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393章

暗黑大宋-第393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瑶瑶开的门,看到是王巨,立即将王巨引进来。这时夜暮也降临了,不说赵念奴府上有那么严谨吧,但是王巨来的,而且王巨在京城呆了那么长时间,认识的人也多了,传出去必会有一些风言风语。

    “马娘子,你变机灵了。”王巨一笑道。

    “谢过恩公。”

    “在公主府上过得可好。”

    “好。”

    两人对答一句,瑶瑶将王巨带到客厅,赵念奴婉然走出来,道:“王巨,好久未见啊。”

    她这也不是责备,特别是在这当口上,王巨时不时来她家,那是找死的。

    王巨笑了笑也不语,然后看着赵念奴,赵念奴穿着一件小棉袄,外罩鹅黄色的缎子,虽然不象在延州初次见面那么青涩,但经过岁月的沉淀,比那时多了一份端庄沉稳,越发地温婉。

    赵念奴道:“这件棉袄如何?”

    “好看。”

    “木棉跌了好厉害的价。”

    王巨呵呵一乐,这是今年,到了明年跌得还会更厉害,那可能一件棉被要十贯钱。

    “连带着那些黎布也跌得厉害。”

    “殿下,你虽是好心,但木棉种植推广,价格下跌是谓必然,这是木棉司没有插足棉布的,否则跌起来会更快,那些黎人想要生活更好,必须要学习现在先进的种植,以量取胜。实际苦的不会是他们,就算以后进一步下跌,他们工艺还在,量跟上来,依然能有一个好生活。真正苦的可能是大食那边的商人。”

    宋朝海上贸易也越来越繁荣,大食那边的交易在海上贸易中占的比例比较高,那边的货物主要是棉布、玻璃、香料、珠玉,其中棉布与玻璃制品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果棉布推广,王巨再将玻璃弄出来,大食向宋朝提供的商品将会所剩无几。

    赵念奴一笑,又道:“我担心蔗糖也会下跌。”

    “那也是必然,不过没有关系,也许到了明年春天就会有好消息传来。”

    初冬时,王巨写了两封信,一给赵度,二给葛少华,嘱咐他们拿出几坛蔗糖,让海商带到倭国与大食。大食那边的消息反馈有点晚,现在是帆船时代,虽然速度不慢,但必须候季风,一来一去得要一年半时间。倭国的那边明年春天就有消息了。

    并且王巨在写给赵度信中提了一件事,那便是木材。宋朝向倭国能提供的商品太多了,可倭国那边出产很少,并且又无货币交易,因此限制了贸易量,还导致了铜币向倭国外流。

    所以王巨在信中提到了一件事,看海客们能不能用木排方式将倭国的木材拖到密州,而不是原来仅用船装名贵板材。这有点麻烦,首先船只技术得要进一步提高,还要在木排上也装上风帆,这样才能提高速度,调节风向。不过好在现在有了指南针与粗糙的六分仪,这能给大海航行制订比较准确的方向与位置。

    一旦成功,其意义不可想像。首先是民生,宋朝已经砖瓦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了,而且砖瓦能防虫蚀防火,不过木房造价便宜,特别在这时代,开彩运输成本高,那怕用煤炭烧砖,砖瓦价也不低,因此木质房屋占据着主流。加上制墨需要大量松烟,所以木材市场很大。不过与木材市场无关,没有倭国的木材,国内也有充足的木材,最多是对水土进一步破坏。

    这个民生乃是指其他市场,一旦有了贸易商品,那么宋朝瓷器、丝绸等商品,包括蔗糖在内,就能源源不断地向倭国倾销,当然也养活了更多的百姓,国家也得到一部分税收。

    其次是海上贸易的扩大,会刺激船只技术的提高,不要多,只要船只技术发展到南宋中叶的水平,某种程度上就能大规模地向海外移民,疏散宋朝人口增涨所带来的种种压力。

    前几天,中旨下开封府买四千花灯,苏东坡不三不四地借此上奏了七千字的长疏。

    一说不当置条例司,二说不当用青年官员,而将富弼欧阳修等人老臣忘之于外,三说不当开农田水利法,四说当道德厚风俗,不当急功利贪富强,五说宋朝出兵十出九败,必须以德仁和为贵,六说不能处罚言臣。

    王巨听到后讶然万分。这个以和为贵就不提了,难道农田水利法也错了?若是没有王安石发起的农田水利法,可以说在史上不用金人南侵,宋朝发展到两千万户时,国家自己就乱了。

    现在王安石推出农田水利法之前,王巨已经在暗暗提前推动,不仅是郑白渠,那个养活的人口有限,重要在军事。是江东圩,南方的水中坝,人口南迁。正是因为王巨提及,赵顼刻意派了沈括到江南东路专门主持江东圩事宜。还有王巨带来的一部分粮食增产。短时间内是解决了一些人口压力与粮食压力,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却是加剧了人口膨胀,不用多,每十户多养活两个儿子,十几年后宋朝就会增加近三百万户。

    所以海外迁移十分重要。

    当然,苏东坡此时见识还是有限,直到他去了黄州,自己过着苦日子,见到了人情冷暖,又亲眼看到黄州百姓因为贫困,同样象福建路百姓那样,活活将自己亲生孩子溺死,他的思想才成熟起来,会意王安石的良苦用心。

    但王巨主要用意还是为了蔗糖,他要做的事很多,这些事都需要大量的钱帛,不可能向朝廷请求了,请求未必会同意,同意了也不会拨款,只能指望蔗糖了。

    最后就是一个小小的私心,大大不良的私心。未完待续。。

第四三九章 房杜李王() 
这个王巨就没有再说,赵念奴也没有问,而是道:“你今天前来有何事?”

    无事不登三宝殿,王巨来肯定不是谈蔗糖的。箐蘋廖咋

    王巨将来意说了说。

    可能赵十八是无心的,但在这个多事之秋,王巨怎能不怀疑背后有阴谋。赵十八派媒婆上门求亲,自己肯定不答应,万一背后有阴谋,稍一挑唆,赵十八就会痛恨自己,甚至连带着其他宗室子弟都恨上了自己。但王巨又不好上门解释,也不能解释,干嘛,你以后肯定能进中书啊?

    王巨只好找到赵念奴。

    赵念奴听后也感到古怪:“为何?我替你到官家面前说一说。”

    绕了一个弯,两天后,赵顼就亲自来到军器监,并且带了一个人过来。

    王巨奇怪地看着章楶:“质夫,你怎么……”

    赵顼抢在章楶前面说道:“章楶前些天写奏,请求朝廷拨一些铠甲给保捷军,朕于是下诏让他进京述职。”

    蔗糖作坊的利润拨给了郑白渠,但第一年收入依然有限,就那么几十万贯,只能铸造武器,甚至铸造武器都不够,铠甲那就别想了。但是西夏再度发起进攻,章楶同样意识到战争随时会爆发,那么这几万保捷军也随时会上战场,等不及了,这才写了这道奏折。

    实际不仅是西北战场,还有河湟呢。

    但章楶仍忽视了赵顼对这几万保捷军的重视,前些天,赵顼在政事堂刻意将两府宰执召集,专门商讨府兵与屯兵制度的优劣。

    这后面有一个背景,王安石的开源开得天下骚动,那么最好还是将主意放在节流上。节流只能节两大费用,冗官冗兵,直接裁减官员很麻烦的,看看王巨在军器监的种种,那还是基层官员,因此唯一的主意还是在冗兵上。

    前次裁兵裁得很厉害,不能再裁了,这个赵顼也与王安石商讨过,至少在边军未增加之前,这个数量不能再减少了。但现在宋朝禁兵、厢兵、保捷军、蕃军与土兵在内,还有一百一十余万。这还不包括各地义勇、壮丁、弓箭手、强人等民兵,这些民兵虽不发薪酬,多少也有些补贴的。也就是经过那么大规模裁兵之后,这个军费开支依然是惊人的数额。

    因此赵顼看到章楶疏奏后,立即将章楶召到京城,不仅问那几万保捷军如何,还问了蔡挺与王韶在渭州秦州的屯田。

    王巨说道:“陛下,臣现在只负责军器监事务与军器监内器甲的制造,器甲制造出来拨给谁,自由陛下与两府宰执决定。”

    赵顼问:“西夏还会不会侵犯我朝?”

    “这个要看了,如果西夏连年五谷丰登,梁氏又是桀骜不驯之辈,他们失去了绥德军,必然会侵犯报复我朝。”

    赵顼扭过头问章楶:“西夏那边这两年有没有灾害?”

    章楶摇了摇头。

    赵顼皱了皱眉头,王巨道:“陛下,勿用担心,梁氏远不能与李元昊相比。”

    “郭逵与王韶相比,谁人更胜于军事?”

    郭逵能凑合吧,至少比葛怀敏、韩琦强了百倍,但郭逵用什么与王韶相比,不过这个王巨不好明说了:“陛下,臣难以知之,但看王韶孤身说服包顺,仅凭此胆略就能与王玄策、班超相媲美,臣想其军事才能不会差的。”

    赵顼喜,道:“带朕看看器甲。”

    “喏。”

    王巨先带赵顼看刀,这个最容易比较,王巨让胥吏将一把提刀开锋,然后找来一把库房里一年前生产的提刀,相互对砍,原来那把提刀差一个点被劈成两半,豁口生生劈到刀背处。

    “能否与桃溪剑相比美?”

    “不能,想生产桃溪剑那样的刀剑,军器监也可以办到,不过其成本太高,但现在军中至少一半器甲不合格,包括刀剑在内,这些器甲必须及时换掉,不可能象桃溪剑那样制造了。”

    赵顼微微叹了一口气。

    王巨又带着赵顼看神臂弓,赵顼试了试,居然他也拉满了,尽管拉得很吃力,又道:“这个新弓好。”

    “新弓虽好,成本太高。”

    说来说去还是钱,所以王巨对苏东坡呕心沥血写的那个长奏评价是不三不四,国家富强难道也有错?

    看完了神臂弓,王巨才带着赵顼看铠甲。

    这个铠甲还是王巨在华池制造那种铠甲,只是京城物价贵,更没有免费的下杂工,所以生产成本更高。

    赵顼问:“这一年能制造多少套?”

    “如果经费充足,一年大约能生成六万多套。”

    “能不能更多一点?”

    “陛下,钱啊。”王巨道。

    实际一年能制造出来六万多套已经很不错了,这是王巨用了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否则产量更低,毕竟它是铠甲,一个一个的甲片慢慢打造出来的。

    但这个产量子也不算太少,况且还有各路的作院也会制造出一些器甲,两相配合,只要能保持住这个产量,五年便可以将禁军所有不合格的器甲,以及布甲皮甲纸甲全部换装下来,九年在内,包括边军在内,全部换装。

    那么还象史上的那个时间伐夏,至少整个军队全部能用上新式的铠甲。

    然而那是不可能的,就说这六万多套铠甲,就要花费两百多万贯,这是王巨在,王巨不在,各方面伸手捞一点,那么就得花费三百多万贯,器甲仅是一部分,况且还有各路作院的开支。仅是器甲一年就花费一千万贯,赵顼同意,各个大臣也不会同意的。

    章楶笑了笑,然后伸手掂了掂铠甲的重量,至于质量他没有太关心,有王巨把关,想差也不可能会差。

    其实这个重量在史上宋朝一直很悲催。宋初宋辽两国对铠甲都不重视的,罕有全装重甲,因此李继隆用了田静的重骑兵,生生将耶律休哥杀得落花流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