁和通讯作为优先项目,为此甚至还将海军库存的十几台蒸汽轮机调走用于建设一批重要的火力发电厂。
    这轮全国经济大潮中杨秋并没干涉,正如徐秀钧所说,目前是借欧洲快速膨胀的好机会,别管造什么只要工厂越多越好,他巴不得一夜弄出上万家。资源矿石也是能卖就卖换取硬通货,至于产业过剩什么完全没必要考虑,因为这轮经济高潮是外向型的,国内市场这块基本没动,何况就算增加这么多工厂,其中大半还都是又小又破技术不足的低劣代加工厂,真正的私营和国营大企业依然稀少可怜,可以完全忽视某一行业膨胀后的恶果。所以他的心思还集中在即将开始的访欧旅程和参战时间选择上,即使按照老规矩来汉阳转转脑海里也盘旋着这个念头。
    宋子清也不知是不是听了蒋方震的建议,第一时间拉着张文景以拜年名义赶回武昌。抵达汉阳时,杨秋正在靶场上实验刘庆恩开发的半自动步枪,同时回来的蔡锷正和苏洪生在旁边聊天,后者已经将汉阳交给刘庆恩改任建设中的长春分厂总经理,正巧回来过年听说新步枪弄好就来观看。
    能亲手摸到中国第一支半自动步枪杨秋也非常兴奋,要知道为了省钱他可从未将半自动步枪和通用机枪这些吞子弹怪兽拿出来过,所以这款步枪和历史上的原型几乎一模一样,仅有的变化就是使用了12式步枪的枪托和不容易滑手的扁圆型枪栓,子弹依旧采用国防军制式的7。62*51无底缘步枪弹。
    弹簧钢技术的获得,交易的德国克虏伯特种钢配方都让自产半自动步枪成为可能,唯一问题就是太重。5公斤的枪实在不适合亚洲人体格,而且由于射速最高能达到每分钟50发,肩膀需要连续承受大威力子弹的后座力,枪口跳动很大也导致连续瞄准很困难,所以就连用过德国毛瑟98步枪的老兵都非常痛苦。除此之外枪口和枪机防沙尘简单借鉴日本38式步枪防尘盖设计也不适合,内置固定弹仓射击完毕后不能清晰提示士兵。
    尽管以杨秋的眼光看设计还有很多问题,尽管世界第一支半自动步枪出现在德国,第一个大规模装备的是墨西哥1908步枪,但不可否认这是中国枪械史上一次巨大飞跃,也给了他装备半自动步枪的契机。
    出生侦察兵的杨秋很清楚半自动步枪装备所需的条件,这其中不仅仅是枪支本身的问题,而是财力和整个武器系统的问题,财力不用多说了,至于系统问题也比较复杂。因为从东方人体格来看,要想半自动步枪连续射击并保持较高命中率,必须改进子弹采用中间威力弹药,可要改7。62*39中间威力子弹制造就必须将全军制式全部替换。因为没有军队后勤部门愿意同时使用同口径两种威力子弹,这会严重导致后勤错误,最终出现部队需要大威力子弹时送来的却是短39子弹,或者要39子弹却送来长51大威力子弹。
    最佳解决办法是采用不同口径,比如需要威力的机枪继续使用大威力子弹,步枪采用小口径子弹,但小口径子弹不是说造出来就能用的,首先必须在发射药突破确保装药减小威力不减,这点上杨秋毫无办法,因为资料机中都是军工图纸,像材料、工业设施等等技术非常稀少也根本没发射药技术,要不然他也不会用宝贵的外汇买那么多技术工业设备。而且改口径就必须彻底换掉目前全部的生产线!在国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非常不合算。那么有没有办法克服呢?有,一种比较少见的半装药子弹。也就是减少51倍径大威力子弹发射药,在外形不变的情况下弹头涂上特殊颜料以区分全装药和半装药子弹,后果是发射药减少会导致弹道发生变化,需要通过长时间实验适当修改弹头外形。
    反正也不着急装备,所以他趁宋子清两人试射步枪的机会,提出先使用半装药子弹并慢慢从51子弹过渡到39中间威力弹药的计划,步枪上也提出了改进建议,最后还按照非常熟悉的56式半自动步枪画出结构草图交给刘庆恩,这使得后世没赶上好时机的56式半自动步枪民国版提前很多年出现。
    这些都是后话。
    四人回到杨家后,宋子清立刻把蒋方震的原话说了遍。其实杨秋早看出两人的来意,替他们倒上茶后对蔡锷笑道:“松坡,你这个老同学什么时候也学会躲在后面了。”
    蔡锷和张文景躲在沙发里直白眼,心道还不是学您这套东西。宋子清也很担心后勤,继续说道:“我觉得百里的建议很有道理的,英法有完善的后勤保障能力,还有美国在背后悄悄帮助,我们出兵不用太操心后勤。俄国在这方面很糟糕,西伯利亚、乌拉尔等地虽有足够粮食,但铁路和天气糟糕连自己军队都供应不上,怎么又能保证我们的需要?”
    他看眼张文景继续说道:“此外,参战的规模有多大也是个问题,欧战毕竟不同于上次,所需的弹药和物资大约是对日时的五倍,所以文景和徐秀钧年底前计算过,如果投入五个步兵师我们目前的财力可以支持两年,如果十个师只能支持一年,二十个师的话……文景要向您辞职了。”最后这句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