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396章

暗黑大宋-第396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种种。

    到了后来,连薛向与王韶都被他冷处理了。

    不要你老人家搞变法,需要很多人支持,就是韩琦不搞变法,也不敢这样搞一言堂。

    王安石对人的处理方法,也给王巨一些警告,比如眼前的曾布,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小人,然而王巨依然很客气地招待了。

    其实呢,所谓的青苗法。彦博与吕公弼都是保守派,王安石无奈,只好借韩绛之手,架空文彦博。老文心中不平,你们这几小子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这个心情也能理解,毕竟老文资格太老了,他做首相时,王安石与韩绛在那个旮旯?

    不过老文不敢动,而且只要他一动,可能就彻底下去了。这时看到机会,文彦博来了,说俺老了,在西府也呆久了,让俺外放吧。表面上是受韩绛排挤气不平要外放的,然而为什么选择这个时机?

    要求外放是假的,这是以退为进,想进中书!

    再者,原先王安石对赵顼说,司马光外托激励纠正皇上为名,实际内怀附下收买人心之实,所言全部是害政之事,所举的都是害政之人,欲使皇上置之左右,使预国政,是为异论者立赤帜也。

    直到这时,王安石才开始重视起司马光。

    不是十年首相韩琦,不是朝中资格最老的文彦博,也不是天下第一豪门吕氏兄弟,而是这个司马光!

    因为赵顼受到许多大臣进劝,或者说是蛊惑,担心王安石变法敛财太过急切,会使天下有变,于是再次想到了异论相搅,也就是掣肘平衡吧,或者说帝王心术,因此又提拨司马光为枢密副使。

    其实这也说明了此时赵顼的不成熟。

    宋朝京城差官,先是两府三司,后是两制台谏,次之开封府尹,各部司官员与开封府余下官员。

    这中间两府最贵,但东府与西府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东府掌政,西府掌军,不过西府只有调兵权,掌兵权在京城由三衙掌控,地方上又由各知州知府掌握,就是余下的军事权利,在重大决议上包括调兵还必须由皇帝同意才可通过。

    而且军事在宋朝地位很低,并且越来越低,可以说同样是枢密副使,现在的枢密副使权利只有寇准时的一半。要命的是,就是这点可怜的权利,韩琦还将它抢了不少由东府管辖。

    但这个西府副宰是不是一无是处?

    宋朝官制有几个特点,差官制,一个知州,由八品大理寺评事来担任,与一品侍中来担任,实际手中的权利是一样的。要么就是名义的威信稍高一点,薪酬会多上十倍。

    极度分权掣肘架空,所以在赵顼未进行官制改革之前,宋朝从宋太宗后。很少出现真正的权臣。那怕丁谓、寇准、吕夷简与韩琦都不行。不过正因为这个特点,所以官员数量冗得不能再坑,政事冗得不能再坑。

    禁谒制度,起初是宰执不得在家中接待官员,要说政事,请到各个部司去觐见陈叙去,然后发展到重臣不得接见拜见其他官员,甚至官员都不得在各个酒肆酒楼吃饭。以免成帮成派。有没有管用……这才让人感到真正悲催的。

    虚伪的辞让礼仪,朝廷每次升授,官员本身必须推让几次,这才是“道德君子、国家良臣”,司马光第一次拒绝枢密副使,固然是因为与王安石相比较心中不平,也是因为这个辞让礼仪,谁知道他辞拒后,赵顼没了下文……

    最后就是磨勘起用制度,比如三司里的三司判官与三司使必须有过各路转运使之任。并且做得不错的,才可担任。比如东府首相必须担任过参知政事或者枢密使的才可担任。比如两府宰执必须有过担任一个大州知州知府履历的才可担任,比如参知政事必须担任过两制官或枢密副使、三司使、开封府尹的官员,才能担任。

    担任了参知政事,也未必会成为首相,然而未担任过参知政事或枢密使的,就很难成为首相。就象修真,筑基的未必能化婴,然而想要化婴必须得筑基。

    如今枢密使是吕公弼与文彦博,凭资历此时司马光是休想扳倒他们了,再说他也不想扳倒这两个战友。

    那么想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必须做首相,想做首相,必须先担任参知政事,想担任参知政事,必须有枢密副使或三司使、开封府尹与两制官员资格,司马光现在就是两制官,不过这四者还是有区别的,相对而言,由三司使或枢密副使进入参知政事则比较容易,开封府尹与两制官员进入东府则是很难。就象一个人筑基,一个手中只有一粒筑基丹,一个人手中则拿着一大瓶筑基丹一样。

    当然,如果你说俺没有政治野心,那一样,关健司马光能没有政治野心?

    赵顼除命下,司马光可以再次谦虚,不过据第一次经验来看,这次拒授不知道等到那一年才有这个机会了。

    但是司马光再次力辞,并且上书说,陛下若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

    俺没有说必须让王安石罢相,只说条例司与青苗法,然而这两样事物取缔了,王安石折腾了这么长时间是干啥的?

    实行这两个保守派大佬是看好了时机,一退一辞,欲将王安石变法趁热打铁,置之死地!

    要命的是赵顼还没有看出来,所以王安石此时极度危险。

    王巨正在沉思,忽然听到章惇说:“恭贺琼娘子。”

    琼娘抿嘴一笑。

    妃儿怀孕,她以为房事不便,琼娘在王家了呆了那么久,于是在妃儿半劝半拉之下,王巨便与琼娘同了房。其实放在宋朝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也说明王巨的脱变以及“同化”。

    这是王家的家事。

    不过以前章惇来王家做客时,琼娘虽客气地替大家沏茶,然而眼眉间多少有些怨苦之色,现在终于了了心事,成了那一根不掉的“凤凰尾巴”,所以同样是沏茶,但眼眉间秋波流动,春意昂然,仿佛比外面含苞欲放的桃花更加喜人,于是让章惇观察到了。

    似乎是无心一言。

    在宋朝也更正常,大臣都敢在待漏院谈风流艳闻,甚至公开讨要别人的小妾,章惇五个字更不能算是过份的话,只能说表示了他与王巨的关系亲近。

    王巨笑了笑。

    章惇又说:“子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是小人们却打着君子的口号,真让人生气啊。”

    君子这个词,在宋朝渐渐泛滥成灾了,特别到了司马光嘴中。那不是君子,是“精英”,是“公知”,是“大v”。

    王巨又是一笑,道:“凡事有度,适可而止,过份宣扬道德,然而有几人能做到圣人的道德,那么最后可能演变成世间皆伪君子,皆道貌岸然之流。不过过份宣扬规则,又会演变成世风日下,人人急功近利,不顾廉耻。”

    这个规则包括了律法,世人认可的规矩,但王巨不用解释了,实际它也算是中庸之道。

    章惇也没有多思考,道:“子安,这还不可怕,就怕与他们讲规则,他们讲道德,与他们讲道德,他们又来讲规则。某些人以君子自居,实际全部是你所说的伪君子,党锢的小人。”

    章惇意思俺们变法是为了国家富强,没有朋党,保守派恰恰相反。

    当然,若是各个大佬真正能做到和而不同,那么朝堂就会平安无事了,关健能做到吗?从宋朝开国的赵普起,到卢多逊,有几个人没有“结朋”,有几个权臣没有打压过异己?

    司马光是同而不和,戾气冲天,王安石独断独行,还不是同而不和,你们俩更是同而不和!(未完待续。。)

第四四二章 法术() 
王巨想了想说:“子厚兄,子宣兄,其实问题很简单,如果从此青苗法废罢,变法也就宣布失败了,就象庆历新政那样。或者说王介甫公离开相位,无人领首,变法也宣布失败了。”

    “中的,中的。”曾布道。

    这个后果很严重。

    变法立即失败,章曾二人政治仕途也宣布结束了,甚至可能也牵连到王巨,毕竟王巨虽然不大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但是支持变法,只是两人心中的变法理念不大一样,于是王巨袖手旁观。变法派一倒,文彦博、吕氏兄弟与司马光独大,王巨前途也休想好了。

    变法失败,国家将会继续饿着肚子上路,那么还想战争,还想宋朝崛起?

    所以于私于公,王巨必须要出力。

    不过王巨喝了一口茶道:“二位,也不用担心。陛下是否是一个意志消沉的人君?”

    “虽如此,然众口铄金,三人成虎。”曾布又道。

    实际支持变法的大臣真不少,不是象王巨前世所看史册那样,好象变法开始,宋朝倒了天空,国家大形势在这儿,不变法,宋朝再继续积贫积弱下去,又有那么多危机,灭亡会就在眼前。

    所以到了宋哲宗手中,随着变法派又立即崛起,这是人心所向!变法是好的,只是到了赵佶与蔡京这两个王八蛋手中,变了性质,又疏忽了女真人的强大,才导致了北宋灭亡。其实那时候还有一个机会,然而秦桧与赵构这两个王八蛋又来。这么折腾下去。最强的一批军队消失。能打的将领全部下台,新的权贵保守阶层形成成熟,宋孝宗想有作为,也来不及了。

    不过支持变法的,都是低层官员,还有一部分是投机分子。

    而真正的权贵、宦官世家、外戚,因为变法伤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九成人反对。而他们手中的权利最大,包括话语权,才形成朝堂如今几乎一面倒的局面。

    但王巨想的不是这个,他想的是要不要插入此事,就是不插入,这次也不能让章曾二人心冷,最少不能让章惇感到失望。

    于是他又想了想,说:“子厚兄,子宣兄,我先说变法。所谓的变法就是更变律法制度,或者能用另一词代替。改革。”

    “改革?”曾布感到很新奇,变法一词出现得比较早,就连革命一词也从武则天手上出来了,但改革一词还没有出现。

    “改革就是接乎于革命,但革命更严重,那代表着彻底的催毁,无比的血腥。”

    “如武则天?”

    “她那还不算,最少不算成功。”

    曾章二人不由地打了一个冷战,要知道武则天那个“革命”,杀死了多少人?不要说她儿子,就连狄仁杰都差一点被武则天弄死了。这个还不算成功,那么成功的革命得死多少人?

    “你们不要质疑,成功的革命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完全的逆袭,比如我朝,所有权贵官宦以及一二等户全部打倒,只保留少数第三等户,然后让第一样,掌控着当地的舆论权,一是造谣,二确实有一些不好的现象,于是当地百姓立即对官府主持的移民产生了排斥。

    甚至一些乡绅都将弹劾的疏奏递到了京城进奏院,这又成了大臣攻击的依据。

    章惇一股脑将苦水倒完,道:“难哪,难哪。”

    “子厚兄,你又错了,我举两个例子,第一是蔗糖,很早以前,中原多是饴糖,只是因为唐太宗从天竺摩迦陀国引进了石蜜技术后,甘蔗种植才得以推广,这是蔗糖的根本。也就是蔗糖是站在唐太宗与前人这个肩膀上才得以出现的。第二是占城稻,占城水稻种植历史不知几千年,然而有谁注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