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120章

暗黑大宋-第120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榜单送进来了,赵曙看着榜单,迅速从两百余进士名字中看到了保安王巨。好找,因为名次比较高,第八名。

    若是将这个名次拿给王巨看,王巨会开心万分的。

    应当说他这次进京考得比较好,省试第三,殿试第八,属于超常发挥。如果再让他复考,省试未必能取得这么高名次,若是殿试继续以诗为首,赋为中,论为尾,那么他更无信心会考第八名。

    但赵曙不是这样想的。

    那天高滔滔召王巨入宫,赵曙碰巧来到**,便与高滔滔一起坐在帘后。这小子胆色很好,举止从容,应对得体。

    而且他与赵祯性格不同,特别晚年的赵祯不欲生事,越来越保守。但赵曙看看三丁刺一就知道了,实际韩琦开始还是很稳妥的,在几个州府进行试点,然而到了赵曙这里,直接说了,何必试点,全部施行。

    在赵曙想法里,一直认为赵祯偏软,所以对西夏使者吴宗态度强硬,这是好事,泱泱大国不能一直软下去,可谁来替他分担,赵曙就没有想过。

    所以王巨的一些做法,比较对他的胃口,于是说道:“此子文韬武略,乃是一个人才,但名次过低,这样吧,他省试中了第三,便将他名字放于探花行列。”

    韩琦立即站了起来:“陛下,且听老臣一言,此子是不是人才不得而知,但据老臣所知,此子无法无天,在延州仅是一个小民,便将程勘玩于股掌之上。来到京城后,短短半年不足时间,便两进开封府公堂。”

    “这个朕倒听闻了一些,那次乃是万氏诬蔑,与此子无关。”

    “但是前天呢,前天他为了京城一个妓子争风吃醋,在马行前上与周推官家的衙内发生了冲突,将周衙内与他几名仆役打得昏迷不醒。”

    “竟有此事?”赵曙看着韩贽问。

    韩贽硬着头皮答道:“这是一个误会,王巨前些天从拐子手中救下一个小女孩,带着她找她的家人,路过细柳巷,一名叫琼娘的魁首请他去坐了一坐。周推官之子周密一向十分爱慕琼娘,发生误会,两相才在马行街发生冲突,乃是误会,不是争风吃醋。”

    没办法,多少要替王巨说一点公道话,不过另一边却是他的手下,况且更要给韩琦面子。

    “即便如此,马行街乃是京城重道所在,他就能持仗武力下手那么狠?他是文士还是武将?”韩琦大声问道。

    我就是不同意,韩贽也怕了韩琦,于是在边上不作声了。

    韩琦又说:“陛下,以老臣之见,不但不能放在第一甲,而应放在苏咸之后。”

    苏咸也是福建举子,这次省试考了第十,但殿试没有考好,只位于三十二名,放在他后面,等于放在了第三甲。能让王巨满足了,可第二甲与第三甲乃是天壤之别,至少在起点上的差距不亚于后世网文界唐家三少与午后方晴的区别。

    东华门打开,一名穿着朱服的官员走了出来。

    唱名开始。

    先说了一大通废话,这也是必须的。

    当大家听得不耐烦时,方才结束,然后开始唱名。

    第一名饶州彭汝砺,这个人在省试考得也很好,在前十,而且才二十几岁。听闻他自己高中第一,当场欢舞足蹈。

    韩琦说东华门外唱出名者方为好男儿,但还有被唱出第一风光吗?

    李万元叹了一口气,第一没有了。王巨好笑地说:“别做梦啦。”

    这个第一不仅是运气,才气也很重要,虽然有的状元出息不大,可他们个个诗赋都是能绝对拿出手的,这一点王巨早就料到了。

    他又道:“继续听吧。”

    不但第一,第一甲都与他无关。第二甲说不定有希望,可希望很小。就看第三甲了,并且王巨还担心这个争风吃醋呢。

    第二名又出来了,薛向。

    有了一个薛向,人在陕西,乃是国家重臣。

    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大家没有在意,同样艳羡地看着那个薛向欢呼。

    第三名又出来了,贾昌朝。

    大家有点哗然了,因为有一个贾昌朝,就是君子们痛恨的小人党,担任了很长时间国家首相,还活着,留在京城养病。

    难道与重官同名同姓就能高中,那么名叫韩琦的岂不是就得中状元。

    “这不公平,”李万元道。

    “公不公平,前三名也与我无关。”

    果然第四名念了出来,宋焕,也就是省试上高中第二的那个举子。

    第四名也不容易了,属于第一甲。

    可是宋焕郁郁不乐,一个薛向,一个贾昌朝,让他心中不服气了。

    但到了这时,谁都不能翻案了。官员继续往下读,到了第六,建城章楶。

    王巨远远地冲他拱了拱手。

    章楶同样还礼,这次他来科举是为了镀金的,同样这个名次也让他感到开怀。

    又读了一个名字,到了第八名,官员读了出来,保安王巨。

    “耶!”李万元与罗曾他们欢呼起来。整比省试名次低了五名,但也不容易了,二甲,还是二甲的前列,比张载考得还要好,与苏东坡差不多了。

    然后王巨感到意外,难道那个争风吃醋没影响?

    有影响了,不然他这次就是探花,正是因为这件事,韩琦力争要打压王巨,赵曙未同意,于是相互牵就,原来是什么名次,现在还是什么名次。

    韩贽怕了韩琦,韩琦也怕了赵曙,皇帝做退步,自己那也要退步。无奈,谁让他紧紧地绑在赵曙战车上,想下下不来。

    官员还在读名字,不过李万元没心思听下去了,道:“妹夫,如果传到延州,延州会轰动的。”

    可怜的,一个第八名,就能让延州震动了。

    王巨长吐了一口气。

    为什么他一来到宋朝,就立即读书,而不是搞什么科技发明,发家致富。王家寨没那条件,其次商人在这时代未必很保险,没有势力而有很多钱,弄不好就是待宰的肥羊。

    不能小看了古代人的智商,象大苏、司马光、王安石与蔡京他们智商可以说高达一百五的,必须给自己披上一层铁袈裟。

    这个铁袈裟就是功名,就是进士。

    第二甲进士,可以让自己放手去做一些事了。

    不过他不知道,后面围观的人群中,开始有许多人注意他。

    手机: 电脑:

第一四九章 东华唱名(下)() 
暗黑大宋;第一四九章 东华唱名(下)

    王巨不仅名次高啊,而且年青,长相又好,丰朗秀气,并且没有成亲。濠奿榛尚至于王巨订了亲,谁个管。但这些人也在琢磨,想抢这个女婿可不易的,不知自家有没有这个实力。

    恐怕轮不到他们了,外面在唱名,殿中有几个人同样在打着主意。

    不管老韩怎样想了,难道老韩还能将王巨吃掉不成,老韩是眼下,王巨是未来,并且刚才皇帝都亲自替王巨说话,示问这天下是老韩大,还是皇上大。有消息灵通的,也听到颍王在与王巨来往,这是老少父子通吃的现象啊。

    这几个人当中,包括学士王珪等人。

    人群也有一个婢女在说:“娘子,中了,中了,第八唉。”

    琼娘叹了一口气:“未放榜之前,我还能说一说,放了榜,我还能说什么?”

    有缘无份,让她有些神伤。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官员依然继续在往下读。

    不久又读到一个王巨熟悉的名字,他的“师兄”,游师雄。

    张载在关中授学,他有学问哪,因此来听学的学子很多。可能张载关注了游师雄,但没必要对王巨说了。当然,这样攀起来,张载门生可不止两个进士,可能有十几个之多。

    张载不说,王巨也不会打听。

    来到京城后,与王巨一样,游师雄埋头苦读。

    省试放榜后,看到王巨高中了,又是陕西人,便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师弟,但他心思与王巨一样,继续苦读。

    不是交流的时候,所以才到殿试结束后,找到王巨相谈了一会。

    尽管他的名次没王巨高,不过也在三甲之内,听到自己名字后,也高兴地跳起来。

    王巨远远拱手,表示祝贺。

    熊罗二人也做了一个祝贺手势,然后继续听下去。

    越读到后面,熊禹方与罗曾越听得仔细。前面的与他俩无关,就看后面的了。然而让他们失望,只读到一百九十二名时,便结束了。官员开始宣读明经与诸科名单。

    “这么少啊?”李万元惊讶道。

    宋朝立国才开始时进士同样很少的,往往一届只有几个人。后来越来越多,到了赵祯手中,多时能达到五六百名。应当来说,只有一百九十几人,是少了。

    王巨也茫然,难道赵顼在他老子面前进言了。

    让他猜中了,王巨劝赵顼读咸平时的历史。同样是一次改革,看到宋真宗与李沆、吕蒙正他们如何发起那次改革的。

    其中最有成效的一条便是裁去了近二十万名官吏衙前差役。

    差役的什么就算了,那是应差。关系是这个衙前与胥吏,他们是没有拿薪酬,但实际呢,实际是拿了,贪污,勒索,或者用其他灰色手段敛财,不用多,一人平均一年敛五十贯肯定不算多了,就打算其中能有五万名衙前与胥吏,那也是两千多万贯,在朝廷账目上看不出,但确实是从老百姓身上变相剥削出来的,少了这两千多万贯,会有多少百姓得以养活。

    还有大量基层官员呢,例如在云岩县的张载,一年国家就要支付四百多贯钱帛,五千名,就是两百多万贯。

    余下的差役释放出来,他们就可以安心地养家糊口。

    仅是这条善政,咸平之治如何不能大治?若不是那几年辽国不断地侵犯,旱涝灾害连连,它会更辉煌。

    这个王巨没有说,可反复要赵顼去看这段历史,赵顼看了,多少也想明白了,咸平之治不过那几条,还能看不出来吗?有的也不适合现在的宋朝了,但有的适合。例如冗官。

    赵祯晚年官员胥吏数量已经严重泛滥成灾了,虽然这中间有许多官员是荫补上位的,进士数量泛滥成灾也是一个原因,赵祯朝进士明经诸科恩科,几乎每届能达到近千人,少者也有六七百人。就打算这些人有三十五年从政时间,十三届科举也为宋朝带来近万名官员。若是裁去一半呢?就是五千人。

    于是他找到父亲嘀咕。

    其实没有王巨的作用,赵曙也意识到这一问题,虽然是滚肉刀吧,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因此这届科举在历史上进士数量只有二百十三人。现在因为赵顼的嘀咕,数量变得更少,只有一百九十二人。

    少的不仅是进士,明经与诸科名额同样在变少,只有一百零四人。

    罗曾与熊禹方哀声叹气。

    只有一百九十二人,几乎是百里挑一了,他们那能得中。

    但接下来又让大家喧哗起来。

    有的学子在抗议,怎么这么少啊,至少来一个二百五六十名吧,不能连两百人都没有。但这有什么办法,若是存在舞弊现象还能争一争,没有舞弊现在,名额是朝廷给的,那怕只给一百名,他们还能闹翻天不成?

    不足三百人,念起来很快的,官员继续读诏:“南省奏合格进士,降敕及著白遥В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