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773章

暗黑大宋-第773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几个国家外,还有半个国家,清初时缅甸攻破暹城,大城王朝灭亡,福建人郑信带着军队将缅甸人驱逐出去,光复了暹罗。然后派使者去北京,请入朝于大清。然而不久,他在宫廷政变中被却克里杀死。否则说不定暹罗能纳入大清版图。

    这是后来的故事了。

    不过现在海外的移民数量也不少。

    但王巨不会傻呼呼地为他们去征服南海诸国,也不是不能打败他们,但就是打败了,能不能做到将当地的土著一起驱逐出去,建立一个真正的汉人政权?

    做不到,以后必然被这些土著同化,那么这些战争则是得不偿失的。

    其实就是南方人,才开始迁徙到那些赤道附近的地区生存,也十分地不适应,但得怎么看了,哪里天气虽酷热,可是雨水充沛,一年可以三熟,而且出产各种水果与高价值的香料。只要能适应了,就能迅速取得收获。

    温带则不同,雨水少,河流少,许多地区是沙漠戈壁与半干旱草原,这也是彼岸开始推广畜牧业的原因。

    这个棉市就在吕宋岛南部的一个大岛上,也是最热的地方。

    因为这个岛屿很大,似乎与吕宋岛面积相仿佛,上面有许多土著,又不在主航道上,因此彼岸以前一直视而不见,直到去年,因为人口数量渐渐增加,彼岸才派了五千口百生,四千甲兵,正式登岛经营,并且将这个新安置点命名棉市。

    朝廷所说的棉州大约就是这个棉市。

    棉州找到了,可几个大臣一起倒吸了一口冷气。

    想一想这些字眼吧。

    最热的地区,就连江浙的百姓都不往哪里安置!

    新开垦的安置点,无疑条件十分艰苦。

    很大的岛屿,无疑上面的土著数量非常多,那么战争肯定激烈。

    梁焘去了这样的所在,还有命回来么?

    然而这件事还没有结束。

    那次廷辨的小册子印出来了,知县以上的官员人手一本,将那次廷辨的经过一一记录在里面。让你们看一看,富弼与司马光如何颠倒黑白诬蔑我的。还有,这些乡绅们究竟做了什么缺德事。

    不仅有这次廷辨的经过,还有王巨行刺后路过洛阳,富弼与王巨的谈话,以及廷辨后王巨提议对富弼的安抚,包括派御医替他看病,一起写了下来。

    富弼是君子,我是奸臣小人,可种种做法为什么反过来了?君子做的是小人之事,小人做的却是君子之事。

    行刺后,我差一点挂掉,但就是这样,为了顾全大局,我说是西夏人做的。还要我怎么的?

    最后才有一句批注:诸位乃朝廷之大臣也,当公忠体国,上辅君王,下安万民。然因私心作祟,惑乱圣听,蛊惑百姓,朝廷自严惩不怠也。

    范纯仁看到小册子后喃喃说:“富公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了。”

    富弼三个儿子看到小册子后也不乐意了,长子富绍庭亲自来到京城鸣闻登鼓诉冤。

    然而随着被王巨贬到保安军金汤城担任寨主。

    李清臣抗议:“富绍庭还在丁忧之中。”

    “即是丁忧,如认为不平,上书一封即可,为何从洛阳来到京城,能来到京城,为何不能去金汤城。”

    “富绍庭是文臣。”

    “他是进士及第吗?不是进士及第,何来文臣武臣区别?李尚书,你为何三番五次与我阻难?”王巨最后面色不善地斥问道。

    李清臣看着王巨眼中的寒芒,怂了。

    离开中书,他喃喃道:“疯了,疯了。”

    不能这样干,这完全破坏了大宋官场的规则。

    王巨似乎是疯了。

    那两百余随富弼来到京城的乡绅,除了极少数确实算是好人,一一释放回去,余下大多数已经判决,送到陕西路“劳改”去了。但还有极少数人,调查下去,实在是罪大恶极,黄履不坚持就这么劳改,以他们的罪行,就是死都算是轻的,怎么流配处理呢。

    于是这些人就关押在开封府大牢,一直没有判决。

    一共十六名乡绅,以及二十五个罪行严重的恶奴。

    正好秋到深处,不对,马上冬天就到了。

    那么正好是执行死刑的好时光。

    王巨翻悔了以前的承诺,一道命令下达,四十一个乡绅恶奴,全部被斩首。

    至于法不责众,见鬼去吧。

    梁焘流贬到了棉市,而且还杀人了,整整四十一条人命!

    继续来,王岩叟在沂州,不象在澧州的刘挚,离京城还很遥远,有的消息也不大灵通,因此他弹劾王巨的奏章同时也送到了京城。朝廷立即有了回应,将刘挚调往香州担任知州。

    香州都知道,还要棉州之南,据说那几个大岛上,皆盛产香料。香料的啥,刘挚肯定沾不到任何便宜的,问题是它正位于王巨所说的赤道线一带,也就是可能比棉州更热。

    如此强硬的态度,终于让这些士大夫一起怕了,有的人已经呈上弹劾王巨的奏章,但现在呢,恨不能长着翅膀,将这些奏章收回来。(未完待续。)

第779章 土豆宴() 
但真相呢?

    就是为了银行司,赵顼也不可能真的容许王巨这么做。

    其实当天王巨承诺了赵顼两件事,谢景温或者可能还有其他的两三个用来立威的大臣,明年冬天就会全部调回来,未必调到京城,但会调到其他地区。

    再说,后年就要开战了,让谢景温呆在保安军能干什么?

    至于安焘、梁焘与王岩叟三人,后年春天也从彼岸用船带回来,但明年不行,明年银行司还没有完全安定,而且时间短了,这三个家伙说不定还会变本加利。

    如果梁王二人因为受不了当地的天气生了病,则立即用船转移到丰市或者更东边的林市、花市。但有一条,只能越转越远,不能往回转移,否则这三个家伙还改不了性子。

    并且到此为止了,过了,就不及了。王巨还从一些渠道得知,为此,高滔滔大怒,找到赵顼,母子俩争执了好一会儿。

    不过也足够了,整个朝野内外,鸦雀无声,噤若寒蝉。

    而且另一件事也要做了……

    皇苑里种着一分地的土豆。

    实际在船上时,王巨就看到土豆严重腐烂了,船上潮湿气太大了,即便搁了生石灰吸纳水汽都不行,毕竟它们不是从彼岸带过来的,而是从彼岸的彼岸带过来的,滞留的时间太长了,而且许多时间是装在船上的。其实不仅是土豆,彼岸带过来的一些腌肉制品也是如此,因此为了防止*,有时将肉往盐卤里热渍,然后晒成或者烤成皮条一般的坚硬,这才往内陆运输。

    但这些土豆腐烂了。却不能在船上种植。因此快到密州港时,王巨索性让水手往上面浇水,催其发芽。这样,就等于缩短了移载后的生长时间。否则等它快要成熟时。冬天就来了,那还收获什么?难不成要替它盖大棚么?

    正是这个措施,虽然错过了时季,不过也避过了冬天降临。

    皇苑这一分田只是一个样板,代表着皇帝重视农业与粮食了。

    其他的大头是在开封府与附近的相关州县的官田里,派专人管理、施肥、锄草,十分慎重,现在不能将它们当成食物。而是要当成宝贵的种籽。

    到了收获时季,王巨说它们高产,倒底会不会高产,马上就揭晓了。

    赵顼传几十名重臣去了皇苑,然后让几名太监与近卫将土豆一一挖上来,甚至怕漏挖了,挖得很深。

    但大家都能理解。

    古代粮食确实是一个问题,比如唐朝,连清廉的宰相主食还是黄豆。

    宋朝引进占城稻,粮食问题得以进一步缓解。但就是这样,茭白还是作为六粮之一的存在,所以一些恶霸为了多种茭。故意将河堤堀开,让良田变成池泽,以此来种茭谋利。然而想一想,如果不吃饭,天天吃茭白,那会是什么样的日子。

    太监继续,土豆挖上来了,得将泥土弄干净,这样才能称出它真正的重量。

    好一会儿。太监才取来大秤,称其重量。

    一百零七斤重。

    王巨蹙了蹙眉头。不说是土豆亩产能达万斤的吗?

    他还真误会了,实际在天朝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土豆的亩产只有一两千斤,后来的什么就不说了,连水稻都能达到亩产千斤以上了,就不要说土豆。

    因此王巨产生了误会,难道是因为时季错过了,或者不适应,或者自己记忆中的种植方法不对?

    他在胡思乱想呢,然而几十名重臣一起讶然。

    这个面积是没有问题的,赵顼没有必要靠做假来褒扬王巨,只能说皇苑里的土地更加肥沃,然而如果不错过季节呢,是否产量更高,最少亩产七八百斤有的吧。

    想一想北方亩产有多少,两季下来,不过两石多点。

    这错过种植时季的土豆,仅是一季产量就能保持在十石,最少七八石以上,得能养活多少百姓哪?

    听着大家的讶然声,王巨苦笑了一下,这是土豆,如果是红薯,产量出来,这些人准得吓得都不相信了。

    他挥了挥手。

    赵顼身边的太监会意,产量出来了,但它得怎么吃。

    王巨提供了几套食谱,做粮食的,做菜肴的。

    这几名太监将土豆抬下去开始做膳食了。

    对于这玩意怎么吃,大家也感到好奇,于是一起来到宴殿,等的时间并不长,它非是难以煮熟的事物。有主食,有菜肴。不过在这里王巨也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食物的关系,无论土豆或红薯放在中国,是无法做主食的,原因很简单,它们含质白质太低了。这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人是以荤腥为主食的,那么搭配土豆,就很好地解决了粮食问题。

    但它们是可以做为副食的,也可以做为牲畜的饲料,虽然不是中国人理想的主食,可在饿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比吃观音土强吧。想一想李自成起义时,如果陕西普及了这些杂粮,李自成有没有起义的土壤?

    放在御膳房里烹饪,那自然美味了。

    老王吃完后叹息道:“不当吃啊,来年它们可以变出多少土豆。咦,王子安,为何叫土豆,不叫土瓜。”

    敢情在他印象中,豆类就是黄豆绿豆碗豆,两者外形上区别太大了。

    王巨含糊地说:“是彼岸海商取的名字,但只是一个名字,没那么重要。”

    那就土豆吧。

    大家吃完了,这是大功劳,王巨也正好说另一件事了,他站起来道:“陛下,诸公,我前段时间去了三司,让三司查看了所有与石炭相关的税收与直接收入,发现其净收入都不足两百万贯。”

    蔡确问:“有什么不对吗?”

    这是两百万贯,新贯,不少了。

    “蔡公,你知道如今大宋一年得消耗多少石炭。”

    蔡确摇了摇头。

    王巨说道:“我估计最少在六千万石。多可能达到一亿石。”

    “有这么多?”

    “蔡公,你再仔细地想一想。”

    宋朝户数直逼一千八百万户了,这只是户册上的户数。实际户数可能还得增加一两百万户,这些虽是隐户匿户与生蛮。然而他们同样是大宋的百姓,同样在生产或消耗。

    随着石炭开采量的增加,各方面都在使用石炭了。特别是王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