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石油战争 >

第14章

石油战争-第14章

小说: 石油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的石油公司立即得到了大批的开采权,哥斯达黎加新政府也很快发现,他们很容易从纽约银行得到贷款,而且贷款条件十分优惠。

针对这一情况,BCO开始向南,往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市发展。1922年在入海口附近,大批高产油井被发现。奥维斯为他的英控石油公司拿下了油水最大的油井。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很快跟进,设立了全资的委内瑞拉石油开采有限公司和科朗开发公司。当然,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也很快加入了石油争夺战,成立了委内瑞拉标准石油公司。20世纪20年代早期,委内瑞拉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

有英国政府的背后支持,又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英国秘密情报部门的配合,英国石油企业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191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通过其石油公司控制的世界石油产量不足12%。到1925年,英国控制了世界未来的大部分石油供应。

爱德华·麦凯·埃德加爵士在1919年9月英国金融杂志《斯帕林月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回顾当时的整体情况:我要说,中南美洲三分之二改良过的油田都掌握在英国人手中……奥维斯集团其所属公司实际圈掉了加勒比海三分之二的油田,完全属于英国的,其制度安排就是为了保证该集团的所有业务永远掌握在英国手中……或者,再以壳牌集团为例,它是所有石油公司最伟大的一家公司。壳牌石油在世界每一个重要的油田都独家拥有或控制着相关业务,这些产油区包括美国、俄罗斯、墨西哥、荷属东印度、罗马尼亚、埃及、委内瑞拉、多米尼加、特立尼达、印度、锡兰、马来群岛、中国北部和南部、暹罗、海峡定居区(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地区)和菲律宾。这一局面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出来并结出硕果,还需要再等上几年,但是最后的收益将是巨大的,这一点丝毫不容置疑……用不了多久,美国将不得不从英国公司手上买油,而且支付的美元会越来越多,因为离开了石油,她就无法生存,又不能自给自足。

但是,在1922年,发生了一起意想不到的事件,导致了多年后美英战后冲突的“停战”期。来自东方的具有威胁的新联合迫使华盛顿和伦敦形成具有全球霸权的共同治理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形成了一直延续直今的全球霸权的战略中心。我们必须到热那亚去看一看,这一事态如何促成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事件。

这一次又是德国,无视英国的指挥棒,迫使英国与其华盛顿对手开展更紧密的合作。

第六章 步调一致 英美联手收拾德俄

〖面对苏联巨大的石油储备,英美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德国半路杀出,搅了英美人的美梦。英美联手,一方面配合西欧国家利用军事和经济手段压制德国,另一方面组建石油卡特尔——“七姊妹公司”。英美还精心密谋,为希特勒上台铺路。〗

【热那亚会议】

1922年4月16日,在热那亚的阿尔贝蒂庄园,参加战后国际经济会议的德国代表团在会上扔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其冲击波远及大西洋彼岸。这是一枚政治炸弹。德国外交部长瓦尔特·拉特瑙向包括苏联外交部长契切林在内的与会各国部长宣布,德国和苏联已经达成了双边协议,协议中,苏联同意放弃向德国索要战争赔偿,条件是德国同意向苏联出口工业技术及其他事项。

拉帕洛条约,以热那亚附近的一座小村的名字命名,在那里,德国人和苏联人最终达成了一致,令参加阿尔贝蒂庄园会议的所有代表震惊。该消息立即引起了恐慌式反应,特别是与会的英国人和法国人。

热那亚会议是在英国的敦促下召开的,其目的是为了达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凡尔赛和会后英国确定的一系列战略目的。即首先是为重新建立1914年之前的以伦敦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奠定基础;其次是通过邀请苏联参会,英国打算利用这次会议与苏联重修旧好。此前,苏联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排挤,因为新的布尔什维克政府单方拒绝偿付沙皇俄国的所有债务。有意思的是,美国政府一直不打算以任何官方形式参与热那亚会议,这就给英国更大的空间来主导这次会议。

英国向莫斯科伸出橄榄枝是别有用心的。恢复与苏联的外交关系意在打开与俄罗斯做赚钱生意的大门,让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和其他英国石油公司控制遭受战争蹂躏的巴库油田。壳牌公司的德特丁与英国殖民事务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一唱一和,从1918年开始,向白俄反革命集团秘密提供资金支持,与此同时,他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法国,买下了俄国革命前签署的开发俄罗斯巴库油田的租约,他预计遭受经济孤立和战争重创的苏联政权会很快跨台。

这系列事件正是发生在臭名昭著的洛克哈特阴谋期间,这一时期,英国驻莫斯科使节罗宾·布鲁斯·洛克哈特爵士与西德尼·雷利一起,因试图在1918年8月刺杀列宁遭到缺席审判并判处死刑。这也是英国与盟军在阿尔汉格尔登陆的时期。丘吉尔领导的殖民事务部一直都在执行一项政策,对俄国倒霉的克伦斯基政权的前战争部长鲍利斯·萨芬科夫领导的流亡政府提供支持,这位领导人声名儿狼籍,是个吗啡瘾君子。在丘吉尔和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到1920年,德特丁已经向兰格尔将军和邓尼金将军、高尔察克元帅和其他将军领导的白俄反革命集团输送了巨额现金。德特丁建立了盎格鲁-高加索公司,期望拿到巴库油田的开采权。迫不急待的德特丁甚至募集资金,建立巴库的分裂主义组织,让其承诺给予德特丁石油开采权。

四年来英国政府使尽浑身解数,利用各种公开的或秘密的手段,试图推翻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最终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到1922年,英国不得不改变策略,试图介入英国看来更为务实的、列宁制定的苏联新经济政策,即1921年的“新经济计划”。

【美国觊觎俄国石油】

获得开发和控制俄国大油田的垄断权,是1922年德特丁和英国的美梦,而包括洛克菲勒标准集团在内的强大的美国石油利益集团,也在做同样的梦。但是,直到1922年,英国想进入苏联的新招数看起来还是不切实际。在获得苏联石油开采权方面,英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哈里·辛克莱领导的美国辛克莱石油公司,但是,这家公司此时正好被牵涉进在美国爆发的“怀俄明茶壶顶海军储备”石油租约的丑闻中。

哈里·辛克莱把自己装扮成俄克拉何马“独立”的石油商人,实际上是标准石油公司和银行利益集团的一位“中间人”,在一些由标准石油公司直接出价可能会引起怀疑的市场上,往往由辛克莱出面进行投标,这样的怀疑主要是来自于英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壳牌集团。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辛克莱并不是看上去的那样“独立特行”。在辛克莱炼油公司的董事会里有小西奥多·罗斯福,他是美国前总统的儿子,其兄弟阿奇博尔德·罗斯福是辛克莱石油公司的副总裁。威廉·波伊斯·汤普森也是辛克莱石油公司的董事,他还是洛克菲勒大通银行的董事,这家银行隶属于标准石油公司。

20世纪20年代初期,哈里·辛克莱与苏联代表列奥尼德·克拉辛在伦敦举行会谈。他们会谈的结果之一是,他与美国参议员阿尔伯特·法尔和阿奇博尔德·罗斯福一起访问莫斯科,在那里,他们就珍贵的巴库油田包括萨哈林岛油层的开采权进行谈判并达成一致。他们还将与苏联政府成立一家各占一半股权的合资公司,平等享受全球石油销售的利润。辛克莱等人同意,在项目中的投资不少于11500万美元,并且同意为俄罗斯政府申请更多的美国贷款。莫斯科知道辛克莱与美国总统哈丁和华盛顿的共和党政府关系很密切。要获得美国的贷款必须在外交上得到美国对苏联的承认,这将打破国际上对苏联的孤立。辛克莱同意并说服哈丁总统承认苏联政府。

但是,在怀俄明,一件丑闻突然浮出水面,牵涉到辛克莱、法尔,甚至哈丁总统,丑闻涉及到他们把美国政府在怀俄明茶壶顶地区利润丰厚的石油资产以租赁合同的方式授予了出去。据传闻,这件丑闻是竞争对手德特丁的壳牌集团的代表暗中唆使的。在随后的传媒丑闻和国会质询中,没人提到这一惊人的巧合,即“茶壶顶”事件发生时,正值辛克莱和美国从德特丁和英国的眼皮底下获得珍贵的巴库油田开采权。

1922年4月14日,正好在哈丁总统准备宣布与苏联外交和贸易关系正常化的节骨眼上,《华尔街日报》头版上赫然刊登了“茶壶顶”事件和哈里·辛克莱卷入其中的报道。没过一年,哈丁总统莫名其妙地暴死。柯立芝总统的继位使辛克莱和巴库项目胎死腹中,承认苏联的计划也无果而终。老辣的英国情报人员四处活动,阻挠了美国主宰苏联石油开采的企图,这一点毫无疑问。

【德俄结盟甩开英国】

这就是热那亚会议召开前的大背景,在美国做出的种种努力惨遭挫败之后,英国打算在控制苏联丰富的经济资源方面取得突破。但是,就在历时数周的热那亚会议期间,德国外交部长拉特瑙和苏联外交部长契切林签署了一个全面的条约,英国、法国或美国政府事先对此却一无所知。

拉特瑙的首选绝对不是与苏联打交道。在凡尔赛和会之后,他以德国经济重建部部长的身份,反复向英国和其他盟国政府提出建议和请求,允许德国重振其经济,这样,德国才能用出口收入来支付凡尔赛条约规定的战争赔款重负。他的请求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绝。雪上添霜的是,1921年英国政府对所有德国进口物资征收26%的禁止性关税,这给德国制定现实的支付战争赔款方案而做的努力进一步制造了障碍。

面对英法挥动的大棒,拉特瑙这位出生于德国著名工程师家族的后代,大型电子公司AEG的前董事局主席,决心通过发展向苏联出口重工业产品,来制定让德国工业重建的战略。

凡尔赛和会之后,在德国战后经济的废墟上,赤字财政政策一直是德国政府的一个必要的应急办法。德国中央银行实际上是用印刷钞票的方式来弥补国家赤字,20世纪20年代初期,德国的货币供给远远大于德国经济的实际产出,导致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但是,可供选择的其他办法似乎很有限,且对国家经济发展不利。

拉特瑙深知,战败本身所导致的巨额成本已经埋下了整个经济通货膨胀的祸根。到1919年,帝国马克黄金平价已掉至战前水平的一半。官方统计表明,战争造成了批发价格上涨了150%,而且黑市价格还远远高于此。为了征集战争所需资金,德国政府采取了权宜之计,向民众大量举债。而英国一直有能力从海外募集战争所需经费,特别是通过纽约的摩根公司,德国则被挡在这些主要的信贷市场之外。

而且,在战后,协约国胜利者有步骤地剥夺了德国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像坦噶尼克和西南非洲这样对德国有价值的所有殖民地,也被英国接管了。通过建设巴格达铁路而打开的奥斯曼帝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市场也被拿走。德国还失去了对其钢铁工业最为宝贵的铁矿石源:阿尔萨斯-洛林及其以东地区,包括西里西亚,有着丰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