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413章

暗黑大宋-第413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要说若大的渭源地区,就是在京城边上挤吧,也能挤出一百六十亩荒地。你们想埋汰王韶,也不能这样埋汰吧,或者真将朕当成了傻瓜晋惠帝。

    老文同志听后,也不作声了,你们就算是指鹿为马吧,也不能指着蚂蚁说是马,俺还是沉默吧。

    李若愚则随后说,古渭寨不可置市易司,聚三十万货物必启戎心,又妨秦州小马、大马家私交易,且私交易多赊贷,今官市易乃不然,兼市易就古渭,则秦州酒税课利必亏。曾公亮、文彦博、冯京皆以若愚等所言为是。

    韩绛不知道情况,但也赞成最好不要设在古渭寨,毕竟离秦州太远了,要设设在秦州。

    实际韩绛也错了,王韶市易得利,正是因为能幅射得深,设在秦州与更西边的古渭寨那个幅射得深?

    王安石现在也不大清楚市易的情况,毕竟才开始执行,也不清楚李若愚说这个三十万贯是指古渭寨每天聚集了三十万贯货物在交易,还是仅三四个月已经盈利三十万贯,只好说道:“若是西人得到古渭寨,岂是三十万贯之利也?若不敢置三十万贯于古渭,恐西人争之,则尚何须议洮河与武胜生羌?”

    说到最后王安石也来火了:“今天有的蕃人富户,家产往往就有二三十万贯钱。”

    这也说明了宋朝大户的富裕,熙河蕃人地区经济还不及中原与江南地区的,不算是顶级富户,居然就有了二三十万贯钱。

    王安石又说:“这些蕃户都敢囤积家产,不怕被劫夺,难道朝廷威灵到了衰弱如此?”

    一个小富蕃子不怕被抢,几万军队囤积,背后还有一个若大的宋朝却害怕被抢,这还有天理吗?

    全部息火。

    王安石这才说:“臣以为今天想要连生羌,当形势欲张,应接欲近。就古渭市易,则能更接近。古渭商旅并集居者越多,就可以因建以军,增兵马,择人守之,则形势必张。有人害怕秦州因此商旅会减少。秦州只是患战兵少,岂是少了冗食之人?”

    他讲出了古渭寨市易的军事意义,还没有讲出商业意义,当然也算是一条理由,足够论坛王韶在古渭市易的正确性了。

    吕惠卿讲出来,只是为了讥讽,并无其他。

    王巨则在想着心思。

    看样子王韶就快要动手了,然而为什么大顺城那边还没有动静?难道是因为自己抢了疆砟堡这个大门,西夏不敢发兵大顺城了?

    他这样想,是想着离开京城。赵念奴说的,赵顼意欲将他调到西北任职。但大顺城那边没有了动静,其他地区暂时小打小敲的,朝廷不会紧张,他就不会调了,难道还继续呆在军器监?或者说我未来要去秦州与王韶抢功劳去?(未完待续。。)

第四四八章 十将;春行() 
云氏细心地缝着棉衣。

    去年棉花种得多,种得多,也意味着管理上的漏洞多。有一部分棉花便从“私路”流到北方。又再加朝廷价格卖得高,反而给了这些“私棉”畅销的机会。

    所以这一年的秋后,章惇准备发布法令,严惩私棉商人,但他本能地又对这一法令执行后产生的结果感到不安,于是找到王巨询问。

    王巨让章惇不要管得太紧,否则必授人话柄。

    然后与章惇讨论了诗经里的一句话。

    《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主要是讲豳国百姓一年四季的生活情况,也是《豳风》里最长的一首诗,这句话出现了两次,并且是前面两段的最前面。

    一般人都是理解为七月有大火星落下,指天气热。九月里有女子把衣授。

    为何授,《毛诗传笺通释》:凡言授衣者;皆授使为之也。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非谓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

    这个说得依然还是很含糊,但是再看秦汉的一些律令便能知道了,那便是古代的授衣制度。

    秦汉一些律令明文规订,到了冬天时,国家派授衣使给贫困百姓授褐衣,大褐一件用枲布(一种麻布)十八斤(秦斤,九市斤左右),值钱六十文。中褐用枲布十四斤,小褐用枲布十一斤。

    这一句搞懂了,也许后人就能明白古代棉花没有普及,百姓如何御寒的。

    古代用皮毛历史很悠久。到了秦汉更是出现了粗制的毛制品服饰,以及毡毯,裘皮,当然,若是有钱有势。还能用上产量极少的真正木棉。

    但普通百姓在古代,只能用厚麻布硬堆起来,用以御寒。直到后来桑蚕业发达,许多贫困人家,开始往麻布里塞废蚕头。

    这不是王巨要说的。

    虽然宋朝比上古时进步了,但御寒方式大致还是如此。

    他要说的则是古代。同样对底层百姓重视。

    章惇听后,对上古时表示了艳羡。

    王巨反问了一句:“百里奚值多少钱?”

    “百里奚值多少钱?”章惇一时未反映过来,那是秦国的著名贤相,能用金钱衡量吗?

    王巨又说:“五张羊皮。这是公开的买卖。子厚兄,我朝依然有人贩卖女口。国家禁之不得,在南方,更有许多蛮人强行抓捕汉人做部曲奴隶,还有一些生蛮将汉人当牲畜抓到交趾贩卖。然而子厚兄,试问那一个重臣敢公开说,买卖一个人,那怕是女口!”

    所以上古时未必有大家说的那么好。

    但就是那么落后的上古时代,对贫困百姓仍很尊重。

    衣食住行。衣是第一位的。

    如果章惇为了敛财,抓得太紧,必然会引来更多的反对声音。

    正是因为这次劝说。章惇最终放弃了对私棉商人的惩令,民间市场上也有了更多的棉花在销售。

    那还是秋后的事,就不是秋后的故事,云氏也不可能知道。就是知道了,棉制品的价格短时间也跌不下去。

    其一原始价格太高,需求量大。其二,原先也有棉制品。大食的棉布,岭南的黎布。论工艺价值。黎布更高,一是掺杂了丝绸,更爽滑,二是黎女的织艺,有着许多精美的民族图案。但在原先,黎布价格在丝绸之上,大食棉布却远远在黎布之上,因为它是舶来品,“洋货,又是全棉布,吸汗功能强。这个全棉布暂时王巨是不想了,因为大食与西域那边是长绒棉,然而长绒棉在岭南与中原地区是无法种植的,即便后世,引进的棉品也是来自美洲的细绒棉,虽然产量更高,棉纤维质量更好,仍然不及长绒棉。路程太远,那怕是一坨泥巴,从大食运到宋朝,成本也无法想像。

    所以高价的棉花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即便会越来越便宜,特别是今年,棉花不是论斤卖的,而是论两卖的,几乎与生丝价相仿佛。

    这个云氏不知道,只知道今年价格跌了不少,虽然几乎与生丝价格相仿佛,但看到它的柔软,想来比生丝更暖和吧,于是替即将离开京城去边戍的丈夫买了十四两,做了棉衣。

    “夫君,塞外寒苦,你自己儿要照顾好你自己,”云氏一边缝着衣服,一边叮咛道。

    “恩,”康成答道。

    比起唐朝的戍兵,宋朝无疑更仁道些。

    然而缺陷很多,首先放在京城豢养,随着东京城的繁华,许多将士沾染了浮夸的性子。又拖累了国家的财政。同时将士自己一家同样过得很苦,多是过着妻离子散的生活。

    这也是宋朝危机之一。仅是王巨提出的那个裁兵制度还是不够的,所以王巨才想到了五年义务兵制与豢兵制度的结合体。

    不过这条道路想要实现,仍很遥远。即便第二步的裁兵,到现在还没有执行呢。

    但云氏也不是太担心。

    这些年都是这么过来了,虽然丈夫去了西北,不过这几年战事并不多。相反的,最危险的远戍地区不是北方,而是南方,许多禁兵因为水土不服去了荆湖南路与岭南之后,便再也不能回来了。

    况且她的丈夫康成还是骑兵广锐营的十将,相当于一个半普通士兵的薪酬,因此一家子生活虽然不能说好,但也能保持一个温饱。

    “夫君,西北好象不太安静。”云氏一一句没一句地继续说着。

    “那更好,我好立功。”

    “不要瞎说,大顺城那一战,我听说死了很多人。”

    “那是没本事的人,以我的武艺,能战死沙场吗?”

    “你武艺好。但及那个胡谦吗?”

    两人只是说着玩笑话,西北这几年不是很太平,不过四小路的情况各不相同,秦凤路与泾原路有些冲突,但规模不大。鄜延路似乎打了几仗。也不算特大的战斗,死的将士同样不多。况且康成去的是相对平静的环庆路。

    不过夫妻之间的对话,认真分析,却能暴露很多问题。

    相比于唐朝,宋朝对牺牲烈士家属的抚恤更仁道,但这些抚恤经过层层克扣。未必会真正发放到其家属手中。反而对立功将领的升迁做得却不是很好,比如张亢,再比如蔡挺,大顺城那一战真的有功,但蔡挺却在渭州继续飘着。以至蔡挺无奈地写了一首词:

    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尽橐鞬锦领,山西年少。

    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

    俺有功啊,可朝廷真将俺当成了玉关老人忘记了吗?

    再比如姚兕,也没有升多少官。继续呆在了荔原堡。

    还有王巨呢。

    所以普遍的将士宁肯不立功,也不愿意上沙场拼死作战。

    其次边境的相对平静。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想到下面的战事,或者说大多数将士也没有做好下面大战的思想准备工作。

    再次。无论王巨与王韶,看到了这些情况,却无所谓,因为他们的底牌不是禁军,而是边军,蕃军。禁军进一步在战场上边缘化。

    夫妻二人说着话,与生死无关,只是分别的离苦……

    …………

    王巨最看重的就是军事,军事上最看重的就是速度。

    不过他的梦想不仅是速度,而是一支能在各种复杂环境下作战,又能高速前进的军队。比如那个史诗话的二万五千里路,比如能从西夏绕道大理的那支元蒙军队。

    在史上有路程更远的行军,比如元蒙的西征,或者亚历山大的那支军队。但还不及这两支军队行军环境的复杂,有热带,温带,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草地雪山……

    这个王巨就不想了。

    不过宋朝也有奇迹般地行军速度,比如高继宣那次支援麟州,每日行程达到五程。

    但行军速度也未必是越快越好,曹彬兵进涿州,十几万大军能达两程,结果很悲催,种谔在五路伐夏时速度也很快,结果同样悲催。

    那是特殊情况,普通的则是越快越好。

    熙宁二月初,几万轮戍的禁军离开京城,前往陕西路各地换防。

    他们的行军速度正是两程。

    不算太快,因为他们这一行道路情况好,又不需要顾虑后勤。也不算太慢,毕竟是两程,一天得行六十里路,还要扎营拨营。

    但康成所在的广锐军行军速度并不理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