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258章

暗黑大宋-第258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俺没办法玩。

    所以曾公亮便立即又问:“此法需用多少劳役,你算过吗?”

    “曾公,但刚刚下官为何又说想去钱塘江看一看?”

    “为何?”

    “陛下,你来看,这便是钱椒当时治钱塘江的一种石坝。”

    王巨用笔画了一张草图。

    也就是笼石法。

    先是夯下巨木,以巨木为纽带,然后置下一个个大型竹笼,再向这个竹笼里抛各种各样的石头与泥土,因为竹笼子联系,这些石头便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抗击海潮。

    “为何从古到今重视修史,以史为鉴,传递前人的智慧,前人的得失成败,钱俶用笼石法修钱塘江,这才过去多少年?居然大家一起忘掉了吗?”

    若是这种方法,第一石料没那么讲究了,第二省去了打磨之功,成本会整整下降一大半。

    王巨继续说道:“其实这还不牢固,包括都江堰与将军翣的方石垒堤,实际现在都江堰许多地方也开始崩塌了。那么在最险恶之处,可以置这样的石堤。”

    王巨又画了一幅草图。

    这种石堤乃是中国古代石堤智慧的最高结晶。

    鱼鳞塘!

    不一定非是那种大方石,略略将石头根据各种形状,稍稍打磨,稍稍吻合即可。不过石头最好不能太小了,否则压不住。

    于石头中间打孔,在孔上用铁索或麻绳穿起来,将整个石堤联在一起,修起后看上去就象一片片鱼鳞一般,所以称它为鱼鳞塘。

    王巨又说道:“实际郑白渠能真正用到这种石堤的地方很少很少,这种堤坝,非是用来筑郑白渠的,而是修钱塘,哪里的潮汛才是天下最恶劣的地方。陛下,这种新堤可能永垂不朽。”

    乍听上去,王巨是指用这种新方法修起来的石堤,再也不会崩垮,但曾公亮怎么听怎么别扭,或者这小子是说,俺会因想出这种新法建堤而永垂不朽,流芳百世?

    “蒋卿,你可满意了?”赵顼问。

    “臣错了。”蒋之奇耷拉着脑袋说。

    就凭借这两种堤,溜达一下,什么话也不能说了。

    “但是用钱仍甚广。”曾公亮担心地说。

    修好了其作用不用质疑了,也不要什么四万顷,有一个两万顷,抛去原有的耕地,也能得新田一万顷,大家都会笑得合不拢嘴。还不仅如此呢,不是原有耕地不受益,实际就是四万顷,原有耕地仍会占去一半,如果地方一些强梁狡赖,再赖去一些耕地,那会一半还要超过。但就是这一半地,有多少是良田?然而新渠一竣工,都变成了良田!

    可以说如果在其他地方再补充一些小水利,就是人口增涨,五十年内陕西整个民用粮食与军用粮食都不会发愁了,除非遇到特大的旱灾,那是无奈。

    但关健这样一玩,朝廷那来这么多钱?

    皇上说内库,当真内库不是国家的钱?要不要我替皇上上一课?

    这个内库原型是赵匡胤平蜀,得到大量财货。于讲武殿后置封存桩。这个钱用来干嘛的?收复燕云的。赵匡胤说用钱买人头,那是笑话,但也说明了这个钱的用意。与契丹不好打的,必须国家手中得准备大量财政,与契丹打一场恶战,消耗战。

    这个内库又称为左藏库,到了赵匡义手中,又置了内藏库。他没有额外财源了,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置内库,置内库使,经营皇家产业,管理着地方上供金银,处理一些上供绢帛非金银的兑换,后来又插手铸钱,以及其他,靠这个谋利。

    当然。这也要靠经营,若经营不当。象宋仁宗晚年官员那样玩,说不定同样会亏损。或者皇家宗室开支巨大,那也会亏损。

    然而可能让大家失望,内库这两库一直经营得不错,甚至三司亏空时,还能向三司“放贷”。

    也不能说它就是皇家的,赵匡义明确规定了,它的作用,主要是军旅,救灾。不过因为它不透明,许括田况等人,何谓内库呢,实际就是周朝内宫,得让我们知道它的收纳去向。可是田况没有弄清楚,之所以如此做,一是不想大臣因为皇室花点钱罗嗦,二是用些掣肘国家,拱卫皇权强度。

    但在大多数大臣眼中,仍将它当成了国库。

    而且马上内库就出现了危机,原来很好,前面几个皇帝确实用内库办了很多实事,救济,军旅,奖励,抚恤,养老,安民,外带着修寺观……

    可一个新的危机将要出现了,那就是庞大的宗室。赵匡胤兄弟三,赵大,赵二,赵三。

    宋真宗是第二代,兄弟八个。另外还有赵大一脉,赵三一脉继续在往下传。

    赵祯宝贝蛋一个,但他堂兄弟多啊,特别是赵允让,没有做成皇帝,俺与你比赛生儿子,一口气生了二十几个儿子,包括赵曙。赵曙是第四代,赵顼是第五代。也不要往赵允让兄弟堂兄弟攀了,更不要往赵大赵二那一脉攀了,就是赵允让这一脉,就替赵顼带来了近百名堂兄弟。然后到了哲宗是第六代,那时宗室人数简直不堪想像。

    内库也别救济赈灾,也别用于军旅了,自保都不行了,于是继续扩大理财之权,增加内库收入。实际宗室子弟也开始成了宋朝危机之一。

    暂时王巨不想说这个宗室。

    “曾公,看来你误会了,郑白渠非全部修好后才能得计,若是今年开工快,明年就能灌溉几千顷耕地。这是其一,其二,下官遇刺,经过多人分析,凶手可能与西夏有关。”

    “与西夏有关?”

    “陛下,李谅祚之死,臣是罪魁祸首,梁氏心中痛恨,因此传下命令,有谁能杀死我,赏五千金。她能对臣记恨,就能对大宋记恨。不过去年那一战,西夏人也被三军将士打惨了,因此他们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元气。等恢复过来了,可能还会侵犯我朝,而且这次他们不会掉以轻心,那么弄不好就演变成庆历之间的鏖战。曾公,想一想庆历战争,仅是粮食的损耗,得修多少条郑白渠?”

    说不定十个郑白渠也修好了。

    当然,账也不能这样算,就象万春圩,几千贯钱就修好了吗?就象蔡襄那座跨海大桥,一万来贯就修好了吗?

    “这是其二,其三就是西夏。朝中有大臣以为以和为贵,认为一年只有拿出几十万就能买回来和平。若此,就是拿出一百万又有何妨?但有没有看到陕西驻军一年的花销,有没有看到陕西各种兵役,包括蕃人在内,可能达到四十万。这个和平一年值多少钱?不是二十五万五千,而是两千五百五十万,外加几十万户人家流离失所,家人不得团圆!因此朝廷必灭西夏。然而西夏不可小视可以灭,但必须从长计议,再也不能犯下庆历战争错误了。一旦动手之时,粮食就是关健,郑白渠就是关健。”

    韩琦在边上说道:“陛下,老臣当初议郑白渠,也是这么想的,西夏不灭,西北不安,可怕的是万一西夏与辽国勾对,两边夹攻,才是我朝危险之时。平灭西夏,朝廷只用驻几万禁兵,外加几万保捷与蕃兵,全境可得安定。不但让陕西百姓得以休生养息,一年也可以节约大量的兵费。西夏不灭,我朝压力永远不能轻松。”

    “韩公说得不错,就这样吧,曾公勿要再争议了。王巨,随朕来迩英阁。”

    迩英阁便是皇帝与皇子学习的后殿。

    四个大佬面面相觑,如果赵顼单独召韩琦,或者曾公亮,倒也不奇怪,但现在当着四个大佬的面,刻意将王巨喊到迩英阁,这意味着什么?(未完待续。。)

    手机: 电脑:

第三〇三章 改良() 
暗黑大宋;第三〇三章 改良

    赵顼脸色忽然就冷了下来,说:“王巨,朕前些时间去了三司。濠奿榛尚o你猜朕看到了什么?国库居然积欠一亿六千多万,一些人为了遮丑,还美其名曰,京师不预。”

    “这么多?”王巨故意讶然。

    其实不就是财政赤字吗,后世有一句话,会借钱的才能发财,不敢借钱的,永远发不了财。那个国家没有财政赤字?

    但确实,这个赤字确实严重了一点。

    “好笑的是朕为了国家平静,还必须装作若无其事。”

    “这是必须的。”

    “朕也知道是必须的,然而让朕怎么去做?”

    “陛下,臣问一句,国家如今一年收入有多少?”

    “一亿一千几百万,有时一亿两千几百万,不是贯。”

    “臣知道,有束,有石,匹,两,等等,那也能折合成八千万贯钱以上了。”

    “大约差不多吧。”

    “那么臣再问一下,唐朝一年财政收入有多少?”

    “就是,朕想不明白,这么多钱怎么用下去的?前几年是有些灾害,可有兵祸?也不能说没有,就是你与蔡挺打的那一战,可那个花了多少钱帛?”

    “陛下不用急,只要有这个收入,那就好办。臣倒是有数策。”

    王巨先将他与章楶说的那个精兵法说出来,实际它与将兵法还有区别的,王安石将兵法,一是为精兵简兵,二是选将。以便让将知兵。兵知将。比如河北战区划为三十七将,每一将多者率近万人,少者只有两三千人。

    起了一些作用,可是宋朝依然重文轻武,作用不大。

    而且一旦置将也会有争议,暂时不是王巨干的活计。

    因此主要还是精兵简兵,他对赵顼也说过一次,现在说得更全面。包括他的一些想法,比如那个义务兵制的想法。

    “禁兵很差吗?”

    “陛下,若是不练,论战斗力,两营禁兵还不如一营保捷,”王巨老实答道。

    说到这里,他忽然明白过来了。

    以前一直在想呢,为什么强大的西军到了河北战场就不行了,难道水土不服吗?

    这个解释不妥当,都是在北方。海拨相差不大,若是吐蕃人从青藏高原下来。还能说富氧症,陕西人到河北去有什么富氧症?

    因此这个水土不能解释。

    现在才想到真正的原因。

    西军之所以强大,那是里面夹杂着许多凶悍的蕃落与保捷,才变得强大。但到了河北战场,与保捷蕃落无关了,然而将这两支军种一抽,可能还是比京城禁兵强吧,可实际已不能称为强大的军种了。

    这个道理与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等人是一回事,他们不是打不过安禄山,可是他们精锐部下在西域,在青海,所用的乃是长安花哨羽林军,乃是民夫,如何不败?

    后来百姓渐渐熟悉了战事,加上郭子仪等人的指挥,慢慢将局势挽救回来。

    只是唐朝安史之乱的原因比较明显,宋朝的比较隐晦。包括自己,经历了大顺城之战,这么久才想明白。

    不是河北河东百姓不能用,毕竟和平已久了,如果形成僵持战,磨练十年下来,金人又不得南下了,但还没有成长起来,金人已经攻破开封城。

    再加上黄河的那个水在流,河北越来越平坦,这更利于金人南下。

    想到这里,他又重重说了一句:“陛下,禁兵放在京城圈养,已不堪重用了。但北方才是真正的强敌,若禁兵不堪用,北方又没有及时组织起来一支强大的边军。万一北方有事,河北平坦,我朝危矣,十之**会变成第二个西晋,飘向南方,然后再亡国。这个问题比那个一亿六千多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