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410章

暗黑大宋-第410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顼便将这三把样刀在延和殿拿出来,道:“朝廷处罚王巨,许多人颇不满,然而众卿请看。这便是新式战刀,也经过禁军反复试验,其杀伤力远胜过了原来的战刀。并且军器监在王巨带领下,继续对盾牌进行改良。西北战事又再度兴起,国家需要利器。朕非是庇护王巨,而是庇护社稷,望诸卿以国家为重,体谅朕的难处。”

    这次议论,仅是少数重臣在场。

    不过他们不反对了,下面人也闹不起来了。

    也正好西北庆州与绥州两边同时开始了一些战争,赵顼都这样说了,那还能说什么?

    判决的诏令到了王巨手中。赵顼于延和殿所说的话,也被张若水传到王巨耳朵里。张若水道:“大事可定也,但子安。你也要小心哪,这一回会有更多人恨你了。”

    这个罚铜与罚薪,对于一般中低等,特别是出身贫寒家境的京官来说,那可会要了命。但对于王巨来说,却无所谓。

    至于拿掉了的馆职官与阶官。更是无所谓。即便不拿,以王巨的功绩。这个阶官也很委屈了,只是迫于年龄太小。无法再升。以后王巨随便做出一点贡献,官职就会原还原,甚至反而迁得更高。本身这种不贬出京城,也就是皇上的一种表态。

    张若水担心的是其他人,王巨不贬出京城,对王巨好处多多,但恨的人也会更多。

    “无所谓。”王巨道。

    恨的人可能会多了吧,不过自己并没有明确表示支持变法,王安石还是那些人针对的主要对象。

    而且自己这一回手段也比较凶残的,当真有人为了陈襄,不顾自己反击,继续拼命打压自己?

    除非司马光出手,这次的皇子生必不久,也让王巨多少有些忌惮,若是司马光这些手段用在自己头上,自己未必能吃得消的。

    但自己也未必害怕,再过几个月,军器监事务差不多了,还得想办法离开京城这个大漩涡。当然,那种离开,与现在离开终是两样的,说不定还能弄一个知州混混,最少也是一个知军。就是知军,王巨也很满足了。

    这个没必要对张若水透底。

    王巨回到家中,写了一封信给了沈括。

    这封信说得很客气,并没有说其他,只说了他的数学。王巨一直没有精力往下写,但写了一些片段,现在王巨将这些片段装在信里,谦虚地向沈括请教。也就是互相交流。

    这个人乃是未来的宋朝科学家。但颇有意思,心机很深沉,甚至超过了小苏。

    王巨用意明为交流学问,实际是拉拢他。

    不能说朋友不好,比章惇在这次争议中的表现,如无章惇拼命说好话,王巨会更惨,甚至等不到沈惟恭案发生,就贬了下去。

    如果王巨能一直与章惇、小苏以及沈括交好,等他成长起来,那将是三大得力的臂膀。

    写好了信,王巨又想到了一个人,张商英,似乎此人在四川担任一个知县。

    这也是王巨比较欣赏的一个人。

    但王巨提起笔,心中叹了一句:“还是算了吧,找不到借口与他交往。”这时王巨有些后悔,当初科举时,没有与张商英有很好的交流。

    …………

    张载夫妻先去郭家呆了几天,随后又拜祭了祖坟。

    然后就回到了眉县横渠。

    以前张载父亲在涪州任上去世,其母带着十五岁的张载与五岁的张戬护送灵柩回开封,正好庆历战争爆发,前方战乱,人心惶惶,加上他们剩下的钱不多了。张母与张载商议,便将父亲葬在了横渠,然后买了三百亩地,全家就在横渠定居下来守孝。眉县有许多地势平坦地区,不过横渠是半丘陵地带,地价并不高。产量更是很低。

    因此张载虽然做了一个小地主,一家人生活并不那么好。这也是张载昔年同情王巨的地方,王巨好在还有二叔,还有王家寨的族人,不过比张载少年时更穷。张载初在横渠。一家人孤苦伶仃,只能说经济稍稍好一点,另外还有一个慈母。相同之处,两人都很争气,不但自己努力,还努力拉扯着年幼的弟弟妹妹。

    张载主动辞官。什么薪酬都没有了。这次回去,又要靠这三百亩瘠地度日了。

    但有了王巨,那么就截然不同了,王巨怎么可能让张载再过上艰苦的生活?因此王巨让韩韫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张载有关。

    张载不知道,回到横渠。愣了一下。

    他与弟弟都做官了,母亲也早去世了,地也早租给人种了。不过这个地租少得可怜,另外还有原来的茅草房屋,早就塌陷了。张载正准备这次回去翻修一下。

    然而韩韫在他没有回来之前,早就派人翻修好了,还准备了各种生活器皿,以及一些布帛。张载手中还攒了一些钱。至少这样的安排,这几年内张载经济不会象史上那么困窘。

    除此之外,韩韫听从王巨的安排。于张家之前,又建了四间砖瓦房,两间做了教室,里面桌椅全部治齐。以及一间书室,里面放着韩韫收集来的几千册书。还有一间杂物室,里面放满了笔墨纸砚。这些都是为了未来张载学生准备的。

    不过王巨也知道张载性格,虽然这些全部治齐备。但不奢侈,普普通通的四间瓦房。除此之外。教室正前面还树立着一个大石头,石头上刻着两行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先生。

    这四句王巨真的很喜欢,虽然这个为万世开太平有些痴人说梦。

    宋朝骨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及那首不知道是不是岳飞写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及张载这个横渠四句。这一文一诗一词与四句,可以说是宋朝的脊梁,也可以说是华夏的脊梁。

    第二行字则是,为大宋之崛起而读书,弟子王巨。

    张载看着这腥红的两行大字,啼笑皆非,大半天说:“为大宋之崛起而读书……这小子,虽然富有心机,但这个说法某很喜欢。”

    “还要亏得官人的教导。”

    “娘子,我那敢教他啊。”

    “那个也不用你教,真教他完全学你,恐怕同样在朝堂上呆不下去了。”郭氏道。

    不过王巨也算是有心,张载收下了王巨的好意。

    然后定落下来,开始招收一部分学生,一边授学,一边著书。在这里,张载以后收下了几个有名气的学生,包括关中四吕的老四吕大临,这才是张载真正的学生,其他三吕不算。还能种记的儿子种师道,以及范祥之子范育与苏暤热恕

    消息也传到了京城,赵顼听后一笑道:“为大宋之崛起而读书,不错,不错。”

    这个口号比宋真宗的那个书中自有黄金,美人,香车的什么强,至少让大家明白读书做官的用意,不仅是荣华富贵,主要还是为了效命国家。

    当然,这又打了某些人的嘴巴,不是说王巨不尊师重道,生生将张载逼得辞官回乡吗?

    看看,王巨如何尊重老师的。

    然而只有几天,赵顼便接到司马光的奏折,说何谓崛起?王巨这分明是挑唆大家佼仿唐明皇,开起边事,贻误国家。又说王巨所做所为,郑白渠乃是筹备军粮产物,改革军器监更是为了开边之举。而其险恶用心,世人不知,却以为功绩。陛下,你难道不知道庆历之痛乎?

    其实这时候赵顼开始正式对司马光反感了。

    那怕高滔滔庇护,司马光在京城也进入了倒计时。所以接到疏奏,压住不报。

    连说一声都没有说。

    然而这消息让王巨知道了,不错,司马光确实是说中了王巨的内心。两世为人,一样的软,比着软,特别是宋朝,及是世界文明科技文化的巅峰,人口是西夏的二十倍,挤地皮可能是西夏的五十倍,世界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王巨能不思念汉唐的强盛?

    但这个想法,王巨却没有说,只说了要适度的“浅攻”与“自卫反击”,这过份吗,即便范仲淹,也说了类似的话。而且王巨为了怕麻烦,一直将他心中的梦想隐蔽起来,包括大顺城之战,不过夺了一个疆砟堡,那时如果他一心劝说,蔡挺能不能不同意他顺势拿下金汤城或者是白豹城?

    不过赵顼不发,王巨也不好辨,于是王巨写了一封信给韩琦,韩公,当初是你提议主持了郑白渠,如今郑白渠得功,百姓对你万分感谢,此乃千秋万代之功业也。然而现在司马光却说,郑白渠乃是筹备军粮之举,误国害民。韩公,小子真不明白,韩公能否赐教?(未完待续)

第四四六章 下江南() 
韩琦没有“赐教”,但大约不满地写了信问过司马光,于是从此以后,司马光再也没有说郑白渠。…≦,

    而且王安石地位也越来越稳固。

    物极其反,保守派们做得太过火了,这反而使得赵顼更加相信王安石。王安石也开始了反击,先是言臣,言臣让他贬下去一大半。然后是赵挘拦拢話上奏说,朝廷事有轻重,体有大小。财利于事为轻,而民心得失为重;青苗使者于体为小,而禁近耳目之臣用舍为大。今去重而取轻,失大而得小,惧非宗庙社稷之福也。

    赵顼看后,大为恼火,连兴甲都胡说了出来,这不为重,那么什么为重,王安石顺水推舟,将赵捙搅撕贾荨

    接着王安石置分审官为东西二院,东主文,西主武,以夺枢密之权,夺权是假的,主要是报复文彦博。也就是从此以后,审核武将的权利归于西审院了。

    文彦博气得要跳脚,于赵顼面前说:“若是,从此臣不能与武臣相接,何由知其才而委令哉。”

    赵顼这时对文彦博也产生了反感,不听。

    接着到苏东坡。

    苏东坡搞不定王安石,于是去搞曾公亮,责问曾公亮,不能救正。曾公亮说,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

    你小苏同志能怪我吗,想拿掉王安石,那么先废掉皇上吧。于是求老去,赵顼下诏让曾公亮守司空兼侍中、领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五日一奉朝请。这个职官比韩琦时稍低。但又高于富弼。但不同之处。赵顼仍将曾公亮留在京城。第二年判永兴军。

    因为曾公亮在春天时首鼠两端。差一点废掉青苗法,因此罢相诏书下,王安石也不救。不过王安石也回报了曾公亮提拨之恩,那就是曾孝宽,在王安石为相时,将曾孝宽一下子送到了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的位置。

    那时曾公亮也七十多岁了,曾孝宽做了西府副相,让父亲彻底请老。别呆在陕西了,回京城吧,我来赡养你。曾公亮于是请辞官,以太傅之职致仕。但是曾公亮那时身体仍然很健康,儿子于西府赡养,时人荣之。

    这一条也说明了王安石比司马光做得好,看看司马光在丰州那一战过后,如何回报庞籍的。

    但最有意思的还是吕嘉问,他是吕公弼的从孙,也就是堂孙。真正的祖父乃是吕公弼的大哥吕公绰。并且许多人时堂将王巨与吕公绰拿来相比较。

    一是二人做事风格都很强硬。二是耕牛。吕公绰知郑州时,尝问民间疾苦。父老说了一件事,民籍民产,第赋役重轻,至不敢多畜牛,田畴多芜秽。

    也就是官吏根据其财产多少征税,但为了多征税,将牲畜一起算上,以致百姓不敢养牛,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