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304章

暗黑大宋-第304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好由国家来经营。然而国家要出开采成本,要役民,要用胥吏管理,结果胥吏苛剥,或亏空,或导致役夫民不聊生。

    因此现在实行二八分制,役户自己负责开采的成本,国家顶多派人协助,或者提供其技术帮助,余下的都由役户自己负责,开采所得,八成归他们自己,并且许他们自卖,官府得其二分。但这个二分,官府不由出任何成本的,也不会再苛民为役户了。那么它再与那个坊场河渡拍卖制度结合,从而就能“民宽而财余”。

    只要执行好了,朝廷可以甩开一个又一个大包袱。

    即便没有火药配卖制,国家坑矿非但不会成为害民之政,反而成了益民之举,并且朝廷本身也获得大量的利润。

    “此乃真良策也。”曾公亮说道。

    有的大佬便看着王巨,相信小皇帝呆在皇宫里是看不到的。

    那么这个策略是谁出的?

    难怪小皇帝说此人非但不会害民,也不会误朕。

    人才啊,韩维尽管已经看到了那道奏折,心中不免又再次叹道,然后心想,介甫,你这次进京,切莫不要被一个小毛孩子比下去啊。(未完待续。。)

    手机: 电脑:

第三四九章 大家比着坑(上)() 
暗黑大宋;第三四九章 大家比着坑(上)

    王巨在那份奏章上的坊场河渡,赵顼全部说出来了。濠奿榛尚顶…点… 。x。 co

    其实在史上,这个制度同样也在吵,反正实行一项就吵一项。

    但真实的,这项制度争议最少,弊端也最少。

    所以王巨让赵顼先行抛出来。

    落实下去再说吧。

    但那份奏章上还有,包括许多裁兵强兵策略,淘汰官员策略。

    然而官员暂时不能动,这一动非得会吵,因此王巨在奏章里进劝,让赵顼先行将这一部分执行下去。

    不仅为了缓解财政困难,也是为了巩固皇权威信。为什么让文彦博领手裁兵,文彦博会立即同意,这是一个秘密,道理实际是一样。不完全是功劳,西府由韩琦之手,许多权利被东府剥夺。只要文彦博领手裁兵,这些权利就会6续被收回来。加上他本来对裁兵不反感,所以王巨料定文彦博会配合。

    可能当时赵顼看了后,不大相信,但经过倒韩一事后,他才意会到这个皇权威信的苦涩。

    大家开始商议。

    在青苗法未出来之前,又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它们确实又是良策,大家还是很赞成的。于是一项项具体的条款迅速决策出来,又化成了诏令。

    包括司马光在内,也插了几句嘴。这几乎是宋朝最心齐的一次行动,两府宰执,三司几个大佬,知谏院与御史台两个大佬,两制官员。

    王巨心中长出了一口气,只要能执行。宋朝会变得更好。做为私人。这次的执行。那无疑会为他带来一道道美丽耀眼的光环。

    从早上大伙儿一直商议到下午,连续出来十几道诏令,大家才散去。

    走了出来,王珪说道:“小王巨,做得不错。”

    他心中也惋惜啊,当初捉婿捉得有些马虎,根本没有想到这个小家伙成长得这么快,未来不可限量啊。这一想。心中那个悔啊。

    “王公,不敢当。”

    “好好做,公道自在人心,”王珪含糊地说了一句。

    实际这句话颇有含意的,意思是说老夫看好你,以后有事,老夫说不定也会罩着你,这与蔡挺一样,大家都在找帮手。

    王巨会意,躬身说道:“下官谢过王公。”

    “小小年纪。玲珑心思,”王珪哈哈一乐。笑着上前走了。

    王巨回到驿馆。

    黄良问道:“子安,安否?”

    “还好,”王巨说道。这个还好,得感谢赵念奴,由她搭上了赵顼这条线,赵顼庇护。若非如此,自己蒙在谷中,司马光猛然发作,自己那就悲催了。

    因此王巨又说道:“只能说第一关过去了,以后说不定还会有麻烦。”

    若是因为自己推动,嵬名山兄弟不投降呢?若是韩琦不去陕西呢?那么即便王安石来到京城,司马光还能抽调精力专心对付自己。

    当真凭借自己现在的小胳膊小腿的,能抗住司马光一**攻击。

    …………

    赵顼兴奋莫明。

    这大半年皇帝当得苦逼的。

    磕磕碰碰的,今天终于第一次尝到了皇权的滋味。

    赵顼正兴奋地走来走去,一个黄门走了进来,说道:“官家,太后请官家到后面坐一坐。”

    “好。”

    赵顼来到后宫,唱了一喏:“儿臣见过母后。”

    “皇儿,哀家问你,今天司马卿有没有为难王巨?”

    “母后,为难了,不过没有成功。”

    “说来听听。”

    赵顼将大约情况说了一遍。高滔滔说道:“那就好,王巨是人才,司马光也是良臣。之所以发生冲突,乃是王巨年青,做事略有些不守规矩,司马光乃是一个老成的大臣,便略有些看得不习惯。你是大宋的官家,当学会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儿臣知道了,儿臣也没有袒护谁,只是希望他们不要相互攻击,伤了和气。”

    “这就对了,而且轻泥怀侧的事,也与司马光无关,他老成持重,断断不会做出如此通敌的事。”

    “儿臣也是这么想的。”

    不过这时候高滔滔与赵顼都忽视了一件事,唐朝太和五年,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请降,李德裕派兵入据其城。消息传到朝中,牛僧孺却说,李德裕收复了一个维州不算什么,与吐蕃人关系恶化,那才不划算呢。因此牛僧孺请唐文宗下诏让李德裕将维州还给吐蕃,并且派人缚还悉怛谋及从者,交给吐蕃官吏,让吐蕃人尽杀于维州城。

    难道牛僧孺通敌?

    不往这上面想,加上司马光满嘴仁义道德,那就被迷惑了。所以王巨在驿馆幸庆,幸庆提前搭上了赵顼这根线,否则他自己就惨了。

    当然,高滔滔有高滔滔的想法。

    两人都是人才,最好不要来一场火拼。

    高滔滔又说道:“募役法?”

    “恐怕有些争议,因此儿臣当时没有问。”

    “你将他召到宫中问一问,可以做一个参考,这个差役哀家也听闻了,确实苦了百姓。”

    “母后,二八分制与坊场河渡制实行下去,会缓一缓差役。”

    “那缓的也有限。”

    “儿臣这就召他进宫询问。”

    王巨刚要休息呢,又被喊到皇宫。

    “王巨,那个募役法你似乎言犹未尽。”

    “陛下,这个真麻烦,”王巨有些后悔了。

    在王安石诸多改革中,也有许多争议比较少的,这一类按照效果可分成数类,一种争议少,见效不大,却是真正的劳民之举,如保马法。一种争议少,见效大,也是益民之举。如二八分制。将兵法。坊场河渡制,仓法。

    还有一种就是争议很大的,比如通商法,也就是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还有这个免役法。

    所以王巨后悔自己说漏了嘴。

    “说说吧,朕权当是参考。”

    到时候你就不参考了。王巨心道。他想了想说道:“若此,请两位太后于帘后聆听。”

    “咦。”

    “说到它,就要说到高曹两家,故臣请两位太后聆听。”

    赵祯脸色立即变了变,不过差役弊病太多了,他想了想说:“你先吃茶,桌上还有几个果子,就是粗糙一点,不过也没有关系,你不是奢侈的大臣。”

    赵念奴转告。赵顼真听了,有时候熬夜批阅一些奏章。便让太监端来果子,或者汤,滋补一下。但再三叮嘱,让朕不饿着就行了,不能奢华。可能这对于王巨来说,才是一个真正的好消息。只要赵顼多熬两年,将司马光熬下去,一切便o了。

    一会儿赵顼又从后面转出来,说道:“王巨,随朕来。”

    他带着王巨来到后宫。

    路上有一些宫女盯着王巨看,还有胆大的在小声议论。

    “他就是那个王巨啊。”

    “就是他。”

    “好年青,就是黑,不象传闻中的那个美将领。”

    “你不懂,这是为了渠工吃苦的。”

    赵顼不由喝斥道:“退下。”

    几个小宫女吐着舌头,退开了。

    主要王巨年青,若是老头子来了,她们才没兴趣看呢。王巨也不由一笑,但赵顼对王巨很放心,至少在这上面比较放心。看看那个琼娘子,倒贴,王巨都不要,这也是一种德操。

    几声碎碎的脚步声,来到帘后。

    其实悬不悬这个帘子无所谓,年龄悬差太大,用不着避讳。

    王巨冲帘后说道:“微臣见过太皇太后以及皇太后。”

    “平身吧。”

    “坐吧。”

    两个声音,一个无疑是曹太后,另一个是高滔滔。

    高滔滔说道:“王巨,你让我与太皇太后听你议论,现在哀家与太皇太后过来了,你就说说你那个募役法。”

    “有遵两位太后懿旨,那微臣就说了,说这个募役法,微臣斗胆先说一件事,兼并。”

    “兼并?”

    “就是兼并,隋秦暴政,那两个大一统朝代不必说了,微臣只说汉唐。西汉由于外戚专权才产生的更替,与暴政关系不大。再到东汉,东汉外部环境比我朝好得多,仅是一些西戎作乱,那个危害并不大。但为何衰败,外戚专政,宦官当权。然而这两样就使东汉灭亡了吗?非是,真正灭亡的原来乃是兼并。没有兼并,就没有张角贼作乱。”

    “有点道理。”

    “再到唐朝,唐朝之败,朋党之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然而即便如此,唐朝还能苟延残喘地延续下去,真正让唐朝灭亡的乃是黄巢。黄巢为何作乱?兼并。”

    “兼并?”高滔滔茫然。

    “我朝制度是不禁止兼并的,祖宗英明,为何不禁止,这也是堵不如疏之术。先是祖宗的齐人之术,给贫困百姓权利与生机,没有奴隶,没有部曲,甚至又不禁止百姓流动,用此来减少主户对客户与佃农的压迫,减少矛盾激化。”

    “堵不如疏,说得有理,继续说。”

    “微臣再说一件事,为何开国一般容易出盛世,然而中兴朝代却罕有之,即便开元盛世,也只是昙花一现,随后就迎来了天宝之乱。”

    “为何?”

    “因为开国之初,百姓由乱入治,容易满足。战乱不休,人口锐减,唐朝立国之初,若大的疆域,户数仅有两百万户,我朝还经过了后周之治,也不过三百万户。大量土地荒芜,没有土地压力,稍稍勤劳耕作,一家人就容易温饱了。因此容易出现大治。但随着立国一久,人口激增,土地紧张,也开始值钱了,由是兼并开始,富者益富,贫者益贫。”

    这比较头痛的,两个妇人都在沉思,曹太后问道:“兼并与差役有何关系?”

    “有,因为兼并,导致贫困分化,导致阶级产生,陛下,微臣不知道韩公与司马公是如何说的,但他们有没有说过一件事?那就是顶级的豪强壮况?”

    “有区别吗?”

    “有,差役又分为好几种,胥吏,衙前,苦差。其中胥吏最为轻松。但胥吏又分为好几种,一种是苦活,一种是轻松的活计。比如臣斩杀的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